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上海的80后媽媽,孩子快要讀6年級了,目前全家生活在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當初在上海時,時常感到疲憊,因為從孩子準備報名幼兒園甚至托兒所開始,就一直在為小孩的教育操碎了心。身邊很多還沒孩子的朋友,對于我當時的狀況覺得非常困惑,不明白為什么孩子讀小學時家長要那么辛苦?那么就讓我來說說自己的經歷吧。
我從小長大的上海,是個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相比其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上海的教育資源卻非常有限,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更是稀缺,加之許多學校在錄取時對房產證、戶籍的苛刻要求,讓家長們不得不提前為孩子做好求學規(guī)劃。
在我家孩子2歲時,我們也隨大流地買了學區(qū)房,順利幫他爭取到一個幼兒園入學名額。雖然所對口的幼兒園和小學在上海都只是屬于一般水平,但為了讓孩子能就近入讀一個還不算差的學校,我們夫妻倆也覺得這錢該花。
只是,事情并未如我們希望的那般發(fā)展。在小學報名前夕,我們對口學校因其復蓋區(qū)域的入學年齡孩子過多,學校不得不提高了準入門檻,而我們剛好被卡在了門外,這跌宕的劇情同《虎媽貓爸》如出一撤。如不另外想辦法,就會面臨被統(tǒng)籌到其它學校的境遇。迫不得已,我們選擇考私立小學,好在經過一番折騰被錄取了。本以為到此能松口氣吧,卻沒料到這只是開始。
一年級時,孩子做完作業(yè)后還有1小時左右可以嬉笑玩鬧。但二年級開始,作業(yè)突然多了,等我們夫妻倆下班后再回去輔導往往搞得很晚。有時看著他那張撐不住睡意的臉,真的好想就這么讓他睡了、別做了,想到這么小小的身軀就要承受那么多壓力,真的心好痛。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沉悶,遠沒有以前那般活潑了。
在二年級那個寒假帶孩子參加一個英語角活動中,我偶然從一個學生家長那里了解到加拿大移民,以及當?shù)氐慕逃⒏@蜕鐣h(huán)境。當時我心中就有很強烈的向往,雖然心中充滿了對上海的留戀、對朋友的不舍,但在同先生取得共識后,我還是決定走上移民的道路。
申請過程還是相當順利的,在孩子4年級時,我們的移民申請就獲得了通過,并如愿申請到了蒙特利爾排名前十的公立小學Ecole Saint-Léon-De-Westmount的入讀名額。
在加拿大小學,孩子們上課時間是早上9點到下午3點,含1小時午休。若9點前或下午3點后家里沒人帶,可以報名學前、學后班,有充足的師資來看管孩子們(通常是1個老師帶6個學生)。
在學校里,美好的一天都是從大家圍坐互相問好、分享趣事開始的。每一個上午和下午也都會安排足夠的運動時間,讓孩子們吸收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健康地成長。除了規(guī)定的課程外,學校還會不定期地舉辦各類型的講座,涉及健康、動物、科學、演講等多個領域。更令孩子們興奮的是,學校經常組織課外活動,比如訓練冰球、駕駛卡丁車、制作模型等等。這些實踐性很強的活動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孩子在某些領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讓他們的嘗試中得到了快樂。
即便是常規(guī)課程的學習,也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大負擔,基本沒有家庭作業(yè)。若是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不論是學習上還是溝通上,老師都會積極鼓勵孩子自己走出陰霾,我個人覺得這種做法對孩子情商和抗壓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其實,中加教育的種種差異都是由兩國不同的教育理念發(fā)散而來。加拿大從中小學階段就開始推行就業(yè)教育的理念,以培養(yǎng)能投身社會從事各行各業(yè)工作的人才為目標,而中國卻是以高考為終極目標。這樣的目標設定看似是普及了中國的“精英教育”、提高了中國的全民素質,但中國孩子的天賦被嚴重束縛卻也成了應試教育下無法回避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