著作圍城讀書體會通用

字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一些心得,我們不妨將內心所想用文字來表達。心得體會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不斷進步,寫心得體會時我們需要注意是用什么格式嘛?下面出國留學網(wǎng)的編輯為您呈上“著作圍城讀書體會”相關主題內容,希望大家喜歡本文!
    著作圍城讀書體會 篇1
    在讀的過程中,很多次面對“圍城”這兩個字時,想用兩個更明快的詞進行詮釋,偶爾看到孫琮先生曾通過聯(lián)系錢鐘書先生的一生的遭遇用“困境”二字作“圍城”的解釋。我仔細品味覺得很有道理。因為當你進入圍城之后,你就似乎陷入了困境,一切完全不在你的意識支配之中。
    《圍城》寫的是一群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留洋回國的男女學生,在婚戀的圍城里沖進去又逃出來,逃出來又沖進去。但是,他們在復雜的婚戀角逐中,卻又陷入了命運浮沉的人生的圍城中,不得不在生活職業(yè)的角逐中勾心斗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大圍城”的禁錮中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懾人心魄的心靈的角逐。從而更深地陷入了“靈魂跌宕”的精神的圍城。這重重疊疊的圍城編織成一種超越時空的現(xiàn)實。這些男女學生中最為典型的奔波于圍城內外的應是男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并不高大也不渺小的普通的讀書人。他不同于其他小說中的主人公,要么善良要么丑惡,他的性格充滿了矛盾。他作為青年知識分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學校度過的,由于涉世未深,他的性格中又有正直的乃至天真的一面。他對李梅亭的嫌惡,對韓學愈的懷疑,他和趙辛楣在談話中顯露出來的真知灼見,都表現(xiàn)出他正直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在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在他的虛榮心的推動下,也萌發(fā)出他性格中虛假的一面,面對別人對自己這個假博士的吹捧,他感覺“身心龐然膨脹,人格偉大了好些”。他對待鮑小姐采取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他們的交情像熱帶植物一樣飛快的生長”。
    但從另一方面看,他對愛情又采取非常認真的態(tài)度。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方鴻漸的性格中很自然的有知識分子常有的那種清高和孤傲,但也有自卑懦弱的一面。在和孫柔嘉鬧矛盾后,知道李媽已打電話去叫柔嘉的姑姑來,便決定離家。柔嘉見丈夫這樣退卻,嘶聲說:“你是個coward(膽小鬼)?!边@樣一個性格復雜矛盾的人也嘗透了處于圍城狀態(tài)的滋味:不斷地追求走出生活的空虛,追求變?yōu)楝F(xiàn)實之后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又出現(xiàn)了新的更大的空虛。他因為未婚妻的死而從包辦婚姻中逃出來被送往歐洲留學。但他卻荒廢了學業(yè),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從愛爾蘭人手上弄了個假文憑回國,之后他陷入了愛情和事業(yè)的雙重圍城中。在這座圍城中掙扎的他最終選擇了平實的婚姻和事業(yè),然而最終又再次陷入困境,這次他未能逃出來,變得一無所有。
    著作圍城讀書體會 篇2
    很早就聽說過這么一句話: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來。但是,很可惜,總是沒有機會拜讀這句話的來源——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前些日子,最后鼓足了勇氣,翻開了這本心儀已久的著作。
    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兩大印象。首先就是書中處處可見的比喻,在者就是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正是這兩點,讓我對此書著迷不已。
    先來說說此文中到處可見的比喻吧。這但是我對這書著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真是不明白錢鐘書先生腦中還有多多少少這種巧妙的比喻。他總是能夠把兩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聯(lián)系在一齊,而且是那么的貼切。用好水果比喻女孩子的臉,用政治家的大話比喻女人的大眼睛,用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比喻那張假文憑,新鮮!也正是這些不失時候的恰當比喻才給了書中這個本為爾虞我詐充斥著的世界一絲光點。這些比喻中有許多的典故,也許只有向錢鐘書先生這種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文人,才能把典故用得那么得心應手,用得那么生動幽默吧?!
    這人物當然是一本好書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秶恰分猩婕暗娜宋锟芍^是“種類繁多”啊,簡直是五花八門,什么教授、司機、銀行經(jīng)理、助教……但是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點。比如滿口道德,卻又滿腹封建半舊遺老的李梅亭;虛偽庸俗,在情場上耍盡手段讓眾多男子拜倒于她石榴裙下的蘇文紈;俗不可奈的胖子“大詩人”曹元朗……正是這各色人物,真實再現(xiàn)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空虛和精神上的病態(tài)。但在這眾多的配角中,主角的個性是最鮮明突出的。此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但是給我留下了及其深刻印象,似乎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會給我一種新的認識。
    著作圍城讀書體會 篇3
    昨天便讀完了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很難想象這本書是在1944開始編寫的。放在現(xiàn)在也并不覺得過時。那個時候的中國是戰(zhàn)亂的中國,我甚至在腦海中無數(shù)次浮現(xiàn)出千萬個畫面。在方鴻漸與蘇文紈小姐分開后,方鴻漸去的那所三閭大學會不會是某個重要的“根據(jù)地”?方鴻漸與蘇文紈會不會在內地以“聯(lián)絡員”的身份再次相遇并重歸于好?
    很顯然,他們的分開便是他們感情的句號,而我對這一“戰(zhàn)時文學”時期作品的猜想也在最終方鴻漸聽著家中那只慢走的老鐘六聲“當”之后被否認。松下一口氣,但也開始了內心的落寞,落寞的是我很詫異地在方鴻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蛟S,人人都是方鴻漸罷。
    那只祖?zhèn)鞯睦乡姀娜葑栽诘卮蚱饋?,仿佛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shù):“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里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里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整本書按我的分類,有四大部分:歸國郵船,上海,三閭大學與再歸上海。
    “歸國郵船”作為全書的第一個部分,便有極強的嗜讀性。它好比我在看一部電影,我好奇它會講什么,會好奇它會從哪個角度切進去。錢鐘書先生用一種類似“長鏡頭”的寫作手法,從海面高空從遠到近拉下去,攝像頭圍繞著郵船轉了一圈,最后鏡頭在甲板的地方開始拉近,跟著一個亂跑的小孩,撞在了蘇小姐的身上,再次往后拉,定在蘇小姐與孫太太的寒暄交談中,隨著她們的聊天,鏡頭開始跟著他們的談話內容轉到了鮑小姐與主角方鴻漸身上……故事便這樣開始了。錢鐘書先生的這種方式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也迅速將讀者拉進到這個虛構的世界當中。
    第二個部分“上?!笔钦緯钶p松最暢快的一部分。方鴻漸在上海的這段時間是他的人生巔峰,每個人都沉醉在它的紙醉金迷里不愿醒來。也許是因為人人都樂于愛美好的事物,而對丑惡閉口不提,盡管讀完了整本書,我的思緒依舊停留在這段時間里。
    在這段里,看到了廣為人知的那段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蔽揖拖袼姓业讲实暗男『⒁粯?,笑了起來。
    第三個部分“三閭大學”,講述了方鴻漸一行人從上海轉至長沙三閭大學,并在三閭大學工作的一系列故事。是方鴻漸成長的時期也是他逐漸平庸的時期。這段有極小一部分關于戰(zhàn)爭的描寫。而整本書中,關于戰(zhàn)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以后這四個月里的事,從上海撤退到南京陷落,歷史該如洛高所說,把刺刀磨尖當筆,蘸鮮血當墨水,寫在敵人的皮膚上當紙?!?BR>    著作圍城讀書體會 篇4
    這是我第二次讀《圍城》這本書,第一次讀是在初中的時候,也許是那時的我心智還不夠成熟,覺得《圍城》就是一部愛情小說,講的都是婚姻故事,那時,我是帶著這樣一種心態(tài)去閱讀《圍城》的,所以當時的我并沒有從書中收獲到很多。這次,我拋開之前對《圍城》的偏見,帶著另外一種新的心態(tài)去閱讀,我漸漸地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講的并不只是婚姻故事,還有出身門第、社會地位、事業(yè)、人際關系以及學識歷練等一系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圍城。
    小說里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圍城,他邁進去了就想出來,沒進去之前又想進去。他與蘇文紈、唐曉芙之間的糾葛,是他深陷愛情的圍城。但他始終沒有和她們兩個中的任何一個結婚,而是選擇了與孫柔嘉結婚,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最后鬧得不歡而散。書中他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或言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因為方鴻漸那樣的性格,導致他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每每看到書中方鴻漸的所做所為,心中就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因為仍有不少人像方鴻漸一樣,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也許是社會的風氣造就了方鴻漸虛偽、軟弱而又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方鴻漸是一個帶著玩世態(tài)度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他在購買假文憑的時候,也做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他也問過自己的良心“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jù)?!钡阶詈笏€是違背了道德,昧著良心買了假文憑。雖然滿足了家翁望子成龍的期望,也得到了丈人的歡心,但是方鴻漸的內心卻十分煎熬,惶惶不可總日。不僅如此,因為他錯誤的選擇,害得自己的事業(yè)受挫,只能忍氣吞聲地做個副教授,兩頭不著岸。讀完這部小說,我的心情很復雜,我也不知道該怎樣表達我的心情,既有對方鴻漸行為有失妥當?shù)牟粷M,也有對他生活在那種社會無可奈何的同情。在那個年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可是他又不甘心做個小人物,他想要越爬越高,因為選錯了方向,所以也偏離了。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就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人的一生中所面臨的“圍城”困境:生活本就是一座由婚姻與事業(yè)、成功與失敗、學習與娛樂等元素構成的圍城。作者以“圍城”為名,也許是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事業(yè)以及生活更像圍城。我們都是這圍城的一員,躲不開,逃不掉。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習慣了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在這個籠子里待了不久后卻發(fā)現(xiàn)那邊的風景更美,于是又進去了另外一個籠子。盡管身心疲憊,但內心依然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