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張式。如《世界很小是個家》,用了夸小的方法,只要人人都有愛,無論哪里都是溫暖的家?!兑换ㄒ皇澜纭罚澜绮皇且虼硕蕟??又如《一場秋雨一場寒》。
反問式。如《魚乎?熊掌乎?》,題目就是懸念,文章說明“取魚還是熊掌,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看完全文,不禁為作者構思贊嘆。又如《21世紀你美嗎?》等。
引用式。如2002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借用俗語)一文,小妹把盼望已久的獎學金偷偷給了比她更需要的競爭對手,心理又有矛盾,文章就假托哥哥給小妹寫信,支持小妹的選擇,深化主題。《誠以養(yǎng)德,信以修身》(借用古語),《答案在風中飄揚》(借用歌詞)。
情景式。如《尋找心靈的故鄉(xiāng)》,題目耐人尋味,不同凡響,讀罷全文,好象看見一位年輕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在跋涉,在尋找,最后找到“心靈的故鄉(xiāng)。又如《帶著三句話上路》《別攔著我飛翔》《飛翔路上的人生風景》。
符號式。如《出發(fā)+拼搏=到達》,言簡意賅表達了中心。如《7-1=0》,用特殊的句式暗示拋棄了誠信,其它的金錢、美貌等就失去價值了。又如《1-1=?》。
并列式。如《生命?心靈?選擇》,將“生命”、“心靈”、“選擇”三個詞巧妙組合在一起,不僅點明了話題“心靈的選擇”,而且暗示“心靈的選擇”對于“生命”存在價值的重要意義。
五、語言創(chuàng)新
“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飽含著果汁一樣。”(巴烏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詩意》)如2003年高考作文《與你同行》(河南考生)顯示了良好的語言功力,文章寫道:“讓水與火同行,情與理同行。堅持愛與美的真理,讓沖動與成見在你的足下沉淀,帶上淬火之后的智慧——與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為不可抑制的內(nèi)心獨白,強烈表明自己的觀點,也以情動人?!对率枪枢l(xiāng)明》(福建考生)將話題巧妙轉化為“因為深情,所以偏執(zhí)。”這一警策之語之后,直接用鋪排方式將生活感受強化:“這就是為什么加利福尼亞更透明的陽光,萊茵河畔更圓滿的月亮,劍橋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遠遠及刁;上家園日暮時點起的那一束桔黃的燈光。只因這是我們所熟悉而深愛的地方。南方小城溫暖濕潤的空氣,菁菁校園里若有若無的花香,來來往往的人,似曾相識的臉,母親洗過的潔凈的衣裳,老師批過的嚴整的筆記。……這一切都讓我們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將來走遠了,在異國他鄉(xiāng)也能滿心驕傲地懷想--”通過語言,把感性與理性融合為一,成為美文。語言創(chuàng)新可以采用下面幾種方式:
1、新瓶裝舊酒。此法就是對舊的材料進行組裝、修飾,作文就在有限的材料中出新出采,顯出無限的意蘊。如:“古代女子的生命是貂禪輕舞的團扇,是昭君出塞的黃沙,是楊玉環(huán)拋上樹的白綢,是西子墜湖的漣漪,是綠珠濺落的鮮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竇娥赴刑場的怒火……”
2、褒詞貶用。如:“今日美國已是螃蟹十足了。今天到中東上思想政治課,明天到東亞辦人權學習班,剛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熱身賽,又跑到印度半島當裁判。”
3、巧借俗語。如:“美國之所以多年來與臺灣保持著曖昧關系,全然是為了自己的被窩溫暖。換句話說,如果臺灣這只熱水袋不能保障美國伸在亞太地區(qū)的腳趾暖和,甚至還倒灌冷風,他馬上就會把臺灣蹬出被窩去。”
4、舊詞新用。如:“小學時,桌上的“三八線”總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絲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領土”,爆發(fā)“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兩種關系:一種是民族融合式,一種是和平演變式。”
5、古詩詞連用整句。在文中適時引用,形成整句,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化底蘊,又展示了迷人的靈動風采。如:“如果有人問“春天是什么?”有人會說是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白居易說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蘇軾說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十”;李白說是“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杜牧說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6、排比式整句。它主要通過修辭的方式來連綴展示。一是內(nèi)容上排比,增強了豐富的內(nèi)涵;二是意義上遞進,增強了說服力,喧染了氣氛,提高了氣勢。如:“天空中一絲云兒飄過淡淡的,自由自在的,你覺得真好,這就是語文;初升的朝陽光芒萬丈,你覺得生機勃發(fā),這就是語文;如血的殘陽映紅了半邊天,讓人無限留戀,別忘了,這也是語文。”
7、比喻式整句。它是運用一系列比喻、用形象、具體、感性的事物,來表達抽象的深邃的內(nèi)涵的語段。如:“語文是那無聲的冷月,是那靜謐的荷塘,是那秦皇島外滔天白浪的打魚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鷺,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是那山重水復后的柳暗花明。”
8、假設式整句。就是利用假設的句式,利用排比、推理的方式構成相對整齊的句子。主要通過“退一步,進一步”的方式來完成假設命題的,通過推理、論證,達到自己的目的。如:“試想,若愛迪生在失敗了幾次后便輕言放棄,電燈的發(fā)明不知將被向后推延多長時間,人類文明又怎能得到如此飛速發(fā)展?在工作學習上如此,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難道不也是如此嗎?蒲松齡七次趕考均榜上無名,而他并沒有給自己唯一的答案,他選擇了人生的另一答案,放下功名,鋪開筆墨,這樣才有了流芳百世的《聊齋志異》。”
《高中作文素材:考場作文素材 作文創(chuàng)新之六新5》由留學英語組編輯整理(www.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