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華十三篇

字號: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1
    冷水與熱水
    教學目標:1.經(jīng)歷用觸摸的方法按冷熱程度把水分為燙、熱、溫、涼、冷的過程,試圖以實驗的方式幫助學生變換角度、變換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熱水有什么不同。
    2.引領學生認真觀察、收集有關物體的冷熱的事實材料,整理、研究這些材料。培養(yǎng)他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
    中。引導學生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jīng)歷一些有關冷熱的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經(jīng)歷用觸摸的方法按冷熱程度把水分為燙、熱、溫、涼、冷的過程,經(jīng)歷
    教學難點: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與熱水的過程。
    材料準備:每組只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熱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組兩個)、皮筋或線繩、天平或自制小秤。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一.冷熱不同的水二.冷水和熱水還有什么不同.教學內容三.研究熱水上浮的原因.四.小結教學媒體一壺熱水,一壺冷水,幾只杯子.小塑料袋,紅墨水,冷水和熱水教學媒體氣球皮,試管,小秤,皮筋或線繩.教師行為.引入:今天感覺教室外邊冷還是熱?.準備.好熱水與冷水.給熱水分類4.整理平時發(fā)生燙傷的場合,怎樣避免燙傷?1.冷水和熱水除了冷熱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能換一種方法來教師行為研究嗎?.提出目標.: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fā)生變化?水在變熱過程中體積是否發(fā)生變化?我們在這節(jié)課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行為1.學生到教室外體驗一下.2.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先猜后摸摸兩種水.3.用一瓶熱水和一壺冷水倒出版商杯冷熱不同的水.描述和觸摸4杯水的感受,聯(lián)系課本開水和冰水的插圖給水分類:燙水,熱水,溫水,涼水,冷水..學生互相說說,.反饋.1.在冷水和熱水中各滴一滴紅墨水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把裝冷水學生行為的小塑料袋放入熱水中,把裝有熱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怎樣解釋以上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假設..觀察水在變熱過程中重量是否發(fā)生變化,.自己互相討論,.實驗..把裝滿冷水的試管用氣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緊,.放入熱水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放到熱水中,.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學思路1.初步感受冷熱的變化.2.強調冷熱是用觸覺感受..具體感受惹熱水熱的的程度和冷水冷的程度.4.應用到實際..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冷水與熱水的其他不同.教學思路點.對水的體積的變化的觀察,認識到熱水上浮的原因。學生互相說說。
    教學反思
    熱脹冷縮(第一教時)
    天凝鎮(zhèn)中心小學俞再華
    教學目標:
    經(jīng)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興趣。觀察認識多種液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理解體積的變化可反應出物體的冷熱。知道一些水的熱脹冷縮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重點:探究認識水等多種液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難點:啟發(fā)尋找探究方法。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平底燒瓶、細玻璃管、橡膠塞、紅墨水(或用插細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內裝熱水)另備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體。
    演示實驗:試管、水、酒精燈、鐵架臺、氣球皮,橡皮筋、插管飲料紙盒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一、引入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⒈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水??吹搅耸裁矗坑惺裁聪敕ɑ騿栴}?為什么沒開就溢出來了?(重在爭論增減和水面、體積等變化)觀察思考討論:水為什么沒開就溢出來了?提供感知,產生認知失衡,激發(fā)思維、爭論。培養(yǎng)探求欲望。
    ⒉舉證:試管裝水用橡皮蒙緊,放入冷水或熱水中。問: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看清了嗎?能想法讓大家每個人看清楚嗎?初步觀察感知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討論思考如何改進實驗。給學生空間,嘗試進行探究思考、學習。
    二、實驗觀察水在受熱受冷的體積變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燒瓶、細玻璃管插入橡膠塞、紅墨水。⒈認識器材,說說你準備怎樣用老師的器材做實驗?明確實驗要求,正確組裝實驗器材。自主探究掌握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⒉為什么要加紅水?想一想:用一根細玻璃管有什么好處?
    ⒉提供熱水,進行水的熱脹實驗⒈每個組來一人,領一杯熱水。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小結
    ⒉說說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⒊提供冷水,進行水的冷縮實驗⒈每個組來一人,領一杯冷水。
    ⒉說說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⒊說說裝水的平底燒瓶放進冷熱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填空:水有____的性質。什么條件下水體積膨脹?什么條件下水體積縮???進行實驗總結。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
    三、水的體積變化反應水的溫度變化。趣味問答:(有條件可以配圖)⒈由于太忙,⒉老師做好實驗,⒊平底燒瓶放在實驗室講臺上好幾天沒動有位同⒋學天天來看發(fā)現(xiàn)細玻璃管中的紅色水柱早晨下降,⒌中午又上
    升了,⒍天天如此。這位同⒎學想了好久才明白。你知道嗎?⒏二個好朋友相約一起放風箏,⒐各帶了滿滿的一瓶開水,⒑口渴時打開一看,⒈一瓶是滿滿的,⒉一瓶少了很多,⒊你知道這是為什么?⒋小明家來了很多客人,⒌可高興了,⒍忙放了滿滿一壺自來水,⒎準備⒏燒水給客人泡茶,⒐可媽媽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納悶了,⒈這又是為什么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深
    入理解水的熱脹冷縮與生活實踐相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其它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提供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體,利用水的熱脹冷縮實驗裝置,驗證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⒈水能熱脹冷縮,⒉酒精、食油、醋、等液體,⒊也能熱脹冷縮嗎其它液體呢?⒋小組討論,⒌你們準備⒍選擇什么液體進行驗證?⒎分領材料,⒏分組實驗。學生討論、猜想、實驗驗證。盡量讓學生自己經(jīng)歷一個猜想驗證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五、總結。說說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問題學習到了什么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固體、氣體也會熱脹冷縮嗎?)
    熱脹冷縮(第二教時)
    天凝鎮(zhèn)中心小學俞再華
    教學目標:
    繼探究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之后,觀察探究氣體固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現(xiàn)象培養(yǎng)探索自然科學奧秘的興趣。知道一些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重點:探究認識空氣和銅等氣體固體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難點:啟發(fā)尋找探究方法。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平底燒瓶(建議使用以上)、橡膠塞紅墨水細玻璃管(或用口徑相當?shù)男馇蚍饪诖┬∷郏?BR>    自制固體教具(參閱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燈、火柴。
    演示實驗:固體線脹儀、酒精燈、火柴、小水槽。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一、引入新課。出示空平底燒瓶等。上節(jié)課我們用它做了什么實驗?知道了什么?復習回顧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以舊引新,為知識正向遷移準備,也為學生探究氣體熱脹冷縮的性質,在方法上奠定基礎。
    現(xiàn)在空瓶里裝著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個法讓大家每個人看清楚空氣會不會熱脹冷縮?回憶液體熱脹冷縮實驗方法,嘗試改進實驗。
    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做?需要解決幾個新問題?空氣會向四下里流動,流走怎么了辦?無色無味看不見怎么辦?
    二、實驗觀察空氣在受熱受冷的體積變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燒瓶、細玻璃管插入橡膠塞、紅墨水滴瓶。(或平底燒瓶和小氣球)進行空氣的熱脹冷縮實驗。⒈認識器材,說說你準備怎樣用老師的器材做實驗?明確實驗要求,正確組裝實驗器材。自主探究掌握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⒉為什么要用小氣球封住平底燒瓶的中?
    ⒈你準備怎樣讓空氣受熱受冷進行實驗探究、交流、小結
    ⒉你現(xiàn)在能獨立做實驗,來觀察空氣會不會熱脹冷縮了?
    ⒊說說看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⒉提供空氣熱脹冷縮的生活實例與應用。⒈夏天,停在太陽下的摩托車輪胎突然爆裂,這是為什么?⒉冬天,打足氣的籃球,為什么第二天又癟了?⒊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辦法?認識思考生活中空氣熱脹冷縮的現(xiàn)象。發(fā)展學生認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實驗觀察固體受熱受冷的體積變化。趣味過度:(有條件可以配圖)年,英國鋪設的第一條鐵路鋼軌,是一根連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結果,到了炎熱的夏天就變得七歪八扭,左右彎曲,甚至還會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鋼軌竟凍裂成幾段。說說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根據(jù)相關信息思考猜想:鋼軌會不什么熱脹冷縮?培養(yǎng)學生利用現(xiàn)有知識,對周圍信息作出正確判斷,獲取知識的意識。
    你能證明嗎?
    用線脹儀演示,銅球會熱脹冷縮。說說到了什么?說明什么?進行固體實驗探究、交流、小結
    想不想自己也來試一試?演示自制教具,說明要點與酒精燈的用法,分組實驗。
    想一想:水泥中面為什么要用切割機切成一段段的?為什么新拉的電線很松很松
    五、總結,說說哪些物質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你又有什么猜想?準備怎樣去研究?
    自制教具:(原文轉錄)
    自制固體熱脹冷縮實驗裝置
    固體熱脹冷縮實驗一向被列為教師的演示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以下現(xiàn)象:①由于銅球體積較大,所以在銅球加熱時所需時間較長,②在銅球加熱的過程中學生不能主動參與,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制約了學生探究心理的發(fā)展。為此我們改進了實驗的裝置,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制作方法如下:
    用直徑為長為的護套線,剝去一端塑料護套,長約,把銅絲按玻璃彈子大小圍成一個圓,扎緊固定,圓與塑料護套距離。學生做實驗時可先用銅環(huán)套一套玻璃彈珠(通不過),在灑精燈上加熱銅銅環(huán)受熱膨脹銅環(huán)再套一下玻璃彈珠(通過),這樣的實驗裝置教師制作方便,學生能做到人人參與,學習興趣高,縮短的實驗所需的時間,實驗效果好。
    浙江省嘉善縣教育局教研室
    朱衛(wèi)東
    ××年月日
    溫度和溫度計
    嘉善縣大云鎮(zhèn)中心學校吳斌杰
    一、教學目標
    ⒈經(jīng)歷認識溫度計、使用溫度計的過程。
    ⒉通過細心的觀察和同學的研討發(fā)現(xiàn)溫度計的構造,嘗試與同學交流和合作。
    ⒊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溫度計的設計原理。
    ⒋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正確讀、寫攝氏溫度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難點:選擇正確角度觀察溫度計上的讀數(shù)。
    三、材料準備
    一杯熱水、一杯冷水、紅色煤油溫度計、水銀溫度計、干濕溫度計、最高最低溫度計、熱脹冷縮實驗裝置、溫度計模型。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⒈引入。⒉觀察幾種溫度計。⒊了解溫度計的原理。⒋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⒌攝氏溫度的讀和寫。⒍課外延伸。實物實物投影片或課件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先讓學生猜測哪杯冷哪杯熱?再讓學生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想。提出問題:熱水比冷水熱多少?引出課題:要研究熱水比冷水熱多少,我們需要借助一個儀器來測量熱水和冷水的溫度,這個儀器叫什么呢?出示一種溫度計,提示學生:我們要正確使用溫度計,首先必須要認識這個溫度計,了解它有哪幾個部分構成。分發(fā)一種溫度計,提示學生:先想一想你準備怎樣觀察溫度計,然后仔細觀察。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發(fā)現(xiàn)。大家的觀察結果是否一樣,有什么不同意見?可以通過再一次仔細觀察來解決你們的不同意見。出示“使用溫度計前需要看清楚的問題(教材上的個)”,提示學生:這個問題你都解決了嗎?如果沒有,再觀察一次。用手捂住溫度計的玻璃泡,觀察溫度計產生的變化。放開手等一會兒再觀察。討論:溫度計是根據(jù)什么原理制成的?分發(fā)幾種不同的溫度計,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出個題目考考你:“℃”,你會讀嗎?廣播、電視中的天氣預報員是怎樣預報天氣的呢?“攝氏度”怎么寫?“零下攝氏度”怎么寫?觀察溫度計上的液面,每人各自記下自己觀察到的讀數(shù)。交流一下:結果是否一樣?為什么會不同呢?出示三種從不同角度看溫度計的圖片讓學生選擇認為正確的一種并說說理由。小組討論概括正確認讀溫度計的方法?;丶艺覀€溫度計,嘗試測量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的溫度,并記錄下來,下次上課帶來交流。猜測。思考,驗證。猜想。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猜測。學生觀察溫度計的構造、刻度、標記、數(shù)字等內容。學生交流。通過再次觀察解決小組內的不同意見。學生對照問題,檢查自己是否都解決了。再觀察。學生實驗,觀察。學生討論。學生觀察,交流。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試讀。學生回憶。寫一寫。讀一讀。學生觀察,記錄。學生思考,交流。學生選擇,說理由。學生討論概括。學生課外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活動。通過猜測冷熱和驗證活動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生活經(jīng)驗的回憶。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對學生正確使用溫度計作一次強化訓練。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溫度計的興趣。重視學生對溫度的讀寫感受。引發(fā)學生對不同認讀結果的思考。及時給予必要的材料輔助。將活動引向課外,為下一次活動作準備。
    測量物體的溫度
    嘉善縣大云鎮(zhèn)中心學校吳斌杰
    一、教學目標
    ⒈經(jīng)歷測量液體(水)、氣體(空氣)、固體(沙子)的溫度的過程。
    ⒉在進行操作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⒊嘗試在小組活動中進行分工和合作,嘗試小組內相互評價。
    ⒋通過閱讀引起學生對溫度測量的深度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測量水的溫度。
    難點:測量空氣時的耐心等待。開水的測量。
    三、材料準備
    選擇供學生練習測定氣溫的場地。
    小組用:溫度計只、開水、熱水、溫水、冷水,各種裝水的器皿。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⒈引入。⒉測量水的溫度。⒊測量空氣的溫度。⒋測量沙子的溫度。⒌閱讀材料,課外延伸。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各種溫度計,回家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嘗試測量了熱水和冷水的溫度。說一說:你在測量時得到爸爸媽媽的哪些幫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水、空氣和沙子的溫度。下面我們分別來測量四種溫度不同的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我們測量的數(shù)據(jù)更準確一些呢?出示“測量水溫的方法”提示學生,讓學生小組內交流:哪些地方應該值得注意?要求學生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開始測量。教師密切關注學生測量開水,引導學生注意安全。水的溫度會測量了??諝獾臏囟葧粫y量呢?猜測一下:測量空氣和測量水會有什么不同?我們每個小組要測量個地點的溫度,你們準備怎么分工呢?討論一下。分組測量,記錄。交流數(shù)據(jù):有什么發(fā)現(xiàn)?沙子與液體的水、氣體的空氣不同。我們怎樣測量沙子的溫度泥?可能會遇到哪些新情況?小組討論一下。按討論的方法嘗試測量沙子的溫度,記錄下來。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怎樣改進測量的方法?再測量。再交流:什么地方改進了?和測量水、測量空氣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用的溫度數(shù)據(jù)”和“測量人體溫度的體溫記”,想一想:能像我們今天那樣去測量這些溫度嗎?在測量這些溫度時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呢?哪一項測量我可以課外去做來驗證一下?課外查一查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及時了解學生課外活動的情況,給予高度有關注,保持學生興趣的持久。學生回憶課前的測量活動情況。學生閱讀并討論注意的地方。學生測量,記錄數(shù)據(jù)。學生猜測。學生討論分工。學生測量,交流,討論。學生討論。學生嘗試測量。記錄。交流,討論。再測量。再交流。學生猜測,討論。查閱有關資料。課外開展活動。引起學生的活動興趣,同時復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引導學生特別注意有危險的測量活動應事前考慮周到。嘗試討論分工,學習分式合作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引導學生對數(shù)據(jù)的關注和分析。教育學生嘗試前作一些必要的估計。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測量,即使錯了,也可以通過改進再嘗試,再改進,再,再嘗試。重要是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敢于通過細致的思考加以改進。學生課外不斷地開展研究活動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第六單元》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太陽、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題顏色。
    2.知道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顏色也是五彩繽紛的。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比較科學的方式獲取、加工、篩選、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制作海報的計劃,包括海報主題、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題海報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認識地球。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能分工合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在小組合作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樂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觀點,善于學習他人優(yōu)秀的做法和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到地球的資源十分豐富,適合人類的居住。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需要我們共同保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圍繞某一主題收集相關資料,制作地球主題海報。
    難點:收集和整理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海報資料、雙面膠、彩色筆、卡紙、剪刀、計算機等。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示范海報及海報設計說明。
    聚焦
    1.引入:太陽、月球和地球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之前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對太陽、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問:(教學提示:出示太陽、月球和地球的圖片。)每個天體都有各自的特點,如果讓你用不同顏色代表太陽和月球,你會選擇什么顏色?(預設:太陽溫度高,是個大火球,用紅色;月球的光比較柔和,可以用黃色。我要給太陽涂上黃色或紅色,因為太陽是火的星球,溫度很高;我要給月球涂上銀灰色,因為從照片來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題:和太陽、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巖石和形態(tài)多樣的動植物等。今天,我們就來給地球做一張海報。(板書:太陽、月球和地球)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顏色表現(xiàn)對太陽和月球的認識,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給太陽和月球涂上顏色并說明原因
    1.交流:指導學生分組討論,明確太陽和月球的顏色。
    2.活動:指導學生活動,并完成活動幫助卡。
    【設計意圖】讓學生給太陽和月球涂上顏色并說明原因,有利于學生表現(xiàn)對二者的認識,同時能方便教師進行評價。
    探索二:為地球制作一張主題海報
    1.過渡:地球與太陽、月球相比,十分特別,因為地球上有生命,有豐富的資源。如果我們要做一張有關地球的海報,應該用什么主題顏色呢?(預設:可以用森林的綠色、海洋的藍色、火山的紅色……)
    2.活動:出示海報制作流程圖,引導學生閱讀。
    3.提問:收集和選用與地球有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時,你們覺得可以通過什么方式獲取這些資料?(預設:用電腦搜索;去圖書館查資料并記錄;向長輩求助……)
    4.講解:收集資料的方式比較多樣,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教學提示:出示教科書P59的提示卡,引導學生關注收集和使用資料的要點。)
    5.活動: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制作地球主題海報。(教學提示:收集資料可以設計為課前準備活動。)
    6.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展示和交流,并試著介紹海報所表達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制作主題海報進一步鞏固、總結本單元內容,了解地球與太陽、月球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展示和交流,有利于在班級里形成互相學習的氛圍,學生能學到更多關于地球的知識。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動物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
    2.知道不同動物一生所經(jīng)歷的時間不同,身體形態(tài)發(fā)生的變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
    4.知道像狗那樣,胎生、身上長毛、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屬于哺乳動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體特點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基于不同動物的一生的相關資料,歸納出鳥類及哺乳動物一生的共同特點。
    2.能根據(jù)動物的共同特征,區(qū)分更多的動物。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更多動物的一生產生持續(xù)的探究興趣。
    2.樂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動物,體會探究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到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物和人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不同形態(tài)特征。
    難點: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共同的規(guī)律。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狗的一生”視頻、“動物特殊行為”視頻、“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蠶在各生長階段的圖片。)蠶的一生經(jīng)歷了哪些階段?(預設:卵、蟻蠶、蠶寶寶、蠶蛹、蠶蛾。)
    2.講解:蠶的一生經(jīng)歷了出生、成長、繁殖和死亡的生命歷程。根據(jù)身體形態(tài)特征,蠶的一生也可以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3.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動物的圖片。)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會經(jīng)歷哪些過程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片進行描述或介紹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勵學生踴躍表達。)
    4.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幾種動物的一生。(板書:動物的一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結合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和真實事例提出假設,激發(fā)學生對其他動物的一生進行探究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雞的一生
    1.過渡:出示蠶和雞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學生對比觀察。
    2.提問:雞的一生與蠶的一生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預設:相同之處是雞和蠶都是從卵開始它們的生命歷程的,不同之處是雞要孵卵,雞不經(jīng)歷蛹的階段,沒有變態(tài)的過程,而且雞的壽命比較長。)
    3.講解:母雞孵蛋時將雞蛋放在身體下面,用自己的體溫保持雞蛋溫度相對恒定。21天左右,小雞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小雞身上長滿絨毛,1個月左右絨毛褪去,換上羽毛。6個月左右,小雞長成成年雞,母雞開始產卵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鳥類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卵生,身上都長有羽毛和翅膀。)
    5.小結: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鳥類的一生會經(jīng)歷“卵(蛋)→幼年(雛鳥)→成年(成鳥)”三個主要階段,幼年期生長較快,成年期開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1.活動:播放“狗的一生”視頻,引導學生認真觀看。
    2.提問:和雞相比,狗的一生有什么不同?(預設:小狗是胎生的;剛生出的小狗眼睛閉著,耳朵聽不見;小狗需要吃狗媽媽的奶長大;狗活的時間比較長;……)
    3.講解:狗是胎生動物,母狗懷胎2個月左右會生出小狗。剛出生的小狗閉著眼睛,耳朵聽不到聲音;2~3周后,小狗眼睛睜開,靠吃媽媽的奶獲取營養(yǎng);6個月左右,小狗長出恒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個月,小狗發(fā)育成熟,開始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動物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長毛,都是吃媽媽乳汁長大的。)
    5.小結:像狗那樣,身上長毛、胎生、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叫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出生后都會經(jīng)歷“幼仔→成年”的生命過程。
    探索三:了解我們的一生
    1.過渡:我們了解了雞和狗的一生,那么,我們人類的生命歷程又是怎樣的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不同年齡的人的圖片。)
    2.活動:指導學生整理這些圖片,并按照年齡排序,然后說明理由。
    3.小結: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叫胎兒,出生后我們會經(jīng)歷“嬰兒→幼兒→青少年→成年→老年”幾個主要階段。人從出生到年老,除了身體長高長大,外部形態(tài)特征沒有明顯的變化。
    4.提問:如果人生經(jīng)歷這樣幾個階段,你們會對不同年齡段的自己說些什么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并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
    探索四:對動物做出判斷
    1.過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對動物有了新的認識。動物是有生命的物體,我們把有生命的物體叫作生物。你們認為生物與非生物有什么區(qū)別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2.布置任務:請大家分組討論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達成一致后將結論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3.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雞的一生,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鳥類的共同特點;通過了解狗的一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的特征;通過開展資料整理活動,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的幾個階段,感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整理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鞏固學生對動物的認識。這個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討匯報
    羽毛:被覆在體表,質輕而韌,略有彈性,具防水性,有護體、保溫、飛翔等功能。
    鳥類:體均被羽,恒溫,卵生,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
    拓展與小結
    1.拓展: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動物的行為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發(fā)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動物身體會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如變色龍;有的動物行為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如冬季來臨,大雁南飛、兔子換毛、蛇冬眠等。(教學提示:播放“動物特殊行為”視頻。)
    2.布置任務:請大家課后了解更多動物,收集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個科學小報。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動物行為的多樣性,了解更多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做一個主題明確、內容豐滿的科學小報,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動物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
    教學反思
    本課由“蠶的一生經(jīng)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過程”引出“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是怎樣的呢”的問題,這是由對個別事物的研究推廣到對普遍現(xiàn)象的關注,是提出問題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生活中常見動物的種類及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節(jié)課依然以蠶為切入點,與前幾節(jié)課相呼應,引導學生回顧蠶的一生經(jīng)歷的幾個階段,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通過搜集證據(jù)和交流的方式總結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鍛煉。最后把研究的對象轉為人類的生命歷程,又大大增加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和共同性相統(tǒng)一”觀點的建構。
    課后作業(yè)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4
    小車的運動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因素做出假設。
    2、能夠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3、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收集證據(jù)。
    4、能夠通過測量、收集、記錄數(shù)據(jù),并選擇有效的數(shù)據(jù)支持證據(jù)??茖W知識:
    1、知道小車從斜坡上滑下,向前沖出去的距離與什么有關。
    2、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收集證據(jù)的重要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反復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2、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窘虒W重難點】
    通過控制變量,明確不變量,達到收集證據(jù)的目的,學會操作對比實驗?!窘虒W準備】
    小車、紙板、皮尺、透明膠帶(每組一套)【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演示:推動小車,小車向前運動。
    思考: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小車的運動方式是什么嗎?今天,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小車的運動。板書:小車的運動。
    2、引入問題:剛才老師是用手推動小車,小車才向前運動的,你能想個辦法讓小車不需要外力也能運動嗎?(從斜坡上滑下來)
    二、探究過程
    1、問題的提出
    ①、教師演示:小車從斜坡滑下。
    ②、觀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小車沖斜坡上滑下來,向前沖出去)③、你們認為小車向前沖出去的距離會與什么有關呢?有什么關系呢?
    2、進行預測
    ①、小組討論可能影響到距離遠近的因素。②、匯報交流。
    ③、篩選可行性研究項目。
    3、設計實驗,編制實驗方案并交流討論
    以?沖出去的距離與坡度有關?這一預測,引領學生制定實驗方 ①、設問引思:我們剛才討論的這些?可以肯定就是正確的答案嗎?(不能肯定,必須通過實驗加以驗證)
    ②、怎樣通過實驗來證明我們剛才的假設是正確的呢?如果我們要證明?沖出去的距離與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沖出去的越遠?這一個假設,你準備怎樣做?
    ③、學生討論,辨析。(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交流、辨析,直至明確實驗思路。重點明確要研究?沖出去的距離與‘哪個因素’有關,那么,那個‘要研究的因素’就需要改變,而其他的因素需要保持不變)。
    ④、交流匯報,及時板演。
    假設:與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沖出去就越遠?
    保持不變的是:小車的重量,斜坡的長短,坡面的光滑程度等 需要改變的是:坡度的大小。⑤、引深思考,強化關鍵
    老師總覺得保持不變的因素太多了,一時半刻也想不周全,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么?(除了坡度大小以外,所有的條件都不改變)
    ⑥、加強實驗記錄意識,引導科學收集數(shù)據(jù)
    大概怎么實驗,我們都清楚了,但是如何將你的實驗過程和結果告訴別人呢?怎樣使別人相信你呢?空口無憑呀,我們應該怎么做?(做好實驗記錄)
    你覺得每種坡度做幾次實驗好?一次行不行?
    每種坡度做了三、四次實驗,那這些數(shù)據(jù)怎么處理?(可以算平均數(shù))
    4、實驗探究
    ①、分發(fā)實驗器材,明確實驗要求
    如膠帶用來固定紙板底部;坡度大小如何調節(jié);皮尺用厘米作為單位的一面測量;小車如果滑行轉的彎比較大就重做一次等。
    ②、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匯報實驗結論
    指名匯報實驗過程、實驗數(shù)據(jù)及結論。
    6、拓展思維,滲透科學的認識論
    對于這個結論:坡度越大,沖出去就越遠,我們現(xiàn)在可以肯定了嗎?老師卻覺得未必這樣,哪些同學有與我一樣的觀點?(再次設疑,引起思考)
    (當坡度接近90度時,未必這樣,超過90度時,根本沖不出去了)
    三、應用方法,延伸探究
    1、談話:
    剛才我們通過實驗證明了小車從斜坡上滑下來,沖出去的距離在一定范圍內與坡度有關,坡度越大,沖出去就越遠,坡度越小,沖出去的就越近。我們前面還進行了一些假設,下面請各小組商量一下,選擇一個研究項目,進行研究,(游戲活動,研究項目招標)
    2、小組討論,選擇兩組交流
    3、分組實驗
    4、交流匯報
    四、復習鞏固,課外延伸
    1、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呢?受到什么啟發(fā)?
    2、小車從坡上滑下來,沖出去的距離與很多因素有關,如果小車在平地上行駛,它的速度的快慢又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玩滑梯的啟示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
    (1)能夠根據(jù)各種現(xiàn)象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將自己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有關現(xiàn)象或結論。
    (3)能夠正確使用物品進行實驗,會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jù);(2)愿意與人合作,喜歡與人交流;
    (3)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應用實際,改善生活;
    3、知識技能
    使學生獲得有關摩擦力的知識,提高探究意識和實驗技能,形成科學思維以及科學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方法
    《科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以科學探究為主組織教學。教學中力求體現(xiàn)探究性原則,運用?提出問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創(chuàng)造才能得以展現(xiàn),保證課堂教學的密度。本課恰當運
    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jié)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四、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教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歸納,從具體實例中得出結論的方法,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多媒體出示滑梯圖片(一個滑梯為普通滑梯,而另一個表面很粗糙)。讓學生猜一猜:如果有兩組同學分別用這兩個滑梯進行比賽,哪一組會贏?引導學生談出表面粗糙的滑梯會對向下滑的人產生一種比較大的阻力,從而引出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2、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學生發(fā)言的基礎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學習新課
    (一)指導學生認識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戲圖片(一個同學蹲在地上,然后另一個同學拉著他前進。)。同學們做過這個游戲嗎?這里面有沒有摩擦力?經(jīng)常在什么時候玩?為什么平時不玩?你愿意拉一個體重輕的還是重的?為什么?
    2、教師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問: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試一試輕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覺?這說明了什么?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無處不在,但里面的知識也不少。這節(jié)課你想研究與它有關的哪些問題?對學生的提問進行適當處理,歸結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二)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讓學生猜測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根據(jù)學生的猜測情況適當進行引導,讓他們想到可能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動物體的重量有關。
    2、驗證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1)引導學生在各小組內設計一個可行的實驗方案。(2)全班交流各組的實驗方案,并做出恰當?shù)倪x擇。(3)學生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并上臺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被拉動物體的重量有關(1)小組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
    (2)全班交流,并選擇出恰當?shù)膶嶒灧桨?。?)學生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上臺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被拉動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動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4、回顧做過的兩個實驗,總結出比較系統(tǒng)的結論。
    (三)設計實驗:設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1、分組進行實驗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減小的方法。
    (四)尋找生活中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現(xiàn)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有時會給人們帶來方便,需要增大;有時又有危害,需要減小。你能找出身邊有哪些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現(xiàn)象嗎?
    1、學生自由發(fā)言。
    2、教師出示有關的圖片,認識更多有關的現(xiàn)象。
    (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1、引導學生進行縱向的自我評價:談談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現(xiàn)的比較突出或有所進步。
    2、評價一下身邊的同學:你認為哪位同學表現(xiàn)的特別好?為什么?
    三、拓展活動
    多媒體出示圖片:一個小女孩站在覆蓋著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著急。
    教師介紹:一個大雪過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學,當她走到這個大山坡的時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幫她想個辦法嗎?課后思考、交流。蹺蹺板
    [教學目標]
    科學學探究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知識對杠桿尺平衡作出假設性解釋;
    2、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平衡原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善于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2、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
    3、愿意與人合作交流;
    4、樂于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
    2、了解中的平衡現(xiàn)象。[教學準備] 鐵架臺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放影像資料:芭蕾舞片段。
    2、教師談話:多么美的舞蹈,你能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為大家表演嗎?
    3、學生活動:在座位周圍模仿動作。
    4、組織學生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 學生可能會說: 生1:腳尖站不穩(wěn)。生2:東倒本歪的。生3:胳膊伸開比較好。
    教師談話:確實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玩過類似的游戲嗎?
    二、探究活動
    (一)發(fā)現(xiàn)平衡現(xiàn)象
    1、大家想一想,你是怎么玩蹺蹺板的?
    2、出示小朋友玩蹺蹺板的圖片。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你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觀察、思考。)
    4、組織學生交流: 學生可能會這樣說:
    生1:有的蹺蹺板兩邊是平衡的。生2:蹺蹺板有的一頭高、一頭低。生3:小孩能把大人給蹺起來? 生4:小孩怎么就能把大人蹺起來? 生5:怎么樣蹺蹺就平衡了。
    生6:……
    5、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有趣的現(xiàn)象,提出這么多心中的疑問,原來蹺蹺板中還有這么多科學,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呢?
    (二)探索平衡的方法
    6、到底怎樣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呢?請大家根據(jù)自己玩蹺蹺板時經(jīng)驗和觀察到的現(xiàn)象,先猜一猜。
    7、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說說自己的想法,并大膽猜測一下,可以寫一寫,畫一畫。
    8、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可能會有如下想法: 生1:兩端一樣長時。生2:兩端放的東西一樣重時。
    生3:重的一端短一點,輕的一端長一點時。生4:支撐點放在中間時。
    教師談話:同學們積極動腦,作出了這么種預測,那么這些假設對嗎?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做實驗)
    9、對呀!實踐出真知,現(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提出的猜想,選擇材料,以小組為單位,想一想怎樣來實驗呢?制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10、學生分小組活動,制定方案。
    11、組織學生交流組的實驗方案,教師作出指導性評價,交流后各小組修改完善方案,并要作好記錄。(出示記錄方案表)
    12、進行探究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各組活動,巡視指導。(給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13、組織展示交流?成果交流會?你我到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14、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邊講解邊演示,同組同學隨時補充,同時向大家展示本小組的記錄表。
    15、引導學生歸結平衡的規(guī)律:杠桿尺兩端一樣長,所掛東西一樣重時,支點在中間就平衡,在此基礎上,可根據(jù)學生情況而定對不等臂平衡進行研究。
    (三)尋找生活中的平衡現(xiàn)象。
    ⑴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平衡現(xiàn)象到處可見(出示雜技演員走鋼絲的圖片資料)。
    ⑵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圖片資料、教師補充)
    三、自由活動
    1、教師談話:通過剛才我們親自探究知道了蹺蹺板中的平衡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我們來玩一個小游戲,以小組為單位,組裝?蠟燭蹺蹺板?并點燃,仔細觀察,隨著蠟燭的燃燒,蹺蹺板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說說其中的規(guī)律。
    2、學生自主發(fā)揮設計實驗,指導學生用火安全。
    3、組織交流。
    4、活動評價:本節(jié)課你覺得表現(xiàn)如何呢?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并展示評價結果。
    四、拓展活動
    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探究了有關平衡的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你能用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來制作一件平衡小玩具嗎?
    19、螞蟻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能用簡單的工具對動物進行比較細致地觀察,并能用圖或文字表達;能嘗試用歸納的方法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作合理的解釋;能制作簡易的昆蟲模型。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珍愛生命;培養(yǎng)學生長時間觀察、探究的興趣和能力。3.科學知識:認識常見的動物類型----昆蟲;知道昆蟲的共同特征?!窘虒W重點】
    能自己總結出昆蟲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斷是否是昆蟲。
    【教學準備】
    放大鏡、羽毛、泡沫塑料、牙簽、竹葉或草葉、課件、觀察記錄表;學生搜集關于螞蟻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
    找朋友。(滲透共同特征)。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好嗎?想成為老師的朋友嗎?要成為老師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時符合三個條件才行,我們來看一下:(課件出示要求:第一條:和我一樣(穿
    沒穿)的同學。第二條:和我一樣是(短
    長)頭發(fā)的同學。第三條:和我一樣是(男生
    女生)的同學。師:你們想來試一下嗎? 學生游戲:多組。
    第一條:和我一樣(戴
    沒戴紅領巾)的同學。第二條:和我一樣(穿
    沒穿校服)的同學。
    第三條:和我一樣是(單眼皮
    雙眼皮)的同學。
    剛才我們幾位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這只是一個游戲,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全班同學都應該互相是好朋友,因為我們是一個團結的集體。在中國,我們全國人民都應該是互敬互愛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們所有的華人華僑也是團結一起的一家人,你們看過08年奧運火炬在世界傳遞嗎?,我們看到每到一個城市,都會有大量的華人華僑高舉五星紅旗在熱烈歡迎祥云火炬。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黑頭發(fā)、黑眼睛、黃皮膚就是我們的共同特征。師:游戲就做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坐好,我們上課。
    二、猜謎語,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里有一個謎語,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課件出示謎語:身體雖不大,力氣可不小,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團結又互助,勇敢又勤勞。)師:看來同學們對螞蟻并不陌生,這句話主要是說了螞蟻的生活習性,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第19課、《螞蟻》。(板書課題:
    19、螞蟻)
    三、探究新知。
    師:老師讓同學們回家搜集有關螞蟻的資料,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匯報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螞蟻的知識。教師適時評價。
    師:老師還布置大家回去捉螞蟻進行觀察,完成任務了嗎?你們在觀察的時候遇到困難了嗎?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學生匯報,師生交流
    教師提供觀察工具,玻璃培養(yǎng)皿和放大鏡。
    教師介紹放大鏡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時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鏡的手柄,調整至合適大小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觸摸放大鏡的鏡片。
    教師交待觀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課件出示:螞蟻的身體可以分為幾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點?把觀察到的身體特點記錄在觀察表里,也可以畫下來。
    1、小組觀察。
    師:每個小組選3只螞蟻,分工合作。學生分小組觀察,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師:哪個小組派代表到前面來匯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結果。(學生匯報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師課件展示:螞蟻的身體結構圖。
    師:螞蟻的身體分為三部分,這是頭部,這是胸部,這是腹部。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
    3、再次觀察。
    通過觀察螞蟻發(fā)現(xiàn)螞蟻的身體結構特征后,再次觀察不同螞蟻,尋找共同特征。(課件出示幾種螞蟻,紅蟻、行軍蟻、蜜罐蟻。)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螞蟻認真觀察,一會找同學匯報。(師板畫螞蟻身體簡筆畫)
    4、匯報總結。螞蟻的共同特征。師:在黑板簡筆畫并填空:
    5、介紹螞蟻基本資料
    螞蟻是一起居住的屬于社會性昆蟲,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資料。(課件出示螞蟻基本資料,螞蟻洞穴圖片,螞蟻的種類。下面配文字)
    6、師:我們知道了螞蟻身體的共同特征,那么,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身體結構和螞蟻類似呢?
    同學即興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帶領學生討論交流。最后通過親自觀察來驗證大家的猜測。根據(jù)學生說的師點課件展示:
    課件準備大量動物圖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蟲。師:請你認真觀察,誰來說一下它的身體結構和螞蟻相似嗎? 師:這些和螞蟻身體結構相似的動物我們把它歸為一類。
    師:課件出示:像螞蟻、蜜蜂、蝴蝶、螳螂這樣: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小動物都屬于昆蟲。
    師:指黑板,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這也是昆蟲的共同特征。
    7、師生共同總結昆蟲的共同特征。
    (昆蟲是最早出現(xiàn)在地球上的動物,早在4億年前就出現(xiàn)在地球上了。昆蟲還是自然界中種
    類最多、數(shù)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動物)。
    四、鞏固訓練: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昆蟲的特征。現(xiàn)在會判斷那些動物是昆蟲了嗎?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張習題紙,請同學認真觀察,小組討論,看哪個小組判斷又快又對。學生匯報結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總結。
    課件出示:出示圖片,先說理由,再點結果,再介紹。
    為什么說它不是昆蟲:因為昆蟲有三對足,蜘蛛有四對,所以蜘蛛不是昆蟲。沒有觸角
    (訓練過程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內涵。)為什么說它是昆蟲:因為昆蟲-----,蝗蟲-----,所以它是昆蟲。
    五、制作昆蟲模型。
    請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據(jù)昆蟲的特點制作一個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種昆蟲的模型,這種昆蟲有什么特點?想好再動手。學生制作,教師巡視。展示表揚。
    五、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快樂嗎? 師:有那些收獲?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都很快樂,小螞蟻為我們今天的學習可是立了大功,但是過了這么長時間它們都想家了,下課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讓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樂成長。
    六、活動拓展。
    師:課件:對昆蟲研究感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飼養(yǎng)一種自己喜歡的昆蟲繼續(xù)研究,看誰的發(fā)現(xiàn)最多。說不定某一天你就會成為中國的法布爾,寫出像《昆蟲記》一樣的傳世佳作。
    20、它們都是鳥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工具對動物進行較細致的觀察,能制作鳥的簡易模型.2.意識到要珍愛生命,能對鳥進行長時間的觀察研究.3.認識常見的動物類型-----鳥,歸納鳥的共同特征.【教學重難點】
    1.能用簡單的工具對動物進行較細致的觀察,能制作鳥的簡易模型.2.意識到要珍愛生命,能對鳥進行長時間的觀察研究.3.認識常見的動物類型-----鳥,歸納鳥的共同特征.【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 觀察鳥的特征
    1、學生觀察鳥: 教師:你認識那些鳥?它們有什么特征?鳥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務: 我們從哪些方面對鳥進行觀察?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分組探究.教師及時地提示學生觀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3、學生進行交流: 你觀察了那些鳥?他們各有什么特征?將課本的觀察記錄表填寫好.學生進行比較歸納.4、教師提示學生思考:我們觀察的這些鳥有哪些相同之處?
    5、學生交流:
    6、總結:象雞、鴿子、喜鵲這樣,身體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動物都是鳥。
    7、教師出示幾種動物,讓學生判斷他們是否是鳥? 活動二: 保護我們的朋友-----鳥 討論:有人說鳥是人類的朋友,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 2 交流.3 討論: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朋友-----鳥呢? 交流:保護鳥巢,留住我們的朋友,不打鳥.自由活動: 教師:我們來組織一個鳥類展示會吧.1、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一些鳥類的圖片或其他展示作品.2、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準備
    3、展示作品 拓展活動: 教師:我們來組織一次愛鳥護鳥的活動吧.建議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愛鳥護鳥活動.21、貓和兔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貓和兔的外形、運動方式和吃食情況。(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長毛,小動物吃奶是重點)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重點是把整體分成若干部分,有順序地進行觀察)。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觀察貓的走、跑、躥,以及上樹時的運動狀態(tài)。
    比較貓和兔的相同點:全身長毛;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時候吃奶。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小貓、小兔各一只(或貓和兔的標本若干個)。貓和兔的掛圖、幻燈片。
    學生準備:有關貓和兔的圖片或照片。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提問:青蛙的身體分幾部分?螞蟻的身體分幾部分?鴿子的身體分幾部分?
    2.講述:在以前的自然課里,我們學習了金魚、青蛙、螞蟻、蟋蟀、鴿子、鷹等動物的一些知識。在這節(jié)課里,我們再來觀察兩種動物——貓和兔。(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觀察貓的外形
    (1)講述觀察目的:我們來觀察貓的身體是什么樣的。
    (2)討論觀察方法:
    ①討論:根據(jù)我們以前觀察金魚、青蛙、螞蟻和蟋蟀等動物的經(jīng)驗說一說,要觀察貓的身體是什么樣的,應該怎樣觀察?)
    ②教師小結:在觀察貓的時候,也應該像觀察青蛙、螞蟻等動物那樣,先看一看貓的整個身體是什么樣的,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然后再依次觀察各部分是什么樣的——什么顏色,什么形狀,長有什么等等。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結果:貓的身體分幾部分?貓的全身長有什么?
    (5)教師小結:
    (出示標有貓的身體各部分名稱的掛圖,或者用觀察時使用的小貓。)
    貓的身上長有毛,毛的顏色各種各樣,身體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
    (6)學生復述:貓身體的外形特征(要求能從整體到部分有順序地表述)。
    (7)指導學生觀察貓身體的各個部分
    ①講解觀察重點:我們已經(jīng)知道貓的身體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順序觀察這五個部分是什么樣的——什么形狀,長短大小如何,上面長有什么等等。
    ②小組觀察、討論。
    ③匯報觀察結果。
    ④教師小結:
    (重點總結貓的牙、舌和足的特征)貓的嘴里有尖銳的牙齒,有長倒刺的舌。貓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縮,在腳掌上長有肉墊。
    2.指導學生觀察貓的運動
    (1)觀察貓的行走
    ①講解觀察目的和要求:我們來仔細地觀察一下貓是怎樣走路的?(觀察活貓走路有困難,也可以觀察圖片或幻燈片等)
    ②學生觀察、討論。
    ③匯報觀察討論結果。
    (匯報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口述,也可以讓學生邊表述,邊表演。)
    ④教師小結:
    貓在走路的時候,主要是靠腿和腳。貓在行走時,腳的移動規(guī)律是:如果右前腳先向前邁步,左后腳就會跟著往前走,接著是左前腳向前邁步,右后腳就會跟著向前走。
    (2)觀察貓的奔跑
    ①講解觀察目的要求:下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貓是怎樣奔跑的?
    ②學生觀察、討論。
    ③匯報觀察討論結果。
    ④教師小結
    奔跑是貓最快的一種運動方法。奔跑時,貓的四只腳常常是只有一只與地面接觸,甚至是四只腳一起離地。貓在奔跑時,四只腳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驟研究貓怎樣躥(往高處跳)?貓怎樣爬樹?
    研究貓的運動,不要求學生記住貓的運動規(guī)律,只是給兒童打開一個思路,引起他們以后隨時注意觀察各種動物運動規(guī)律的興趣。
    3.指導學生觀察貓的食性
    (1)談話:貓吃什么?怎么吃?
    (讓兒童根據(jù)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來敘述,教師根據(jù)情況再加以補充。)
    (2)講述:小貓剛生下來時,還不會吃食物,是靠吃貓**的奶長大的。貓長大后能吃魚和老鼠。貓吃食物時,用爪子幫助,用牙咬肉,用舌頭舔骨頭。貓捉老鼠時,先用耳朵聽,再用眼睛看,然后輕輕走近老鼠,突然一撲,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個捕鼠能手!
    (3)討論:貓為什么能成為捕鼠能手?它的身體有哪些適于捕鼠的特點?
    (4)講述:老鼠常常晚上出來尋找食物。貓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變得又大又圓,能看清出來尋食的老鼠。貓的耳殼能轉動,能隨時轉向聲音的來處,可以聽到老鼠活動的聲音。貓的牙齒銳利,便于吃肉,舌頭上長有倒刺,能把骨頭上的肉舔光。貓的爪子很尖銳,可以伸縮,腳掌上有肉墊,貓走路時把爪子縮回,走路沒有聲音。貓有這些特點,所以能成為捕鼠能手,我們要愛護它。
    4.指導學生觀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出示兔的標本或掛圖,也可以看課本第24頁插圖。)
    (1)提問:這是什么動物?你看見過兔嗎?
    (2)小組討論:兔在外形特征,運動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匯報討論結果。
    (4)小結:兔的外形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長毛。兔的運動方式是:跳著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時候吃奶,長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導學生觀察比較貓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時間允許,學生能夠接受,可以組織學生對貓和兔進行比較。
    (1)比較貓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講解比較重點:我們比較貓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從這幾方面進行:外形上的不同,運動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學生觀察、比較、討論。
    ③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④教師小結:貓的尾巴長,兔的尾巴短。貓的四肢長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長。貓和兔身體表面的主顏色不同,長短不同。貓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長。貓的嘴唇?jīng)]有裂開,犬齒和臼齒發(fā)達,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間裂開,門齒發(fā)達,舌上沒有倒刺。貓的爪銳利,兔的爪不銳利。貓吃魚和肉,免吃青草、青菜。貓走路時,四只腳先后著地,兔是“跳”著行走的。
    (2)比較貓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講解比較重點。
    按比較貓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時所提出的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②學生觀察、比較、討論。
    ③匯報討論結果
    ④教師小結:貓和兔全身表面長毛;身體都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貓和兔都用奶喂小動物。
    22、多樣的動物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2.過程與方法
    記錄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態(tài)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窘虒W重點】
    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窘虒W難點】
    避免學生在尋訪過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教學準備】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最好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窘虒W過程】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qū)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xiàn)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過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jīng)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3、交流尋訪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總結: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很想就這樣愛你一輩子,好好的在心里把我最真摯,最純潔的感情都給你,讓你的笑臉永遠的燦爛,我很幸運可以遇到你,你就象一個天使,上帝派你來到人間,只是為了看我一眼,卻留下了無盡的思念和牽掛給我。我慶幸過,因為我可以愛你,我忐忑過,因為我想愛你,我無奈過,因為我不知道怎么愛你,我痛苦過,卻只因為你也愛我。也許我們可以永遠的這樣下去,在自己的心里為彼此留下最美麗的回憶,永遠的用心珍藏。這是我期盼的。人如果沒有欲望,沒有要求該多好,可是愛了要求的就多了,就有了苦惱,就有了心事。遇見了,我不否認這是緣分,愛了,是上輩子我們彼此的虧欠,我不愿放手,茫茫人海,一轉身,我失去的也許是這一生最美麗的風景。
    很想擁你入懷,任時光流逝,什么也不想,就靜靜的抱著你,聽你的心跳。很想吻上你躲避的眼神,炙熱的唇,任內心狂亂,什么也不想,就輕輕的感受你的溫柔。只想告訴你,就算你是天使,請留下陪我一程,沒有你,天是灰的,心是空的,沒有憐憫,沒有伴隨,有的只是心跳,那醉人的旋律演奏著的只是三個字,我愛你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5
    1、認識固體
    第二課時總第15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固體,誰來說一說什么是固體?
    2、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固體。
    二、合作探究,引導解疑:
    1、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物體混合或分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談話:看看書上30頁下圖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
    (讓學生認識到因為不同的需要要把不同物體混合或分離)。
    (2)提問:你在生活中還見過要把固體混合或者分離的例子嗎?學生說不出時,教師可引導或補充。
    學生回答:炒菜時把不同的菜和作料混合起來,把糖放進水里,把沙子從米里撿出來等……
    (3)學生討論、交流經(jīng)驗。
    2、研究固體混合前后的變化情況。
    1.研究固體混合前后的重量變化。
    (1)出示黃豆、玉米粉、綠豆。
    (2)提問:把這些固體混合在一起它們的重量會怎么樣?
    (3)學生猜測。
    預設:
    1、他們的形狀不會變化。
    2、他們的重量不會發(fā)生變化。、……
    (4)提問:怎樣才能證明它們的重量在混合前后沒有變化?
    (5)說明使用天平的必要性和使用方法。
    2.研究固體混合后體積是否變化。
    (1)提問:把各100毫升的物體混合在一起,它們的體積會有什么變化?
    (2)學生猜測。
    它們的體積不會發(fā)生變化。
    (3)說明要使用量筒來測出體積。
    (4)實驗,并說明體積變化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1.布置任務:在1分鐘內將混合后的黃豆、面粉、大米分離。
    2.提問:可以用什么辦法把它們分離?
    3.介紹工具篩子。
    4.發(fā)篩子,實驗。
    提示:考慮固體的大小選用不同大小篩孔的篩子。提醒學生保持桌面清潔。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固體。
    2.回家自己繼續(xù)研究有關固體的性質方面的知識。
    五、限時作業(yè):
    一、課題:
    2、把固體放到水里總第16課時
    二、教學內容:教材32——34頁
    三、教學目標:
    1、意識到通過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認識物體更多的性質。
    2、認識固體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現(xiàn)象,意識到固體的沉浮取決于它在水中所占的體積,而不是它的輕重。
    3、知道把固體從液體中分離出來的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固體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現(xiàn)象。
    難點:能夠區(qū)分溶解于混合現(xiàn)象間的差別。
    五、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會沉、浮的固體(泡沫、橡皮、鉛筆等)水槽(每組1 個)糖、比較潔凈的沙子(每組各1份)、學生小組準備:各種固體,半個土豆,一個土豆、一支蠟燭、蠟燭頭、乒乓球、玻璃球、瓶蓋、泡沫、沙子等。
    六、預習活動設計:
    七、教學時間: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提出問題:
    1、同學們,上課前老師要向大家介紹一位聰明的孩子,請看大屏幕,他叫潘冬子,在解放前,反動派把紅軍圍困在山上,不讓老百姓把鹽和糧食等物品送上山,面對這一情況,潘冬子急中生智,把鹽倒入水中,再把鹽水倒在棉襖上,偷偷地運到了山上,紅軍得到了鹽,夸他是個聰明的孩子,聽到這里,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如“紅軍是怎樣從棉襖中得到鹽的?”)
    2、今天學習了把固體放到水里,我們就能解開其中的謎團了!(師板書課題)
    二、介紹材料,自由猜想
    1、課前,老師讓大家準備材料,大家都帶來了嗎?誰來介紹一下?誰來補充一下?它們都屬于什么物體?(固體)
    2、大家猜測一下,把它們放入水中會怎樣?
    (學生自由發(fā)言:有的浮,有的沉、有的既浮也沉)(師板書:浮、沉)
    3、誰來繼續(xù)猜測?你們是怎么想的?別的同學對此有什么看法?下面同學們把桌上的材料按浮的、沉的、既浮也沉的分成三類,排整齊。
    4、排完了嗎?哪個小組來介紹一下?
    (我們小組這樣分的,浮有的??、沉的有??、既浮也沉的有??)
    三、小組合作,實驗驗證
    1、大家的猜測對不對呢?怎樣來證明?(做實驗)那在實驗時要注意什么?(各小組自由發(fā)言:安全、衛(wèi)生、小組合作、認真觀察等)
    2、說說大家的實驗情況吧!你能不能給大家演示一下。
    3、大家同意它們小組的發(fā)現(xiàn)嗎?有沒有不同意見?哪個小組有意外發(fā)現(xiàn)?是嗎?怎么會這樣吧!請你們組到操作臺來演示一下。
    4、師表揚:這可是個重大發(fā)現(xiàn),同一個物體,它的沉浮性質可以改變,那其他物體的沉浮性質能改變嗎?請大家開動腦筋,想辦法把剛才沉下去的物體浮上來,讓浮上來的物體沉下去。
    (學生自由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5、哪個小組成功了,我想知道你們是怎么做的?
    (生:橡皮泥輕輕鋪開放在上面是浮著的,捏成球形就下沉)
    6、還有哪組說說。
    7、教師出示課件圖片:死海不死之謎死海是一個內陸鹽湖,最深處400米。死海位于沙漠中,降雨極少且不規(guī)則。死海水含鹽量極高,一般海水的含鹽量為千分之35,死海的含鹽量達到千分之230到250左右,在表層水中每公升的鹽分達到227至250克,據(jù)估計死海的總含鹽量約有130億噸,由于鹽水濃度高,游泳者極易浮起。在這樣的水中,魚兒難以生存,岸邊沒有花草,所以人們稱之為死海。
    8、研究到這里,大家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學生自由提問題。)老師有個問題,為什么一顆小石子會沉入水底,而一艘輪船卻浮在水面上?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的沉浮不是物體的輕重決定的,與其形狀有關。)
    四、深度探究溶解與分離
    1、請看:今天老師還帶來這樣兩種材料,猜猜這是什么?(面粉和高猛酸鉀)
    2、假如放在水中會怎樣?(學生自由猜測)師做一起觀察,這是老師課前放入水中的下面請1號同學從課桌里拿出高錳酸鉀和1根玻璃棒,然后把高錳酸鉀倒入水里,觀察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看哪個同學觀察得最仔細。(觀察一段時間后讓學生攪拌一下)
    (2)學生觀察。
    (3)誰來描述一下你觀察到的現(xiàn)象?
    (4)像這樣固體在水中化了,看不見了的現(xiàn)象叫做溶解。(板書:溶解)像剛才的整杯水變成紫紅色,實際上是高錳酸鉀在慢慢的溶解。而如果是像草莓、乒乓球、蠟筆、泡沫、瓶蓋、小棒等浮在水面上,或像面粉、黃豆、硬幣、回形針、橡皮、方糖等沉在水底,那說明這些固體在水中不溶解。(板書:不溶解)
    3、討論如何把固體從水中分離出來。
    (小組討論后交流:可以采用過濾、沉淀、蒸發(fā)的方法)
    師引導學生交流生活中的分離現(xiàn)象,如利用太陽光曬鹽等。
    五、總結結課,制作延伸: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把固體放到水里來研究它的性質,通過研究你知道了什
    么?我們知道了固體在水中有的會溶解,有的不會溶解,有的會沉,有的會浮。你能利用今天學到的知識來幫助老師解決幾個問題嗎?
    2、解答課前提出的問題
    (1)學到這里,你知不知道宋爺爺為什么要夸潘冬子是個聰明的孩子了?那么你認為他們回用什么方法得到鹽呢?
    2)同學們說的辦法都可行,那我們來看看潘冬子是怎么來解決這件事的。(繼續(xù)觀看電影)。原來他們是用火燒的方法使水分蒸發(fā)掉得到鹽的。
    3、制作
    (1)今天這節(jié)課同學們研究的很認真,老師有一樣禮物要送給大家(出示)它美嗎?它是利用了固體能在熱水中溶解,降溫后又能與水分離的性質制作的。你們想不想也制作這樣一枝美麗的樹枝?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樣來制作的。
    (2)請同學們把書翻到48頁,自己看一下制作彩色樹枝的方法。
    (3)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
    (4)這一美麗的樹枝請同學們課后去完成,制作好了,我們用它來布置我們的教室,好嗎?
    六、限時作業(yè):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6
    1、1我們周圍的土壤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顆粒。
    2、能夠建立土壤是個混合物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
    2、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3、能夠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著密切的關系。
    2、愿意親近土壤。
    二、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挖土,親自觀察發(fā)現(xiàn),土壤里到底有什么?并能很好地去和同伴們進行交流合作。
    三、教學準備:
    1、各種各樣顏色的土壤(分別裝在玻璃杯里)、小鏟、放大鏡若干、抹布、一疊報紙、記錄紙。
    2、學?;▔囟?。
    四、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認定目標。
    1、猜一猜:拿出杯子里的土壤,大家一起猜。
    2、提問: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禮物,看一看是什么?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大家一起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板書:土壤里有什么?
    二、認識樣品土壤(不同的顏色,手摸、聞)。
    1、交流、匯報:
    2、活動:去花圃挖土壤看一看,找一找并做記錄,注意安全(證實猜測)。
    3、匯報(先小組派代表匯報)。
    (1)、提問:對于土壤,同學們想了解什么?
    (2)、談話:土壤里有什么?(猜一猜)
    (3)、布置學生室外活動。
    4、活動總結、匯報交流。你在土壤里發(fā)現(xiàn)什么?
    5、集體交流。
    哪些是你們曾不知道?你還繼續(xù)研究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三、課堂總結
    1、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
    2、師生共同交流、總結。
    3、讓學生說說新的發(fā)現(xiàn)。
    (1)、你本節(jié)課最大收獲是什么?
    (2)、對學生問題進行歸類總結:土壤里有植物動物遺體同時還有有生命的動物植物、沙子、石塊、土、垃圾、舊布??
    (3)、鼓勵有創(chuàng)新的同學及有進步的同學。
    4、表揚小組合作學習成功者(預測、實地挖土壤,及回答問題成功者)。
    5、激發(fā)有奇思妙想者。
    四、拓展。
    1、畫圖:
    2、課外繼續(xù)研究。
    (1)、用美麗的畫面展示你的發(fā)現(xiàn)。
    (2)、搜集有關土壤的資料,繼續(xù)研究。
    五、作業(yè)設計
    1、獨立完成:科學同步練習部分習題
    (1)、交流:
    (2)、點評:
    1、2了解土壤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是巖石微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顆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類。
    3、能用實驗證明不同種類的土壤滲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種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土壤的成分。
    難點:區(qū)分當?shù)赝寥赖姆N類。
    三、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去不同地方采集土壤樣本,將一部分曬干、碾成粉末狀,另一部分碾碎,保持原有水分。將曬干的部分篩選后分出黏土、壤土和沙土。、放大鏡每組 2 只,塑料杯、漏斗、量杯、水等若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為了更好的研究,昨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在花園的不同地方采集了三種不同的土壤,分別裝在了一號、二號和三號燒杯里。關于這些昨天采集的土壤,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板書并分類。
    3、今天我們來研究、了解土壤。(板書課題)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觀察土壤
    談話:課前,我們都已經(jīng)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樣本,現(xiàn)在請大家拿出來。同桌兩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樣本,一個人觀察,另一個人記錄,要求盡可能多地發(fā)現(xiàn)土壤的特征,并把我們看到的情況用圖畫、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活動。
    匯報交流,互相評價?;顒佣貉芯客寥赖某煞?BR>    談話: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大家都對土壤有了更多的認識,但那只是憑肉眼或是放大鏡進行的初步觀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們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現(xiàn)在就請四人一組,做一做下面這個實驗,看它是否對你了解土壤有所幫助。課件出示:實驗的步驟、注意事項。
    實驗步驟:
    1、把小土塊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說明土壤里有什么?
    2、將土塊攪動后靜置一段時間,在等待過程中用紙巾包住另一些土塊,用手使勁握一握,再攤開紙巾,紙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說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觀察靜置后的水杯中的情況,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項:
    1、土塊要輕放。
    2、攪拌要徹底。
    3、靜置時間要長。觀察時,杯子也應保持靜置不動的狀態(tài)。
    4、始終要仔細觀察,記錄下每一步驟看到的現(xiàn)象。學生閱讀此資料后開始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實驗情況。
    請學生根據(jù)觀察結果,分析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顒尤貉芯客寥赖姆N類
    1、觀察顆粒大小
    談話:今天老師也給大家?guī)砹巳萃寥赖臉颖?,請你們仔細觀察,首先看看它們的顆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組領取土壤樣本,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
    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談話: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大家看課本第6頁的閱讀資料,它會給你一個原因解釋。
    學生閱讀資料。
    師生小結: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觀察、閱讀活動,對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滲水性
    提問: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顆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這樣的情況時,它們的滲水性會不會一樣呢?你是怎么認為的?
    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和預測。
    討論實驗方法,特別是引導學生考慮三個變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變;不同的條件:三份不同種類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樣獲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用燒杯測量高度。
    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實驗情況,并將結果與剛才的預測相對照。
    3、用多種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組一份沙和黏土的樣本,請學生參照課本第7頁提供的方法來比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體討論:每一種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顏色的?摸上去感覺像什么?哪一種更硬或更光滑?加點水握一握,哪種可以握成團?
    激趣:再試著把它們分別放在盒里搖動,聽一聽它們發(fā)出的聲音是否相同?;蛘呤锹勔宦勊鼈兊臍馕妒欠裣嗤?BR>    分組活動,交流。
    三、課后拓展指導
    談話:同學們都已經(jīng)對土壤有了非常豐富的了解。
    提問:你知不知道我們這兒的土壤是什么類型的?有什么特點呢?適合種植哪些植物?
    學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來進行研究?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小結,引導學生課后進行資料的查閱、請教專家等。
    教學反思
    本課的內容緊緊結合兒童的實際,研究自己周圍的土壤,增加學生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認識,更熱愛她。在前一課的學習基礎上,學生已經(jīng)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對認識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與經(jīng)驗,會用利用各種感官去認識研究對象。
    根據(jù)學生的經(jīng)驗我這樣處理教材:讓學生通過查閱課外書或其它途徑搜集一些有關土壤種類的資料,以便它們帶著對土壤不同的經(jīng)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在材料設計方面,我準備了幾種土壤的標本,黏土、砂土、壤土、學生生活周圍的土壤。這些材料本身就蘊含著本課所設定的知識目標。同時,通過對這些材料的研究,也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科學,不同的植物選擇不同的土壤生長,也讓學生感到大自然的奇妙。處于便于操作和開放性原則,決定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我除了提供材料,不做任何指導,讓學生感到“自己學科學、做科學”更有樂趣。所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要被納入到兒童科學活動的整體中。此外還需要為學生準備:不同種類的土樣、鑷子、紙巾、漏杯、燒杯等。
    本節(jié)課,我主要設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 活動一:研究土壤的成分
    1、分組實驗的注意事項,不應該在實驗的過程說。應該在實驗前講清楚,注意事項。
    2、觀察水中土壤的分層現(xiàn)象,一定要強調水中的土壤分層。前面在攪拌土壤應該把攪拌棒拿出來。讓學生觀察水中靜止的土壤分層。同時這里如果在課前準備好土壤的分層,在這時展示學生看老師準備好的土壤分層,效果會更好!
    活動
    二、研究土壤的種類以及不同種類土壤的特性
    通過看、聞、摸、聽四種觀察方法讓學生全方面的了解不同種類土壤的不同,教材上只建議學生看看,摸摸,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的引申出聞聞、聽聽兩種觀察方法。并能主動討論怎樣聽,為什
    么這種土壤聲音更大,氣味大的原因是什么等深層問題,深化了學生對土壤的進一步了解。之后又通過實驗——比較沙土與黏土的滲水性,使學生對不同種類土壤的不同性質有了進一步的探究,并輔助學生從實際意義上認識了什么樣的實驗可以稱做“對比實驗”,了解了對比實驗中如何控制變量和定量。實驗效果良好。1、3肥沃的土壤
    一、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制作肥料袋,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
    2、能夠把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用圖畫或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茖W知識:
    1、知道死了的動植物遺體會變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夠認識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過程中起到了促進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能夠堅持長期觀察,有持久性。
    2、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
    植物喜歡在什么樣的土壤中生長知道嗎?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今天一起來研究。
    板書課題:肥沃的土壤
    二、探索和調查
    1、通過觀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3、引導猜測:動植物對土壤肥力是否產生影響?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4、肥沃的表土層的形成過程是什么樣的呢?
    教師出示樹上的圖并用投影儀打出來。組織學生討論、匯報。
    5、教師小結形成過程。
    6、你們想親自看看表土層的形成過程嗎?
    7、我們可以怎么做?
    8、解釋:腐殖質
    9、討論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10、有同學想把動物放在里面,估計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11、你們想用什么動物?為什么?
    12、應該如何觀察?
    三、回顧和解釋
    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長期觀察并記錄。1、4土壤的保護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某些行為做出是非判斷,并思考和表達應該怎樣去做。
    2、能夠對失去土壤的后果進行預測。
    3、向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
    科學知識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對比實驗。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做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
    廢電池對土壤的破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2、知道人類的許多活動是破壞土壤的行為,知道垃圾對土壤的危害,知道
    1、意識到土壤的重要。
    2、產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3、愿意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出的貢獻,意識到土壤的重要性。
    三、教學過程
    2、學生能夠對某些行為做出是非判斷,并思考和表達應該怎么去做。
    一、談話導入
    1、談話:同學們,經(jīng)過這段時間我們對土壤的親密接觸,大家對土壤肯定有了較深的認識。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藞D片,請大家欣賞.重要基礎,那么誰來說說,土壤為人類提供了什么?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
    2、教師出示課本12頁的圖片并提問: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4、填寫好書本第65頁的記錄表。
    5、全班交流討論結果,小組之間互相補充。
    6、教師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為植物提供養(yǎng)料和水分,土壤也為動物提供了生存棲息之地。她是我們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正是因為有了土壤,才有了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二、欣賞課文插圖
    植物生長
    北方窯洞
    鼴鼠的家
    制作陶器
    三、對比模擬實驗
    變化?
    1、提問:當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壞后,土壤的蓄水能力會發(fā)生什么樣的
    2、對比模擬實驗
    無植被土壤
    有植被土壤
    四、交流討論
    1、談話:土壤為我們人類做了這么多,我們對土壤有一種感激之情,那么我們又對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學習小組交流
    3、在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
    5、提問: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工農業(yè)生產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壞土壤的現(xiàn)象,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自己有沒有破壞土壤的行為呢?
    6、提問:破壞土壤的行為每時每刻都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們這樣無止境地破壞下去會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沒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將是怎樣的情景?
    (讓學生結合所查資料和所做實驗大膽去想象,在小組里討論交流,然后匯報)
    7、小結:人類就這樣無止境的破壞,地球上將不會有土壤,那我們將沒有地種,就不會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設想。
    五、共同探討,交流保護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
    3、組織全班交流。
    1、談話:土壤是我們人類的母親,我們能為保護她做些什么呢?
    4、教師小結并出示一首小詩讓學生欣賞。
    5、談話: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對土壤媽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請將你想說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出一份保護土壤的小報,在校園內舉辦一個小報展,呼吁全體同學都加入到保護土壤,保護到環(huán)境的行列中來。2、1果實和種子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預測的基礎上對植物的種子進行細心解剖、細致觀察,并用畫圖的方式描述觀察結果。
    2、能夠針對“種子萌發(fā)”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問題,探究種子在萌發(fā)時需要的條件。
    3、開始種植一株植物,經(jīng)歷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觀察、測量、收集、積累植物生長周期的資料??茖W知識
    1、認識果實和種子。
    2、了解種子旅行的多種方式。
    3、知道種子的內部構造。
    4、知道種子萌發(fā)需要的條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到要細致觀察才能得到更準確的信息。
    2、愿意開展長周期的種植活動,堅持做觀察記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植物的種子進行細心解剖、細致觀察,并用畫圖的方式描述觀察結果。
    難點:針對“種子萌發(fā)”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問題,探究種子在萌發(fā)時需要的條件。
    三、教學準備
    一些帶種子的植物、浸泡過的蠶豆等種子、鑷子、放大鏡
    四、教學過程
    一、認識種子和果實
    1、講述: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都知道植物對我們人類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寶寶藏在哪里嗎?
    2、你見過哪些植物的種子?它長在哪里呢?今天老師請大家把自己認為是種子的連同它的家一起帶來,讓我們一起找一找種子在哪里。
    3、小組實驗、交流。
    4、分組匯報。(獼猴桃、香蕉的種子都退化了,變的很小,很難察覺。如學生說不出來,教師需提醒。)
    講述:同學們發(fā)現(xiàn)植物的種子一般長在果實里,果實就是種子的家。
    二、認識種子的各種旅行方式。
    1、講述:同學們都知道人們種植植物時,一般是先把它的種子埋在土里讓它生根發(fā)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們幫它們播種,而是自己有一種特殊的傳播種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傳播種子的嗎?
    2、講述:蒲公英的種子借助風力來傳播的,你還知道其他種子的旅行方式嗎?
    3、小組討論、交流,試著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進行適當補充。
    三、認識種子的構造
    1、講述:植物繁衍后代離不開種子,那種子里有些什么能讓它長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擞盟葸^的蠶豆種子,發(fā)給學生每人一顆種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這顆種子里會有些什么嗎?請你畫下來。
    3、學生說說自己的猜想,并把畫展示給大家看。
    4、究竟同學們想的對不對,下面我們就來解剖種子。誰來說說解剖時我們要注意哪些呢?
    5、教師示范解剖種子。強調:用鑷子剝開種皮時要輕,不要傷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從蠶豆開口的那一邊小心的掰開。
    6、學生解剖種子,用放大鏡觀察種子里面有什么,并畫下來。
    7、說說你看到種子里面有什么?
    8、學生再用花生的種子進行實驗,要求按照預測——畫圖——解剖——觀察——畫圖——表達的過程。讓學生比較每組前后兩組的記錄圖,有什么不同?說明觀察有什么作用?
    四、探究種子萌發(fā)需要的條件。
    1、當我們把種子種到土里后,怎樣才能讓它生根發(fā)芽呢?你認為種子的萌發(fā)需要哪些條件?
    2、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嗎?小組討論,可以參考書上的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
    根據(jù)實際情況,讓學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學生提出與種子萌發(fā)有關的問題。
    1、第二課時上,看幾號瓶的種子發(fā)芽了,為什么其余瓶里的種子沒有長出小芽?
    2、討論:種子的萌發(fā)需要哪些條件?
    3、提問:你還能提出哪些和種子萌發(fā)有關的,又是自己能通過實驗解決的問題嗎?
    4、小組討論,可以參考書上的問題。
    5、各小組匯報,選擇一個研究問題。
    6、小組討論:怎么去研究這個問題?
    7、小組匯報,確定研究方案。
    8、課后進行實驗。
    六、教師發(fā)種子,學生課后種植一種植物。
    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動物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
    2.知道不同動物一生所經(jīng)歷的時間不同,身體形態(tài)發(fā)生的變化不同,繁殖后代的方式也不同。
    3.知道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
    4.知道像狗那樣,胎生、身上長毛、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屬于哺乳動物。
    5.知道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身體特點各不相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基于不同動物的一生的相關資料,歸納出鳥類及哺乳動物一生的共同特點。
    2.能根據(jù)動物的共同特征,區(qū)分更多的動物。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更多動物的一生產生持續(xù)的探究興趣。
    2.樂于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動物,體會探究的樂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體會到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動物和人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不同形態(tài)特征。
    難點:從多種動物的生命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共同的規(guī)律。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狗的一生”視頻、“動物特殊行為”視頻、“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蠶在各生長階段的圖片。)蠶的一生經(jīng)歷了哪些階段?(預設:卵、蟻蠶、蠶寶寶、蠶蛹、蠶蛾。)
    2.講解:蠶的一生經(jīng)歷了出生、成長、繁殖和死亡的生命歷程。根據(jù)身體形態(tài)特征,蠶的一生也可以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
    3.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動物的圖片。)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會經(jīng)歷哪些過程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片進行描述或介紹自己知道的事例,鼓勵學生踴躍表達。)
    4.揭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幾種動物的一生。(板書:動物的一生)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結合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和真實事例提出假設,激發(fā)學生對其他動物的一生進行探究的興趣。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了解雞的一生
    1.過渡:出示蠶和雞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學生對比觀察。
    2.提問:雞的一生與蠶的一生有哪些相同與不同之處?(預設:相同之處是雞和蠶都是從卵開始它們的生命歷程的,不同之處是雞要孵卵,雞不經(jīng)歷蛹的階段,沒有變態(tài)的過程,而且雞的壽命比較長。)
    3.講解:母雞孵蛋時將雞蛋放在身體下面,用自己的體溫保持雞蛋溫度相對恒定。21天左右,小雞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小雞身上長滿絨毛,1個月左右絨毛褪去,換上羽毛。6個月左右,小雞長成成年雞,母雞開始產卵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鳥類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卵生,身上都長有羽毛和翅膀。)
    5.小結:像雞那樣,卵生、身上長有羽毛和翅膀的動物,屬于鳥類。鳥類的一生會經(jīng)歷“卵(蛋)→幼年(雛鳥)→成年(成鳥)”三個主要階段,幼年期生長較快,成年期開始繁殖后代。
    探索二:了解狗的一生
    1.活動:播放“狗的一生”視頻,引導學生認真觀看。
    2.提問:和雞相比,狗的一生有什么不同?(預設:小狗是胎生的;剛生出的小狗眼睛閉著,耳朵聽不見;小狗需要吃狗媽媽的.奶長大;狗活的時間比較長;……)
    3.講解:狗是胎生動物,母狗懷胎2個月左右會生出小狗。剛出生的小狗閉著眼睛,耳朵聽不到聲音;2~3周后,小狗眼睛睜開,靠吃媽媽的奶獲取營養(yǎng);6個月左右,小狗長出恒牙,可以咀嚼食物;12~18個月,小狗發(fā)育成熟,開始繁殖后代。
    4.追問:(教學提示:出示更多胎生動物的一生的圖片。)這些動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預設:都是胎生的,身上都長毛,都是吃媽媽乳汁長大的。)
    5.小結:像狗那樣,身上長毛、胎生、吃媽媽乳汁長大的動物叫哺乳動物,哺乳動物出生后都會經(jīng)歷“幼仔→成年”的生命過程。
    探索三:了解我們的一生
    1.過渡:我們了解了雞和狗的一生,那么,我們人類的生命歷程又是怎樣的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不同年齡的人的圖片。)
    2.活動:指導學生整理這些圖片,并按照年齡排序,然后說明理由。
    3.小結: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叫胎兒,出生后我們會經(jīng)歷“嬰兒→幼兒→青少年→成年→老年”幾個主要階段。人從出生到年老,除了身體長高長大,外部形態(tài)特征沒有明顯的變化。
    4.提問:如果人生經(jīng)歷這樣幾個階段,你們會對不同年齡段的自己說些什么呢?(教學提示: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并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
    探索四:對動物做出判斷
    1.過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對動物有了新的認識。動物是有生命的物體,我們把有生命的物體叫作生物。你們認為生物與非生物有什么區(qū)別呢?(教學提示:出示一組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2.布置任務:請大家分組討論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達成一致后將結論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3.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蠶和狗的特點”維恩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雞的一生,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鳥類的共同特點;通過了解狗的一生,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的特征;通過開展資料整理活動,讓學生知道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的幾個階段,感受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最后整理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鞏固學生對動物的認識。這個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研討匯報
    羽毛:被覆在體表,質輕而韌,略有彈性,具防水性,有護體、保溫、飛翔等功能。
    鳥類:體均被羽,恒溫,卵生,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
    拓展與小結
    1.拓展: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動物的行為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發(fā)生一些奇特、有趣的事情。有的動物身體會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如變色龍;有的動物行為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如冬季來臨,大雁南飛、兔子換毛、蛇冬眠等。(教學提示:播放“動物特殊行為”視頻。)
    2.布置任務:請大家課后了解更多動物,收集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做個科學小報。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認識動物行為的多樣性,了解更多動物一生中的有趣事情,理解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生存和繁殖后代。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做一個主題明確、內容豐滿的科學小報,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動物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
    教學反思
    本課由“蠶的一生經(jīng)歷了卵、幼蟲、蛹和成蟲的過程”引出“其他動物的一生又是怎樣的呢”的問題,這是由對個別事物的研究推廣到對普遍現(xiàn)象的關注,是提出問題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生活中常見動物的種類及其他相關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節(jié)課依然以蠶為切入點,與前幾節(jié)課相呼應,引導學生回顧蠶的一生經(jīng)歷的幾個階段,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通過搜集證據(jù)和交流的方式總結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使學生的探索能力又一次得到鍛煉。最后把研究的對象轉為人類的生命歷程,又大大增加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也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生物的多樣性和共同性相統(tǒng)一”觀點的建構。
    課后作業(yè)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