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焱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城一個多元文化節(jié)上,為人們翻譯和書寫中文名字。
此時是深夜,是我用來寫作、用來跋涉和追逐夢想的時間。我的另一臺電腦上播放著國內一檔名人演講節(jié)目,主講嘉賓正在講述著他百折不撓追逐夢想的故事,這也使我想起了自己的逐夢歷程。
夢想不能源于書本
和許多逐夢者一樣,當初看了浪漫的好萊塢電影,讀了贊美的書籍,我便毫不猶豫地辭去了國內大學教師的工作,懷揣著學電影編劇、電影導演的夢想來到了美國??墒悄_剛落到新大陸,我的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反對:“學電影?你瘋了嗎?難道你還能打進好萊塢?學完到哪里去找工作?在美國找不到工作就意味著沒有收入,你拿什么養(yǎng)活你自己和你兒子?”我當時不服氣,但很快就發(fā)現(xiàn)他們的擔憂和反對聲不無道理。
抱著在國內大學一畢業(yè)就留校、從來都是工作來找我而非我去找工作的自信和自戀,憑著在電視臺、報社、雜志做過編輯記者的經歷,我把自己的簡歷向當?shù)氐膸姿髮W投了出去,其結果竟是顆粒無收。在美國,如果沒有從本國獲得的博士文憑是不可能在大學教書的。當然,教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也需要經過層層考試獲取專業(yè)教師文憑。我在中國獲得的高校文憑和高校教師資格證在這個新世界里就等于一張廢紙。除了在文憑上不占優(yōu)勢外,語言也是一關,盡管在國內學過很長時間的英語,可真正到了一個英語國家,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幾乎像個啞巴和聾子。
我開始擔憂起來:如果自己在美國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保證,何以去支付那昂貴的學電影課程的學費?何以談那遙不可及的電影之夢?
美國人滿了18歲就要脫離父母的羽翼外出找工作,大多數(shù)會搬出父母的家自己租房子住,然后開始打工,掙大學的學費。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軌跡是這樣的:大學畢業(yè)后,如果你幸運地找到了一份年薪3萬美元至5萬美元的全職工作,單位給你提供各種社會保險,你就會在那個單位慢慢跳、慢慢升,買一幢房子,換一部不太差的車,然后結婚生子,帶家人每年去度一次假。但如果你只有半職工作,就不得不東奔西走,同時打好幾份工。
我如夢初醒,發(fā)現(xiàn)自己依據(jù)從電影和書本里了解到的美國就貿然前往,是那么片面和天真——輕易丟棄了自己在中國所擁有的一切是多么冒失、多么不懂得珍惜啊!在中國,自己在一個大學生稀有的時代考上了大學,畢業(yè)后很容易地就獲取了一份在大學留校教書的工作,旱澇保收、豐衣足食,自己何曾為生存條件發(fā)過愁?可來到了美國,我不得不考慮如何解決生存問題,不得不把夢想的翅膀暫時收起。
為生存尋找路徑
環(huán)顧周圍,我所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在國內學文科的人,為了適應在美國找工作的需要,都不得不向現(xiàn)實低頭,放下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而改行。有的改學護理、學計算機、學會計,也有的改做生意。
我也沒有例外,在向大學投簡歷失敗后,我去了一家歷史悠久的美國餐館做領位。我必須感謝這個餐館,它是我在美國第一個通過英語面試找到的工作。這家餐館不僅讓我掙到了必要的生活費用,還讓我學到了美式英語、交到了許多美國朋友。我很快成了顧客和同事們都很歡迎的領位。由于我良好的溝通能力,我被調到了連鎖的禮品店工作,并漲了工資。如果我在那里繼續(xù)干下去,也許會被提升為經理,但我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在那里干了兩年多,把錢湊足后,我決心回學校去讀一個美國的研究生文憑。
讀什么專業(yè)呢?人生再一次面臨選擇:面對美國嚴峻的生存現(xiàn)實,我沒有敢去學電影,而是按照家人的建議去學習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適合我、可能容易找工作的“圖書館信息學”。
我用了兩年時間獲得了圖書館信息學的研究生文憑,但并不像預想的那樣好找工作。我向各種圖書館送出了上百份簡歷,但最后找到的都是半職工作。美國即使圖書館遍地開花,但就業(yè)市場并不樂觀。我后來了解到,圖書館專業(yè)分得很細,最好是讀研究生以前擁有一個相關的本科學位。比如你讀的本科是科學,你可以去科學圖書館,讀的本科是法律,你可以去法律圖書館。但如果你的本科和這些都無關,你就只能去公共圖書館了,而要想在公共圖書館找到一份全職工作絕非易事。
追夢,永無止境
由于找的是半職工作,我不得不同時打好幾份工,從此工作把我的時間占得滿滿的,常常感到疲憊不堪。那么,我還有空余時間去實現(xiàn)那些一直縈繞于心的夢想嗎?當發(fā)現(xiàn)夢想和現(xiàn)實的距離如此的遙遠時,要退縮嗎?
似乎沒有退縮之路。許多遠離故土去異國他鄉(xiāng)追夢的人都像堅強的蒲公英種子飄撒在新的土壤上,既來之則安之,自然地咬住了腳下的土壤,堅韌地生長著。
于是,白天打工,把掙的錢存起來。用業(yè)余時間讀電影編劇班、小說創(chuàng)作班;看電影、研究電影劇本和專業(yè)書籍;通過各種形式去讀書,同時堅持寫作。我在中國出版了自己寫的長篇小說《我的美國病人》,中篇小說《讓我?guī)椭憧鞓菲饋怼罚诿绹霭媪擞⒄Z詩《A Broke Heart》。我在一份英語地方報紙做了專欄作家,同時一直為海外華人鐘愛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寫稿。在就讀英美合辦的一個電影劇本編劇班期間,我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劇本。
我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工作,我一天也沒有停止過追夢。夢想照亮了現(xiàn)實,夢想讓自己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丟失自己,夢想讓生活充滿了美麗的希冀和憧憬。
可是,在這里堅持那些不賺錢的,或者說是不能馬上見成效的夢想,免不了會動搖和徘徊,這時,有誰能給你信心?每個人都忙得自顧不暇,有誰會給你堅持的力量?于是,中外那些傳播正能量的演講節(jié)目和那些對成功者的報道,便成了我的心靈雞湯。人是需要榜樣的力量、需要智者指路的。我不斷地為自己加油、打氣:只要堅持,夢想就會變成現(xiàn)實。
當我回頭認真地審視自己所走過的路時,得出了這些啟示:
首先,建立或追逐夢想不能只從書本上開始。人不能從夢想(或幻想)走向實踐,而應當將夢想建立在對現(xiàn)實社會真正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否則夢想就是空中樓閣。盲目前行,只會浪費時間走彎路,并為此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第二,如果你在國內是學文科的,像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及其他社會科學,一定要做好在美國找不到工作的準備。
第三,一旦確立了值得你用終生去追逐的夢想,就不要輕言放棄。走了彎路,及時修正,不必浪費時間去懊悔或悲觀,在追逐夢想的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調整腳步,相信夢想終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