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爾的地理環(huán)境怎樣?
2.1 地理位置
厄瓜多爾(EI Ecuador),西班牙語為"赤道"之意,位于南美洲西北部。東北與哥倫比亞毗鄰,東南與秘魯接壤,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930公里。赤道橫貫國境北部,安第斯山脈縱貫南北。全境分西部沿海、中部山區(qū)、東部亞馬遜河流域地區(qū)和加拉帕戈斯群島四部分。國土面積256,370平方公里。其中大陸地區(qū)248,360平方公里,島嶼面積8,010平方公里。厄瓜多爾大陸屬于通用協(xié)調(diào)時西5時區(qū),標準時區(qū)-5時區(qū)(UTC/GWT-5),與北京時差13小時(晚13小時),無夏時制。只有加拉帕戈斯群島為通用協(xié)調(diào)時西-6時區(qū)(UTC/GWT-6),與厄瓜多爾大陸有1小時時差。
2.2 行政區(qū)劃
厄瓜多爾全國劃分為24個省(Provincia), 217個市( Cantón)和1166個區(qū)(Parroquia,其中市區(qū)376個,郊區(qū)790個)。
[主要城市]
(1)基多(Quito):共和國首都,同時是皮欽查省省會。位于赤道線以南皮欽查火山南麓的峽谷地帶,距赤道線24公里,是世界上最接近赤道的首都,其海拔高度在世界各國首都中居第二位,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和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基多之名旨是由數(shù)千年前聚集在這里的古印第安人部蕾"基因貝"(Quitumbe)一詞演變而來的。印第安人曾在此建立了基多王國。15世紀末被印加帝國所征服。1533年植西班牙殖民者占領居于次年12月6日開始重建。1830年厄瓜多爾獨立后定為首都。
基多魯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5公里(量窄處僅3公里)。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世界上全年溫差最小的地點之一,年平均氣溫13.5°。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為雨季. 6月至10月為旱季。皮欽查火山的兩座姐妹峰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厄瓜多爾基多市老成區(qū)夜景
城區(qū)分南、中、北三大區(qū),中都是老城區(qū),為總統(tǒng)府所在地?;辈繛樾陆?,多現(xiàn)代化建筑,銀行和盤融機構(gòu)靠靠中于此。南部新區(qū)靠中工廠和企業(yè)。
基多是厄重要的工業(yè)城市和直欽查省的農(nóng)牧業(yè)基地之一。工業(yè)有紡織、服裝、食品、金屬機械、化工、醫(yī)藥、制煙、制革等。
(2)瓜亞基爾(Guayaquil):瓜亞斯省舍,面積214.4平方公里,人口218.99萬(2004年),海拔4米,全國第一大城市。位于瓜亞斯河入海處,靠近瓜亞基爾灣。氣候炎熱,平均氣溫25℃。建于1536年10月9日。是厄工業(yè)中心、主要外貿(mào)港口和鐵路、公路、航空樞紐。
(3)昆卡(Cuence):阿蘇艾省會,人口41.76萬,海拔2543米,厄第三大城市。1557年4月12日建城。該城有4條河流穿城而過,風景優(yōu)美,并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跡,是又一座被聯(lián)合國命名為"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厄瓜多爾城市。厄許多著名知識分子和詩人出自此城,故被稱為"厄瓜多爾的雅典"。教育、文化較發(fā)達。昆卡大學在南美享有盛名。
(4)安巴托(Ambato):通古拉瓦省會,人口29萬,海拔2,577米。1985年發(fā)生大地震后重建。該市附近盛產(chǎn)水果、花卉。自1951年起,每年2月舉辦花果節(jié)。
(5)馬查拉(Machala):埃爾奧羅省會,1573年建城,海拔5米。該市與博利瓦爾港口相連,是厄大蝦和香蕉的主要生產(chǎn)和出口地區(qū)。
(6)曼塔(Manta):位于馬納比省,厄第二大港口城市。是厄海產(chǎn)品加工和出口中心。厄主要海、空軍基地之一。
(7)埃斯梅拉達斯(Esmeraldas):同名省省會。港口城市,海拔6米,氣候濕熱。1842年創(chuàng)建。有綠城(城市名中文譯為"祖母綠")和"黑城" (不少居民為黑人)之稱。設有全國最大的煉油廠,是厄原油出口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巴拉奧油港在該市附近。
2.3 自然資源
厄瓜多爾地理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十分豐盈。
[石油天然氣]境內(nèi)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遜盆地,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qū)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地質(zhì)條件較好,油層儲藏豐富,是拉美地區(qū)第五大石油生產(chǎn)國。
[礦產(chǎn)]黃金、白銀、銅、鐵、鉛、鋅、鉬、錫、鎢、鈀等金屬礦藏和石灰?guī)r、粘土、石膏、重晶石、瀝青、黑大理石、磷等非金屬礦藏也十分豐富。
[森林]厄瓜多爾氣候多樣、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適合各類不同植被的生長,使其擁有2-2.5萬種木本植物,占世界植物總量的10%,成為世界10個生態(tài)物種最多的國家之一。森林106,630平方公里,占全國領土面積41.59%。每平方公里有136科樹種,1,250種樹木,厄森林總共生長著5,000多個樹種,1,200多種蕨類植物,3,254種蘭花植物,有哺乳類動物324種,鳥類1,559種,409種爬行動物,402種水陸兩棲動物。森林80%集中在亞馬遜地區(qū),沿海省份占13%,中部山區(qū)占7%。森林分為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的森林,國家森林和植被防護系統(tǒng),生產(chǎn)用材天然林和種植林4種。
2.4 四季氣候
厄瓜多爾分為西部沿海、中部山區(qū)、東部亞馬遜河流域地區(qū)和加拉帕戈斯群島。
[西部將海平原地區(qū)] 面積7.23萬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部分丘陵、山地達700米。熱帶雨林氣候,平均氣溫23℃-25℃,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向南由3,000mm降為500mm左右。河流較多,土地肥沃,盛產(chǎn)香蕉、可可、咖啡和大米等。
[中部安第斯山區(qū)] 面積6.7萬平方公里。安第斯山在厄境內(nèi)分為東、西兩條山脈,形成北高南低的高原,平均海拔在2,500-3,000米之間。5,000米以上山峰共20余座。欽搏拉索山海拔6,272米,為厄境內(nèi)最高峰。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終年現(xiàn)雪。山區(qū)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盆地為熱帶平原氣候,平均氣溫為23℃ -25℃,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適于種植玉米、棉花、小麥、大麥、蔬菜和水果,是厄農(nóng)作物的重要產(chǎn)地,也是厄主要的畜牧業(yè)區(qū)。
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都島
[東部亞馬遜地區(qū)] 屬亞馬遜河流域,多原始森林,海拔250-1,200m。全年濕熱多雨,年均降雨量為2,000-3,000mm ,平均氣溫25℃,為厄重要的石油產(chǎn)地。
[加拉帕戈斯群島]中文譯名為龜島,位于太平祥,東距厄大陸海岸950-1,200公里,由13個大島和1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7,500平方公里。主要島嶼有:伊薩貝拉、圣克魯斯、費爾南迪納、圣地亞哥、圣科里斯托瓦爾等。該群島由火山熔巖形成。1535年被發(fā)現(xiàn),1832年2月12日,厄政府將其劃入本國領土管轄,定名為厄瓜多爾群島,現(xiàn)為加拉帕戈斯省。氣候干旱。有巨龜、大蜥蜴、企鵝、海獅等稀有動物,被稱為"活的自然博物館"。1836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到該島作生物考察。1964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幫助下,厄政府與達爾文基金會合作在該島建立了科學研究站。1979年7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該島為"人類自然遺產(chǎn)"保護區(qū)。
綜上所述,由于地處赤道,冷暖海流交匯于該海域,又由沿海、安第斯山脈、亞馬遜叢林和群島構(gòu)成了厄瓜多爾這塊不大的國土多樣性地理和氣候特征,不僅地形地貌迥異并頗具特色,而且使厄瓜多爾成為匯集了世界上亞氣候、微觀氣候和地理氣候等各種不同氣候條件的唯一國度。
2.5 人口分布
厄瓜多爾人口為1,385.83萬(2008年)。其中,城市人口占61%,農(nóng)村人口39%;男性占49.5%,女性50.5%。人口密度為51.52人/平方公里。1990年-2001年間,人口平均增長率為2.1%,死亡率25.4‰。人口平均壽命64.27歲。其中,首都基多(Quito)人口150.49萬。瓜亞基爾(Guayaquil)人口218.99萬。昆卡(Cuenca) 人口41.76萬。安巴托(Ambato)人口29萬。
目前,在厄瓜多爾有華人華僑3萬多,主要從事百貨零售、服裝、鞋進口、餐飲、養(yǎng)蝦、種植棕櫚樹、木材、開采金礦等行業(yè),大多事業(yè)有成,進入當?shù)刂袑与A級,但融入當?shù)厣鐣闆r較差。新生代華僑大都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基本或完全融入當?shù)厣鐣?,少?shù)人進入政界、教育界和法律界,其中有擔任衛(wèi)生部長、環(huán)境部長等職務。
2.1 地理位置
厄瓜多爾(EI Ecuador),西班牙語為"赤道"之意,位于南美洲西北部。東北與哥倫比亞毗鄰,東南與秘魯接壤,西瀕太平洋。海岸線長930公里。赤道橫貫國境北部,安第斯山脈縱貫南北。全境分西部沿海、中部山區(qū)、東部亞馬遜河流域地區(qū)和加拉帕戈斯群島四部分。國土面積256,370平方公里。其中大陸地區(qū)248,360平方公里,島嶼面積8,010平方公里。厄瓜多爾大陸屬于通用協(xié)調(diào)時西5時區(qū),標準時區(qū)-5時區(qū)(UTC/GWT-5),與北京時差13小時(晚13小時),無夏時制。只有加拉帕戈斯群島為通用協(xié)調(diào)時西-6時區(qū)(UTC/GWT-6),與厄瓜多爾大陸有1小時時差。
2.2 行政區(qū)劃
厄瓜多爾全國劃分為24個省(Provincia), 217個市( Cantón)和1166個區(qū)(Parroquia,其中市區(qū)376個,郊區(qū)790個)。
[主要城市]
(1)基多(Quito):共和國首都,同時是皮欽查省省會。位于赤道線以南皮欽查火山南麓的峽谷地帶,距赤道線24公里,是世界上最接近赤道的首都,其海拔高度在世界各國首都中居第二位,是全國第二大城市和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基多之名旨是由數(shù)千年前聚集在這里的古印第安人部蕾"基因貝"(Quitumbe)一詞演變而來的。印第安人曾在此建立了基多王國。15世紀末被印加帝國所征服。1533年植西班牙殖民者占領居于次年12月6日開始重建。1830年厄瓜多爾獨立后定為首都。
基多魯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5公里(量窄處僅3公里)。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是世界上全年溫差最小的地點之一,年平均氣溫13.5°。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為雨季. 6月至10月為旱季。皮欽查火山的兩座姐妹峰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厄瓜多爾基多市老成區(qū)夜景
城區(qū)分南、中、北三大區(qū),中都是老城區(qū),為總統(tǒng)府所在地?;辈繛樾陆?,多現(xiàn)代化建筑,銀行和盤融機構(gòu)靠靠中于此。南部新區(qū)靠中工廠和企業(yè)。
基多是厄重要的工業(yè)城市和直欽查省的農(nóng)牧業(yè)基地之一。工業(yè)有紡織、服裝、食品、金屬機械、化工、醫(yī)藥、制煙、制革等。
(2)瓜亞基爾(Guayaquil):瓜亞斯省舍,面積214.4平方公里,人口218.99萬(2004年),海拔4米,全國第一大城市。位于瓜亞斯河入海處,靠近瓜亞基爾灣。氣候炎熱,平均氣溫25℃。建于1536年10月9日。是厄工業(yè)中心、主要外貿(mào)港口和鐵路、公路、航空樞紐。
(3)昆卡(Cuence):阿蘇艾省會,人口41.76萬,海拔2543米,厄第三大城市。1557年4月12日建城。該城有4條河流穿城而過,風景優(yōu)美,并有許多歷史文化古跡,是又一座被聯(lián)合國命名為"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厄瓜多爾城市。厄許多著名知識分子和詩人出自此城,故被稱為"厄瓜多爾的雅典"。教育、文化較發(fā)達。昆卡大學在南美享有盛名。
(4)安巴托(Ambato):通古拉瓦省會,人口29萬,海拔2,577米。1985年發(fā)生大地震后重建。該市附近盛產(chǎn)水果、花卉。自1951年起,每年2月舉辦花果節(jié)。
(5)馬查拉(Machala):埃爾奧羅省會,1573年建城,海拔5米。該市與博利瓦爾港口相連,是厄大蝦和香蕉的主要生產(chǎn)和出口地區(qū)。
(6)曼塔(Manta):位于馬納比省,厄第二大港口城市。是厄海產(chǎn)品加工和出口中心。厄主要海、空軍基地之一。
(7)埃斯梅拉達斯(Esmeraldas):同名省省會。港口城市,海拔6米,氣候濕熱。1842年創(chuàng)建。有綠城(城市名中文譯為"祖母綠")和"黑城" (不少居民為黑人)之稱。設有全國最大的煉油廠,是厄原油出口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巴拉奧油港在該市附近。
2.3 自然資源
厄瓜多爾地理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自然資源十分豐盈。
[石油天然氣]境內(nèi)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遜盆地,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qū)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地質(zhì)條件較好,油層儲藏豐富,是拉美地區(qū)第五大石油生產(chǎn)國。
[礦產(chǎn)]黃金、白銀、銅、鐵、鉛、鋅、鉬、錫、鎢、鈀等金屬礦藏和石灰?guī)r、粘土、石膏、重晶石、瀝青、黑大理石、磷等非金屬礦藏也十分豐富。
[森林]厄瓜多爾氣候多樣、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適合各類不同植被的生長,使其擁有2-2.5萬種木本植物,占世界植物總量的10%,成為世界10個生態(tài)物種最多的國家之一。森林106,630平方公里,占全國領土面積41.59%。每平方公里有136科樹種,1,250種樹木,厄森林總共生長著5,000多個樹種,1,200多種蕨類植物,3,254種蘭花植物,有哺乳類動物324種,鳥類1,559種,409種爬行動物,402種水陸兩棲動物。森林80%集中在亞馬遜地區(qū),沿海省份占13%,中部山區(qū)占7%。森林分為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的森林,國家森林和植被防護系統(tǒng),生產(chǎn)用材天然林和種植林4種。
2.4 四季氣候
厄瓜多爾分為西部沿海、中部山區(qū)、東部亞馬遜河流域地區(qū)和加拉帕戈斯群島。
[西部將海平原地區(qū)] 面積7.23萬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300米以下,部分丘陵、山地達700米。熱帶雨林氣候,平均氣溫23℃-25℃,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向南由3,000mm降為500mm左右。河流較多,土地肥沃,盛產(chǎn)香蕉、可可、咖啡和大米等。
[中部安第斯山區(qū)] 面積6.7萬平方公里。安第斯山在厄境內(nèi)分為東、西兩條山脈,形成北高南低的高原,平均海拔在2,500-3,000米之間。5,000米以上山峰共20余座。欽搏拉索山海拔6,272米,為厄境內(nèi)最高峰。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終年現(xiàn)雪。山區(qū)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盆地為熱帶平原氣候,平均氣溫為23℃ -25℃,年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適于種植玉米、棉花、小麥、大麥、蔬菜和水果,是厄農(nóng)作物的重要產(chǎn)地,也是厄主要的畜牧業(yè)區(qū)。
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都島
[東部亞馬遜地區(qū)] 屬亞馬遜河流域,多原始森林,海拔250-1,200m。全年濕熱多雨,年均降雨量為2,000-3,000mm ,平均氣溫25℃,為厄重要的石油產(chǎn)地。
[加拉帕戈斯群島]中文譯名為龜島,位于太平祥,東距厄大陸海岸950-1,200公里,由13個大島和1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7,500平方公里。主要島嶼有:伊薩貝拉、圣克魯斯、費爾南迪納、圣地亞哥、圣科里斯托瓦爾等。該群島由火山熔巖形成。1535年被發(fā)現(xiàn),1832年2月12日,厄政府將其劃入本國領土管轄,定名為厄瓜多爾群島,現(xiàn)為加拉帕戈斯省。氣候干旱。有巨龜、大蜥蜴、企鵝、海獅等稀有動物,被稱為"活的自然博物館"。1836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到該島作生物考察。1964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幫助下,厄政府與達爾文基金會合作在該島建立了科學研究站。1979年7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該島為"人類自然遺產(chǎn)"保護區(qū)。
綜上所述,由于地處赤道,冷暖海流交匯于該海域,又由沿海、安第斯山脈、亞馬遜叢林和群島構(gòu)成了厄瓜多爾這塊不大的國土多樣性地理和氣候特征,不僅地形地貌迥異并頗具特色,而且使厄瓜多爾成為匯集了世界上亞氣候、微觀氣候和地理氣候等各種不同氣候條件的唯一國度。
2.5 人口分布
厄瓜多爾人口為1,385.83萬(2008年)。其中,城市人口占61%,農(nóng)村人口39%;男性占49.5%,女性50.5%。人口密度為51.52人/平方公里。1990年-2001年間,人口平均增長率為2.1%,死亡率25.4‰。人口平均壽命64.27歲。其中,首都基多(Quito)人口150.49萬。瓜亞基爾(Guayaquil)人口218.99萬。昆卡(Cuenca) 人口41.76萬。安巴托(Ambato)人口29萬。
目前,在厄瓜多爾有華人華僑3萬多,主要從事百貨零售、服裝、鞋進口、餐飲、養(yǎng)蝦、種植棕櫚樹、木材、開采金礦等行業(yè),大多事業(yè)有成,進入當?shù)刂袑与A級,但融入當?shù)厣鐣闆r較差。新生代華僑大都受過西方高等教育,基本或完全融入當?shù)厣鐣?,少?shù)人進入政界、教育界和法律界,其中有擔任衛(wèi)生部長、環(huán)境部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