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

字號:


    簡介
    課程編號:01931050
    課程名稱: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學分/學時:3學分/48學時
    課程層次:普通教育課
    修讀類型:必修
    考核方式:平時成績+期末成績
    開課學期:秋季
    適用專業(yè):全校本科專業(yè)(哲學除外)
    教學目標:本課程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教育,學習毛澤東和鄧小平哲學思想,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問題,為學生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打下扎實的哲學理論基礎。
    教學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科學的世界觀,也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改革開放的重要的方法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認識,必須把繼承與堅持同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統(tǒng)一起來。首先需要學習、弄懂和把握其基本原理與方法,要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和中國共產(chǎn)黨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的重要文獻有機結合起來,尤其要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等重要文件;結合哲學自身的學科特點,向學生講授正確的邏輯思維方法。緊密結合科技發(fā)展趨勢和社會發(fā)展熱點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6學時)
    教學基本要求:本章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學習本章要求弄懂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理解社會的物質性,搞清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實質和意義。正確把握實踐的基本觀點。加深對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解。
    重點與難點問題: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及意義。實踐的本質、地位和作用。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關系。意識的本質。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教學要點:
    第一節(jié) 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質及其根本特性
    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發(fā)展。列寧物質定義及意義。
    二、物質形態(tài)的多樣性和結構的層次性。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現(xiàn)代意義?,F(xiàn)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觀及其哲學意義。
    三、 物質的存在方式
    運動。運動與相對靜止。運動與物質。時間。空間。時空與運動著的物質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一、實踐的本質及其基本特征
    實踐是以改造物質世界為目的的對象化活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的目的性、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實踐的基本形式。
    二、實踐的構成
    三、實踐的基本形式和環(huán)節(jié)
    四、自在世界、人類世界與人的實踐活動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jié) 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
    一、意識的本質
    意識的起源、本質。意識與人工智能。
    二、意識的結構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及物質對意識能動作用的制約性
    四、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其物質性
    思考題:
    1、如何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列寧物質定義的意義是什么?
    2、如何理解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之間的關系?
    3、實踐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說實踐是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tǒng)一的基礎?
    4、從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說明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6學時)
    教學基本要求:本章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學習本章要求弄懂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運動觀、時空觀。理解社會的物質性,搞清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實質和意義。正確把握實踐的基本觀點。加深對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解。
    重點與難點問題: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及意義。實踐的本質、地位和作用。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關系。意識的本質。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教學要點:
    第一節(jié) 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質及其根本特性
    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發(fā)展。列寧物質定義及意義。
    二、物質形態(tài)的多樣性和結構的層次性。
    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現(xiàn)代意義?,F(xiàn)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觀及其哲學意義。
    三、 物質的存在方式
    運動。運動與相對靜止。運動與物質。時間??臻g。時空與運動著的物質的關系。
    第二節(jié) 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一、實踐的本質及其基本特征
    實踐是以改造物質世界為目的的對象化活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的目的性、物質性和社會歷史性。實踐的基本形式。
    二、實踐的構成
    三、實踐的基本形式和環(huán)節(jié)
    四、自在世界、人類世界與人的實踐活動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jié) 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
    一、意識的本質
    意識的起源、本質。意識與人工智能。
    二、意識的結構
    三、意識的能動作用及物質對意識能動作用的制約性
    四、世界的統(tǒng)一性在于其物質性
    思考題:
    1、如何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范疇?列寧物質定義的意義是什么?
    2、如何理解絕對運動和相對靜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止之間的關系?
    3、實踐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為什么說實踐是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tǒng)一的基礎?
    4、從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說明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第三章 世界的聯(lián)系、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9學時)
    教學基本要求:本章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要求掌握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全面理解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學會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重點與難點問題:發(fā)展的本質。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系統(tǒng)的特征。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辯證思維方法
    教學要點:
    第一節(jié) 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
    一、 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
    聯(lián)系的概念、特征。系統(tǒng)論的基本思想。
    二、 世界的永恒發(fā)展
    運動、變化與發(fā)展。事物變化的多向性及基本方向。
    三、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
    規(guī)律及其特點。必然性與偶然性。
    四、事物發(fā)展的基本形式和必然趨勢
    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一、質量互變規(guī)律
    質、量、度。質變、量變及其辯證關系。
    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及相互關系。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關系。
    三、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肯定與否定。辯證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
    四、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第三節(jié) 世界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原因和結果
    二、必然性與偶然性
    三、現(xiàn)實性與可能性
    四、內容與形式
    五、本質與現(xiàn)象
    思考題:
    1.如何理解世界的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
    2.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意義。
    3.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意義。
    4.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的辯證關系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是什么?
    5.為什么說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6.聯(lián)系和發(fā)展基本環(huán)節(jié)及其各自的方法論意義。
    第四章 認識的本質和過程實踐(6學時)
    教學基本要求:本章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要掌握認識的本質,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理解認識的辨證過程、真理的屬性和檢驗標準;深刻理解實踐與認識的辨證關系及黨的思想路線。
    重點與難點問題: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對實際的指導作用。認識的本質。真理及其相對性和絕對性。真理的檢驗標準。認識過程中非理性的作用。價值的本質。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教學要點:
    第一節(jié) 認識的本質及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
    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不可知論的對立,與舊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區(qū)別。
    二、 認識的主體與客體
    認識主體、客體的概念、特征、基本形式及相互關系。
    三、 認識過程中反映與主體能動性的統(tǒng)一
    認識過程是獲取、選擇與建構信息之統(tǒng)一。
    四、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認識對實踐的導向作用。知與行關系。
    第二節(jié) 認識的發(fā)展過程
    一、 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及特征、基本形式。理性認識及特征、基本形式。二者的辯證關系。本質與現(xiàn)象及其辯證關系。
    二、由理性認識到實踐
    由理性認識到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及實現(xiàn)途徑。
    三、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發(fā)展
    四、認識論與黨的思想路線
    五、主體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認識運動中的理性因素及作用。認識運動中的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第三節(jié) 真理和價值
    一、真理
    真理及其特點。真理與謬誤。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
    二、價值
    價值及其特點、類型和作用。
    三、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真理的價值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第四節(jié)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一、思維方法是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
    二、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思考題:
    1.如何理解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2.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是怎樣的?掌握這一過程有何重要意義?
    3.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何理解這一原則在當代中國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4.如何理解真理與價值的辯證關系?
    第五章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3學時)
    教學基本要求:把握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唯心史觀的兩大缺陷及產(chǎn)生原因。了解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形成中的作用。掌握地理環(huán)境、人口、物質資料生產(chǎn)方式及交往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明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觀點。
    重點與難點:唯心史觀兩大缺陷。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的意義。交往。人類社會的本質特征。
    教學要點:
    第一節(jié)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一、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及其
    二、 馬克思對“歷史之迷”的破解與唯物史觀的形成
    三、 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