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值澳洲的國慶日假期,那在這個假期中,澳洲政府為了慶祝自己的國慶日,舉行了杰出澳大利亞人等多種獎項,下面出國留學網來說說澳洲國慶日4名華裔人士獲頒OAM勛章。一起來看。
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報道,當地時間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節(jié),澳大利亞政府在這一天頒發(fā)了杰出澳大利亞人等多種獎項,表揚對澳大利亞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士。在895名獲獎者中,有最少4名華裔人士獲頒OAM勛章,包括來自飲食界的陳源利、商界的王興光、醫(yī)學界的陳振發(fā)和陳偉賢。他們4人雖然分別來自塔省、維省、西澳和紐省,但都有一個共通點——既在本行業(yè)成就卓越,亦投身于慈善工作造福社會。
舉辦塔省首個春節(jié)慶典 陳源利竭力團結華人
近年,塔省逐漸成為旅游的熱門地點,公路上穿梭著自駕游的華人,但數十年前這個南方島嶼卻鮮為華人認識。而在這里,一直有一位華人,為凝聚當地華人華僑的力量而默默耕耘著,他就是陳源利(Daniel Yuen-Lee Chan)。
陳源利是退休中餐館老板,他開設的“明園餐室”在塔省Sandy Bay有口皆碑。1968年,未能考入大學的陳源利鼓起勇氣,遠赴陌生的澳大利亞留學,自此落地生根。
離鄉(xiāng)背井只身來到全英語的環(huán)境,陳老板稱難免感覺寂寞:“最初班上只有我一個華人,又聽不明白英文,不過多數同學都很友善,沒有欺負我。塔省人很尊重華人?!?BR> 畢業(yè)后,陳源利開了中餐館?!澳菚r我30歲,在人生的轉折點,覺得自已還年輕,何不嘗試創(chuàng)業(yè)?”讀書時,陳老板在他姐姐的餐館幫忙,所以學得一手廚藝,加上當時塔省沒有口味較地道的中餐館,于是他開了明園餐室,“教外國人吃中菜”。這一做就是29年。
2009年,陳老板投身社會服務。他于2012年獲選為澳大利亞塔省華人聯誼會主席,上任后隨即推行改革,加強省內華人間的凝聚力,2013年舉辦當地首個農歷新年慶典,獲得侯巴特市議會頒發(fā)小區(qū)活動大獎。
積極行善 王興光致力慈善事業(yè)
擁有華裔血統(tǒng)和外貌的王興光(Christopher Wang),是名副其實的“ABC”(Australian-born Chinese,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華人),他于1963年入讀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經濟及會計學系,當年全系只有400人,盡是精英。畢業(yè)后繼承父業(yè)。20年后自立門戶,創(chuàng)辦CWI International紡織品貿易。
他表示,獲得OAM是他的光榮,許多杰出的澳大利亞人都應該得到此榮譽,身為在澳出生的華人,他感到自豪,必須回饋社會?!安徽撐覀兊募易鍋碜阅睦?,這出色國家給予我們機會,我們證明我們是(這國家的)一份子?!?BR> 至于日后代代相傳的家業(yè)由誰接手,王興光似乎并不擔心,雖然他育有兩子一女,“如果沒有人愿意繼承便關了它。”
服務西澳中華會館數十載 陳振發(fā)見證華社變遷
澳大利亞柏斯市中心Northbridge矗立著一座兩層小洋樓,上書簡潔的“中華會館”四字,背后卻是逾百年的歷史滄桑。身為中華會館元老會主席的陳振發(fā)(Chin Huat Tan)醫(yī)生,見證了西澳華人小區(qū)過去40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振發(fā)的父母來自中國,而他則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1968年,他只身赴澳成為西澳大學(UWA)的醫(yī)學生,奠定了他一輩子的懸壺生涯。
1980年,為了給當地多做貢獻,他成為了中華會館的一員。從那以后,籌辦中國春節(jié)文化節(jié)、組織社工為孤寡長者打掃房屋等等,均成了陳振發(fā)的分內工作。
此后,他也歷任了中華會館副會長(1982-1983)、過渡臨時會長(2008-2009)、元老會主席(1992至今),并獲頒終身會員(2010)。一點一滴的付出不僅拉近華人與當地社會的距離,也為他帶來OAM勛銜的榮譽。
談到對年青華人的勉勵,陳振發(fā)表示,牢記自己的根最重要。身為華人,不能丟掉中華文化的根。
懸壺濟世 陳偉賢救死扶傷暖人心
陳偉賢(Joseph Weiyin Chan)是一名醫(yī)生,多年來,他服務于西悉尼華人小區(qū)。
陳偉賢于1933年出生于廣東汕頭,二戰(zhàn)前隨父母移居香港,后又赴上海醫(yī)學院修讀4年醫(yī)科。移居澳洲后,他繼續(xù)深造,取得X光專科醫(yī)生資格。
陳偉賢退休前一直在自己經營的X光診所工作。無論對待員工和病人,他都很有耐性,曾有一次,有病人等了很久也未看到醫(yī)生,大發(fā)雷霆,陳偉賢向該病人耐心解釋,使對方怒氣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