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有感【篇1】
我們只有認定教育的“生命的提升”這一本體,才能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價值觀、課程觀等,才能在教育過程中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才能從師本
的觀念中解脫出來,解放出來,實現學生和教師的雙贏,才能確立教師的準確位置——兒童發(fā)展的幫助者。
生本教育教育把人看做生命體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過程和結果同生命發(fā)展聯系起來,回歸了教育的本體,體現了教育的屬性,表現出來所有教育活動的根本意義。
教育其實是一種生產關系,是一種關乎生命的生產關系,生本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與過程同人的生命發(fā)展聯系起來,正確地反映了教育生產過程中的工作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是生產自己的唯一勞動力,是生產力的主體,學生是教育的直接現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把生命的促進和發(fā)展作為教育的本體,使教育過程充滿生命意義。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只有正確地把握教育的生命本質,僅僅圍繞“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論核心,徹底的從師本的教育模式中走出來,用生本的理念武裝頭腦,給學生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在廣袤的藍天下成就人生的輝煌。
生命教育有感【篇2】
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生活的意義,在枯燥的生活中,我們變得越來越麻木,似乎對身邊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于父母的無私付出,有時我們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甚至有些時候會向父母提一些過分的要求。世上沒有自然的東西,只有愛我們的人才會毫無保留地給予我們。
對于自己,總覺得生命很長,我們有足夠的青春揮霍,不知道珍惜自己。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走那條路。我很慶幸自己選修了《生命教育》這門課程,讓我在困惑中找到了指引我在生命長河繼續(xù)前行的生命之光。
在上《生命教育》之前,我對生命由來還是十分淺顯的。我只記得小時候,當我們問我父母他們是怎么來的,他們總是告訴我們:當然,你是我父母生的。
有的父母甚至會開玩笑說:“你是我們在路邊撿的?!边@些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到來時那么的輕而易舉。
但是,母親在孕育我們過程的痛苦,也許只有在為人母的時候才能理解。孕育一個生命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想象肚子里有個流淌著自己血液、將延續(xù)我們生命的小東西,是多么奇妙啊!此刻,我能理解父母在期待我們降臨的那份欣喜。
對于父母給與了我生命以及無私的愛多了些感激。
大學是自由的天地,我們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在上大學之前,愛情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愛情對我來說神秘多于了美好,甚至還一度覺得早戀的同學對于愛情過于隨意。大學的時候,對愛情也充滿了向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期待并不那么強烈。
對于那些找到自己戀愛的伴侶,有時還是挺羨慕的。但也有人在享受美好愛情的時候越過了底線,在錯誤的時間孕育了愛情的結晶??戳恕按髮W生與雙胞胎之死”,我感到很痛心。
一個年輕的女大學生與她的雙胞胎女兒在某個寒冷的冬夜慘死在出租屋內,這種情景的慘狀我是難以想象的,慘死女大學生生在死之前所遭受的掙扎我也不敢想象。如果男友不和她吵架后不離開她,如果她不堅持生孩子,也許悲劇不會發(fā)生。對于她,我們在同情與惋惜,我覺得更多是引以為鑒。
在追求美好愛情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自尊和自愛,而不是一時沖動做一些后悔的事情。
在《生命教育》這門課程中,我還學到了一些養(yǎng)生知識。我記得上學期末,因為考試要熬夜復習,沒注意休息,臉上突然長出痘痘。剛開始我也沒怎么在意,覺得可能自己在飲食上有點問題,只要自己不吃那些上火的東西,痘痘就會消下去的。
可是,我已經很注意飲食了,那些容易上火的食物我都不吃了,還一度一天三頓都喝白粥,但是情況還是沒有好轉。上了《生命教育》,我知道問題的根本所在,總覺的自己年輕,能拼的時候就應該去拼一下,不注意休息,生活不規(guī)律。之后,我改變了生活習慣,11點左右上床睡覺,一切都好起來了。
過度的能量消耗對身體有害。也許我們短時間內看不到,但總有一天會爆發(fā)的。也許那天就救不了了。復旦大學教師于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在生命的最后幾天給我們留下了一本珍貴的生活日記。我們應該記住她的教誨,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有感【篇3】
發(fā)送短消息
uid1067精華0
查看公共資料搜索帖子
宿師附小李方靜
當我拿到《生命與教育》這本書時,不看內容,只是題目就已經吸引了我。
當我冷靜下來閱讀內容時,我感到很溫暖。書中對生活的描寫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是一名老師,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小小的肩膀背著重重的書包上學、下學,也了解他們一天的學習,以及周末家長帶他們上各種班的情形。
孩子真的很累,但是老師和家長都很無奈,因為孩子將來會面臨殘酷的競爭,我們怎么能不從小抓起呢?是的,現實生活和我們的精神需求之間存在矛盾。這個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在想:
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生命與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為了孩子健康地成長,我們要更多的去關注孩子那跳躍的生命。
書中寫道:教育源于生命發(fā)展的需要,而長期以來教育卻遮蔽了這種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異化為知識、技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這應該是很多人能感受到的。
在我們的教育中,課堂教學被從整體的生命中抽象和隔離出來,被簡化為特殊的認知活動,對孩子的感受考慮的少了些。教育的出發(fā)點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須依生命的有限性、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唯一性及其超越性為基礎。教育的過程應該是逐漸顯現生命意義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從生存狀態(tài)走向明確的生存狀態(tài)。
存在狀態(tài)是開放、自由、創(chuàng)造、人與人、物統(tǒng)一的和諧狀態(tài)。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占有過程,我們應該關注教育的形式是否影響了人們的新鮮生活。
書中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點》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類生命的雙重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
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要實現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當然,這種存在,并不單單在于“活著”,而更在于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回歸生命的本真,實現生命的靈動。因此,對于生命來說,最基本的起源是教育。因為教育對人的生命來說確確實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因為教育改變了命運。
總結了生命教育的四個特點: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面對這16個字,我們取得了多少成就?
孩子們又失去了多少?如果我們能將這四個特征重視起來,并很好的融入到教育中去,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心理健康,有上進心,關心他人,關心自己的人。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和諧。
生命化教育還提出了“著眼于學生生命的長遠發(fā)展”的命題。很多孩子由于老師的一句話而影響了他的一生,其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孩子評價是關注孩子生命成長的較好的途徑,所以老師的評價對孩子要具有鼓勵性。
老師的教育對有的孩子來說能馬上顯現出來,有的孩子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顯現出來,因此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個體,傾注同樣的感情?!敖逃膬r值就在于為生命發(fā)展奠基。教育過程是生命積累、否定和發(fā)展的過程。
持續(xù)教育是為了持續(xù)發(fā)展。生命是在發(fā)展和教育中形成的。”
在我們的工作中,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孩子,但也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為無論他們多年輕,也有個性和自尊。 我們要認識到那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生命與教育》是一本閃動著生命氣息的好書。這本書讓我思考如何去愛他們,如何去做才是真正地愛他們,這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幫助。在我的工作中這本書會給我很大的幫助,我想,這本書我不會讀完后置之不理,當我遇到問題時,我會翻開它,為我指點迷津。
一旦有時間,我將繼續(xù)欣賞并實現它。
窗體底端
生命教育有感【篇4】
在《生命與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點》中,我體會到馮教授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人類生命的雙層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
要實現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因為教育在人類生活中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
馮教授總結了生命教育的四個特點: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每一個特點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實踐。
同時,他還舉例了關懷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是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使用得比較多的方法,也是走進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記錄生命足跡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關注兒童。
(一)把握兒童的今天
一位詩人曾經說過,每個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應該抓住孩子們的今天,因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而抓住孩子們的今天就是把握孩子們的未來。
北師大教授康健說:“我們現在太多地把兒童看做是明天,其實教育的第一位問題是提高人們現實生活的價值,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幸??鞓?、健康成長的童年?!边@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學生學什么更重要
一。學會做人比學會做人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學問不可謂不深,希特勒的本領不可謂不大,那些電腦黑客技術不可謂不精,但是,他們對社會的進步不但沒有產生積極作用,反而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說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最重要的。陶行知曾經說過:
“千教萬教,教人為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味的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如何使學生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呢?
2。學習如何學習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著名的數學家高斯實現了學習的真正樂趣。 在這方面,他總結了三個項目:不知道,但是學習;不是所有,而是獲得;不是存在,而是到達。教師不教孩子知識,而是引導他們掌握獲取和使用知識的方法。
3、學會創(chuàng)新
知識是經驗總結的記錄,創(chuàng)新是知識船走向未來的引擎。昨天的創(chuàng)造就是今天的知識,今天的創(chuàng)造就是明天的知識,所以,我們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長久一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教師應如何面對呢?
(3) 自我認知與創(chuàng)新型教師
我認為:教師是職業(yè),不是為了名譽,而是為了一無所獲;教育是一種職業(yè),教師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奉獻一生。
所以教師應該: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包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
(4) 教師應拓寬視野和知識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
首先,我們應該提高工作效率。成堆的作業(yè)本消耗了老師們的學習時間。教師可以展示自己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干部;當堂完成同桌互改;選擇容易出錯的問題進行批改,個別學生面對面批改等。其次,我們應該多看報紙,看電視和上網。
此外教師應培養(yǎng)興趣愛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興趣愛好不知不覺地滲透到教學中慢慢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感。因為**、美術、體育等能給人們靈魂的震撼,而藝術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總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著人們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學
教師應每天讀一點教育論著作;每天寫一點教學日記;每天想一點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尤為重要。
(六)關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藝,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需要我們用熱情和生命去擁抱。
1、教師要有生命意識
生命是無價的,生命是不可逆轉的;生命是尤其獨特的,每個人的生命都運行于特定的軌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給知識注入生命,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用經驗來激活知識;用思維來建構知識;用情感來豐富知識;用心靈來感悟知識;用想像來拓寬知識。正如馮建軍教授所說的:“詩意的教育使對話的雙方走進”我“與”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現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思維、意義和知識,創(chuàng)造精神領域的共識和共在。
”書,每一次讀都有新的體會,我將繼續(xù)閱讀,繼續(xù)體會。
我們只有認定教育的“生命的提升”這一本體,才能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學生觀、價值觀、課程觀等,才能在教育過程中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師才能從師本
的觀念中解脫出來,解放出來,實現學生和教師的雙贏,才能確立教師的準確位置——兒童發(fā)展的幫助者。
生本教育教育把人看做生命體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過程和結果同生命發(fā)展聯系起來,回歸了教育的本體,體現了教育的屬性,表現出來所有教育活動的根本意義。
教育其實是一種生產關系,是一種關乎生命的生產關系,生本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與過程同人的生命發(fā)展聯系起來,正確地反映了教育生產過程中的工作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學生是生產自己的唯一勞動力,是生產力的主體,學生是教育的直接現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把生命的促進和發(fā)展作為教育的本體,使教育過程充滿生命意義。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只有正確地把握教育的生命本質,僅僅圍繞“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生本理論核心,徹底的從師本的教育模式中走出來,用生本的理念武裝頭腦,給學生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在廣袤的藍天下成就人生的輝煌。
生命教育有感【篇2】
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生活的意義,在枯燥的生活中,我們變得越來越麻木,似乎對身邊的一切都漠不關心。對于父母的無私付出,有時我們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甚至有些時候會向父母提一些過分的要求。世上沒有自然的東西,只有愛我們的人才會毫無保留地給予我們。
對于自己,總覺得生命很長,我們有足夠的青春揮霍,不知道珍惜自己。在生命的長河中,我們似乎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走那條路。我很慶幸自己選修了《生命教育》這門課程,讓我在困惑中找到了指引我在生命長河繼續(xù)前行的生命之光。
在上《生命教育》之前,我對生命由來還是十分淺顯的。我只記得小時候,當我們問我父母他們是怎么來的,他們總是告訴我們:當然,你是我父母生的。
有的父母甚至會開玩笑說:“你是我們在路邊撿的?!边@些讓我們覺得自己的到來時那么的輕而易舉。
但是,母親在孕育我們過程的痛苦,也許只有在為人母的時候才能理解。孕育一個生命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想象肚子里有個流淌著自己血液、將延續(xù)我們生命的小東西,是多么奇妙啊!此刻,我能理解父母在期待我們降臨的那份欣喜。
對于父母給與了我生命以及無私的愛多了些感激。
大學是自由的天地,我們可以追求自己的愛情。在上大學之前,愛情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愛情對我來說神秘多于了美好,甚至還一度覺得早戀的同學對于愛情過于隨意。大學的時候,對愛情也充滿了向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期待并不那么強烈。
對于那些找到自己戀愛的伴侶,有時還是挺羨慕的。但也有人在享受美好愛情的時候越過了底線,在錯誤的時間孕育了愛情的結晶??戳恕按髮W生與雙胞胎之死”,我感到很痛心。
一個年輕的女大學生與她的雙胞胎女兒在某個寒冷的冬夜慘死在出租屋內,這種情景的慘狀我是難以想象的,慘死女大學生生在死之前所遭受的掙扎我也不敢想象。如果男友不和她吵架后不離開她,如果她不堅持生孩子,也許悲劇不會發(fā)生。對于她,我們在同情與惋惜,我覺得更多是引以為鑒。
在追求美好愛情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自尊和自愛,而不是一時沖動做一些后悔的事情。
在《生命教育》這門課程中,我還學到了一些養(yǎng)生知識。我記得上學期末,因為考試要熬夜復習,沒注意休息,臉上突然長出痘痘。剛開始我也沒怎么在意,覺得可能自己在飲食上有點問題,只要自己不吃那些上火的東西,痘痘就會消下去的。
可是,我已經很注意飲食了,那些容易上火的食物我都不吃了,還一度一天三頓都喝白粥,但是情況還是沒有好轉。上了《生命教育》,我知道問題的根本所在,總覺的自己年輕,能拼的時候就應該去拼一下,不注意休息,生活不規(guī)律。之后,我改變了生活習慣,11點左右上床睡覺,一切都好起來了。
過度的能量消耗對身體有害。也許我們短時間內看不到,但總有一天會爆發(fā)的。也許那天就救不了了。復旦大學教師于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在生命的最后幾天給我們留下了一本珍貴的生活日記。我們應該記住她的教誨,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有感【篇3】
發(fā)送短消息
uid1067精華0
查看公共資料搜索帖子
宿師附小李方靜
當我拿到《生命與教育》這本書時,不看內容,只是題目就已經吸引了我。
當我冷靜下來閱讀內容時,我感到很溫暖。書中對生活的描寫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是一名老師,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小小的肩膀背著重重的書包上學、下學,也了解他們一天的學習,以及周末家長帶他們上各種班的情形。
孩子真的很累,但是老師和家長都很無奈,因為孩子將來會面臨殘酷的競爭,我們怎么能不從小抓起呢?是的,現實生活和我們的精神需求之間存在矛盾。這個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在想:
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生命與教育》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為了孩子健康地成長,我們要更多的去關注孩子那跳躍的生命。
書中寫道:教育源于生命發(fā)展的需要,而長期以來教育卻遮蔽了這種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異化為知識、技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這應該是很多人能感受到的。
在我們的教育中,課堂教學被從整體的生命中抽象和隔離出來,被簡化為特殊的認知活動,對孩子的感受考慮的少了些。教育的出發(fā)點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須依生命的有限性、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唯一性及其超越性為基礎。教育的過程應該是逐漸顯現生命意義的過程。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從生存狀態(tài)走向明確的生存狀態(tài)。
存在狀態(tài)是開放、自由、創(chuàng)造、人與人、物統(tǒng)一的和諧狀態(tài)。教育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占有過程,我們應該關注教育的形式是否影響了人們的新鮮生活。
書中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點》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類生命的雙重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
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要實現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當然,這種存在,并不單單在于“活著”,而更在于如何實現生命的價值,回歸生命的本真,實現生命的靈動。因此,對于生命來說,最基本的起源是教育。因為教育對人的生命來說確確實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因為教育改變了命運。
總結了生命教育的四個特點: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面對這16個字,我們取得了多少成就?
孩子們又失去了多少?如果我們能將這四個特征重視起來,并很好的融入到教育中去,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心理健康,有上進心,關心他人,關心自己的人。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和諧。
生命化教育還提出了“著眼于學生生命的長遠發(fā)展”的命題。很多孩子由于老師的一句話而影響了他的一生,其中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對孩子評價是關注孩子生命成長的較好的途徑,所以老師的評價對孩子要具有鼓勵性。
老師的教育對有的孩子來說能馬上顯現出來,有的孩子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顯現出來,因此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個體,傾注同樣的感情?!敖逃膬r值就在于為生命發(fā)展奠基。教育過程是生命積累、否定和發(fā)展的過程。
持續(xù)教育是為了持續(xù)發(fā)展。生命是在發(fā)展和教育中形成的。”
在我們的工作中,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孩子,但也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為無論他們多年輕,也有個性和自尊。 我們要認識到那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生命與教育》是一本閃動著生命氣息的好書。這本書讓我思考如何去愛他們,如何去做才是真正地愛他們,這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幫助。在我的工作中這本書會給我很大的幫助,我想,這本書我不會讀完后置之不理,當我遇到問題時,我會翻開它,為我指點迷津。
一旦有時間,我將繼續(xù)欣賞并實現它。
窗體底端
生命教育有感【篇4】
在《生命與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點》中,我體會到馮教授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人類生命的雙層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
要實現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因為教育在人類生活中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
馮教授總結了生命教育的四個特點: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每一個特點都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實踐。
同時,他還舉例了關懷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敘事研究、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是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使用得比較多的方法,也是走進個體,關注生命成長,傾聽生命律動,記錄生命足跡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首先應該關注兒童。
(一)把握兒童的今天
一位詩人曾經說過,每個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應該抓住孩子們的今天,因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而抓住孩子們的今天就是把握孩子們的未來。
北師大教授康健說:“我們現在太多地把兒童看做是明天,其實教育的第一位問題是提高人們現實生活的價值,是讓孩子擁有一個幸??鞓?、健康成長的童年?!边@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學生學什么更重要
一。學會做人比學會做人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學問不可謂不深,希特勒的本領不可謂不大,那些電腦黑客技術不可謂不精,但是,他們對社會的進步不但沒有產生積極作用,反而給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我們說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最重要的。陶行知曾經說過:
“千教萬教,教人為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味的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如何使學生成長為一個適應社會的人呢?
2。學習如何學習比學習知識更重要
著名的數學家高斯實現了學習的真正樂趣。 在這方面,他總結了三個項目:不知道,但是學習;不是所有,而是獲得;不是存在,而是到達。教師不教孩子知識,而是引導他們掌握獲取和使用知識的方法。
3、學會創(chuàng)新
知識是經驗總結的記錄,創(chuàng)新是知識船走向未來的引擎。昨天的創(chuàng)造就是今天的知識,今天的創(chuàng)造就是明天的知識,所以,我們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長久一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教師應如何面對呢?
(3) 自我認知與創(chuàng)新型教師
我認為:教師是職業(yè),不是為了名譽,而是為了一無所獲;教育是一種職業(yè),教師要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奉獻一生。
所以教師應該: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包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
(4) 教師應拓寬視野和知識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
首先,我們應該提高工作效率。成堆的作業(yè)本消耗了老師們的學習時間。教師可以展示自己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干部;當堂完成同桌互改;選擇容易出錯的問題進行批改,個別學生面對面批改等。其次,我們應該多看報紙,看電視和上網。
此外教師應培養(yǎng)興趣愛好,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的興趣愛好不知不覺地滲透到教學中慢慢地熏陶著學生的情感。因為**、美術、體育等能給人們靈魂的震撼,而藝術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總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著人們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學
教師應每天讀一點教育論著作;每天寫一點教學日記;每天想一點教學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尤為重要。
(六)關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藝,更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需要我們用熱情和生命去擁抱。
1、教師要有生命意識
生命是無價的,生命是不可逆轉的;生命是尤其獨特的,每個人的生命都運行于特定的軌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給知識注入生命,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用經驗來激活知識;用思維來建構知識;用情感來豐富知識;用心靈來感悟知識;用想像來拓寬知識。正如馮建軍教授所說的:“詩意的教育使對話的雙方走進”我“與”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現各自的情感與理性、直覺與思維、意義和知識,創(chuàng)造精神領域的共識和共在。
”書,每一次讀都有新的體會,我將繼續(xù)閱讀,繼續(xù)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