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中的詞義偏離

字號:

摘 要: 詞義偏離是翻譯中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通常導(dǎo)致范疇制約的詞義偏離和語言制約的詞義偏離; 在具體的篇章中, 還存在由于語境制約而導(dǎo)致的所指義偏離、貶損義偏離、褒獎義偏離和情感義偏離。
    關(guān)鍵詞: 翻譯; 詞義; 偏離中圖分類號: H059; H315. 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025544 (2003) 0220056204
    Abstract: Deviat ion in lexicalmeaning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 ranslat ion. The linguist 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often result in the meaning deviat ions due to the const raints of catego ry and language; In the specific texts, there are also contextconst rained deviat ions in referent ial meaning, derogato ry meaning, commendato ry meaning, and emot ional meaning. Key words: t ranslat ion; lexicalmeaning; deviat ion
    1. 導(dǎo)言
    當(dāng)代國際信息交流中, 翻譯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由于翻譯的過程并不是兩種語言間單純的信息轉(zhuǎn)換過程, 而是在諸如文化、歷史、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參與下的綜合信息調(diào)和與轉(zhuǎn)換的過程, 因此, 翻譯中絕對的意義對等是不可能存在的, 況且在建構(gòu)作為翻譯對象的話語的過程中, 作者要調(diào)動各方面的認知知識, 把社會心理、社會政治心理以及民族心理等綜合在內(nèi), 因而他所建構(gòu)的話語通常充斥著民族偏見、政治偏見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歪曲。而在翻譯的過程中, 由于作者和譯者在文化以及社會認知等方面的差異, 在譯入語中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意義偏離。譯者在多個可選詞語中做出取舍的過程, 實際上是他對原文加以理解、并引入個人認知經(jīng)驗在社會認知的干涉下重新編碼的過程。
    從語言形式轉(zhuǎn)換的角度來說, 翻譯本身就是對源語系統(tǒng)的整體偏離。從翻譯自身的特征和規(guī)律而言, 詞語偏離是指預(yù)期的詞語形式, 無論是表層的或者是潛在的, 在目的語中未能出現(xiàn)。實際上, 由于語言結(jié)構(gòu)、文化背景等的差別, 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 翻譯中的偏離是難以避免的, 而且有時候還是必要的。當(dāng)然, 超出一定范圍而造成誤解的偏離是有害的。
    2. 范疇制約的意義偏離
    2. 1 基于文化差異的偏離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xué)的研究成果, 人類的認知過程和認知方法是相同的, 在不同的語言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相似性。這是不同語言的民族可以進行交流的基礎(chǔ)。例如, 在英語中有head of am atch, head of an arrow , head of a bed , 在漢語中和它們相對應(yīng)的是“火柴頭”,“箭頭”,“床頭”。除此之外, 也有一些目的語中的句子和源語的形式一模一樣。正由于此, 有些人對直譯情有獨衷, 認為這樣能夠保留原文的風(fēng)格。而事實上, 形式對等的譯文風(fēng)格并不一定能夠保證產(chǎn)生對等的意義, 而遣詞造句中與原文功能對等的適當(dāng)偏離則會使譯文更具有可讀性。
    這是因為語言的深層意義與基本意義之間往往有一定的差異, 也就是說, 通常存在著折射性的轉(zhuǎn)向或隱喻化過程。在翻譯過程中, 譯者通常使用文化移入模式。請看下面的例子:
    (1) Kissinger felt the massive bombing would st raigh tenthe P resident's hand in Ch ina. (基辛格覺得這場大規(guī)模的轟炸會使總統(tǒng)在中國的腰桿子硬一些。)
    (2)Cap italism has carried over and great ly intensified th isfeudalist ic d og 2eat2d og element in social relat ionsh ip. (資本主義把封建社會中那種人吃人的關(guān)系保留下而且大大加強了它。)
    (3) 亞洲四小龍: 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全球政治經(jīng)濟。(T he Fou rA sian T ig ers: Econom ic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Po lit icalEconomy. )
    以上例句中的偏離現(xiàn)象可以從下面的圖形中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
    圖1      圖2      圖3以上例句中的譯文均有不同程度的錯位, 實際上, 即使在原文中也同樣存在錯位, 也就是說能指并不指稱原來的所指,在隱喻化的過程中, 能指和所指之間已經(jīng)發(fā)生了偏離, 但是在目的語中與之對應(yīng)的詞匯意義的偏離方向可能不一致。因此,要找到與之意義相一致的字眼, 不可避免地就要與原詞發(fā)生偏離。這種偏離反映了語言的異質(zhì)性和語言形式的無限變異,而這些變異是語言實體化過程中思維形式變異的反映。
    2. 2 基于語言差異的詞性偏離
    就詞匯形式來講, 漢語常常被認為是缺乏形態(tài)變化的。郭紹虞認為漢語的重點在實詞或名詞上, 結(jié)果就造成形態(tài)變異的缺乏。而如果一種語言重點在動詞上, 那么形態(tài)變異將是其語法的主要特征。與其他語言不同, 英語的一個詞根可以產(chǎn)生許多變異形式。在這種情況下, 翻譯中要找到一個一一對應(yīng)的詞是比較困難的。因此, 在英譯漢的過程中, 一些詞的詞性或功能就要作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 例如:
    (4) To do so would be seen as a sign that the demonst rat ions are no longer of f icially considered an ant i2governmentrebellion that needed to be crushed. (這樣做就會被看作一個信號, 即官方已經(jīng)不再把*看作是需要鎮(zhèn)壓的反政府*。)
    (5) The T imes today ed itorially rejected Sm ith's p ropo salthat. . . (今日時代報在其社論中駁斥史密斯所提之??建議。)
    ( 6 ) The American d ecision of Ap ril 30th to suppo rtB ritain w as a turning2po int in our fo rtunes. (4 月30 日我們時來運轉(zhuǎn), 美國決定支持英國。)
    (7) The magazine Reader's D igest is a bet ter g u id e tothe American temper than the east coast dailies. (讀者文摘雜志比東海岸的各大日報更能說明美國人的情緒。)
    在(4) , (5) 源文中, of f icially 和ed itorially 均為副詞, 翻譯新手常常想方設(shè)法要在漢語中找到一個對應(yīng)的字眼, 結(jié)果卻還是找不到, 因為壓根就沒有這么個副詞。要表達這個意思, 必須借助于偏離。下面這個圖則解釋了偏離的必要性:
    officialn officialadj officiallyadv
    官方n 官方(的) adj □①adv
    圖4
    edito rialn edito rialadj edito riallyadv
    社論n 社論(的) adj □adv
    圖5
    “英語傾向于運用常用名詞來表達某些在漢語中常以動詞表達的概念”(陳定安, 1991: 11)。(6) 和(7) 的原文中deci2sion 和guide 均是名詞, 而為了適應(yīng)漢語的特點, 英語的名詞變成了漢語的動詞。
    3. 語境制約的意義偏離
    3. 1 所指意義的偏離
    在翻譯中, 忠實于原文當(dāng)然是首先要遵循的標準。但要保證翻譯中的絕對忠實卻是不大可能的。詞義是人類認知的反映, 也可能是人類情感的反映; 可能與語言的外部世界相聯(lián)系, 也可能與語言內(nèi)部功能相聯(lián)系(許余龍, 1992: 110)。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 語言是人類一般認知活動的結(jié)果, 其結(jié)構(gòu)與功能是人類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趙艷芳, 2001: 33)。即使在同一種語言的交際中, 誤會也是司空見慣的, 更不要說不同語言之間的交際了。一個翻譯者所能做到的就是盡可能地接近零偏離。
    所指意義是大多數(shù)詞匯存在的基礎(chǔ), 也是人類了解客觀世界的紐帶。既然客觀世界是一樣的, 人們可能會認為, 與同一客觀對象所對應(yīng)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中也是一樣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樣就給譯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煩。在翻譯詩歌的時候, 為了追求原文的藝術(shù)效果, 譯者有更廣闊的調(diào)整自由。但是在新聞或科技文體中, 情況就不同了。在下面的例子中, 譯者均作了一些調(diào)整, 只是有的很準確地表達了原文, 而有的卻調(diào)整程度過大以致于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原文的意思。
    (8) Government D rafts p lan to Deal w ith F inancial Cri2sis. (應(yīng)付財政危機, 政府已擬就對策。)
    (9) There w as no doubt that he had the m ind and sp iritto be a t rue successo r to Beck. (無疑, 他的品德和才干都足以無愧為貝克的繼承人。)
    (10) Cried the Daily Herald, summ ing up U. S. t reat2ment of B ritain: “Suez to skybo lt, it has been a p retty rottenroad. ”(每日論壇報總結(jié)了美國對待英國的態(tài)度, 大聲疾呼:“從蘇伊士運河事件到霹靂導(dǎo)彈, 美國的態(tài)度越來越壞了?!保?BR>    在例(8) 中, p lan 在漢語中對應(yīng)的詞是計劃, 但譯者把它翻譯成了對策, 因為這里的p lan 是處理一件事情的計劃, 譯為對策可以說恰倒好處。在(9) 中, 把譯文與雙語字典中的釋義作一下對比, 還以為譯者譯錯了呢。在漢- 英詞典中,m ind一詞的意思有: 1) 頭腦; 2) 智力, 知識; 3) 有才智的人; 4) 理智, 健全的心志; 5) 心, 精神; 6) 心情, 情緒; 7) 想法??找不到品德這個詞或者和這個詞相近的, 同時也找不到對應(yīng)于sp irit 的才干。漢語中的品德強調(diào)道德方面, 而英語中的m ind則強調(diào)智力方面, 從下圖可以看出, 二者意義交叉的部分要遠遠小于差異的部分, 如圖6 所示:
    圖6
    在漢文化的價值觀中, 強調(diào)道德, 而在英語價值觀中則強調(diào)智力??紤]到目的語的這些判斷標準, 譯者便在某種程度上犧牲準確性, 對譯文進行調(diào)整, 以適應(yīng)漢文化傳統(tǒng), 使譯文對目的語的讀者更具有可讀性。對sp irit 這個詞的處理也是這樣。
    在例(10) 中, 譯者似乎有點太過分了, 我們從中找不出一點原文的痕跡。譯者完全放棄了原文的隱喻, 只譯出了隱含的意義。因此分開來看, 原文和譯文中的這些詞的意義, 找不出一點意義交叉的部分。譯者以為他表達的是原文的隱含意義。
    雖然譯者的這種做法不無道理, 但卻是很危險的, 因為譯者實際上是在隨心所欲地翻譯, 對自己的理解過于自信了。翻譯被稱作“戴著腳鐐跳舞”, 若譯者太隨心所欲, 或是與原文相去甚遠,那就不算是翻譯, 而是重寫了。
    3. 2 貶損義偏離
    語言是一種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 而思想則包含著思維活動的各個方面。在敘述某一事件的時候, 通常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評價性的判斷。在選擇具有評價意義的詞匯時, 作者期望這些詞匯所投射的意義在讀者的腦海中激起個人的判斷, 因為在社會語境中, 內(nèi)涵意義和這些詞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在新聞文體中, 作者擔(dān)心影響所謂的真實性, 在選擇這類詞時, 通常會特別小心。但是他們的態(tài)度還是會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
    在報道中美飛機相撞事故的時候, 許多美國記者用了“spyp lane”而沒有用“reconnaissance p lane”, 這種寫法曾讓軍方大為不滿。這不過是個文字游戲罷了, 不管用什么詞, 指的卻是一回事。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傳達意義, 特別是意義的細微差別。請看下列例子:
    (11) Today the Americans are bit ter that the B rit ishhave let them d ow n by no t suppo rt ing them. (現(xiàn)在美國人則十分埋怨英國人不仗義。)
    (12) “Every t ime w e t rusted Democrats, ”says HouseRepublican W h ip N ew t Gingrich, “they cheated. ” Suchk indergarten comp lim ents w ere happ ily returned. (“每次我們只要一信任民主黨人, ”眾議院共和黨領(lǐng)袖金里奇聲言,“他們準使詐。”這種幼稚的攻訐迅即遭到了猛烈的反擊。)
    (13) To the cont rary, w hat w e have seen is a red oublingof Saddam Hussein's ef f orts to dest roy comp letely Kuw ait andits peop le. (相反, 我們所看到的是薩達姆·侯賽因變本加厲地要全部摧毀科威特及其人民。)
    在例(11) ,“l(fā)et dow n”的意思是“to fail to suppo rt; to fallsho rt of the expectat ions of. ”這里的貶損意義是很微弱的或者說接近中性, 而在譯文中, 譯者用“不仗義”, 意思是“不忠實”, 其貶損意義很容易被覺察到。這個單詞的貶損意義的偏離可以用下面的圖7 來說明:
    圖7         圖8
    在例(12) 中, 從字面上可以看出這兩個詞具有褒獎義, 然而稍加斟酌, 卻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從上下文看, comp liments 和happ ily 在深層結(jié)構(gòu)中投射的是諷刺意義, 因為其常規(guī)意義顯然與上下文不相符合。譯成目標語時, 這種諷刺意義必須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否則作者的意圖就無法實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譯者要把隱含的意義用明晰的方式表達出來, 其褒獎意義也就轉(zhuǎn)向了反面。happ ily 的意義也至少降格為中性意義詞, 即使它不算作貶損的話。comp liments 的偏離過程可用圖8 表示。
    在例(13) 中,“a redoubling of . . . effo rts”是一個具有中性評價意義的詞組, 而譯文中“變本加厲”是一個典型的具有貶損意義的詞語。這里本該由讀者做出的評價卻被譯者越俎代庖了。
    這種偏離中, 譯者的目的首先是幫助不同文化中的讀者理解原文, 在此之前, 首先要搞明白, 讀者是否能夠理解作者的獨特風(fēng)格所表達的意思。如果譯者選擇犧牲原文曲徑通幽的文風(fēng), 而采用更直接的表達方法, 說明他試圖幫助讀者清除理解上的障礙。這種做法起碼在有些文體的翻譯中是必要的,因為有時候讀者所渴望了解的主要是內(nèi)容而不是欣賞文風(fēng)。
    3. 3 褒獎義偏離
    如果說貶損性偏離是出于對讀者的考慮, 那么褒獎義的偏離則在多數(shù)情況下反映譯者對一件事情的肯定態(tài)度。譯者或者認同作者和讀者的價值觀, 或者試圖假借原作者的名義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讀者。這樣就產(chǎn)生了這樣幾種結(jié)果: 第一, 作者和讀者的評價觀點與譯者一致。這種情況下, 交際的效果就達到了, 對意義沒有損害; 第二, 原作者的中立立場給讀者留下了自由判斷的廣闊空間, 而譯者的這種做法卻超越了他的職能, 干涉到了讀者的事務(wù), 而這樣就損害了原作者的意圖; 第三, 原作者的意思被譯者表達成了另一個意思, 要么是故意要么是出于無知。在同一文化環(huán)境中, 其成員在共同利益的基礎(chǔ)上通常擁有共同的倫理價值觀。對(14) 的翻譯, 從中國人的角度看, 譯者的做法不但是無可指責(zé)的, 也是值得仿效的。
    (14) The new Ch inese ambassado r to the U nited Stateshas urged the Americans to consider the B rit ish agreement toreturn Hong Kong to Ch ina as an ex amp le fo r Taiw an. (中國新任駐美國大使力勸美國以英國將香港主權(quán)交還給中國的協(xié)定為榜樣, 來解決臺灣問題。)
    (15) N ext stop w as the storied po rt city of Shanghai, 750m iles to the east. (游程的下一站將是750 英里以東名聞遐邇的港口城市——上海。)
    在英語中, examp le 的意思是“one that servers as a pattern to be im itated o r no t to be im itated, such as‘a(chǎn) goodexamp le',’a bad examp le'”, 而在漢語中, 榜樣這個詞, 僅指可以學(xué)習(xí)的榜樣。這樣, 漢語譯文中就滲透了一種道德因素在里面, 這在原文中是沒有的。從這個意義上說, 譯文和原文不是對等的。在例(15) 中, 其偏離與(14) 很類似, sto ried 這個字, 意思是“having an interest ing h isto ry; celebrated in sto ry o r h is2to ry”, 與“的”很接近, 但其贊賞的程度卻遠不及“名聞遐邇的”。
    3. 4 情感義偏離
    作為有不同情感的生靈, 人類的行為和思想都受到情感訴求的影響。所以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xué)中認為情感訴求是三種勸說方式之一。在很多情況下, 作者需要通過情感訴求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翻譯中, 譯者處于一個中繼站的位置, 是作者和讀者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在閱讀譯作時, 作者的情感訴求會作用于讀者并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反應(yīng), 這種反應(yīng)可能與閱讀原文的讀者是不同的。當(dāng)譯者用目標語來重構(gòu)意義的時候, 他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反應(yīng)融入譯作, 從而使譯作的情感色彩強于或弱于原文, 請看下面的例句:
    (16)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a To ry member thun2d ered that “the B rit ish peop le are t ired of being pushedaround. ”(下議院一位保守議員憤然吼道:“英國人再也不愿任人擺布了?!保?BR>    (17) SirW inston Church ill's taste fo r cigars is notorious.
    (溫斯頓·丘吉爾嗜好雪茄是出了名的。)
    (18). . . of ask ing w hat American can do fo r the Europerather than w hat Europe can do fo rAmerica. (?一味逼問美國能為歐洲做什么, 卻從來不問歐洲能為美國做什么。)
    (19) It w as a characterist ic p icture of the m ad N anjingscene of the last few days. (這是幾天來南京慘遭蹂躪中的一個典型畫面。)
    可能有人會想當(dāng)然地認為, 在理想的翻譯中, 作者的情感應(yīng)該和譯者的情感對等, 而且作者的情感應(yīng)該被譯者一絲不差地傳遞出來。如前文所述, 譯者也要把讀者考慮進去。奈達認為, 優(yōu)秀譯者所追求的是功能對等, 因而情感偏離必須分別對待。在(16) 中, 譯者把隱含的意義搬到了表層: 議員thun2dered 因為他發(fā)怒了。在(17) 中, 作者用no to rious 是為了產(chǎn)生一種詼諧的效果。但是, 譯者卻放棄了原文的風(fēng)格, 僅僅保留了起碼的意思而已。如果幽默詼諧是作品的主導(dǎo)基調(diào), 那么這個翻譯顯然是失敗的。(18) 句則強化了該句的語氣, 而(19) 句中概括性的詞mad 譯成了一個具體的詞, 幫助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而這恰恰是原作者的目的所在。
    4. 結(jié)論
    在提及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時, 奈達(1993: 2) 曾說: 比喻性語言的運用是普遍的, 但是一種語言中具體的比喻很難在另一語言中找到匹配。正因為如此, 翻譯中的偏離是不可避免的。從另一方面來說, 風(fēng)格是作品的靈魂?!埃??然而, 風(fēng)格不是蛋糕上的糖霜, 而是語際交際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奈達, 1993: 2)。假如風(fēng)格被徹底改變了, 那么作者所期待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從這個意義上說, 譯者須仔細權(quán)衡, 偏離究竟應(yīng)該達到何種程度。翻譯中的偏離是一個值得好好研究的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無論是什么樣的偏離, 譯者都應(yīng)該盡可能地綜合考慮讀者的要求和作者的意圖, 而不能過于自以為是。
    注釋:①“□”在本文中指詞匯空缺。
    參考文獻
    [ 1 ] N ida, Eugene A. , and Jan deW aard. F rom One L ang uag e to A n2 other [M ]. N ashville: Thomas N elson, 1986. [ 2 ] N ida, Eugene A. L ang uag e, Cu ltu re and T ranslating [M ]. Shanghai: Shanghai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n P ress, 1993. [ 3 ] N ewmark, Peter. A T ex tbook of T ranslation [M ]. N ew Yo rk:P rentice Hall, 1987. [ 4 ] 陳定安. 英漢比較與翻譯[M ].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5. [ 5 ] 陳忠誠. 詞語翻譯叢談[M ].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3. [ 6 ] 陳中繩. 漢英詞語翻譯漫談[M ].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 7 ] 戴樹喬. 英美報刊文選[C ]. 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1986. [ 8 ] 胡壯麟. 理論文體學(xué)[M ]. 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00. [ 9 ] 賈文波. 漢英時文翻譯[M ].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0. [ 10 ] 劉宓慶. 文體與翻譯[M ].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8. [ 11 ] 彭啟良. 比較與翻譯[M ].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1980. [ 12 ] 王守元. 英語文體學(xué)要略[M ]. 濟南: 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 2000. [ 13 ] 許余龍. 對比語言學(xué)概論[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 14 ] 張 今. 文學(xué)翻譯原理[M ]. 開封: 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 1987. [ 15 ]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M ].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
    姚喜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為修辭學(xué)、英語閱讀理論、詞典學(xué)。
    焦俊峰, 浙江工程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教師, 碩士, 研究方向為英漢對比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