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學(xué)法指導(dǎo):文言文考點(diǎn)解析和典型題練習(xí)

字號:


    高中文言文學(xué)法指導(dǎo):文言文考點(diǎn)解析和典型題練習(xí)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shí)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nèi)容要點(diǎn),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diǎn)態(tài)度
    二 考試題型及分值:
    文言文閱讀在考試中題型和分值較為固定,一般是4個選擇題(12分),3個翻譯題(10分)
    三 文言句式:
    A 判斷句:從內(nèi)容上看,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沒什么區(qū)別,都是對人、事、物、情況、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斷;從形式上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斷詞。
    文言文中判斷句最常見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幾種:
    1、主語后面用“者”字(有時也可不用)表示停頓,再說出謂語,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戰(zhàn)》)
    2、主謂之間不用判斷詞,只靠主謂語先后排列表示判斷。例如:“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zhàn)》)
    3、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4、用給定副詞“非”等表否定判斷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B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2 "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C 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于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qiáng)調(diào)。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4 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四 詞類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   軍為名詞,在這里就解釋為駐軍,作動詞用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衣冠而見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例: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退秦師》   厚、薄皆為形容詞,在這解釋為變雄厚、變薄弱,做動詞用
    3、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需要用“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
    例: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陧?xiàng)伯殺人,臣活之。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都是不及物動詞,都不能帶賓語,但因分別跟了“鄭”“之”,成為使動用法。“亡鄭”即“使鄭國滅亡”;“活之”即“使之活”,這里可譯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發(fā)怒)”。
    1)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4、意動用法:
    其動詞和賓語的關(guān)系,需要用“認(rèn)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或語譯。
    ①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谝厝似嬷?,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5、名詞作狀語   例: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xué)》)     例:南取漢中,西舉巴蜀……(《過秦論》)
    四 翻譯方法:
    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jìn)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shí)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shí);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jìn)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dá)習(xí)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shí)。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dāng)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具體方法:留、刪、補(bǔ)、調(diào)。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bǔ)”,就是增補(bǔ)。(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bǔ)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bǔ)出省略了的語句。
    “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yīng)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dá)習(xí)慣。
    五 典型題訓(xùn)練:
    A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xiāng)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里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陳涉起而王陳,立魏咎為魏王,陳平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jì)。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漢。其后,楚急攻,圍漢王于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xiàng)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顧楚有可亂者,彼項(xiàng)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昧、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xiàng)王為人意忌信讒,必內(nèi)相誅。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漢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xiàng)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咸與漢為一,以滅項(xiàng)氏而分王其地。項(xiàng)羽果意不信鐘離昧等。項(xiàng)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舉進(jìn)。見楚使,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xiàng)王使!”復(fù)持去,更以惡草具進(jìn)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xiàng)王。項(xiàng)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xiàng)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xiàng)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史記 陳丞相世家》)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 捐:捐獻(xiàn)
    B.久之,漢王患之 患:擔(dān)憂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善,陳孺子之為宰 ②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B.①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C.①漢因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D.①吾以為亞父使,乃項(xiàng)王使 ②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fù)葺南閣子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陳平的離間奇謀的一組是
    ①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 ②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 ④宣言……咸與漢為一,以滅項(xiàng)氏而分王其地
    ⑤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xiàng)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A.陳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謀。劉邦滎陽被圍,他利用楚軍中存在的可以導(dǎo)致混亂的因素,行反間計,使得項(xiàng)羽懷疑剛直忠誠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軍。
    B.劉邦能夠用賢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陳平的反間計,讓陳平便宜從事;又依計而行,故意降低規(guī)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項(xiàng)羽疑心。
    C.項(xiàng)羽聽信讒言,猜忌多疑。這樣的的性格弱點(diǎn),使得他無法招致天下正直有節(jié)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計,貽誤了戰(zhàn)機(jī)。
    D.亞夫頗有謀略、性情剛直。他欲急攻滎陽,體現(xiàn)了正確的戰(zhàn)略主張;但他又任氣使性,面對項(xiàng)羽的生疑,他忿而離去,最終使敵方的計謀得逞。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譯:
    (2)“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譯:
    (3)“吾以為亞父使,乃項(xiàng)王使!”
    B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王戎,字濬沖,瑯邪臨沂人也。父渾,涼州刺史。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燦燦,如巖下電。”年六七歲,于宣武場觀戲,猛獸在檻中虓①吼震地,眾皆奔走,戎獨(dú)立不動,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又嘗與群兒嬉于道側(cè),見李樹多實(shí),等輩競?cè)ぶ?,戎?dú)不往。或問其故,戎曰:“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與渾為友。戎年十五,隨渾在郎舍。戎少籍二十歲,而籍與之交。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后出。謂渾曰:“濬沖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及渾卒于涼州,故吏賻②贈數(shù)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戎嘗與阮籍飲,時兗州刺史劉昶字公榮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無恨色。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勝公榮,不可不與飲;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惟公榮可不與飲。”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戎嘗后至。籍曰:“俗物已復(fù)來敗人意。”戎笑曰:“卿輩意亦復(fù)易敗耳!
    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戎曰:”道家有言,‘為而不恃’,非成功難,保之難也。”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征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xì)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茍得,正當(dāng)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
    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后遷光祿勛、吏部尚書,以母憂去職。性至孝,不拘禮制,飲酒食肉,或觀弈棋,而容貌毀悴,杖然后起。時和嶠亦居父喪,以禮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毀不逾于戎。帝謂劉毅曰:“和嶠毀頓過禮,使人憂之。”毅曰:“嶠雖寢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謂死孝,陛下當(dāng)先憂之。”戎先有吐疾,居喪增甚。帝遣醫(yī)療之,并賜藥物,又?jǐn)噘e客。永興二年,薨于郟縣,時年七十二。
    (節(jié)選自《晉書?王戎列傳》)
    [注]①虓(xiāo ),怒吼。②賻(fù),贈送財物助人治喪。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魏明帝于閣上見而奇之   奇:認(rèn)為……奇異
    B.籍每適渾,俄頃輒去    適:往,到
    C.若減公榮,則不敢不共飲  減: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   坐:犯罪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樹在道邊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B.戎嘗與阮籍飲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C.戎每與籍為竹林之游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以母憂去職  不賂者以賂者喪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王戎聰明睿智的一組是( )
    ①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 ②戎獨(dú)立不動,神色自若
    ③等輩競?cè)ぶ?,戎?dú)不往 ④故吏賻贈數(shù)百萬,戎辭而不受
    ⑤及會敗,議者以為知言 ⑥戎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
    A.王戎小時候視力極佳,看太陽時眼睛不花,裴楷看見后稱贊說:“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電光。”
    B.阮籍與王渾、王戎俱為好友。阮籍每次拜訪王渾,時間都很短暫,但與王戎交談的時間卻很長,主要是阮籍認(rèn)為王戎比王渾清逸可賞。
    C.王戎不拘禮法,在母親去世后仍然飲酒吃肉,經(jīng)常下棋娛樂,以致容貌憔悴,拄著拐杖才能站起來。
    D.和嶠在服喪期間,用禮法約束自己,吃飯限量,皇帝認(rèn)為和嶠哀傷過度,并為此擔(dān)憂,但劉毅認(rèn)為王戎比和嶠更讓人感到憂慮。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戎異之,他日問籍曰:“彼何如人也?
    (2)鐘會伐蜀,過與戎別,問計將安出。
    (3)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