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它東北與銅陵市接壤,南與黃山為鄰,北與安慶隔江相望,西與九江、景德鎮(zhèn)相連。自古歷史悠久,人文濟盛,從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來看,這里有一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商周礦冶遺址,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同時又是“戲曲活化石”儺戲、“徽池雅調”青陽腔和目連戲的發(fā)祥地,并留下大量的歷史名人足跡,如陶淵明、李白、杜牧、杜荀鶴等。作為州縣建制,始于西漢,時稱石城縣(在今貴池灌口鄉(xiāng)石城村一帶)。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復立池州時,遷移到今池州城。自唐復立池州并治于此,它一直是州、縣的治所,是州、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一、 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基本情況
(一) 池州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池州屬于揚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姆秶?。春秋時期,池州屬于吳地。吳滅,歸越。戰(zhàn)國時期隸楚。秦郡縣天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池州為鄣郡所轄。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郡治姑熟(今當涂縣北境地),池州屬之,古石城縣就是這年建立的。南朝梁時,石城縣隸南豫州之南陵郡。隋開皇三年,改郡為州,時歸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縣為秋浦縣,仍歸宣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于秋浦地始設池州,秋浦縣屬之。貞觀元年州廢,秋浦縣再隸宣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復立池州時,州、縣的治所遷移到今池州城。五代時,吳主楊溥于吳順義六年(公元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時代游石城時,吃了石城味道鮮美的魚,封其水為貴池的美譽,改秋浦縣為貴池縣,從此,貴池縣名一直沿用至今。南唐時,升池州為康化軍;宋改為州;元改池州為池州路總管府;明復改為州。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361)改池州為九華府,后又改為華陽府,不久又定為池州府,轄貴池、銅陵、太平、東流、至德、石埭等縣,是軍、州、府的治所。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池州屬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公元1666)池州屬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設三道,池州屬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安徽劃分為十個行政區(qū),池州為第八區(qū)??谷諔?zhàn)爭期間,池州隸屬于皖南行署;抗戰(zhàn)勝利后池州復為第八區(qū),貴池一直為池州所轄。
1949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專員公署。1952年池州專員公署撤銷,
1965年復立,1980年又撤,1988年再建,轄貴池市、東至縣、青陽縣、石臺縣、九華山管理處,人口150萬。2000年12月池州撤地建市,成為江南古老而年輕的省轄市。
(二) 古城形成的歷史概貌
池州城是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傳說它為唐武德年間尉遲敬德創(chuàng)筑。按唐竇《池州重建大廳壁記》所云,池州城創(chuàng)筑于唐永泰年間李芃在池州當刺史的時候,以此說,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唐會昌五年(公元854)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曾為城南門制造刻漏,并留下《刻漏記》一文傳世,這時的城廓已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
宋代,城廓多次被毀,但也有過多次的修復和增筑,至嘉定十二年,城廓基本固定,城墻的周長為一千零六丈,約合今三公里半。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知州史定之修城,端平二年(公元1235)知州王伯大筑城,而且三改秋浦門為秀山門。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20)知府何紹正筑城,并設了七門,南三門:中為通遠門,左為毓秀門,右為鐘英門;東一門為九華門;西一門為秀山門;北二門:左為迎恩門,右為望京門。七個城門上各建有樓,通遠、九華、秀山、迎恩四門外還筑了月城護衛(wèi)。為了防御,城樓上設了警鋪。明萬歷三年(公元1573)九月,兵備副馮叔吉、知府王頤加筑城墻,城樓設警鋪27處。
清代,城廓又有過幾次修筑,乾隆二十九(公元1764)王寅奉命修筑池州城,計修繕城墻一千四百二十八丈,這時的城墻一周幾乎已達四公里,外墻高二丈三尺,里墻又高出外墻三分之一。城西北部以山為基,大小山頭削平四尺至五尺不等。城墻基底寬為二丈三尺,上寬可以跑馬。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池州,迎恩門外的月城被毀。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古城未動槍炮迎來了大軍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后來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殘垣。但那巍巍的七門,那環(huán)城四公里高筑的城墻還在不少人的記憶中留存。因為它是古代池州歷史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解放前,池州城內有三狀元、九華、吉舜、郭西、牌坊、孝肅等十五條古街道。今除少數街道名已經廢棄外,大部分古街道仍保留著。孝肅、牌坊兩條街道青石路面,古風猶存。
(三) 江南的名城要地
池州城瀕臨大江,是江左要沖,歷代一直為不少政治家和軍事家們所矚目。
志載:“池州之城,臨瞰大江,為金陵上游之地,當吳越之沖?!庇州d:“池之為郡,在江南實要會地;控引荊、襄、襟帶吳越,有石城可居,長江可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唐永泰元年復立池州作為州的治所時起,至今,一千多年來,古城幾乎一直是一個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之,歷代不少名臣受命來池州任職,治理這個地方。唐德宗時當過宰相的蕭復,任過中書令的裴度,晚唐詩人杜牧等都在這里當過刺史。宋代名臣包拯,以及周必大、王伯大等在這里任過知州。
作為沖要之地,這里曾設立過種種軍事機構,不少名將被派遣到這里駐守。
唐永泰元年置州不久,池州和宣州、歙州共置一觀察使,或兼都防御團練守捉處置等史。五代楊吳時設宣州,池州都游奕使,南唐升池州為康化軍,置節(jié)度使,不久即改設為池州團練使。宋代江南分東、西兩路。江東置宣撫使,守太平和池州,而池州有駐有御前諸軍統(tǒng)制。宋建炎四年,復合江東、西路為江南路,置帥于江(九江府)、池二州,時有安撫史。罷帥后,池州水軍尚設都統(tǒng)制和副都統(tǒng)制官,皆領軍事。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駐節(jié)廬山,往來于岳、鄂”,數蒞池州。他并于紹興四年(公元1134)由池州出師廬州。張俊曾節(jié)制池州軍馬。元朝的將領達魯花赤阿塔赤·卜顏鐵木兒,也曾駐軍于池州城。明代在池州設兵備道,抗清名將史可法巡撫安慶、池州、太平軍務,他曾于池州城西效杏花村演武場操練軍馬。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設立在安徽等處巡撫及池、太(太平府)等處總兵官,駐守池州。
不僅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所屬的政治家、軍事家們重視這個要沖,歷代反抗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們,也把池州作為一個軍事要地而爭戰(zhàn)、重守。
唐末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元末徐壽輝、陳友諒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朱元璋的起義軍,以及清太平天國的起義軍,都曾占領、駐扎過池州城。特別是太平天國的起義軍,駐守池州城達八、九年之久。
(四) 人才輩出 人文薈萃
池州市歷史悠久,山青水麗。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歷代人民辛勤勞動,裝點了這片沃土,而且又十分重視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史料載,宋代的八桂書院、齊山書院、繡春書院;明代的翠微書院、諸才書院;清代的池陽書院、秀山書院等,當時在江南都是很有影響的,并育出不少人才。
唐時的胡楚賓,高宗時招為右史。他“為文甚敏,酒酣揮灑自如”、“豪邁自負,與李白匹之”。當時民謠有:“前有胡楚賓,后有李翰林,詞同三峽水,字值萬黃金”之說。唐乾寧中及第的殷文圭,事吳時,于楊武義元年拜為翰林學士。他的兒子殷崇義為南唐時的宰相。南唐時伍喬,官至戶部員外郎。宋時的樊知古,“沉雄有略”,曾有宋太祖平定江南,造渡江的浮橋,當浮橋移到采石時,“三日搭成,不差尺寸”、“步卒渡江,如履平地”。這可說是長江上最早的大橋了。宋嘉定十年的武科狀元華岳,為殿前司官。他為人正直,“輕財好俠,疾邪憂國”,曾多次訥諫北伐,并因除*相史彌遠事敗被殺。著述有《翠微南征錄》、《翠微北征錄》。再如唐伍唐圭,宋湯允恭,明文科狀元黃觀,明末復社重要人物吳次尾,清代的桂超萬、劉瑞芬、曹大鎬以及兒科專家夏禹鑄等,也都是很出名的人物。
如前所述,這里千多年來一直是州、縣的治所,是一個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少名臣受命來這里治理,眾多驍將被遣來這里護衛(wèi)。他們來到此地,和池州人民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了池州的歷史,建設了古池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前面所述的蕭復、裴度、齊映、杜牧、包拯、岳飛、史可法等,僅僅是歷代來此地為官、做將或執(zhí)行軍務中較為知名者。此外,歷代還有不少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因羨慕池州山川的美好,紛至沓來。他們登山弄水,抒懷詠歌,流連忘返,不僅在池州留下了足跡,也留下了佳作。
梁昭明太子青年時代曾來石城游歷。他愛石城秀山的美景,喜食石城水的美魚,贊揚石城“水魚美”。漢代的名士高獲,早年和漢武帝很有交誼,但他不愿做官,隱居石城,死后又葬在此地。唐朝大詩人李白,他愛秋浦的風光,“欲安家焉”,曾滯留三年之久。他多次到秋浦來,游遍了秋浦的山川,作詩四十多首。清溪鄉(xiāng)的碧巖,里山鄉(xiāng)的江祖石,梅街鎮(zhèn)桃坡村的水車嶺、桃坡,劉街鄉(xiāng)的蝦湖、黃山嶺,棠溪鄉(xiāng)的曹村白笏坡,石門桃花塢等地都是他足跡所到、詩中所詠的地方。
再如唐代的羅隱、張祜、白居易,宋代的梅堯臣、蘇轍、司馬光、朱熹、楊萬里、蘇舜欽,元代的薩都刺,明代的王陽明、董其昌等都曾來到這里。府志、縣志上收錄了他們的作品;山崖上記下了他們的行蹤。這些都成了池州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池州的文明閃耀著光輝。
(五) 處處是文物古跡
池州市歷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極其豐富。
經文物普查和考古發(fā)現,新石器時期,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1處,古代名人墓葬17座,古代冶煉遺址25處,摩崖石刻、石窟、碑記13處400余幅,名勝古跡50余地,還有革命紀念建筑物和遺址30多處所。在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遺跡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
館藏文物有舊石器時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時期的磨制石器,還有玉器、陶瓷器、青銅器、錫器、泥俑、墓葬、古化石等達四千余件(套)。
池州至今保存有不少重要古跡和風景點。其中,九華山是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保存極為豐富的佛教文化;秋浦河留下了李白45首詩歌;東至陶公祠是陶淵明放歌長吟之所在;青陽、石臺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齊山洞天,巖洞奇絕,是歷代文人墨客登眺、探幽的風景勝地。山上摩崖石刻豐富,各種文本的詩文、記游等計百余幀。宋代包拯在池州任知州時題刻的“齊山”兩個大字,是全國少見的包拯的筆跡。齊山摩崖石刻已于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杏村酒肆是十景中的重要一景,杏花村因晚唐詩人杜牧在會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期間寫了《清明》一詩,詩中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聞名于世。村中有古井一口,名黃公井,又叫香泉井,是唐代文化遺存,亦是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昭明釣臺在灌口鄉(xiāng)楊橋村瑯山崖下,為全國古代十大釣臺之一。志載,南朝梁昭明太子曾垂釣于此。李白釣臺和清溪鄉(xiāng)萬羅山隔江相峙,一直是歷代名士追蹤和詠歌的地方。明興濟橋,又稱東門大橋,橫臥于古清溪下游,七拱連跨,十分宏偉。明妙姻塔,俗稱下清溪塔,七層八角,為樓閣式磚塔。該塔三百六十余年來高高聳立于長江南岸,粗獷蒼勁,莊重古樸,十分壯觀。明百牙塔,為七層六角樓閣式磚塔。此塔輕靈秀麗,高踞于城北百牙山東端,四百余年來為古城增添了風光。
此外,城中、城周尚有古舜井、包公井、大成井、解厄泉、青云接武坊、明重建縣儒學碑記、抗戰(zhàn)勝利周年紀念碑等等。
(六) 多采多姿的民俗民風
池州民間風情多彩多姿,民俗吐納古今。
劃龍舟活動從古流傳至今。每年端午節(jié)時,青、黃、赤、黑等色的龍舟競渡于河中,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非常熱鬧。春節(jié)、社日、龍燈、獅子燈、旱般、高蹺戲于民間,節(jié)目氣氛十分濃烈。
池州民間歌調豐富。耘田、插禾,農民喜愛唱歌。墩上鄉(xiāng)羅城一帶,農民尤喜對歌,有“歌鄉(xiāng)”之稱,全國民歌手姜秀珍同志即是羅城人。
池州儺戲,近幾年引起國內外不少戲劇研究家的興趣,被認為是戲劇的活化石,同時也是研究池州古代民風民俗的活資料。此外目連戲、青陽腔盛行,有“戲劇之鄉(xiāng)”的美譽。
二、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情況
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名城建設原則以及“重點保護與一般保護”相結合、“政府保護與社會保護”相結合、“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等辦法,1996年以后特別是池州撤地建市以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建設。
(一)開展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調研,市規(guī)劃建設委員會、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單位根據池州實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二)根據《城市規(guī)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作為池州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不斷豐富和擴大池州城歷史文化含量,突出其歷史文化品位,并納入池州市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其中重點編制好歷史文化核心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地帶(白洋河故道、齊山——萬羅山、杏花村和孝肅街、秋浦河仙境)的詳細規(guī)劃。結合“兩山一湖”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將東至陶公祠、東流老街,青陽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石臺崇德堂戲臺、汪氏宗祠等一批文物勝跡,也納入核心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地帶的范圍,并串聯起來,整體展示池州歷史文化名城風貌;
(三)先后申報了杏花村井、齊山摩崖石刻、萬羅山摩崖石刻、清溪塔、興濟橋等五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市政府依法公布了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的百牙山塔、百牙山古窯址、包公井、重建縣儒學碑記和凌霄烈士墓等五處為池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分別立碑標志;
(四)搶救維修了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市政府投資25萬元,全面修繕了百牙山塔;投資43萬元(其中爭取省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23萬元),整體維修了省級重點文保單位清溪塔。積極爭取省級文物維修專項經費,化學封固了齊山、萬羅山100余處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維修了東至陶公祠、東流雙塔、東流老街、石臺崇德堂戲臺、汪氏宗祠和青陽太平山房、李氏宗祠、陳氏宗祠、曹氏宗祠、柯喬門坊等一些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恢復一些代表性建筑。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引進外資,恢復興建了黃公酒壚等池州城傳統(tǒng)特色性強的古建筑。目前秀山門正在復建,以形成“秀山門外杏花村”池州古城輪廓;
(六)下大力氣,徹底改造百荷公園,整治了白洋河故道部分河段,改善了一些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美化、亮化了池州城;
(七)積極開展池州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整理與利用,大力宣傳池州燦爛的杏花村文化、古樸粗獷的儺文化和顯赫的詩文化。整理、加工池州儺戲儺舞,編排《鐘馗與小鬼》、《開天辟地》、《花關索大戰(zhàn)鮑三娘》、《孟姜女·洗澡結配》等經典劇目,多次赴國外演出;今年初與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策劃召開了“戲曲·民俗·徽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120多位專家學者蒞臨池城,實地考察了池州儺;組織創(chuàng)作編排了大型傳奇黃梅戲《情灑杏花村》,目前該劇已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提名,并被推選參加今秋在湖南長沙市第七屆映山紅戲曲節(jié);2002年,我們還參加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韓國展覽;編撰《歷史名人吟池州》、《池州文物志》等志書和《安徽·貴池儺文化》畫冊等等。這些措施充分展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進一步提高了池州知名度;
(八)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展示池州歷史文化成果,我們組織編制完成《池州市圖書館項目建議書》、《池州市博物館項目建議書》,并已立項。目前,池州市圖書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業(yè)已編制完成。
三、存在不足與問題
(一)因多種原因,特別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期間人為因素,池州城一大批特色性強的古建筑慘遭破壞、毀滅,現已不復存在,如池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池州古城墻、杏花村坊、杜牧草堂、杜公祠、弄水亭、牌坊、古街道、池州儒學府、岳飛點將臺、湖心古寺、望江亭、秋浦亭、齊山書院、清虛宮、繡春臺等一些人文遺跡。
(二)隨著推行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和房屋商品化開發(fā),城市建設呈現迅速發(fā)展的新局面,一定程度上對改善投資環(huán)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水平起到積極作用。但在舊城改造的同時,池州古城“建設性”破壞的現象隨之出現,池州現存的一些歷史文化遺跡瀕臨喪失殆盡的危險。同時池州城區(qū)的一條古街道孝肅街因居民改擴建隨意性很強,破壞相當嚴重,街道兩旁的古民居岌岌可危。
(三)資金困難,投入不足。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屬公益性項目,投入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資金明顯不足,一些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得不到及時維修,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得不到更新和建設,至今池州尚未有市級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滯后,呈現數量少、規(guī)模小、功能脆弱的狀態(tài),這些與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極不相稱。
四、下步工作思路與方法
(一)成立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委員會。市政府牽頭,城建、文化、旅游、宣傳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具體負責名城建設總體思路、規(guī)劃方案,協(xié)調各部門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工作,并對歷史文化名城重大事項科學決策。
(二)做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更名工作。1996年省政府批準公布原貴池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隨著池州撤地建市,這一名稱已不符合池州現在發(fā)展的形勢。在組織普查、登記、鑒定、論證工作的基礎上,調整、充實“池州”歷史文化名城規(guī)劃,使省級“池州歷史文化名城”早日得以批準。
(三)做好池州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各項準備工作。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八條規(guī)定,歷史文化名城應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我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準,補缺補差。在此基礎上,做好池州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工作。
(1)開展歷史文化遺跡大普查,對構成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各個要素,如古建筑、碑記題刻、遺跡以及園林、道路、古樹名木等逐項登記,分類造冊,組織論證。在此基礎上,根據歷史文化遺跡的科學、藝術和研究價值,分期分批申報為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分清輕重緩急,搶救維修與保護好一批重要歷史文化古跡和歷史建筑實體,恢復建設一些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代表性建筑,充分體現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和獨特品位。
(2)正確處理好池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系。借鑒“辟新城,保古城”的成功經驗,嚴格控制池州舊城區(qū)房地產開發(fā)強度,嚴禁池州古城的大拆、大改、大動遷,延續(xù)池州古城風貌的完整性。同時,要保持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風貌,體現江、河、湖、山,山水相間的城市格局。通過城市設計,保護好池州城視覺走廊,控制新建筑高度、體量、尺度和色彩,使之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合、相協(xié)調。
(3)進一步落實文化經濟政策。按《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從城市維護費中拿出部分資金,進行文物保護與維修;加大投入,興建一些文化基礎設施。文化基礎設施是城市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建設成果的主要窗口。當前池州亟待建設的有池州市圖書館、池州市博物館以及池州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中心等一些文化基礎設施。
(4)進一步挖掘、整理池州歷史文化內涵,積極推介池州儺等特色文化。加強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營造“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責”的輿論氛圍,廣泛發(fā)動群眾參與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樹立對池州的歷史責任感,努力把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打造出去。
一、 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基本情況
(一) 池州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池州屬于揚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姆秶?。春秋時期,池州屬于吳地。吳滅,歸越。戰(zhàn)國時期隸楚。秦郡縣天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池州為鄣郡所轄。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郡治姑熟(今當涂縣北境地),池州屬之,古石城縣就是這年建立的。南朝梁時,石城縣隸南豫州之南陵郡。隋開皇三年,改郡為州,時歸宣州;十九年改古石城縣為秋浦縣,仍歸宣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于秋浦地始設池州,秋浦縣屬之。貞觀元年州廢,秋浦縣再隸宣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復立池州時,州、縣的治所遷移到今池州城。五代時,吳主楊溥于吳順義六年(公元962)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時代游石城時,吃了石城味道鮮美的魚,封其水為貴池的美譽,改秋浦縣為貴池縣,從此,貴池縣名一直沿用至今。南唐時,升池州為康化軍;宋改為州;元改池州為池州路總管府;明復改為州。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公元1361)改池州為九華府,后又改為華陽府,不久又定為池州府,轄貴池、銅陵、太平、東流、至德、石埭等縣,是軍、州、府的治所。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池州屬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公元1666)池州屬江南省左司,清末,安徽下設三道,池州屬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安徽劃分為十個行政區(qū),池州為第八區(qū)??谷諔?zhàn)爭期間,池州隸屬于皖南行署;抗戰(zhàn)勝利后池州復為第八區(qū),貴池一直為池州所轄。
1949年解放初,成立皖南行署池州專員公署。1952年池州專員公署撤銷,
1965年復立,1980年又撤,1988年再建,轄貴池市、東至縣、青陽縣、石臺縣、九華山管理處,人口150萬。2000年12月池州撤地建市,成為江南古老而年輕的省轄市。
(二) 古城形成的歷史概貌
池州城是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傳說它為唐武德年間尉遲敬德創(chuàng)筑。按唐竇《池州重建大廳壁記》所云,池州城創(chuàng)筑于唐永泰年間李芃在池州當刺史的時候,以此說,距今是一千二百多年。
唐會昌五年(公元854)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曾為城南門制造刻漏,并留下《刻漏記》一文傳世,這時的城廓已具有一定的規(guī)模。
宋代,城廓多次被毀,但也有過多次的修復和增筑,至嘉定十二年,城廓基本固定,城墻的周長為一千零六丈,約合今三公里半。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知州史定之修城,端平二年(公元1235)知州王伯大筑城,而且三改秋浦門為秀山門。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20)知府何紹正筑城,并設了七門,南三門:中為通遠門,左為毓秀門,右為鐘英門;東一門為九華門;西一門為秀山門;北二門:左為迎恩門,右為望京門。七個城門上各建有樓,通遠、九華、秀山、迎恩四門外還筑了月城護衛(wèi)。為了防御,城樓上設了警鋪。明萬歷三年(公元1573)九月,兵備副馮叔吉、知府王頤加筑城墻,城樓設警鋪27處。
清代,城廓又有過幾次修筑,乾隆二十九(公元1764)王寅奉命修筑池州城,計修繕城墻一千四百二十八丈,這時的城墻一周幾乎已達四公里,外墻高二丈三尺,里墻又高出外墻三分之一。城西北部以山為基,大小山頭削平四尺至五尺不等。城墻基底寬為二丈三尺,上寬可以跑馬。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寇的鐵蹄踏進了池州,迎恩門外的月城被毀。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古城未動槍炮迎來了大軍渡江,城廓基本完好。后來逐年拆除,尚存部分殘垣。但那巍巍的七門,那環(huán)城四公里高筑的城墻還在不少人的記憶中留存。因為它是古代池州歷史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解放前,池州城內有三狀元、九華、吉舜、郭西、牌坊、孝肅等十五條古街道。今除少數街道名已經廢棄外,大部分古街道仍保留著。孝肅、牌坊兩條街道青石路面,古風猶存。
(三) 江南的名城要地
池州城瀕臨大江,是江左要沖,歷代一直為不少政治家和軍事家們所矚目。
志載:“池州之城,臨瞰大江,為金陵上游之地,當吳越之沖?!庇州d:“池之為郡,在江南實要會地;控引荊、襄、襟帶吳越,有石城可居,長江可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唐永泰元年復立池州作為州的治所時起,至今,一千多年來,古城幾乎一直是一個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之,歷代不少名臣受命來池州任職,治理這個地方。唐德宗時當過宰相的蕭復,任過中書令的裴度,晚唐詩人杜牧等都在這里當過刺史。宋代名臣包拯,以及周必大、王伯大等在這里任過知州。
作為沖要之地,這里曾設立過種種軍事機構,不少名將被派遣到這里駐守。
唐永泰元年置州不久,池州和宣州、歙州共置一觀察使,或兼都防御團練守捉處置等史。五代楊吳時設宣州,池州都游奕使,南唐升池州為康化軍,置節(jié)度使,不久即改設為池州團練使。宋代江南分東、西兩路。江東置宣撫使,守太平和池州,而池州有駐有御前諸軍統(tǒng)制。宋建炎四年,復合江東、西路為江南路,置帥于江(九江府)、池二州,時有安撫史。罷帥后,池州水軍尚設都統(tǒng)制和副都統(tǒng)制官,皆領軍事。南宋抗金名將岳飛“駐節(jié)廬山,往來于岳、鄂”,數蒞池州。他并于紹興四年(公元1134)由池州出師廬州。張俊曾節(jié)制池州軍馬。元朝的將領達魯花赤阿塔赤·卜顏鐵木兒,也曾駐軍于池州城。明代在池州設兵備道,抗清名將史可法巡撫安慶、池州、太平軍務,他曾于池州城西效杏花村演武場操練軍馬。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設立在安徽等處巡撫及池、太(太平府)等處總兵官,駐守池州。
不僅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所屬的政治家、軍事家們重視這個要沖,歷代反抗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們,也把池州作為一個軍事要地而爭戰(zhàn)、重守。
唐末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元末徐壽輝、陳友諒領導的一支起義軍,朱元璋的起義軍,以及清太平天國的起義軍,都曾占領、駐扎過池州城。特別是太平天國的起義軍,駐守池州城達八、九年之久。
(四) 人才輩出 人文薈萃
池州市歷史悠久,山青水麗。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歷代人民辛勤勞動,裝點了這片沃土,而且又十分重視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史料載,宋代的八桂書院、齊山書院、繡春書院;明代的翠微書院、諸才書院;清代的池陽書院、秀山書院等,當時在江南都是很有影響的,并育出不少人才。
唐時的胡楚賓,高宗時招為右史。他“為文甚敏,酒酣揮灑自如”、“豪邁自負,與李白匹之”。當時民謠有:“前有胡楚賓,后有李翰林,詞同三峽水,字值萬黃金”之說。唐乾寧中及第的殷文圭,事吳時,于楊武義元年拜為翰林學士。他的兒子殷崇義為南唐時的宰相。南唐時伍喬,官至戶部員外郎。宋時的樊知古,“沉雄有略”,曾有宋太祖平定江南,造渡江的浮橋,當浮橋移到采石時,“三日搭成,不差尺寸”、“步卒渡江,如履平地”。這可說是長江上最早的大橋了。宋嘉定十年的武科狀元華岳,為殿前司官。他為人正直,“輕財好俠,疾邪憂國”,曾多次訥諫北伐,并因除*相史彌遠事敗被殺。著述有《翠微南征錄》、《翠微北征錄》。再如唐伍唐圭,宋湯允恭,明文科狀元黃觀,明末復社重要人物吳次尾,清代的桂超萬、劉瑞芬、曹大鎬以及兒科專家夏禹鑄等,也都是很出名的人物。
如前所述,這里千多年來一直是州、縣的治所,是一個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少名臣受命來這里治理,眾多驍將被遣來這里護衛(wèi)。他們來到此地,和池州人民一道共同創(chuàng)造了池州的歷史,建設了古池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前面所述的蕭復、裴度、齊映、杜牧、包拯、岳飛、史可法等,僅僅是歷代來此地為官、做將或執(zhí)行軍務中較為知名者。此外,歷代還有不少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因羨慕池州山川的美好,紛至沓來。他們登山弄水,抒懷詠歌,流連忘返,不僅在池州留下了足跡,也留下了佳作。
梁昭明太子青年時代曾來石城游歷。他愛石城秀山的美景,喜食石城水的美魚,贊揚石城“水魚美”。漢代的名士高獲,早年和漢武帝很有交誼,但他不愿做官,隱居石城,死后又葬在此地。唐朝大詩人李白,他愛秋浦的風光,“欲安家焉”,曾滯留三年之久。他多次到秋浦來,游遍了秋浦的山川,作詩四十多首。清溪鄉(xiāng)的碧巖,里山鄉(xiāng)的江祖石,梅街鎮(zhèn)桃坡村的水車嶺、桃坡,劉街鄉(xiāng)的蝦湖、黃山嶺,棠溪鄉(xiāng)的曹村白笏坡,石門桃花塢等地都是他足跡所到、詩中所詠的地方。
再如唐代的羅隱、張祜、白居易,宋代的梅堯臣、蘇轍、司馬光、朱熹、楊萬里、蘇舜欽,元代的薩都刺,明代的王陽明、董其昌等都曾來到這里。府志、縣志上收錄了他們的作品;山崖上記下了他們的行蹤。這些都成了池州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池州的文明閃耀著光輝。
(五) 處處是文物古跡
池州市歷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極其豐富。
經文物普查和考古發(fā)現,新石器時期,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1處,古代名人墓葬17座,古代冶煉遺址25處,摩崖石刻、石窟、碑記13處400余幅,名勝古跡50余地,還有革命紀念建筑物和遺址30多處所。在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遺跡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
館藏文物有舊石器時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時期的磨制石器,還有玉器、陶瓷器、青銅器、錫器、泥俑、墓葬、古化石等達四千余件(套)。
池州至今保存有不少重要古跡和風景點。其中,九華山是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保存極為豐富的佛教文化;秋浦河留下了李白45首詩歌;東至陶公祠是陶淵明放歌長吟之所在;青陽、石臺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齊山洞天,巖洞奇絕,是歷代文人墨客登眺、探幽的風景勝地。山上摩崖石刻豐富,各種文本的詩文、記游等計百余幀。宋代包拯在池州任知州時題刻的“齊山”兩個大字,是全國少見的包拯的筆跡。齊山摩崖石刻已于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杏村酒肆是十景中的重要一景,杏花村因晚唐詩人杜牧在會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期間寫了《清明》一詩,詩中有“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聞名于世。村中有古井一口,名黃公井,又叫香泉井,是唐代文化遺存,亦是19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昭明釣臺在灌口鄉(xiāng)楊橋村瑯山崖下,為全國古代十大釣臺之一。志載,南朝梁昭明太子曾垂釣于此。李白釣臺和清溪鄉(xiāng)萬羅山隔江相峙,一直是歷代名士追蹤和詠歌的地方。明興濟橋,又稱東門大橋,橫臥于古清溪下游,七拱連跨,十分宏偉。明妙姻塔,俗稱下清溪塔,七層八角,為樓閣式磚塔。該塔三百六十余年來高高聳立于長江南岸,粗獷蒼勁,莊重古樸,十分壯觀。明百牙塔,為七層六角樓閣式磚塔。此塔輕靈秀麗,高踞于城北百牙山東端,四百余年來為古城增添了風光。
此外,城中、城周尚有古舜井、包公井、大成井、解厄泉、青云接武坊、明重建縣儒學碑記、抗戰(zhàn)勝利周年紀念碑等等。
(六) 多采多姿的民俗民風
池州民間風情多彩多姿,民俗吐納古今。
劃龍舟活動從古流傳至今。每年端午節(jié)時,青、黃、赤、黑等色的龍舟競渡于河中,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非常熱鬧。春節(jié)、社日、龍燈、獅子燈、旱般、高蹺戲于民間,節(jié)目氣氛十分濃烈。
池州民間歌調豐富。耘田、插禾,農民喜愛唱歌。墩上鄉(xiāng)羅城一帶,農民尤喜對歌,有“歌鄉(xiāng)”之稱,全國民歌手姜秀珍同志即是羅城人。
池州儺戲,近幾年引起國內外不少戲劇研究家的興趣,被認為是戲劇的活化石,同時也是研究池州古代民風民俗的活資料。此外目連戲、青陽腔盛行,有“戲劇之鄉(xiāng)”的美譽。
二、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情況
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名城建設原則以及“重點保護與一般保護”相結合、“政府保護與社會保護”相結合、“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等辦法,1996年以后特別是池州撤地建市以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強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建設。
(一)開展了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調研,市規(guī)劃建設委員會、市文化局、市旅游局等單位根據池州實情,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快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對策與措施;
(二)根據《城市規(guī)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作為池州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不斷豐富和擴大池州城歷史文化含量,突出其歷史文化品位,并納入池州市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其中重點編制好歷史文化核心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地帶(白洋河故道、齊山——萬羅山、杏花村和孝肅街、秋浦河仙境)的詳細規(guī)劃。結合“兩山一湖”區(qū)域旅游總體規(guī)劃,將東至陶公祠、東流老街,青陽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石臺崇德堂戲臺、汪氏宗祠等一批文物勝跡,也納入核心保護區(qū)和建設控制地帶的范圍,并串聯起來,整體展示池州歷史文化名城風貌;
(三)先后申報了杏花村井、齊山摩崖石刻、萬羅山摩崖石刻、清溪塔、興濟橋等五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市政府依法公布了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的百牙山塔、百牙山古窯址、包公井、重建縣儒學碑記和凌霄烈士墓等五處為池州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分別立碑標志;
(四)搶救維修了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市政府投資25萬元,全面修繕了百牙山塔;投資43萬元(其中爭取省級文物保護專項經費23萬元),整體維修了省級重點文保單位清溪塔。積極爭取省級文物維修專項經費,化學封固了齊山、萬羅山100余處摩崖石刻和石窟造像,維修了東至陶公祠、東流雙塔、東流老街、石臺崇德堂戲臺、汪氏宗祠和青陽太平山房、李氏宗祠、陳氏宗祠、曹氏宗祠、柯喬門坊等一些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恢復一些代表性建筑。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引進外資,恢復興建了黃公酒壚等池州城傳統(tǒng)特色性強的古建筑。目前秀山門正在復建,以形成“秀山門外杏花村”池州古城輪廓;
(六)下大力氣,徹底改造百荷公園,整治了白洋河故道部分河段,改善了一些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美化、亮化了池州城;
(七)積極開展池州歷史文化內涵的挖掘、整理與利用,大力宣傳池州燦爛的杏花村文化、古樸粗獷的儺文化和顯赫的詩文化。整理、加工池州儺戲儺舞,編排《鐘馗與小鬼》、《開天辟地》、《花關索大戰(zhàn)鮑三娘》、《孟姜女·洗澡結配》等經典劇目,多次赴國外演出;今年初與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策劃召開了“戲曲·民俗·徽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120多位專家學者蒞臨池城,實地考察了池州儺;組織創(chuàng)作編排了大型傳奇黃梅戲《情灑杏花村》,目前該劇已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提名,并被推選參加今秋在湖南長沙市第七屆映山紅戲曲節(jié);2002年,我們還參加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韓國展覽;編撰《歷史名人吟池州》、《池州文物志》等志書和《安徽·貴池儺文化》畫冊等等。這些措施充分展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進一步提高了池州知名度;
(八)為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展示池州歷史文化成果,我們組織編制完成《池州市圖書館項目建議書》、《池州市博物館項目建議書》,并已立項。目前,池州市圖書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業(yè)已編制完成。
三、存在不足與問題
(一)因多種原因,特別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期間人為因素,池州城一大批特色性強的古建筑慘遭破壞、毀滅,現已不復存在,如池城標志性歷史建筑池州古城墻、杏花村坊、杜牧草堂、杜公祠、弄水亭、牌坊、古街道、池州儒學府、岳飛點將臺、湖心古寺、望江亭、秋浦亭、齊山書院、清虛宮、繡春臺等一些人文遺跡。
(二)隨著推行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和房屋商品化開發(fā),城市建設呈現迅速發(fā)展的新局面,一定程度上對改善投資環(huán)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水平起到積極作用。但在舊城改造的同時,池州古城“建設性”破壞的現象隨之出現,池州現存的一些歷史文化遺跡瀕臨喪失殆盡的危險。同時池州城區(qū)的一條古街道孝肅街因居民改擴建隨意性很強,破壞相當嚴重,街道兩旁的古民居岌岌可危。
(三)資金困難,投入不足。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屬公益性項目,投入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資金明顯不足,一些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得不到及時維修,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得不到更新和建設,至今池州尚未有市級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當滯后,呈現數量少、規(guī)模小、功能脆弱的狀態(tài),這些與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極不相稱。
四、下步工作思路與方法
(一)成立池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委員會。市政府牽頭,城建、文化、旅游、宣傳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具體負責名城建設總體思路、規(guī)劃方案,協(xié)調各部門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工作,并對歷史文化名城重大事項科學決策。
(二)做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更名工作。1996年省政府批準公布原貴池市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隨著池州撤地建市,這一名稱已不符合池州現在發(fā)展的形勢。在組織普查、登記、鑒定、論證工作的基礎上,調整、充實“池州”歷史文化名城規(guī)劃,使省級“池州歷史文化名城”早日得以批準。
(三)做好池州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各項準備工作。根據《文物保護法》第八條規(guī)定,歷史文化名城應是“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我們按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準,補缺補差。在此基礎上,做好池州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工作。
(1)開展歷史文化遺跡大普查,對構成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各個要素,如古建筑、碑記題刻、遺跡以及園林、道路、古樹名木等逐項登記,分類造冊,組織論證。在此基礎上,根據歷史文化遺跡的科學、藝術和研究價值,分期分批申報為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分清輕重緩急,搶救維修與保護好一批重要歷史文化古跡和歷史建筑實體,恢復建設一些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代表性建筑,充分體現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和獨特品位。
(2)正確處理好池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的關系。借鑒“辟新城,保古城”的成功經驗,嚴格控制池州舊城區(qū)房地產開發(fā)強度,嚴禁池州古城的大拆、大改、大動遷,延續(xù)池州古城風貌的完整性。同時,要保持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風貌,體現江、河、湖、山,山水相間的城市格局。通過城市設計,保護好池州城視覺走廊,控制新建筑高度、體量、尺度和色彩,使之與自然環(huán)境相融合、相協(xié)調。
(3)進一步落實文化經濟政策。按《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從城市維護費中拿出部分資金,進行文物保護與維修;加大投入,興建一些文化基礎設施。文化基礎設施是城市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建設成果的主要窗口。當前池州亟待建設的有池州市圖書館、池州市博物館以及池州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中心等一些文化基礎設施。
(4)進一步挖掘、整理池州歷史文化內涵,積極推介池州儺等特色文化。加強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宣傳,營造“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責”的輿論氛圍,廣泛發(fā)動群眾參與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樹立對池州的歷史責任感,努力把池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打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