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wǎng)網(wǎng)校上線了!
>>>點擊進入<<<
網(wǎng)校開發(fā)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mào)類、學歷類、
職業(yè)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wǎng)絡培訓輔導。
081402結構工程
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工程學科在學科帶頭人葉志明教授的帶領下,現(xiàn)擁有“結構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及“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yè)和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已形成“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結構抗震減震及控制”、“飽和/非飽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論模型”和“巖土結構變形機理及加固技術”等4個優(yōu)勢研究方向,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等若干項。學科長期注重人才培養(yǎng),注重科研與教學的相互統(tǒng)一、相互支撐與促進,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精品教材等,現(xiàn)擁有一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門國家級精品課和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為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構工程學科具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高、年青化、研究力量強的學術團隊,若干教授在相關領域享有很高學術聲譽。其中,教授13名(博士生指導導師12名),副教授(副研究員)13名,其中,洪堡基金歸國人員1人,具有海外留學、工作經(jīng)歷的1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2人。另有高級實驗師3人、博士2人,形成了精教學、善科研的“雙高型”師資隊伍。學科擁有集教學與科研一體的實驗室和若干結構分析軟件,其中部分實驗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緊密結合上海市的長遠規(guī)劃和國家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土木工程學科在民用及工業(yè)建筑、橋梁隧道及地下結構、災害預測防治、港口工程及結構加固與修復、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等工程領域方面的研究與應用已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取得了同行認可的成就。
本學科積極展開國際合作研究,與美國CaliforniaStateUniversity,GeorgiaInstituteofTechnology,英國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日本名古屋工業(yè)大學、澳大利亞UniversityofNewcastle等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完成多項合作研究項目。
近五年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項目2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6項和國際合作項目2項以及眾多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在國內(nèi)外權威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00余篇次;獲得發(fā)明專利授權14項。
研究方向:01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
02新型加筋土結構理論及其應用
03結構抗風、抗震與振動控制
04飽和/非飽和土力學及其應用
05新型復雜水工結構的力學特性研究
06巖土邊坡穩(wěn)定性理論及圖像和數(shù)值分析
07結構風工程
指導教師:葉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楊驍教授、張孟喜教授、李春祥教授、孫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朱杰江教授、劉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等
招生人數(shù):9
考試科目:1.英語
2.彈性力學或數(shù)值分析(含有限元、邊界元基礎)(根據(jù)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3.結構力學(含結構動力學)或高等土力學或高等混凝土結構(根據(jù)報考導師任選一門)
參考書目:彈性力學:
《彈性力學》(第三版)徐芝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TheoryofElasticity》(Thirdedition)TimoshenkoSP,GoodierJN.McGraw-HillBookCo.1970
結構力學:
《結構力學教程》(第二版)龍馭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高等動力學》(第二版)費學博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
高等土力學:
《高等土力學》李廣信,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土工原理與計算》(第二版)錢家歡,殷宗澤。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
高等混凝土結構:
《鋼筋混凝土結構》,R.帕克、T.波利著,秦文鉞等譯,重慶大學出版社,1986
《高等混凝土結構理論》,江見鯨著,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數(shù)值分析:
《數(shù)值分析》李慶楊等清華大學出版社(第四版)2004
《工程力學中的近似解方法》,ArthurPB等著,葉志明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本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導師介紹:
葉志明(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結構工程、工程力學。我校土木工程學科帶頭人,現(xiàn)任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浙江大學兼職教授等,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際計算力學協(xié)會會員、《力學與實踐》副主編、《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常務編委、《InternationalJournalforMultiscaleMaterialsModeling》等編委,歷任兩屆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力學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建筑學會結構計算理論與應用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中心上海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先后承擔國家級、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與工程基金會/國際發(fā)展署國際獎學金項目、英國ESPRC-Aston大學合作研究項目以及眾多社會科技服務等眾多科研項目,在《中國大學教學》、《中國高等教育》等教育類雜志發(fā)表教學研究論文50余篇,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SolidsandStructures》、在《ASMEJournalofAppliedMechanics》、《ASCE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力學學報》、《工程力學》、《應用數(shù)學和力學》、《力學與實踐》等國內(nèi)外重要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其中以英文發(fā)表50余篇,有40余篇為SCI、EI、ISTP等索引,出版學術論著、譯著與教材13部;獲國家設計與實用新型專利11項。國家級精品課程《土木工程概論》負責人,“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科基礎課程”國家級(2008)、上海市(2008)教學團隊建設領銜人。
研究領域涉及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主要包含:不同模量材料彈塑性理論與有限元分析、結構工程分析的有效性和驗證性、薄壁結構計算理論與應用、結構抗震與城市生命線工程、大型汽輪發(fā)電機和水利工程中的力學問題等。
1992~1995獲“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與工程研究理事會”獎學金,在UniversityofManitoba做博士后研究,并以訪問教授身份在加拿大、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的大學作訪問研究與學術交流。
曾獲甘肅省授予的“有突出貢獻博士獲得者榮譽稱號”(1991)、“上海市科技攻關先進工作者”(1992)、“上海市科技振興三等獎”(1992)、“上海市育才獎”(1997)、“寶鋼教育基金優(yōu)秀教師獎”(1999)、“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上海市教育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2001)、“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2009,2013)、“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02)、“上海市第七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002)、“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2003年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名師獎”、“上海市優(yōu)秀思想政治工作者”(2004年)、國家級精品教材(2009)和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等。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3333(O),E-mail:zmye@staff.shu.edu.cn
周文波(男),博士,教授級高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上海城建集團副總裁兼總工程師。專業(yè):地下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地下工程中力學問題的研究,隧道施工工藝、工法,隧道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建筑產(chǎn)業(yè)化。國際隧道協(xié)會(ITA)會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隧道掘進機工程應用分會副理事長、上海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力學學會副理事長。長期致力于隧道施工領域的技術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尤其在隧道工程施工智能化管理、隧道工程施工技術前瞻性研究、國產(chǎn)盾構(國家863項目)的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等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曾獲全國勞模、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首批)企業(yè)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先后參加延安東路南線隧道工程、上海市地鐵二號線區(qū)間隧道工程、上海市上中路隧道等數(shù)十項重大工程建設,負責了“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及復合型盾構的研制與應用”(上海市科委登山計劃)、“泥水平衡盾構關鍵技術與樣機研制”(國家863計劃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有數(shù)十項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項,“雙圓盾構隧道工程綜合技術研究”、“盾構隧道施工智能化輔助決策系統(tǒng)”等取得國家級獎項;“地鐵土壓平衡盾構的研制與應用”、“盾構地層適應性設計理論、方法和模擬試驗平臺”、“淺覆土雙圓隧道施工的環(huán)境保護新技術”、“富水地層盾構進出洞施工安全控制新技術”等獲得省部級獎項,在國內(nèi)外重要雜志和各類國際等學術會議共計發(fā)表論文近80篇,3篇被美國EI數(shù)據(jù)庫收錄,“STEC盾構法隧道遠程信息智能管理軟件”等三項技術取得國家專利,出版專著《盾構法隧道施工技術及應用》。
聯(lián)系方式:021-58301000~7908E-mail:bobchow@vip.163.com
徐旭(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結構工程。現(xiàn)任上海大學黨委常務、校長助理、組織部部長、上海大學-城建集團建筑產(chǎn)業(yè)化研究中心主任。作為主要參加者,曾先后獲上海大學優(yōu)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上海市第七屆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等。主要研究領域:結構防災理論及技術、地下結構及隧道、復雜道路網(wǎng)絡系統(tǒng)和城市智能化建設等。1992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力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5年3月畢業(yè)于上海大學、上海市應用數(shù)學與力學研究所,獲工學碩士學位;2000年9月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工程力學與技術系,獲工學博士學位。主持或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與“非克?;舴虬鍤だ碚撗芯俊薄ⅰ?0萬千瓦發(fā)電機座和冷卻器的強度與振動分析”、“復雜環(huán)境下盾構施工對周圍土體及構筑物的擾動特性研究”、“耀華支路磁懸浮越江盾構隧道縱向穩(wěn)定性研究”、“盾構機施工中的泥水調(diào)、制漿系統(tǒng)分離機理及施工改良”、“盾構隧道施工對既有地下構筑物影響預測技術在地鐵工程應用”等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及重大橫向技術課題;參與教育部“面向21世紀工程力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更新與體系改革”的上海大學試點項目、上海市教委在1999年立項資助的《高校教學管理的可視化研究與實施方法》等5項教學研究與管理項目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國內(nèi)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1997年獲上海大學優(yōu)秀青年教師稱號,1998年獲得上海市力學學會優(yōu)秀力學教師稱號。
聯(lián)系方式:021-66134275(O)E-mail:xxu@mail.shu.edu.cn
楊驍(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結構工程、工程力學。主要研究領域:結構的非線性穩(wěn)定性分析、飽和多孔介質理論、土-樁-結構的動力相互作用、結構加固理論及應用等。1988年6月碩士畢業(yè)于蘭州大學力學系固體力學專業(yè),并留校任教。1995年2月在蘭州大學獲力學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在香港理工大學大學土木結構工程系合作研究,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在德國Essen大學土力學研究所合作研究。第六、七屆理性力學和力學中的數(shù)學方法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在相關領域的國內(nèi)外期刊發(fā)表論文100余篇。與他人合作,先后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994)、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9)、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3)等,2006年獲寶鋼教育基金會“優(yōu)秀教師獎”。
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飽和多孔介質中粘性、熱、流體的耦合理論”、“飽和土多尺度動本構模型及其應用”等研究項目,參與“樁基的靜動力學行為的非線性分析”等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市科研基金以及社會科技服務項目,主持完成若干教學研究項目。目前,參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的研究工作。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519(O),18021070208,E-mail:xyang@shu.edu.cn
張孟喜(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結構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新型加筋土結構理論及其應用、地下結構、路基工程及支擋結構。英國Exeter大學VisitingProfessor,國際土工合成材料學會(IGS)中國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協(xié)會常務理事、加筋專委會副主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理事、地下工程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巖土工程學報》編委、“GeosyntheticsInternational”等國際期刊特約審稿人。1999年7月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博士畢業(yè),獲博士學位;2000~2001年赴英國UniversityofBradford做博士后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回國人員基金各1項、省部級基金項目與橫向課題等科研項目20余項,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先后在“GeotextileandGeomembranes”、“GeosyntheticsInternational”、“中國科學”、“土木工程學報”、“巖土工程學報”等國內(nèi)外權威性刊物、國際會議及核心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約102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78篇/次),出版專著、教材4部。獲授權發(fā)明專利5項。先后獲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第八屆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優(yōu)秀論文三等獎(2009)。2000年獲鐵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稱號,2008年獲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所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張石磊獲國際土工合成材料學會IGS優(yōu)秀學生獎(2008年6月)。所指導的碩士研究生2人被評為上海市研究生優(yōu)秀學位論文(2006、2008)。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土力學》(2007年)課程負責人。作為組委會成員及分會場主席組織參加了多次國際會議。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971(o)E-mail:mxzhang@shu.edu.cn
孫德安(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領域:非飽和土力學,特殊土的水力-力學特性,巖土材料的本構模型及其在邊界值問題中的應用。1983年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畢業(yè),1986年7月獲河海大學巖土工程專業(yè)碩士學位,并留該校土力學教研室任教。1989年10月去日本名古屋工業(yè)大學土力學研究室留學,1994年3月獲該校巖土工程專業(yè)博士學位。在該校從事巖土工程研究和教學工作至2005年初。任文部教官助手,講師,研究員。2005年2-12月受澳大利亞研究基金會(ARC)資助在Newcastle大學從事非飽和土力學研究工作。2005年底到上海大學任現(xiàn)職。在日本工作期間,負責1項和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多項日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以非飽和土力學方面的內(nèi)容為主,已在國際學術雜志(均為SCI源刊)發(fā)表論文43篇,并在著名國際出版社(TaylorFrancis)與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松岡元合作于2006年3月出版了專著一本。據(jù)WebofScience,2013年7月H指標(H-index)為14。曾獲日本土木學會技術開發(fā)獎(200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09年度)以及上海市育才獎(2009)各1項。指導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分別獲得上海市2011年和2012年度的優(yōu)秀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貒笠沿撠熗瓿闪藝易匀豢茖W基金面上項目2項、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項目、基金委國際合作項目以及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各1項等?,F(xiàn)在正在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重點)各1項,并兼任國際學術雜志《ComputersandGeotechnics》(SCI源刊)編委、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主辦《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GeotechnicalEngineering》編委、《巖土工程學報》編委、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分會土的本構關系及強度理論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力學學會巖土力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和近10種國際著名學術雜志審稿人。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4259(O),13671861914;E-mail:sundean@shu.edu.cn
李春祥(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結構工程;主要研究領域:結構振動控制與健康監(jiān)測、結構抗風、鋼結構抗震、土木工程智能計算。教育經(jīng)歷:1996/03–1999/01,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研究生(獲博士學位);1990/09–1993/03,同濟大學,結構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4/09–1988/07,合肥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系,本科生(獲學士學位)。研究工作經(jīng)歷:2004/12–現(xiàn)在,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2002/12–2004/12,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2000/12–2002/12,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工程力學系,副教授;1999/03–2000/12,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力學流動站,博士后。國企、外企工作經(jīng)歷:在安徽省水利水電建筑安裝總公司;南京棲霞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金外灘(集團)有限公司;上海恒邦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等工作、任職七年。
學術研究主要進展:現(xiàn)任《EarthquakesandStructures》(SCI)、《WindandStructures》(SCI)、《振動與沖擊》(EI)等雜志編委。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257篇(其中SCI和EI收錄200多篇)。結構振動控制SCI論文,他引次數(shù)200多次(被他人SCI論文引用)。在結構振動控制與減震領域,獲中國發(fā)明(實用新型)專利授權7項;獲2013年安徽省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yè)獎二等獎:安徽理工學校北區(qū)教學樓BRB消能減震加固設計;2013年度上海市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在結構抗風領域,2012年度上海市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當前研究及工程應用主要包括:結構振動控制與健康監(jiān)測;鋼結構抗震減震與自復位抗震及其工程應用;基于數(shù)據(jù)驅動技術和小波變換的非平穩(wěn)與非高斯過程模擬,主要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名稱:基于數(shù)據(jù)驅動技術的非高斯過程模擬;No.51378304,2014-2017,主持)的研究工作。
聯(lián)系方式:Tel:13512129922;
Email:li-chunxiang@vip.sina.com,li-chx@shu.edu.cn。
姚文娟(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yè):結構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工程結構的力學行為研究;重大水利水運工程的新型結構及疑難問題研究;新型材料的力學理論及數(shù)值方法;生物結構的力學特性研究。先后主持二項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三項省部級大型重點工程項目。并承擔一項國際合作課題、一項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學項目、二項上海市攻關科研項目。近年來主持國家(軍隊)重大攻關科研(保密課題)的子課題“核酸立體結構電磁力學特性研究”;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生態(tài)用水計算關鍵技術研究”的子課題(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上海市航運攻關項目“長江口深水航道潛堤結構損傷機理研究”;“河流水動力計算分析”;主持上海市教委課題及橫向應用課題多項。目前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耳結構聲音傳導動力學行為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內(nèi)耳感音系統(tǒng)中多結構與流體耦合動力學行為研究”;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傳音結構數(shù)值分析”,上海市深水航道攻關項目“波流作用下拋石結構的動態(tài)平衡研究”;交通部項目“復合基礎力學特性研究”以及工程應用課題“新型嵌入式殼桶結構關鍵技術研究”。主持上海市精品課《測量學》,獲上海大學教學名師獎。土木工程學科國際頂級雜志ASCE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系列雜志的專家?guī)焯丶s評審人。先后在ASCE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mechanics,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AdvancesinStructuralEngineering,MathematicalProblemsinEngineering,InternationalJournalofNonlinearSciencesandNumericalSimulation,ActaOto-Laryngologica,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MaterialsinMedicine,JournalofInstrumentation,AppliedMathematicalSciences等國際重要期刊及國內(nèi)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第一作者及第二(通訊作者)論文100余篇,被SCI、EI收錄73篇。出版專著二部,發(fā)明專利二項及軟件著作權三項。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6721(O),13564848487;E-mail:wenjuan@mail.shu.edu.cn
朱杰江(男)教授、博士、博士后。專業(yè):結構工程。研究領域:高層建筑結構抗震和結構優(yōu)化研究,主要包含:高層混凝土結構推覆分析和非線性時程分析、空間鋼筋混凝土框架多級優(yōu)化、基于連續(xù)化模型的高層建筑結構抗側剛度的優(yōu)化、緊扣規(guī)范沉降計算要求的樁土-基礎-上部結構共同作用分析及優(yōu)化。中國基本建設優(yōu)化研究會土建工程改造優(yōu)化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基本建設優(yōu)化研究會會員、上海市建設工程評標專家、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會員,《結構工程師》編委。1983~1999一直在設計單位從事結構設計和結構優(yōu)化研究工作,先后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在1996年全國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任職資格考試中名列全國第一,并取得了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的任職資格。主持負責了大型工業(yè)廠房和41層上海峻嶺廣場超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1999年至今,主要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主持了上海市高等學校青年科學基金1項、上海市科委科技攻關項目1項、中日合作研究項目“上海環(huán)球金融中心大廈結構彈塑性耐震性能及制震裝置作用的研究”、上海市教委教育發(fā)展基金1項、上海市科委重大專項課題《上海崇明生態(tài)人居建設關鍵技術與示范》的子課題研究-生態(tài)建筑結構優(yōu)化研究。參與了973計劃《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壞與控制》課題的研究,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參與了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項目1項、632米高上海中心大廈彈塑性分析研究。負責主持了大型橫向科研項目《結構優(yōu)化研究》25項、樁-土-基礎共同作用研究項目4項。
在《土木工程學報》、《建筑結構學報》、《工程力學》、《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自然災害學報》、《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Proceedingsof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Mechanics》等重要雜志及國際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研究論文50余篇;編制了鋼筋混凝土框架優(yōu)化程序、復雜體形高層結構三維推覆分析程序、高層結構彈塑性時程分析程序、群樁沉降計算程序、空間鋼筋混凝土框架實用優(yōu)化分析程序、基于SAP2000API的考慮共同作用的群樁沉降計算軟件。這些計算程序已經(jīng)通過中國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實用新型專利“梁柱間斜向鋼支撐裝置”及“梁柱間斜向拉伸構件”。主持開展了上海地區(qū)住宅建筑結構優(yōu)化研究,每平方米節(jié)約造價50~90元,節(jié)省混凝土用量0.04~0.1立方米,節(jié)省鋼筋9~15kg。對建設節(jié)約型和諧社會、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環(huán)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曾獲江蘇省常州市建委授予的“常州市建委系統(tǒng)新長征突擊手”(1991)、“上海市育才獎”(2007)、“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參與)、“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參與)、寶鋼優(yōu)秀教師獎(2013)。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971(O),E-mail:zhujjt@shu.edu.cn
劉文光(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結構工程。主要研究領域:工程結構減震(振)控制,包括高層減隔震結構的計算分析理論、精密儀器設備的振動控制、新型耗能材料、核電廠隔震減震技術的研發(fā)及應用。中國建筑學會結構減震控制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抗震實驗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防震減災工程技術推廣委員會委員,中國勘察設計協(xié)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先后就讀于華中理工大學、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1994年至2007年在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和土木工程學院從事教學及科研工作,1997年和2001年兩次赴日本FUJITA技術研究所從事減震研究工作,2007年9月起在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等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5項、國際合作項目13項及開發(fā)等科研項目近30項,參加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項目1項,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等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主持并參加了我國多系列橡膠隔震支座產(chǎn)品的研發(fā)和力學性能研究工作,促使我國的橡膠支座減震產(chǎn)品通過了日本建設省的質量認證,并得以在國內(nèi)外100余項工程中應用,研究成果的應用包括在超高層建筑、歷史保護建筑、大型博物館等公共建筑等領域。近年來參加編寫國家標準和行業(yè)標準2部,出版學術譯著1部,發(fā)表學術論文110余篇,獲國家發(fā)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9項。指導和合作指導博士研究生9人,碩士研究生45人。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2390(O),E-mail:liuwg@aliyun.com,liuwgy@gmail.com
徐金明(男)教授、博士。專業(yè):結構工程。主要研究領域:(1)巖土材料圖像分析與應用;(2)巖土工程數(shù)值計算;(3)巖土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主要包含:巖土變形破壞過程機理分析、巖土邊坡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巖土材料圖像數(shù)字特征及其工程應用、巖土工程問題的數(shù)值模擬及其工程應用研究。《International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MiningSciences》、《JournalofGeotechnicalandGeo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SCE)》、《JournalofMathematicalImagingandVision》、《土木工程學報》、《巖土力學》等學術雜志論文評審人。
1983年7月在吉林大學(長春地質學院)獲工程地質專業(yè)學士學位;1988年4月在同濟大學獲工程地質專業(yè)碩士學位;2003年11月在同濟大學獲巖土工程專業(yè)博士學位。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安徽省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工作;1988年4月至1998年12月在同濟大學(上海鐵道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工作,任助教、講師(1990年6月)和副教授(1998年6月);1999年12月起在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工作,任副教授和教授(2008年3月)。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面上項目2項、上海市教委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1項、上海市教委教育發(fā)展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上海市精品課程建設項目1項,負責或參與工程勘察、原位測試、糾偏處理等橫向科研項目近100項。
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MiningSciences》、《土木工程學報》、《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巖石學報》、《巖土力學》等國內(nèi)外重要雜志和各類學術會議發(fā)表學術研究論文50余篇;出版學術論著與教材4部。曾獲“全國地質科普先進工作者”(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等。
聯(lián)系方式:021-56331972(O),E-mail:xjming@shu.edu.cn,xjming@163.com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