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分析能力,是寫好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尤其是高三學生,隨著身心不斷發(fā)展,文化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體檢日益豐富,社會視野逐漸擴大,理應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檢驗一篇高考作文的優(yōu)劣,標準固然很多,其中之一,還是要看考生對題目的理解是否準確;對論題的分析是否透徹;對問題的解剖是否具體;對觀點的論述是否獨到……總之,就是要看考生是否具有敏銳的分析眼光和分析能力。
事實證明,凡是一查卷高考作文,都體現(xiàn)了較高的分析水平;一些入檔低的作文,往往就是分析不準、不透、不新所致。希望高三學生對此能引起高度重視。
分析,是高考作文的難點。突破這個難點是有科學方法的。本系列講座緊扣這一難點,從六個方面作具體討論,以開啟考生心智,幫助考生掌握巧妙方法,從而提高分析能力,順利通過高考作文大關。
一、分析原理及典型病例
(一)什么是“分析”?
析,用斧頭“破木也”;分析,就是把一種事物,一問題,一種,現(xiàn)象或一個概念,分解成若干個小的部分,然后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zhì)屬性和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分析,是認識問題的方法,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讀一篇文章,要對作答內(nèi)容加以分析,從而透徹掌握內(nèi)容,認清內(nèi)容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寫一篇文章同樣如此,起稿前要對作文題目進行辨識,分析題旨;確定論題后,要對論題進行思考,想一想該以哪幾方面來闡述為好……。例如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個題目,步少考生是按以下思路來寫的:
開頭:用幾句話解釋題意,表明自己態(tài)度——贊同。
題目:先天下之憂而憂主體:舉例論證:①文天祥②魯迅
后天下之樂而樂③秋瑾④杜甫
結(jié)尾:指出在當前改革開放的年代,也同樣需要這種“先憂后樂”的精神。照應開頭,結(jié)束全文。
按這個思路寫,結(jié)構是完整的;觀點是正確的;內(nèi)容也顯得比較充實;如果語言表達還可以,那么這樣的作文似乎也過得去了。但推敲一下,我們就會覺得,這樣的作文等同于做一個“表態(tài)”;觀點是別人,你只不過是表明了一種贊同意見而已;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思想”。這樣的作文是不可能上到一查卷的;如果語言還可以,至多上至二查卷偏下的檔次。
如果換作如下的思路,確立如下的寫作要點,你看看有怎樣的區(qū)別:
開頭:闡釋題意,表明基本態(tài)度。
題目:先天下之憂而憂①憂與樂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什么?
后天下之樂而樂主體:②先憂后樂與只樂不憂的本質(zhì)區(qū)別是什么?
③先憂后樂反映了怎樣的人生觀?
④這樣的人生觀在今天有何意義?
⑤這樣的人生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有怎樣的表現(xiàn)?
結(jié)尾:回扣開頭,再次道明題旨。
區(qū)別就在于構思者對文題,對觀點展開了分析,五個小要點就是分析的結(jié)果,折射了構思者的思想火花。按照這個思路成文,在內(nèi)容的深刻性上,顯然要比前一種思路強得多;多了一個層次的分數(shù)顯然是有較大可能的。
我分析了多年高考作文,也分析了幾百篇高三學生平時寫的作文,得出的結(jié)論是,以下幾種“病例”是比較典型的,希望你引以為鑒。
(二)“分析”病例舉隅
病例一:偏離題意,誤識主旨。
《高中作文素材:考場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難點突破1》由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