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讀到這篇投稿的時候,我的心里有一種沉甸甸的感動,所以一定要寫幾個字,向大家推薦這篇難得的好文章。
文章的原題是《厭氧性群落——巴黎的這群年輕人》,它出自一個在法國長大的溫州華僑子女之手。20歲的作者不僅中文運用能力相當好,而且善于觀察和思考,提出了華人移民第二代中存在的社會性問題。
在法國生活的華人華僑,憑借自己的勤奮,正在逐步走入事業(yè)的成功,但是你們是否忽視了身邊的孩子?而他們,才是真正的未來。希望家長們能夠仔細閱讀這篇文章,看看你們的子女沒有在你們面前提起過的心事!
最后,本刊也向廣大讀者承諾:投稿的大門始終敞開,我們的記者也會更多地關(guān)注華僑子女的生活,和大家共同建設華人華僑及其子女的精神家園。(這是法國《歐洲時報》為該文配發(fā)的編者按——中新網(wǎng)注)
閑來無事,總想擠點什么東西出來,可往往就是徒勞無功。每每興師動眾的搬桌椅、拿紙筆,滿腦子的想法積聚著,可就是下不了一個字。也可能就因為這莫名其妙的堆積重疊,反而阻塞了思路。到頭來心有余、力不足的,還得給自己安一個“表達能力欠佳”的罪名。
不難發(fā)現(xiàn),到目前為止自己的確是沒什么成就可言。而且就我這個年齡來講,“成就”這詞或許用的未必恰當。不妨問一句,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的成功該屬于哪一種?對于還在就學的人來說,可能是“學業(yè)”。那么對于那群早早輟學,開始走上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那又是什么?法國的華文報紙上,到處可見什么“留法實況”之類的文章,卻只字未提在巴黎其實生活著一種另類群落。到底是“我們”被社會排擠了、忽略了?還是“我們”自己根本沒探討過自身的存在價值?一連串接踵而至的疑問興許該令人沉思……
這是一個年輕人的群體,年齡從十五歲到二十幾歲不等。它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沒有一個明顯的邊界。但憑著相似的著裝打扮、相似的家鄉(xiāng)老話、相似的娛樂消遣,一眼便可認出我們就是“溫州人”。
“溫州人”這三個字究竟給人以什么樣的印象?經(jīng)常聽到別人說溫州人一毛不拔,尤其是抱怨那些溫州老板吝嗇苛刻,在扣工資方面下足功夫。同胞們,請允許我在這里為之辯護一下。那其實是因為溫州人的財富都是吃苦耐勞所得,所以對待每一分錢都特別珍惜。非常遺憾的是,我們不懂得充分利用資金,認為存著就是自個兒的,存折上的位數(shù)表示著自己的成功與否。再回到今天的話題,也就是上輩省吃儉用所積攢下的財富,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我們”一般都只念完職高,甚至沒念完,就應父母要求在家中幫忙。不然則要被指作無所事事。學業(yè)在他們眼里似乎不是件正經(jīng)事兒。父輩人說了:“書念的再好,也還是要上社會,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賺錢養(yǎng)家嘛!”所以,能掙錢是首選。由于這種思想言論的散播,學業(yè)對于“我們”只是學好法文,是以后操家業(yè)之需的一種過渡工具。無所謂了,大多數(shù)人都這么想。曾經(jīng)再大的抱負和理想也只好長埋于心,似乎沒有挖掘的必要了。比起今天中國那些殷殷期盼自己子女上好大學的父母們,我們這個群落的這種思想仿佛是退回到了解放初期。面對這種“復古”情形,旁者是痛心的。從表面上看,我們大概有一份不算薄的家產(chǎn),挺風光。舞廳、電*、各大商場飯店、臺球廳等所有的娛樂場所都有我們吃喝玩樂的足跡,堪稱懂得享受。曾經(jīng)有個朋友這樣說:“趁現(xiàn)在年輕揮霍青春,要等以后成了家、立了業(yè),就沒什么機會了?!钡拇_,年輕是我們的資本。我們可以很驕傲地在人前說自己還年輕,以掩飾所有的過失。(這種對資本的詮釋不被他人認同?沒關(guān)系!)那么,是否同時應該干點別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呢,為將來奠定基礎呢?高瞻才能遠矚,但我們連這個高點都未找到、落實,又何談什么對未來的遠見呢?再者,實質(zhì)上我們?nèi)绷撕芏嗪芏嗖粸榧褐木裆系臇|西。所以姑且讓我稱這個集體為“厭氧性群落”,因為在我看來,我們連最重要的文學修養(yǎng)——人類精神上最賴以生存的“氧氣”都不需要就可以存活,實在是有點另類不羈。
對于愛情觀,“我們”又有著獨到的見地。似乎對愛情也還只是懵懵懂懂,看到稍微順眼的人即要追做男女朋友。一般二十歲左右的人,朋友交往已不下N次,還總是以交往的個數(shù)在同伴面前炫耀“光榮戰(zhàn)斗史”。幸好這年頭是不需要在這方面交人頭稅的。
愛情兩字似乎來的太隨意了。太容易就會不珍惜。由此分手的理由也是荒誕得可笑。這種情況下,名節(jié)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成為了“保守”的代名詞。有人說了:這年頭的人已經(jīng)不受傳統(tǒng)束縛,“返璞歸真”了。說是這么說,但女孩子若稍有差池,交往男朋友過多,或者經(jīng)常出入舞廳之類龍蛇混雜的場所而導致口碑不好,罪名一旦被冠上“浪蕩”,便會臭名昭彰,再也難以洗清了。原因很簡單:首先,這個群落人數(shù)不多,擇偶機會相對較少,大家見過一面相互也就有了印象了。其次,“十月所視,十手所指”。所以奉勸各位,在法國千萬別墮落。不要以為人生目的就是玩得痛快。也別等到成家立業(yè)的年齡,始料未及才痛定思痛?!蔼q如燕雀同堂,處境危險而不自知”,大概就是對“我們”的寫照了吧!
“我們”從本質(zhì)上講,除了享樂,人生觀全無。沒有理想,更別談抱負。或許“我們”只是喜歡過得平平凡凡,做文化的基層人士,擔當起這陪襯的工作。但是我們的社會在進步,它不需要這種自我放任甚至輕度摧殘的襯托方式,來體現(xiàn)社會階級的不一性。所以,二十歲的同胞們,我們的年輕需要雕琢,我們的青春不應白白虛度。二十年如夢堪驚。大徹大悟后的我,在此希望各位都能珍惜自己。
讀到這篇投稿的時候,我的心里有一種沉甸甸的感動,所以一定要寫幾個字,向大家推薦這篇難得的好文章。
文章的原題是《厭氧性群落——巴黎的這群年輕人》,它出自一個在法國長大的溫州華僑子女之手。20歲的作者不僅中文運用能力相當好,而且善于觀察和思考,提出了華人移民第二代中存在的社會性問題。
在法國生活的華人華僑,憑借自己的勤奮,正在逐步走入事業(yè)的成功,但是你們是否忽視了身邊的孩子?而他們,才是真正的未來。希望家長們能夠仔細閱讀這篇文章,看看你們的子女沒有在你們面前提起過的心事!
最后,本刊也向廣大讀者承諾:投稿的大門始終敞開,我們的記者也會更多地關(guān)注華僑子女的生活,和大家共同建設華人華僑及其子女的精神家園。(這是法國《歐洲時報》為該文配發(fā)的編者按——中新網(wǎng)注)
閑來無事,總想擠點什么東西出來,可往往就是徒勞無功。每每興師動眾的搬桌椅、拿紙筆,滿腦子的想法積聚著,可就是下不了一個字。也可能就因為這莫名其妙的堆積重疊,反而阻塞了思路。到頭來心有余、力不足的,還得給自己安一個“表達能力欠佳”的罪名。
不難發(fā)現(xiàn),到目前為止自己的確是沒什么成就可言。而且就我這個年齡來講,“成就”這詞或許用的未必恰當。不妨問一句,我們這個年齡的人的成功該屬于哪一種?對于還在就學的人來說,可能是“學業(yè)”。那么對于那群早早輟學,開始走上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那又是什么?法國的華文報紙上,到處可見什么“留法實況”之類的文章,卻只字未提在巴黎其實生活著一種另類群落。到底是“我們”被社會排擠了、忽略了?還是“我們”自己根本沒探討過自身的存在價值?一連串接踵而至的疑問興許該令人沉思……
這是一個年輕人的群體,年齡從十五歲到二十幾歲不等。它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沒有一個明顯的邊界。但憑著相似的著裝打扮、相似的家鄉(xiāng)老話、相似的娛樂消遣,一眼便可認出我們就是“溫州人”。
“溫州人”這三個字究竟給人以什么樣的印象?經(jīng)常聽到別人說溫州人一毛不拔,尤其是抱怨那些溫州老板吝嗇苛刻,在扣工資方面下足功夫。同胞們,請允許我在這里為之辯護一下。那其實是因為溫州人的財富都是吃苦耐勞所得,所以對待每一分錢都特別珍惜。非常遺憾的是,我們不懂得充分利用資金,認為存著就是自個兒的,存折上的位數(shù)表示著自己的成功與否。再回到今天的話題,也就是上輩省吃儉用所積攢下的財富,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我們”一般都只念完職高,甚至沒念完,就應父母要求在家中幫忙。不然則要被指作無所事事。學業(yè)在他們眼里似乎不是件正經(jīng)事兒。父輩人說了:“書念的再好,也還是要上社會,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賺錢養(yǎng)家嘛!”所以,能掙錢是首選。由于這種思想言論的散播,學業(yè)對于“我們”只是學好法文,是以后操家業(yè)之需的一種過渡工具。無所謂了,大多數(shù)人都這么想。曾經(jīng)再大的抱負和理想也只好長埋于心,似乎沒有挖掘的必要了。比起今天中國那些殷殷期盼自己子女上好大學的父母們,我們這個群落的這種思想仿佛是退回到了解放初期。面對這種“復古”情形,旁者是痛心的。從表面上看,我們大概有一份不算薄的家產(chǎn),挺風光。舞廳、電*、各大商場飯店、臺球廳等所有的娛樂場所都有我們吃喝玩樂的足跡,堪稱懂得享受。曾經(jīng)有個朋友這樣說:“趁現(xiàn)在年輕揮霍青春,要等以后成了家、立了業(yè),就沒什么機會了?!钡拇_,年輕是我們的資本。我們可以很驕傲地在人前說自己還年輕,以掩飾所有的過失。(這種對資本的詮釋不被他人認同?沒關(guān)系!)那么,是否同時應該干點別的實實在在的事情呢,為將來奠定基礎呢?高瞻才能遠矚,但我們連這個高點都未找到、落實,又何談什么對未來的遠見呢?再者,實質(zhì)上我們?nèi)绷撕芏嗪芏嗖粸榧褐木裆系臇|西。所以姑且讓我稱這個集體為“厭氧性群落”,因為在我看來,我們連最重要的文學修養(yǎng)——人類精神上最賴以生存的“氧氣”都不需要就可以存活,實在是有點另類不羈。
對于愛情觀,“我們”又有著獨到的見地。似乎對愛情也還只是懵懵懂懂,看到稍微順眼的人即要追做男女朋友。一般二十歲左右的人,朋友交往已不下N次,還總是以交往的個數(shù)在同伴面前炫耀“光榮戰(zhàn)斗史”。幸好這年頭是不需要在這方面交人頭稅的。
愛情兩字似乎來的太隨意了。太容易就會不珍惜。由此分手的理由也是荒誕得可笑。這種情況下,名節(jié)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成為了“保守”的代名詞。有人說了:這年頭的人已經(jīng)不受傳統(tǒng)束縛,“返璞歸真”了。說是這么說,但女孩子若稍有差池,交往男朋友過多,或者經(jīng)常出入舞廳之類龍蛇混雜的場所而導致口碑不好,罪名一旦被冠上“浪蕩”,便會臭名昭彰,再也難以洗清了。原因很簡單:首先,這個群落人數(shù)不多,擇偶機會相對較少,大家見過一面相互也就有了印象了。其次,“十月所視,十手所指”。所以奉勸各位,在法國千萬別墮落。不要以為人生目的就是玩得痛快。也別等到成家立業(yè)的年齡,始料未及才痛定思痛?!蔼q如燕雀同堂,處境危險而不自知”,大概就是對“我們”的寫照了吧!
“我們”從本質(zhì)上講,除了享樂,人生觀全無。沒有理想,更別談抱負。或許“我們”只是喜歡過得平平凡凡,做文化的基層人士,擔當起這陪襯的工作。但是我們的社會在進步,它不需要這種自我放任甚至輕度摧殘的襯托方式,來體現(xiàn)社會階級的不一性。所以,二十歲的同胞們,我們的年輕需要雕琢,我們的青春不應白白虛度。二十年如夢堪驚。大徹大悟后的我,在此希望各位都能珍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