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英語動態(tài):焦點新聞 校長坦言生源對學生影響很大

字號:


    小升初仍然是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學校師資和資源配備上的差距,使得擇校問題始終困擾著家長。市教委表示要在兩到三年內(nèi)取消原來批準的實驗班、特長班,堅持小學、初中免試入學和就近入學原則。
    政策解讀
    擺脫擇校困擾就近讀初中
    4月5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2007年小學、初中入學工作的意見》?!兑庖姟凤@示了本年北京市教委對中學校長權力的限制、對家長擇校熱潮的抑制和對二次擇校的禁止。
    《意見》還表示要在兩到三年內(nèi)取消原來批準的實驗班、特長班,堅持小學、初中免試入學和就近入學原則,所有學校不能通過自行組織的考試或測試錄取學生。招生過程中,不得以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為名舉辦重點校,以開展實驗研究、辦特色班為名舉辦重點班,并以此為名測試、選拔學生。不得要求報名者提供各類榮譽證書和學科類競賽、等級考試等證書、證明,并不得以其作為錄取的依據(jù)。據(jù)記者了解,不少中學因此在今年就取消了英語、數(shù)學等特長班、實驗班。所以學生奧數(shù)、PETS等級考試的壓力有望緩解。從今年起,通過“搖號”決定小學生到哪所中學上學的“電腦派位”方式,將逐漸被“劃片入學”替代。北京部分區(qū)縣招考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2007年跨區(qū)流動在程序上和去年基本一致,學生學籍或戶口在某區(qū),或者小學就在該區(qū)上學,便可就讀于該區(qū)初中。
    市教委表示,將嚴格控制規(guī)定入學方式之外的跨區(qū)流動、不到錄取校報到注冊的隨意流動。各個區(qū)縣要依托學生電子學籍管理系統(tǒng),初中新生在學校建立的電子學籍作為三年后進行中考報名的依據(jù)。
    入學方式
    小升初共有10種入學方式
    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了十種小學、初中入學方式,分別為:1、劃片分配入學,2、就讀寄宿學校,3、就讀暫時未進行調(diào)整的辦學體制改革試點校,4、就讀民辦學校,5、就讀經(jīng)教育行政部門認定的藝術類特色校、培養(yǎng)體育后備人才試點中學、體育傳統(tǒng)項目學校、文藝傳統(tǒng)項目學校、科技活動示范學校,6、就讀經(jīng)區(qū)縣教育行政部門批準暫時保留的實驗校(實驗班),7、就讀盲校、聾校、培智學校、中小學附設特教班,8、就讀企事業(yè)舉辦的子弟學校,9、接收“共建”單位職工子弟,10、接收流動人口子女借讀。
    市教委規(guī)定,改革試點校今年要在區(qū)縣招生部門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統(tǒng)一操作,并向社會公示招生項目、區(qū)域范圍和人數(shù),以《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手冊》和成長記錄冊為主要錄取依據(jù)。
    升學建議
    生源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副校長白玉玲
    關于特長班、實驗班,家長們希望取消這些,將學生平均分配到每一個班里去。學?,F(xiàn)在也是這么做的,跟上級要求合拍。從教育規(guī)律來看,這樣做也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有好處。而且對教育公平也能起到一定的平衡。
    不過當前我國的教育現(xiàn)狀,還做不到教育的絕對公平。學校的師資和資源配備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才會出現(xiàn)擇校的情況。1994年我去日本時,那里就沒有擇校。政府要求建校的時候必須達到一定的條件,比如一定要有游泳池等。
    選擇學校很重要,生源對于學生的影響很大,所謂近朱者赤。在好的學校,有好的環(huán)境、條件、師資、同學,能接受相對更好的教育,現(xiàn)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對于家長擇校的現(xiàn)象也可以理解。
    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擇校
    ●精誠實驗小學徐校長
    小升初確實是一個熱點,這是由國情決定的。家長就一個孩子,送到比較好的學校的心情可以理解。擇校一直處于一種無序狀態(tài)。今年市教委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限制了無序擇校,控制了初中入學的二次流動,甚至是多次流動。對緩解擇校風,緩解家長選擇學校疲于奔命,有一定作用。
    選擇學校時,家長要注意實事求是,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全面情況的基礎上,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他的。不要盲目攀比。家長要指導學生選擇能夠讓其發(fā)揮其潛能的學校。
    像外語、數(shù)學實驗班,要根據(jù)孩子的情況,選擇在平常的學習中最具優(yōu)勢的學科,而不是按照家長的主觀意見。6年級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期,要尊重孩子自身意見。哪個年齡適合哪一階段的學習,不要違背了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但家長過于無奈,好像拿到了公共英語二級三級的證書,就拿到了選擇學校的資本。但過了級不代表真正具有這個等級的實力。其中有年齡和社會經(jīng)歷的限制,適應了某種考試,并不代表就適應了學習。
    家長發(fā)言
    不可能做到不以證書為依據(jù)
    ●匿名,北京某6年級學生家長
    我覺得今年“熱炒”的電子學籍卡,實際上相當于往年的“特殊收生卡”,不會成為小升初跳不出去的坎兒。
    從今年的政策來看,就近劃片入學的情況下,好的學校錄取名額畢竟有限,肯定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在可以被允許的范圍內(nèi)“掐尖”。
    關于不能以證書為依據(jù),這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現(xiàn)在小學的評價體系還不成熟,每個孩子的評價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學校必須采取另外的方式來錄取到其中更優(yōu)秀的那一部分學生。而且學校不要求不代表家長就不提供了。
    英語、特長和“共建”子弟人數(shù)減少,將會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報名后在同等條件下,所要求的條件也會水漲船高。這就意味著,學英語和特長都將是一項更長期的工程,而不是在短時間內(nèi)就能突擊的。同時,接收共建生的數(shù)量減少也將對共建生考試帶來一定程度的競爭。而不再是“單位對口”“花錢”就一定可以上了。
    《焦點新聞 校長坦言生源對學生影響很大》由英語編輯整理,更多請訪問:https://www.liuxue86.com/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