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朝詩人房玄齡的《晉書·羊祜傳》
會秦、涼屢敗,祜復表曰:‘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而議者多不同。祜嘆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BR> 賞析
西晉武帝司馬炎于公元265年即位后,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仍占據(jù)長江下游、福建、兩廣地區(qū)。晉武帝為了滅吳,派尚書左仆射羊祜(221——278年)都督荊州諸軍事,以決定平吳之策。
羊祜赴任后,首先推行睦邊政策,取得江漢一帶民心,隨后提出伐吳之計。羊祜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認為:如果能以梁州(今陜西)、益州(今四州)之師水陸并進,以荊楚(今湖南湖北)之兵進夏口,徐、揚、青、兗(今江蘇、山東)四州之兵進秣陵以為疑兵,一旦突破,吳內(nèi)部必生離散之心,很快即可平吳。
司馬炎很贊成他的作戰(zhàn)方略??墒钱敃r北方邊界時常受到侵擾、屢吃敗仗。由于有后顧之憂,朝中一時還下不了南進伐吳的決心。羊祜又上表陳述意見,認為:南平則北必定,應速決伐吳之計。對羊祜的主張,朝中議論紛紛,武帝也動搖不定,致使計劃擱淺。為此,羊祜嘆道:”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
“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后漸變成“不如意事常八九”,又加了“可與人言無二三”,含義發(fā)生了變化,表示不稱心如意的事不少,但能與人講的卻是不多。形容有難言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