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借現(xiàn)代漢語同義詞釋文言詞義
古漢語單音詞多,演變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居多了,這些單音詞變成了語素,義項發(fā)生變化,或者失落,或只保留在合成詞、成語中。單音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普遍,可利用現(xiàn)代漢語同義雙音詞組合法來分化、限制多義,解釋語境中的文言詞義。
高考示例
①(00春高)假以雄權(quán),而觸物便發(fā)(“假”可組合成“假借”,“假”即“借”義,“借助”的意思)。
②(00春高)臣之恨矣(“恨”可組合成“遺恨”,“恨”即“遺”義,“遺憾”的意思)。
③(03高)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惡”可組合成“厭惡”,“聞”可組合成“聽聞”“聽”的意思,“佞”可組合成“*佞”)。
④(03高)11題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遇”可組合成“待遇”,“遇”即“待”義,“對待”的意思)。
⑤(04全國。海南等地)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益”可組合成“增益”,“益”即“增”義,“增加”的意思:“過”可組合成“過錯”,“過”即“錯”義,“過錯”的意思)。
⑥(03安徽春高)曰:“丞慢我”(“慢”可組合成“怠慢”,“慢”即“怠”義,“怠慢”的意思)。
⑦(04天津卷)意氣益厲,乘勝逐北(“逐”可組合成“追逐”義:“北”可組合成“敗北”,“北”即“敗”,此處為“敗兵”的意思)。
⑧(04全國河南等地)谷稼以登(“登”可組合成“豐登”,“登”即“豐”義,“豐收”的意思)。
⑨(05上海卷)于是不復冀其相知(“冀”可組合成“希冀”,“冀”即“?!绷x,“希望”的意思)。
⑩(05福建卷)5題B.杳莫測其所窮窮:盡、完(“窮”可組合成“窮盡”,“盡、完”的意思)。
(11)(05浙江卷)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更”可組合成“更換”,“換”的意思。
(12)(05天津卷)11題A.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謀:為……謀劃(“謀”可組合成“謀劃”,但此處則不合語境,應該組合成“圖謀”義)。
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①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毫杰,莫能與之爭(“方”組合成“方正”,“正”的意思)(《伶官傳序》)。
②左手把秦王之袖(“把”組合成“把握”,“握住”的意思)(《刺客列傳》)。
③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憐”組合成“憐愛”,“愛”的意思)(《孔雀東面飛》)。
④《勸學》(“勸”組合成“勸勉”,“勉勵”的意思)(《勸學》)。
⑤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負”組合成“背負”,“背”的意思)(《齊桓晉文之事》)。
借助同義詞解文言詞義,可以化難為易,便于理解、記憶,但需結(jié)合語境,認真辨析。
古漢語單音詞多,演變成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居多了,這些單音詞變成了語素,義項發(fā)生變化,或者失落,或只保留在合成詞、成語中。單音詞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普遍,可利用現(xiàn)代漢語同義雙音詞組合法來分化、限制多義,解釋語境中的文言詞義。
高考示例
①(00春高)假以雄權(quán),而觸物便發(fā)(“假”可組合成“假借”,“假”即“借”義,“借助”的意思)。
②(00春高)臣之恨矣(“恨”可組合成“遺恨”,“恨”即“遺”義,“遺憾”的意思)。
③(03高)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惡”可組合成“厭惡”,“聞”可組合成“聽聞”“聽”的意思,“佞”可組合成“*佞”)。
④(03高)11題C.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yōu)待(“遇”可組合成“待遇”,“遇”即“待”義,“對待”的意思)。
⑤(04全國。海南等地)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益”可組合成“增益”,“益”即“增”義,“增加”的意思:“過”可組合成“過錯”,“過”即“錯”義,“過錯”的意思)。
⑥(03安徽春高)曰:“丞慢我”(“慢”可組合成“怠慢”,“慢”即“怠”義,“怠慢”的意思)。
⑦(04天津卷)意氣益厲,乘勝逐北(“逐”可組合成“追逐”義:“北”可組合成“敗北”,“北”即“敗”,此處為“敗兵”的意思)。
⑧(04全國河南等地)谷稼以登(“登”可組合成“豐登”,“登”即“豐”義,“豐收”的意思)。
⑨(05上海卷)于是不復冀其相知(“冀”可組合成“希冀”,“冀”即“?!绷x,“希望”的意思)。
⑩(05福建卷)5題B.杳莫測其所窮窮:盡、完(“窮”可組合成“窮盡”,“盡、完”的意思)。
(11)(05浙江卷)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更”可組合成“更換”,“換”的意思。
(12)(05天津卷)11題A.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謀:為……謀劃(“謀”可組合成“謀劃”,但此處則不合語境,應該組合成“圖謀”義)。
教材中的例子如下。
①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毫杰,莫能與之爭(“方”組合成“方正”,“正”的意思)(《伶官傳序》)。
②左手把秦王之袖(“把”組合成“把握”,“握住”的意思)(《刺客列傳》)。
③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憐”組合成“憐愛”,“愛”的意思)(《孔雀東面飛》)。
④《勸學》(“勸”組合成“勸勉”,“勉勵”的意思)(《勸學》)。
⑤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負”組合成“背負”,“背”的意思)(《齊桓晉文之事》)。
借助同義詞解文言詞義,可以化難為易,便于理解、記憶,但需結(jié)合語境,認真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