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要學會照顧自己

字號:


     
    英國教育理念和中國有些不同。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
    老師并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jié)果;相反,英國學校里,“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lǐng)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你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你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shù)臅r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
    不要妨礙別人
    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一點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從小教育小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注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水嶺,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wèi)生、學習用具收拾整齊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圍之內(nèi)。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對待別人。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一思維方式。就拿交規(guī)來說,為什么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么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一部英國交規(guī),處處體現(xiàn)著這個并沒有明說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