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外來詞的文化分析及翻譯

字號:

摘要:語言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作為語言最敏感、最活躍因素的詞匯,則是觀察社會生活變化的一個窗口。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來自英語的外來詞(借詞)日益增多,特別是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外文化的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為詞語的借用提供了多種條件。文章通過對中文中英語外來詞所涉及的內(nèi)容、借用方式的詳細歸納,探討了這些外來詞對我們民族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心理的影響。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來自英語的外來詞(借詞)日益增多,特別是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外文化的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為詞語的借用提供了多種條件。中國加入WTO的成功,也將促使更多的英語詞匯進入我們的生活。正如美國的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言:“一種語言對另一種語言最簡單的影響是詞的‘借貸'.只要有文化借貸,就可能把有關的詞也借過來?!盶[1\]漢語中從英語借來的大量新詞就是這種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chǎn)物。因此,我們可以從借詞中窺見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并通過詞語借用方式來發(fā)掘沉積在一個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中的深層內(nèi)蘊。新時期源于英語的借詞涉及哪些方面,它們是如何在漢語中“安家落戶”的,又出現(xiàn)了哪些新的借入形式,這些外來詞對我們民族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心理有何影響?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nèi)容。
    一、源自英語外來詞所涉及的內(nèi)容
    漢語所吸收的英語外來詞許多是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詞語。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新事物、新產(chǎn)品不斷涌現(xiàn),這些在外來詞吸收上可以得到明顯反映。如在飲食方面:綠色食品 (green food)、肯德基 (Kentucky)、麥當勞 (McDonald's)、自助餐 (buffet)、奶昔 (milkshake)、熱狗 (hot dog)、奶酪 (cheese)、土司 (toast)、三文魚 (salmon)、沙丁魚 (sardine)、配司 (paste)、西冷牛排(sirloin steak)、培根 (bacon)、速溶咖啡 (instant coffee)、扎啤 (a jar of beer)、雪碧 (Sprite)、可口可樂 (Coca-Cola)、百事可樂 (Pepsi-cola)、軟飲料 (soft drink)。穿著方面有:牛仔褲 (jeans)、迷你裙 (miniskirt)、比基尼 (bikini)、運動夾克衫 (bi-swing)。日常用品方面:隱形眼鏡 (contact lenses)、香波 (shampoo)、席夢思 (shermons)、臘克 (locquer)、馬賽克 (mosaic)、特氟隆 (teflon)。交通工具方面:汽輪機列車 (turbotrain)、空中客車 (airbus)、ATV (air-terrain vehicle能行駛于各種地形的全地形汽車)等。此外還有桑拿浴 (sauna)、太陽浴 (suntan)、士多店 (store)、超市 (supermarket)、SOS兒童村、偉哥 (Viagra)、愛滋病 (AIDS)等等,也都與現(xiàn)代生活密切相關。
    在藝術(shù)、娛樂、體育方面,如:爵士樂 (jazz music)、肥皂劇 (soap opera)、迷幻搖滾樂 (acid rock)、搖滾舞音樂 (big beat)、爵士搖滾(jazz rock)、鄉(xiāng)村搖滾 (rockability)、迪斯科 (disco)、霹靂舞 (break dance)、甲殼蟲樂隊 (the Beetles)、辣妹合唱組 (the Spice Girls)、派對 (party)、MTV (music television)、背景音樂 (background music)、迪斯尼樂園 (Disney land)、溜溜球 (yo-yo)、NBA (美國職業(yè)藍球聯(lián)賽)、呼啦圈(hula-hoop)、保齡球 (bowling)、高爾夫球 (golf)、拉力賽 (rally)、卡丁車 (karting)、蹦極跳 (bunge jumping)、飛鏢 (boomerang)、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局點 (game point)、賽末點 (match point)、冠軍點 (championship point)等。帕默爾說:“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地反映了它的各種游戲和娛樂、各種信仰和偏見,這一點現(xiàn)在是十分清楚了。”\[2\]這一觀點在此可以得到印證。
    大眾傳媒迅速發(fā)展使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有關西方道德文化價值觀念的詞也不斷涌現(xiàn):代溝 (generation gap)、文化差距 (culture gap)、單身母親 (bachelor mother)、應召女郎 (call girl)、嬉皮士 (Hippies)、雅皮士 (Yuppies)、蔭皮士 (Yumpies)、朋克 (punk)、*飛跑 (streaking)等等。隨著社會分工日益明確,除了傳統(tǒng)上的“白領階層”(white collar)、“藍領階層”(blue collar)外,又出現(xiàn)了“灰領階層”(gray collar,從事維修保養(yǎng)技術(shù)工作的人)、“粉領階層”(pink collar,指從業(yè)人員多半為婦女的職業(yè))和“鐵領階層”(iron collar,指機器人)。新的科學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新技術(shù)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一批新詞:高科技園 (hi-tech park)、硅谷 (silicon valley)、傳真 (fax)、激光打印機 (laser printer)、電視電話 (videophone)、IC (集成電路)、DNA (脫氧核糖核酸)、試管嬰兒 (test-tube baby)、克隆羊 (clone sheep)等都是近年才出現(xiàn)的新詞。因此可以說語言所反映的就是科學理論的驚人進展及工藝技術(shù)的花樣翻新。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全球雜談》(Global Paradox)中描述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時指出,跨國界的計算機網(wǎng)絡和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立,使電視、電話、計算機連為一體,將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 (global village)。大量的計算機詞匯已經(jīng)融入我們的日常用語,如:硬件 (hardware)、軟件 (soft ware)、數(shù)據(jù)庫 (data bank)、電子郵件 (E-mail)、因特網(wǎng) (internet)、Windows98、鼠標 (mouse)、對話框 (dialog box)、超文本 (hypertext)和CAI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興起,又出現(xiàn)了:網(wǎng)絡人 (cybernaut)、網(wǎng)絡沖浪者 (cybersurfer)、網(wǎng)迷 (cyber mania)、網(wǎng)絡資源 (cyber source)、網(wǎng)吧 (cyber bar)、網(wǎng)絡文化 (cyber culture)、環(huán)球網(wǎng) (worldwide web)、遠程網(wǎng) (remote computer network)等。
    當今電訊技術(shù)得到長足發(fā)展,電子產(chǎn)品日新月異,這方面的借詞已經(jīng)進入我們的生活,例如:拷機 (call)、PPS電話機 (pocket phone service)、移動電話 (cellular phone)、CD (compact disc碟片)、VCD (video-compact disc,小影碟)、DVD (digital video disc,數(shù)碼影音光碟;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shù)碼多功能光碟)、VTR (video tape recorder,磁帶錄像機)、VCR (video cassette recorder,盒式磁帶錄像機)、家庭錄像 (family video)、毫微技術(shù) (trinitron)。
    從以上舉例可以看出,新時期來源于英語的借詞,數(shù)量大、涉及面廣,尤其是科技借詞多。這一方面說明科學沒有國界,人類創(chuàng)造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全人類所共享。世界范圍的科技交流傳播使得某些科技術(shù)語由一種語言進入多種語言,為大多數(shù)文化群體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影響。
    “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給自足的?!従拥娜巳夯ハ嘟佑|,不論程度怎樣,性質(zhì)怎樣,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種語言上的交互影響?!盶[3\]顯然,前面所提及的借詞是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同國際交往的結(jié)果,它們充實豐富了漢語詞匯。
    二、漢語對外來詞所采用的翻譯方式
    外來詞要進入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必須接受漢語的語音、語法和構(gòu)詞規(guī)則等各方面的改造,以符合漢語的發(fā)音習慣、語法和詞匯規(guī)則。漢語的單音節(jié)、象形方塊文字的特點等,使?jié)h語對外來詞的改造要比西方語言間的詞語借用顯得復雜,卻又別具一格,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概括起來,漢語對外來詞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音譯:用發(fā)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這種用于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如:酷 (cool)、迪斯科 (disco)、歐佩克 (OPEC)、托福 (TOEFL)、雅皮士 (Yuppies)、特氟隆 (teflon)、比基尼 (bikini)、尤里卡 (EURECA)、披頭士 (Beatles)、臘克 (locquer)、媽咪 (mummy)、朋克 (punk)、黑客 (hacker)、克隆 (clone)等。
    2.半音半意: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復合外來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譯,后部分采用意譯,如:呼拉圈 (hula-hoop)、冰淇淋 (ice-cream)、因特網(wǎng) (internet)、道林紙 (Dowling paper)、唐寧街 (Downing street)等。另外一種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譯,后半部分采用音譯,如: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水上芭蕾 (water ballet)、奶昔 (milk shake)等。
    3.音譯附加漢語語素:以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譯詞加漢語語素的借詞使用最多:一類為音譯語素加漢語語素,如:嘉年華會 (carnival+會)、高爾夫球 (golf+球)、保齡球 (bowling+球)、桑拿浴 (sauna+?。⒗?(rally+賽)、拷機 (call+機)等。另一類為漢語語素加音譯語素,如:打的 (打+taxi)、小巴 (小+bus)、中巴 (中+bus)、酒吧 (酒+bar)等。其中音譯語素有的代表一個英語單詞,有的代表部分語素。漢語語素有的是詞根語素,有的是詞綴語素。
    4、音意兼顧:即選用接近外來詞詞義的漢字進行轉(zhuǎn)寫。漢語同音字多,為譯名用字的篩選提供了方便?;蛘呤遣糠只蛘呤侨恳粢饧骖櫋H纾菏?(Xerox)、香波 (shampoo)、味美思 (vercuth)、銷品茂 (shopping mall)等。漢語作為表意文字具有很強的審美意味,所選用漢字往往可以誘發(fā)人的聯(lián)想。美國有一種叫Revlon的化妝品被巧妙地譯為“露華濃”。“露華濃”一詞取自唐朝詩人李白描寫楊貴妃花容月貌的名詩《清平調(diào)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可稱為歸化的音意兼顧的譯法,堪稱兩全其美,體現(xiàn)了漢語在吸收外來詞時特有的漢化處理功能。
    5.借譯:按照外來詞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和構(gòu)詞原理直譯過來。例如:超人 (superman)、超級明星 (superstar)、超市 (supermarket)、毫微技術(shù) (nano-technology)、千年蟲 (millennium bug)、熱線 (hot line)、冷戰(zhàn) (cold war)、綠卡 (green card)、情商 (emotional quotient)等。
    6.英文字母附加漢字:CT檢查、BP機、T恤衫、IC卡、PHS電話機、SOS兒童村、三S研究會、ABC原則、OA病、BB仔、5A辦公室、ABC革命、ZTZF學習等。
    7.英文字母縮寫形式或單詞:CD、VCD、DVD、DOS、TV、MTV、PC、BOT、CD-ROM、DNA、GRE、Windows98、cute等。
    從以上列舉的實例不難看出,新時期外來詞的輸入的數(shù)量不斷加大,而且外來詞的借入形式又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主要表現(xiàn)為上面提到的6、7兩種形式即用英文字母加上漢字或英文單詞的“中西合壁”甚至“全洋”的詞匯直接搬入漢語,一步到位,投入流通。這兩種借入形式的出現(xiàn),一方面顯示出當今漢語與英語的接觸已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的狀態(tài),說明了中國人的英語水平普遍提高了,漢語對外來詞的承受能力正在加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有些外來詞的確難以譯成簡潔的漢語。例如:這種新的借詞形式具有簡潔、活潑、異域風味十足的特點,可以大大縮短外來語言信息進入漢語的過程。這兩種新的借入形式的出現(xiàn)和存在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此,我們應有兼收并蓄的寬容態(tài)度。
    三、外來詞借入的流向及其對當代中國人文化心理的影響
    從近十多年外來詞借入的流向來看,漢語的新外來詞有許多是從港、澳、臺、廣東等最開放的地區(qū)先行引進,爾后逐漸進入普通話的詞匯系統(tǒng)的。例如:“脫口秀”(talk show)是電視、電臺的一種訪談節(jié)目,先流行于港臺地區(qū),目前我們在報刊上常見到這個譯詞?!颁N品茂”(shopping mall)原意是“大型散步區(qū)的購物中心”。上海的一些大商場開始套用這個名稱?!鞍唇摇保╩ortgage)英文釋義為“an agreement to have money lent, esp. so as to buy a house, by which the house or land belongs to the lender until money is paid.”意思是:“房屋抵押貸款”?!鞍唇摇笔腔浾Z的音譯。“按揭”這個音譯詞要比意譯簡單,頗有新意和廣告效應,并且國際通用,所以大陸就仿效臺灣。我們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吸收外來詞時,始終表現(xiàn)出一種傾向,即拒絕單純的音譯詞,而樂于接受意譯或部分意譯。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傳統(tǒng)觀念正日益更新,更趨向于接受純音譯詞,因此音譯詞數(shù)量迅速增加。
    下面幾個新近從英語走進漢語音意俱佳的例子頗能說明問題:“黑客”和“克隆”這兩個音譯詞已成為時髦詞?!昂诳汀笔侵改切┚娔X并利用電腦蓄意破壞搗亂的人,他們不太光明正大,常躲在黑暗處做壞事,是電腦網(wǎng)絡上的不速之客?!翱寺 ?一詞,指無性繁殖。1997年“多利羊”在英國克隆成功后,“克隆”一詞馬上傳遍全球,一時間涌現(xiàn)出“克隆豬”、“克隆鼠”、“克隆大熊貓”、甚至“克隆人”等新詞。除此之外,還借入幾個感嘆詞,“哇”、“酷”、“爽”。“哇”在漢語中只是一個象聲詞,但現(xiàn)在卻常被人用來表示“驚奇”和“羨慕”。這個詞的來源就是“WOW”,英語釋義是“an expression of surprise and admiration”,其發(fā)音和“哇”相似。這個字首先在香港使用,然后南風北上,走遍全國?!翱帷焙汀八痹醋杂⑽脑~“cool”,其英文釋義為“marvelous、wonderful”,意思是“棒、了不起、好的”。“酷”是音譯,“爽”是意譯,但意義不準確。國內(nèi)某企業(yè)生產(chǎn)的一種冰茶就命名為“酷”,此商標名可謂新潮前衛(wèi)。
    當前在外來詞的使用上,出現(xiàn)了更為有趣的現(xiàn)象:一些外來詞本來有意譯形式,但現(xiàn)在人們更樂于使用音譯或半音譯形式或者整個英文單詞,人們越來越不滿足于舊有的模式,喜歡更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的字眼,追求標新立異。
    人們在詞語使用上正形成一種趨新、求雅、尚異的社會心理是與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分不開的。在商業(yè)廣告中,外來詞更為活躍。如“雪碧、可口可樂、摩托羅拉、奔馳”等。除了外國商標外,國內(nèi)企業(yè)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把產(chǎn)品打入國際市場,使用英文詞作品牌者亦屢見不鮮,例如:“海爾 (Haier)、海信 (Hisense)、雙星 (Double Star)、捷安特 (Giant)、聲樂 (Music)、四通 (Stone)、樂百氏 (Robust)、喜樂 (cheerio)、納愛斯 (Nice)、檸檬 (Lemon)、脫普 (Top)、凱樂特 (Carrot)”等。更耐人尋味的是,國內(nèi)一知名企業(yè)生產(chǎn)一種飲料名為“非??蓸贰庇⑽拿麨镕uture Cola,用意明顯,似乎表明對美國的可口可樂殖民化提出挑戰(zhàn)的決心,爭做中國人的可樂。再如:“cute”(delightfully pretty and often small)意思是“小巧玲瓏的,惹人喜愛的”。在廣告詞里我們常可聽到這個詞,“旺旺果凍好cute,好cute呀”。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方面說明在利益驅(qū)動原則下商家追求廣告效應,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時下人們對外國品牌趨之若騖的社會心態(tài)。同時它也折射出當代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對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向往和渴求。
    綜上所述,從英語借入的外來詞的頻繁使用,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介入是快速而全面的,已經(jīng)滲透到我國城市、鄉(xiāng)村的每一個角落。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來自英語的外來詞不僅在量上有了一個變化,在質(zhì)上也發(fā)生一個飛躍。將外語詞原封不動地借入漢語,這在過去是不敢想的,這說明民族固有構(gòu)詞心理在外來詞的吸收上出現(xiàn)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人們正在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和地球村的意識,積極吸收消化外來新詞?!靶略~語是社會的產(chǎn)物,孰優(yōu)孰劣,當由社會檢驗,去留取舍、還需時間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將曇花一現(xiàn),有的進入語言共核 (common core)”。\[4\](P277)
    參考文獻
    [1]Sapir, E.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27.
    [2]Palmer, F. R.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Study, Oxford 1964.
    [3]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4]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王開建(1968—),男,湖北省宜城市人,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