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說法:在美對打工說不

字號:

我2003年秋季來美國,先花了半年時間準備GT和申請的事情,然后拿到2004年秋季的admission(因為是申請master, 系里不給offer). 因為要到秋季才入學,我04年上半年就在一個餐館打了半年工想自己掙點學費(只有周五晚上,周六周日全天)。餐館的工作非常累,我以前覺得自己雖然不能算很壯,身體也算不錯了,可是餐館兩天半干下來也累得腰酸背痛,往往到星期二都緩不過來。最糟糕的是在餐館工作心里的感覺非常不舒服。以前在國內的時候怎么也算是個經理,有車有秘書的人,天天在餐館吃,享受別人的服務,現在卻為了每小時幾塊錢的收入服務別人,每次回到家的時候心里都特別憋悶,總覺得不該來美國。還好我的忍耐力很強,沒有爆發(fā)出來。記得有一次發(fā)工錢的時候老板娘悄悄跟我說因為我干活賣力她多給我分了5塊錢小費,我當時都不知道是什么感覺,這就是我在美國拼命工作的收獲呀,5塊錢!一種很悲哀的感覺。那天晚上我是到了爆發(fā)的邊緣了,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了。
    說真的,從第一天開始就不想干了,只是覺得這么大個人(尤其是男人)天天在家吃閑飯感覺也不好,而且中途頂不住而不干了也有些失敗,所以咬牙堅持住。那時侯是天天盼著秋季開學,一個是能有個堂皇的理由不干了,另一個也是當別人問:“你現在在忙什么呢”的時候可以很硬氣得說“我在讀碩士學位”。拼死拼活干了半年, 就掙了6000多點,給自己買了個筆記本電腦,然后剩下的剛好交了學費。
    開學后我就不再打工了,一是自己實在不想干,二是怕太累影響學業(yè)。我和老板娘辭工的時候她還很惋惜,因為她說沒一個人象我那樣賣力工作。我沒告訴她為什么我不干了,她還以為我是找到了工資更高的地方,還一個勁的和我說“什么時候你愿意回來干了隨時回來,工資可以再商量”之類的話。我心里想著“將來我一定還會回來,但那時我將是顧客,決不再是個打工仔”。
    開始上學后心情并沒好多少。學業(yè)對我來說并不是問題,可是總覺得無法在這里立足。沒了打工的收入,又變得完全依靠家里。第一學期的學費解決了,可是后面還有3個學期怎么辦?那個時候覺得很無助,因為看來不依靠家里是不可能完成學業(yè)的。我的鄰居,一個很虔誠的基督徒老頭對我說:“你剛來美國的時候,覺得這里什么都很難,沒有你的機會,可是耐心,1年后,2年后,會發(fā)現機會越來越多,生活的大門會慢慢為你打開”。 他說的很對,就在第一學期的中間,我找到一個RA的職位,從2004年10月到05年10月,雖然工資只有$12/小時,比正式的拿到offer的學生低,可比餐館好多了。而現在,在這個RA的工作結束后,我又找到了一個新的校內的臨時工作,一直到明年8月(其實明年4月我就可以畢業(yè)了),這樣我終于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我的學業(yè),而且明年如果能順利找到工作的話就能真正在這里立足了。
    講了半天自己的故事,是被那個該不該打工的帖子鉤起了自己的回憶。就我的經歷和感覺來說,不要去打工尤其是餐館打工。這里的朋友大多都是mm,可能從來都沒有干過重活,身體會受不了的。如果家里經濟條件還能承受,就先去讀起來。哪怕先讀一個學期,真的到了系里,會發(fā)現一些新機會,而且即使一學期后沒錢了可以空一學期,反正學分又不會過期。不要怕把錢花光了,因為現在不是存錢的時候(有孩子的可能壓力大些)。入了學,如果經濟壓力大也可以去找intern做(很多intern的收入很高的哦,上次IBM來我們這里招intern, 研究生是每天$220/天),也別怕占用什么OPT時間之類,兩個人只要一個人盡量保持身份有效就好。仔細算算,每年可以做4個月的intern,收入應該能支付一般的學費。當然Intern并不好找,可我覺得寧可花時間找或者花時間讓自己更優(yōu)秀,也強于花時間去餐館打工。我現在挺后悔那時打工的,如果當時用那個時間練習口語,上次IBM的intern或許就能搞定呢 :( .不過誰讓咱是個男人呢?男人在家吃閑飯總是不如女人理直氣壯些。(諸位姐妹別拍磚頭,這是社會現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