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考場作文素材 精工巧作,織錦成文--聯(lián)綴組合

字號:


    精工巧作,織錦成文--聯(lián)綴組合
    文章不僅要言之有物,有充實的內容;而且要言之有理,有令人信服的道理,開人心竅的思想;還要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聯(lián)綴組合,織成美好的篇章。
    任何一篇文章要做到表達上的"言之有序",須在謀篇布局上精工巧作。好比蓋房子,盡管磚瓦、木材、鋼筋、水泥等等建筑材料準備齊全,但怎么結構,怎么布局,很要一番斟酌。清朝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到結構篇章時指出:"基址初平,間架未立,先籌何處建廳,何方開戶,棟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揮斤運斧。"動斧斤(古代砍樹木的工具)之前須考慮房子里什么地方建廳堂,什么地方開門,棟和梁各需要怎樣的木材,一句話,蓋房子前先要把框架結構設計好,否則丟這忘那,邊蓋邊改,事倍而功半。寫文章如建造房屋,下筆前要把文章的框架結構謀劃好。
    文心絮語
    謀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在主題的統(tǒng)帥下,把表現主題的有關材料進行安排,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怎么展開,怎么過渡,怎么結尾,有條不紊地組成完整的篇章。古代文章家認為"章有章法",認真按章法辦事,能使文章"首尾開閹、繁簡奇正,各極其度"。當然,謀篇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根據文章的內容靈活地運用。
    謀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個部分,如開頭與結尾,段落與層次,過渡與照應,以及貫串全文各個部分的線索等等。文章的整篇要謀劃,文章的各個部分要巧安排。把握每個方面的要求,寫出來的文章就能結構完整、層次清晰、條理分明、繁簡得當。
    謀篇布局最為重要的準則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題。
    在談文章的立意時,已經談到"意猶帥也",文章的主題、寫作的主旨,是文章的將領,統(tǒng)帥,"兵隨將轉";文中的詞句、篇章猶如兵卒,聽統(tǒng)帥調遣。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是首新詩,熱情贊頌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為了突出這個主題,詩的起始段開門見山地捧出人生哲理:"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運用兩組對立的概念,造成強烈的懸念,猶如奇峰突起,警鐘驟鳴,提出人生的實質性問題后,詩進入第二層次。分別對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的兩種人具體描寫,具體寫他們對人民的態(tài)度,對個人名利的態(tài)度和對生活目的的追求。第三層次寫人民對這兩種人的態(tài)度。每個層次又各有三個小段組合而成。這樣組織材料,中心突出,條理分明,褒什么,貶什么,一清二楚。簡單的詩歌、文章是如此,復雜的文章更要注意突出中心,猶如一棵大樹,枝葉十分繁茂,如果不按一定的脈理組合,勢必連主干也不清楚了。材料十分豐富的文章,空間轉換多,時間跨度大的,更要精工細作,絲絲線線都要梳理清楚,把每個材料放在合適的位置上,安排得井然有序,千萬不能材料凌亂或隨意堆砌,以致淹沒主題。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曾這樣說:"一件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部分是比整體更重要的。"同樣道理;文章要完美,整體布局十分重要。
    謀篇布局要遵循的另一準則是要符合客觀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和人的思維的邏輯規(guī)律。
    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任何事物有它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內在因素,有外在條件,結構反映這些事物的篇章時,要深入地認識,準確地反映。例如賈祖璋的科學小品《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先安排說明花的物質基礎的材料,然后安排從物理學原理、從生理上需要說明的材料,再安排從進化的觀點、自然選擇、人工選擇說明的材料。從物質基礎說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材料是文章的核心材料,所以放在文章的首要位置,這樣安排符合花朵呈現紅色、呈現藍色、呈現紫色的根本原因,反映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人工選擇雖有許多功勞,但大大晚于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億萬年前就有,而人工選擇僅二三百年,從客觀事物本來面貌看,先說明自然選擇,再說明人工選擇是合適的。用文章反映客觀事物,不可能是照相機攝像,原封不動,它需要經過頭腦過濾,加工,更有條理地表現出來。如上例所說,形成和影響花兒色彩的因素--內在的、外在的很多,布局謀篇就須把這些在腦子里加工,然后分別主次,把從不同角度說明的材料編織起來,織錦成文,使讀者讀后留下清晰的印象。
    謀篇布局須有清晰的線索。
    要把眾多的材料連綴組合成有機的整體,須用一根線索貫串。如果說,材料是散落在地的一顆顆珠子,而線索的作用就是把這一顆顆珠子穿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飾物。不同體裁的文章貫串材料的線索各有自己的特點。就記敘類文章說,常以景、物、人、事、時間、空間、感情等為線索結構材料。
    以景為線索,往往抓住景的特征,把材料串聯(lián)起來。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般說,冬天寒風呼嘯,雪花紛飛,濟南的冬天不一樣,特別是"溫晴"。文中描寫的陽光、小山、白雪、綠水等等材料,用"溫晴"貫串,濟南冬天的奇景便躍然紙上。以物為線索結構全文,"物"在文中推動事件線索或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七根火柴》寫的是紅軍長征中過草地的故事。從紅軍戰(zhàn)士盧進勇極度饑寒,需要火而無火,重傷的無名戰(zhàn)士胸藏火柴而不用,犧牲前把火柴交給盧進勇,盧進勇把火柴交給組織、交給同志,無邊的黑夜里,燃起一簇簇熊熊的篝火,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由七根火柴串聯(lián),情節(jié)緊湊,結構完整。以人的某些特征、某些細節(jié)為線索,結構全文。朱自清的《背影》寫的是父子情,這種情通過對父親形象的刻畫來表現。文章以"背影"形象貫串全文,結構材料。文中四次出現"背影",由起筆的點題,造成懸念,到對"背影"的具體描繪,線索清晰,真情感人。以事為線索結構全文,在記敘文中也常見。如《多收了三五斗》寫的是舊社會農民豐收反而受災的辛酸故事。文中以舊氈帽朋友進鎮(zhèn)糶米這件事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糶米時的受侮,購物時內心的矛盾,船頭上表現的反抗意識的萌發(fā),按照事件的發(fā)展有順序地得到表達。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同樣可以把眾多的材料串聯(lián)起來。如《海濱仲夏夜》就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展現海濱夜色的層層變幻,把"夕陽落山不久"、"夕陽逐漸西沉"、"夜色加濃"等有關晚霞、海浪、啟明星、燈光等等材料串起來,成為篇章??臻g位置轉換也常用來作為記敘類文章的線索。如《雨中登泰山》就是以作者登泰山的足跡所到之處為線索,隨著空間位置的轉換,把自岱宗坊至南天門長約20華里的中軸線上的飛瀑、祠廟、翠松、古柏、洞天、云海等等景物穿起來,展現雨中泰山美麗的畫卷。有些文章乍看材料似乎很散,但仔細剖析,就可發(fā)現有思想感情的線索貫串其中。如《我的老師》就是以回憶、依戀、思念蔡老師的感情為線索,把"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她教我們跳舞"、"節(jié)日帶我們去玩"、"教我們讀詩"、"一件小事"、"放假時更不愿離開她"、"夜里迷迷糊糊找蔡老師"等等材料連綴組合,構成感人的篇章。有些文章的線索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人民的勤務員》,中心思想是贊頌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把文中五個故事組合起來的線索正是中心思想。
    有些記敘類文章內容比較繁雜,要把材料組織得井然有序,作者常采用兩條線索。有的可一明一暗,有的可一主一副。明、暗也好,主、副也好,都為了突出主題。如魯迅的《藥》就是兩條線索。小茶館業(yè)主華老栓一家的遭遇是明線,舊民主主義革命者夏瑜被害是暗線,兩條線索交織的關鍵是買人血饅頭治病。兩條線索把四個場景結構起來,表達深刻的主題--揭露辛亥革命前后反對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革命與毒害人民的罪行,總結舊民主主義革命者脫離群眾的教訓。又如,《包身工》這篇報告文學也是雙線結構。記敘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以時間為順序的線索,是主線;以包身工制度的產生、發(fā)展、趨向和結局為副線。主線與副線有機結合,表達了作者對包身工這種罪惡的野蠻制度的極端憎恨。
    作家張抗抗曾這樣說:"單線條的結構,使人一目了然,像一片小樹林,優(yōu)美、恬靜,然而雙線條、多線條的結構可以組成氣勢宏大的森林。"初學寫作的人要學會用各種單線結構材料。學習用雙線結構篇章時,要十分注意兩條線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不能是毫不相干的,或有矛盾的、不協(xié)調的。多線條往往是大部頭著作,初學寫作者力所不能及。但閱讀時多加注意,能從中受啟發(fā)。
    議論類文章線索主要抓合乎邏輯。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說,如果是重要的帶指導性質的,總得要提出一個什么問題,接著加以分析,然后綜合起來,指明問題的性質,給以解決的辦法,這樣,就不是形式主義的方法所能濟事。"顯然,論證某一觀點時,要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論證過程中,有一線索聯(lián)結各部分材料。不論用什么方法論述,循著最初提出問題圍繞中心論證的線索不變。如《談骨氣》,這篇短文開宗明義提出"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以此為紅線,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關材料聯(lián)綴起來,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說服力地論證觀點。
    謀篇布局須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文章切忌糊成一片,亂麻一把,眉目不清。布局上雜亂無章,即使內容比較好,讀者也無法理解。
    要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首先要對文章的整體進行謀畫,也就是說先搭好全篇文章的架子,處理好先后、主次、詳略三對關系。明確文章的主旨以后,要審視能表達主旨的各種材料,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材料為主,哪些材料比較次要,詳細寫什么,簡略寫什么,都要緊扣主旨通盤考慮。如果說一件事顛顛倒倒,又缺乏必要的交代,別人就看不明白。通篇考慮布局,可采用橫式的方法結構材料,可采用縱式,也可縱橫交錯。如朱自清的《春》,先總畫春的輪廓,迎春;再細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的人",繪春;最后是頌春。從全文看,迎春、繪春、頌春三組材料并列;再從具體描繪的部分看,五個材料也是并列的。因而,這篇散文的結構形式是橫式。縱式結構往往是以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為順序,如《老山界》寫紅軍翻山的經過:從當天下午寫到天黑,地點從山溝到山腳;從天黑以后寫到黎明之前,地點從山腳到半山腰;從次日黎明寫到下午兩點鐘,地點從雷公巖到高山頂;寫山頂上休息及下山,地點從山頂到山下,直至夜營地。材料按時間為線索縱向結構,脈絡分明,給讀者清晰的印象。有些文章時間跨度大,材料的容量大,那就要精心布局,采用縱橫交錯的結構。如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于是之寫的《幼學紀事》,記述了作者艱苦求學生活的經歷,從童年到十五六歲,時間跨度大,材料很豐富,為了突出主題,文章采用了縱橫交錯的結構形式。從縱的方面看,以時間先后為順序,按照上學--輟學--邊做事邊求學的順序依次敘述;從橫的方面看,把受艱苦生活環(huán)境的磨煉、求學的曲折經歷、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學的酷愛、對良師益友的懷念等等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縱橫交錯,條理分明。不管采用哪種結構形式,都要注意主次、詳略。如前所述的《老山界》,記翻山經過時,上山材料為主,詳細記述,下山略寫;記攀登上山時,又以夜行軍,在半山上宿營的材料為主,詳細進行描述。這樣抓住重點、繁簡得當地結構篇章,既能刻畫紅軍英勇頑強、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又避免了臃腫累贅。如果不分主次,事事詳寫,破壞了文章的疏密有致,表達效果一定大受影響。
    要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還須對文章的段落層次精心安排。段落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也叫自然段,它的明顯標志是換行另起。一篇文章分幾段,每一段表達怎樣的意思,段與段之間怎樣連貫,都要妥善安排。段落分得太大,包含的內容龐雜,讀起來不易理清頭緒,效果不好;也不能分得過碎,一兩句一段,兩三句一段,把完整的意思割裂開,影響條理的清晰;劃分段落要注意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文章要有中心,不能多中心,段落也如此,一個段落可說清楚一個意思,把眾多的意思、眾多的問題塞在一個段落里,就會段意不明。如學生作文中有這樣一段:
    "在這迷茫的夜色中,不禁想起我的志愿,我的將來,我的理想。不過,無論怎樣艱難,我一定要達到目標,實現我的理想。就在這么好的雨夜里,我向小雨細訴,我向月兒發(fā)誓,我向藍天、云兒、還有天上的星星發(fā)誓,我要發(fā)奮努力,我要堅持不懈地奮斗。"
    明明寫的是雨夜沉思,突然寫走了筆,增添了向月亮、星星等發(fā)誓的場景,節(jié)外生枝,段意不明。刪去"我向月兒發(fā)誓,我向藍天、云兒、還有天上的星星發(fā)誓",段意單一了,段落也完整了。總的說,這一段寫得不好,空空洞洞。
    層次,又叫意義段,邏輯段,是文章內容的表現次序。作者把文中要說的內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一層一層梳理,把意思說清楚。層次與段落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層次靠換行另起的段落來表現,而段落又是構成層次的基礎。有時一層意思要用幾個段落來表現,也有一個大段落中有幾個小層次。文章的條理性、層次性主要反映在段落、層次是否清晰,是否精當。如《我愛校園的小路》中有這么四個段落:
    "校園的小路,牽著我的手,把我領向了一個陌生的世界,嶄新的生活。
    沿著小路,我找到了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彼此素不相識,各自操著濃重的鄉(xiāng)音,卻一見如故,聲聲問候,好似同胞兄弟,親生姐妹,難道說是小路把我們的情誼連在了一起?沿著小路,我找到了我們的教室,新漆的課桌,通亮的窗戶,怎不使人心曠神怡?我們都懷著一腔的抱負、宿有的理想,聆聽嚴師的教誨,心中燃起求知的欲望。難道說,是小路使我們濟濟一堂?
    沿著小路,我找到了知識的庫藏--圖書館,那里真是一個書的海洋。一排排書架,載著我們的精神食糧;一疊疊索書的卡片,通向深奧的王國。我們目不暇接,留連忘返。難道說是小路把我們送到知識的海洋?
    這里四個段落,只有一個層次。這個層次的意思是校園的小路把作者領向陌生的世界,嶄新的生活。這個層次中第一個段落總述這個層次的意思,第二、三、四個段落扣住"陌生""嶄新"具體敘說,條理清楚。寫作時劃分段落層次最為重要的是把各個部分的關系弄清楚,該并列的并列,該總分的總分,該主從的主從,有順序地把一層一層意思說明白,不糾纏,不任意跳躍,文章就言之有序,層次井然。
    要做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過渡、照應也要巧作安排。道理十分簡單,窗子要裝進窗框,門要裝進門框,總得有關聯(lián)的東西,或樞紐,或滑輪。文章的層次之間、段落之間要銜接好,須注意過渡。由這件事的記述轉到那件事的敘述,由這個景物的描寫轉到那個景物的描寫,由這個問題的闡述轉到那個問題的闡述,由這層意思轉到那層意思等等,均須采用過渡的方法。過渡的形式常用的有過渡段、過渡句、過渡詞語。過渡段是一個獨立的自然段,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在文中是一個獨立的自然段。"這樣的使人快活"緊承上文,因為上文的五個自然段寫孔乙己是怎樣的作為人們的笑料的;"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開啟下文,因為下面幾段文字寫孔乙己最后一次來咸享酒店肉體受摧殘、精神上崩潰的情景,以及孔乙己終于不見、別人照樣過的狀況。這個過渡把前后兩個部分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過渡句同樣可把上下段或上下層的意思溝通起來,不過它不是一個獨立的自然段,而是依附在某一個段落里,或者在段落的開頭,或者在段落的結尾。如《事事關心》中有"為什么忽然想起這副對聯(lián)呢?"一句,就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上文引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對聯(lián),并指明出處,下文說明想起這副對聯(lián)的原因。用設問句過渡,緊湊、自然。有時只用一個詞語或一個詞組來過渡,使上下文銜接緊密,如用"因為"、"但是"、"一般地說"、"總起來說"等等,用怎樣的詞或詞組來關聯(lián),要看上下文之間的關系。用關聯(lián)詞或某個詞組時要注意:一不要亂關聯(lián),特別是轉折關系的詞,如"但是"、"可是"等不要濫用,不該用時用了反而影響條理的清晰;二要弄清楚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是因果、是轉折、是總分、是遞進、是次第,等等,洞悉關系,就能選準過渡詞語或詞組。
    文章要條理分明,渾然一體,還須注意照應。照應就是文章的前前后后要彼此照顧。文章家十分注意文氣的貫通。下筆成文要做到首尾呼應,前后連貫,有伏筆,有照應,文章才會通篇渾然一體,沒有斷斷續(xù)續(xù)的痕跡。伏筆,就是埋伏,對文中要說的內容先作一個提示,后面說到這個問題就有"源"可尋,不會空谷來風。前面說的問題,后面要照應,前呼后應,細針密線,就能織錦成文。如《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歌頌馬克思偉大的歷史功績,贊揚他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精神。為了表達這樣的主旨,除內容豐厚、見解精辟外,層次清晰、結構嚴謹也是很大特色。就拿前呼后應來說,文章開頭部分提出"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zhàn)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從結構上說,這是總的提示,下文就從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兩個方面論述,呼應兩個"對于"。又如文章前半部分論述了馬克思的理論貢獻,說明他是偉大的思想家;后半部分論述馬克思卓有成效的革命實踐活動,說明他是偉大的革命家以后,結尾是"他的英名和事業(yè)將永垂不朽",用"英名"和"事業(yè)"照應全文。全文收束句前的"現在他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zhàn)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又是與兩個"對于"呼應。全文過渡自然,前后照應,所以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
    文章謀篇布局還要講究開頭與結尾。
    講究開頭結尾,目的在更好地表達內容。古人對文章有個十分形象的說法,即文章要"鳳頭、豬肚、豹尾",文章除內容要充實外,開頭要漂亮,"首句標其目",結尾要有力,"卒章顯其志"。開頭要響亮,"起句當為爆竹,驟響易徹"。如"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遠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是《驛路梨花》的起句,用飽含感情的感嘆句起筆,既形成懸念,又激蕩讀者感情,還能把讀者一下子領人暮色迷茫的群山之中,這樣的開頭醒人耳目。文章起句雖不"奇峰突兀",但言簡意深,能扣擊讀者思維的門扉。如《窗外》的開頭"聰明人說,眼睛是靈魂的窗戶。我說,窗戶是房子的眼睛。"又如《另一種"拉祖配"》文章的開頭這樣寫:"人一‘闊',就有人攀附,活著的自不必說,就是死了幾十,幾百,幾千年的,也會有人去認親的,不是排出過楊老令公的第幾代子孫么?藍翎同志給這類社會現象取了個名字,叫做‘拉祖配'。"生活中"拉郎配"人們熟知,就某種社會現象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拉祖配",發(fā)人深省。但不管怎樣開頭,開門見山也好,形成懸念也好,激發(fā)感情也好,引人入勝也好,總要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開頭最忌繞彎子,說不到點子上。平實、樸素也是好的,平中寓情、寓理,對表達主題同樣起積極導人的作用。
    文章結尾猶如一首樂曲的終了,應清音繚繞,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明朝人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結句當為撞鐘,清音有余。"結尾與文章的開頭一樣,怎樣設計,采取什么形收尾,同樣要根據表達寫作主旨的需要。最常用的形式是總結全文式。例如吳晗的《說謙虛》,論證了"謙受益,滿招損"這個中心論點后,結尾一段是這樣寫的:"總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記?。禾撔氖谷诉M步,驕傲使人落后。"對全文進行總結,與論點呼應,加深讀者印象。不少結尾含蓄深沉,留給讀者思考、回味。如老舍的《小麻雀》的結尾:"我沒主意:把它放了吧,它可能死;養(yǎng)著它吧,家里沒有籠子。我捧著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樣才好。后來我把它捧到臥室里,放在桌子上,看著它,它還是那樣地愣了半天,忽然頭向左右歪一歪,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又不動了??墒乾F在它的身子長出來一些,頭掛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點什么了。"文中的小麻雀原本帶傷,又遭貓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結尾這樣處理,小麻雀究竟是死了,還是活下來了,它又"似乎明白了一點什么了",到底明白了什么呢?作者沒有明說,而是用含蓄的手法,留給讀者回味,想象,由小麻雀的悲慘命運想開去,可想得很多,很深。有的以議論抒情來結尾,深化主題,引起讀者共鳴。有的議論文結尾是號召性的,激勵讀者用實際行動響應??傊问娇啥喾N多樣。用什么形式來,結尾,關鍵在:一要緊扣寫作主旨,即使是宕開去,也必須有內在聯(lián)系。二是要與全文的筆調協(xié)調,不能給人以外加之感。文章結尾最忌虎頭蛇尾,尾細而弱,與"虎頭"不相稱,使文章趴下,站不起來。當然更不能沒有結尾,使文章殘缺不全。文章的開頭結尾是文章的有機整體一部分,要注意前后呼應,要與全文內容協(xié)調一致。
    謀篇布局能否條理清楚,線索分明,詳略得當,看起來是文字表達的問題,實質上是作者思路的問題。
    文字上糾纏不清,雜亂無章,反映了作者思路不清,缺乏邏輯性。文章要寫得有條有理,層次井然,須認真地自覺地鍛煉思路。
    思路,就是思考問題的路子。一要鍛煉思考問題的條理性,考慮問題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要順著一定的"序"思考,或順向,或逆向,或橫向,或縱向。二要鍛煉思考問題的嚴密性。對要表達的某個事物、某個問題,應該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觀察,多思考,只有對它們自身內在的本質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認識清楚,表達上才不會漏洞百出。三要鍛煉思考問題的邏輯性。概念、判斷要準確無誤,推理要合乎情理。
    佳作借鑒
    有數,就有美
    一
    數,似乎是那么冰冷、枯燥、乏味;然而,你一旦結識了它,就會發(fā)現,它充滿了情,充滿了趣,充滿了美。
    數是度量。要尋找適度、和諧之美,離不開一定的測度與衡量。
    《高中作文素材:考場作文素材 精工巧作,織錦成文--聯(lián)綴組合》由英語編輯整理,更多請訪問:https://www.liuxue86.com/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