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有個問題想請教:國外客戶開給我我公司 irrevocable L/C AT 60 DAYS after shipment , 而貨物到客戶的港口只需要45天。您以前的帖子上說“遠期付款(不論是遠期信用證或遠期托收)不是等到付款時才提出貨物,而是在貨物到達目的港后,貨物就可以憑提單提貨了?!薄皩τ谶h期信用證來說,開證行在接到議付行或托收行寄來的包括正本提單在內的全套正本單據(jù)后,經(jīng)過審單沒有發(fā)現(xiàn)不符點,即向開證申請人提示,并要求確認接受單據(jù)后,承兌隨附的遠期匯票,然后通知議付行已承兌匯票,并在與開證申請人辦完相關的手續(xù)后放單給開證申請人。由此,開證申請人得以將貨物提出?!倍藭r在第45天到客人贖單的60天,單證都放在銀行,客人并沒付款贖單,沒有提單怎么提貨呢,還有15天的時間,如果客人提不了貨,是不是就應該要付很貴的港口延擱費用。
這個付款方式對于出口商而言有沒有風險,怎樣把風險降低到最???麻煩您幫我把這個詳細的幫我解答一下
答:看來你沒有真正看懂我的那個帖子,也就是說你對遠期L/C和遠期D/P的概念沒有搞清楚,所以無法區(qū)別他們的不同。
現(xiàn)在再解釋一遍:
遠期L/C是真正意義上的遠期付款—只有到匯票到期日開證行才付款(貼現(xiàn)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你所說的L/C AT 60 DAYS after shipment,那么,受益人在交單時會隨附一張以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為付款人的遠期匯票。在單據(jù)沒有不符點的情況下,開證行會承兌這張匯票,并于匯票到期時支付票面上規(guī)定數(shù)額的價款。
而遠期 D/P是為了解決遠洋運輸,單據(jù)早于貨物到達進口方銀行而設計的,其意義在于單據(jù)到達后,進口商不必在貨物沒有到達時先付款,而在貨物到達后再去付款贖單,所以,遠期D/P的日期一般與貨物到達的時間相近。如果遠期的時間大大長于貨物到達的時間,那么這個多出來的時間沒有意義—因為D/P的含義是“付款贖單”,無 論是否到了約定的付款時間,進口商要想得到單據(jù),就必須付清票款后才能夠得到單據(jù)。這里同樣有一張遠期匯票,是以進口商為付款人。
這里,對于遠期L/C來說,開證申請人在與開證行辦完相關的手續(xù)后—或付清全款,或向開證行抵押大于貨值的抵押物、有價票據(jù)(存款單、債券、股票、未到期的可流通票據(jù)、倉單等等),開證申請人就可以從開證行得到包括提單在內的L/C項下的所有單據(jù),由此,開證申請人得以在貨物到達后及時將貨物提出。
而對于遠期D/P來說,由于進口商在貨物到達后即到代收行那里付款贖單(不論匯票到期與否),這樣,進口商同樣可以及時提貨。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遠期L/C或遠期D/P在貨物到達后因為匯票未到期而拿不到單據(jù)提不出貨產(chǎn)生滯留費的問題。
至于風險,是另外的問題
請注意,不論是遠期L/C還是遠期D/P,都會有一張遠期匯票隨單據(jù)一同提交,但如上所述,他們的區(qū)別在于—遠期L/C是以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為付款人,而遠期D/P是以進口商為付款人。這可是他們的主要區(qū)別所在。由于付款人不同,將來所產(chǎn)生的風險也不同。
對于L/C來說(不論是遠期還是即期),風險的關鍵是開證行的信譽如何?這是首要的,也是第一關鍵點,因為,如果開證行的信譽不好,無論你的單據(jù)做得多么完美無缺,照樣會有被無理拒付,或收不到款的可能。所以,用L/C結算的第一要點是審查開證行的信譽!其次,就是嚴格按照L/C的要求制單。如果開證行的信譽沒有問題,議付的單據(jù)也沒有問題,那么,對于受益人來說,幾乎沒有什么風險了—因為這里有開證行以自己的信譽擔保付款,而且開證行是第一付款人,屆時不論開證申請人是否付款,開證行都將保證付款。這就是引入開證行的銀行信用來代替進口商的商業(yè)信用的好處,也就是使用L/C的好處—受益人從而得以安全收匯的保障,這就是L/C的優(yōu)勢所在。
對于D/P來說(不論是即期還是遠期),其信用始終是商業(yè)信用—進口商付款,則出口商可以收到貨款,進口商不付款,則出口商將毫無收款的保障。其風險是明擺著的—可想而知。
因此,究竟哪中收款方式保險,或風險小,大家都會明白了。
僅供參考吧,歡迎探討
這個付款方式對于出口商而言有沒有風險,怎樣把風險降低到最???麻煩您幫我把這個詳細的幫我解答一下
答:看來你沒有真正看懂我的那個帖子,也就是說你對遠期L/C和遠期D/P的概念沒有搞清楚,所以無法區(qū)別他們的不同。
現(xiàn)在再解釋一遍:
遠期L/C是真正意義上的遠期付款—只有到匯票到期日開證行才付款(貼現(xiàn)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你所說的L/C AT 60 DAYS after shipment,那么,受益人在交單時會隨附一張以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為付款人的遠期匯票。在單據(jù)沒有不符點的情況下,開證行會承兌這張匯票,并于匯票到期時支付票面上規(guī)定數(shù)額的價款。
而遠期 D/P是為了解決遠洋運輸,單據(jù)早于貨物到達進口方銀行而設計的,其意義在于單據(jù)到達后,進口商不必在貨物沒有到達時先付款,而在貨物到達后再去付款贖單,所以,遠期D/P的日期一般與貨物到達的時間相近。如果遠期的時間大大長于貨物到達的時間,那么這個多出來的時間沒有意義—因為D/P的含義是“付款贖單”,無 論是否到了約定的付款時間,進口商要想得到單據(jù),就必須付清票款后才能夠得到單據(jù)。這里同樣有一張遠期匯票,是以進口商為付款人。
這里,對于遠期L/C來說,開證申請人在與開證行辦完相關的手續(xù)后—或付清全款,或向開證行抵押大于貨值的抵押物、有價票據(jù)(存款單、債券、股票、未到期的可流通票據(jù)、倉單等等),開證申請人就可以從開證行得到包括提單在內的L/C項下的所有單據(jù),由此,開證申請人得以在貨物到達后及時將貨物提出。
而對于遠期D/P來說,由于進口商在貨物到達后即到代收行那里付款贖單(不論匯票到期與否),這樣,進口商同樣可以及時提貨。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遠期L/C或遠期D/P在貨物到達后因為匯票未到期而拿不到單據(jù)提不出貨產(chǎn)生滯留費的問題。
至于風險,是另外的問題
請注意,不論是遠期L/C還是遠期D/P,都會有一張遠期匯票隨單據(jù)一同提交,但如上所述,他們的區(qū)別在于—遠期L/C是以開證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為付款人,而遠期D/P是以進口商為付款人。這可是他們的主要區(qū)別所在。由于付款人不同,將來所產(chǎn)生的風險也不同。
對于L/C來說(不論是遠期還是即期),風險的關鍵是開證行的信譽如何?這是首要的,也是第一關鍵點,因為,如果開證行的信譽不好,無論你的單據(jù)做得多么完美無缺,照樣會有被無理拒付,或收不到款的可能。所以,用L/C結算的第一要點是審查開證行的信譽!其次,就是嚴格按照L/C的要求制單。如果開證行的信譽沒有問題,議付的單據(jù)也沒有問題,那么,對于受益人來說,幾乎沒有什么風險了—因為這里有開證行以自己的信譽擔保付款,而且開證行是第一付款人,屆時不論開證申請人是否付款,開證行都將保證付款。這就是引入開證行的銀行信用來代替進口商的商業(yè)信用的好處,也就是使用L/C的好處—受益人從而得以安全收匯的保障,這就是L/C的優(yōu)勢所在。
對于D/P來說(不論是即期還是遠期),其信用始終是商業(yè)信用—進口商付款,則出口商可以收到貨款,進口商不付款,則出口商將毫無收款的保障。其風險是明擺著的—可想而知。
因此,究竟哪中收款方式保險,或風險小,大家都會明白了。
僅供參考吧,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