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技術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品牌,我們一方面要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丟了中國這一學術品牌。過去我們中國人就是由于缺乏自己的國際學術品牌,因此在國際學術競爭中總是處于劣勢。從以前各相關學科建設上講,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是國外的;科學學、技術學是國外的;科技史(科學史與技術史)是國外的;科技社會學(科學社會學)是國外的;科技政策學是國外的;科技情報學是國外的;等等。我們都是在跟著別人走,缺少原創(chuàng)性,這樣不行,這個局面一定要改變過來??茖W技術學從其學科特點上看就是一個綜合,綜合就是創(chuàng)造,我們中國人的綜合能力是很強的,因此,這一學科更適合于在中國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F(xiàn)在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隨著新世紀的到來,21世紀越來越顯示出中國的崛起。歷史再變,現(xiàn)實也在變,我們作為時代的先覺者(知識分子)更應該有這份敏感??茖W技術學不是“進口產品”,科學技術學是中國人的獨創(chuàng),是中國人最早提出并在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方面取得初步成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完全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門新興學科。在這門學科的建設方面不是我們與國外接軌,而是國外應與我們中國接軌,因為,這門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完全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次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
[關鍵詞] 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翻譯,學術接軌
1.關于科學技術學學科名稱翻譯
關于“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翻譯問題,其實這并不是一個什么學術問題,但我覺得有必要談點我的看法。我認為“科學技術學”一詞應翻譯成:“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這樣翻譯一方面比較符合這一詞匯的實際意思,另一方面則更顯中國科學技術學的學科特色。我的這種譯法是直接從科學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與技術學(The Science of technology)延伸過來的。當然現(xiàn)在國內學術界有人為了更好地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接軌,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或將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翻譯成科學技術學)也是可以的,不過我覺得還是應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即“科學技術的科學”。根據(jù)我的譯法,諸如: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系可以翻譯成Department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研究所則可以翻譯成Institution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研究中心可以翻譯成Center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Peking University。在我看來,這樣翻譯才能比較準確地表達科學技術學這門學科名詞的實際意思。
目前國內學術界就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翻譯成科學技術學提出很多置疑,我覺得這很自然,也能理解。由于不是什么學術問題,我認為大家沒有必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它、去琢磨它,更沒有必要為此進行爭論。因為這樣做既不利于科學技術研究事業(yè)的進步,也不利于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
從科學學學科發(fā)展的歷看,早期國際科學學家曾用“ Science studies”表示過“科學學”學科名稱,后來由于種種原因,J.貝爾納和D.普賴斯等人覺得不太好,并根據(jù)波蘭學者的意見,將此類學科的名稱確定為 “Science of science”,即所謂“科學的科學”,后來他們還集體出了一本書(論文集),就取名叫“科學的科學(science of science)。這本書曾被我國學者趙紅洲先生和蔣國華先生共同翻譯成中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笨茖W的科學“即是我國學者過去提出的”科學學“?,F(xiàn)在國外學者又將技術問題納入研究范圍,提出”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據(jù)此,我們中國學者又隨之將其翻譯成”科學技術學“,這從某種情況講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樣出現(xiàn)D.普賴斯先生等人過去所遇到的種種類似問題。因此,我想我們現(xiàn)在也完全可以按照D.普賴斯等人的思路將”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更名為”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即”科學技術的科學“即”科學技術學“。并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我的這一譯法,清華大學曾國屏先生曾在全國科學技術學學術研討會期間與我私下交流過意見,他告訴我,他曾將我的這種譯法與國外學者交流過,國外學者認為我的這種譯法有”王中王“之嫌,這樣不利于學術平等交流,我覺得國外學者提出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目前大家應慎用。不過,從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的中國特色角度上講,我們今后可不可以造一個新詞來表達”科學技術學“。如果真要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在這里我建議造一個新詞”Scitechics“來表達”科學技術學“。即將”Sci“表示”科學“,將”Tech“表示”技術“,將”-ics“表示為 ”學“,這三個方面的結合(Sci-tech-ics)就是Scitechics。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比較符合英文的造詞規(guī)范。我的這個想法曾發(fā)電子郵件給北大劉華杰先生,也在全國科學技術學學術會議上私下與科大徐飛先生談過。他們既沒有表示贊同,也沒有表示反對,我想在這里是否可以提出來由大家共同討論討論。我本人不是英語構詞專家,在這里如果鬧出笑話請廣大同仁們見諒。
2.關于科學技術學與國際相關方面研究的接軌問題
其實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因此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成立了很多相關的學術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研究的內容基本上比較一致,主要包括科學技術的哲學、歷史、社會、經濟、管理、政策、法律等等方面,只是各學科側重點不一樣而已。目前國內外從事于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相關學會組織和它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
(1)在國外與科技學研究相關的學會組織主要有: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IUHPS)、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ISSI)、國際科學哲學學會、國際科學史學會、美國科學史學會、英國科學史學會、美國科學社會學會等等。它們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 “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 Philosophy of Science ”、“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cience of science”、“Informa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等。
(2)在國內與科技學研究相關的學會組織主要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科技史學會、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中國科技情報學會、中國未來學會、中國軟科學研究會、中國生產力研究會等等。它們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情報學、科技未來學、科技經濟學等等。
綜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它們都是把科學技術作為對象在進行研究,不過都是在從各自學科的不同角度研究科學技術問題。因此,從各自專業(yè)方面看,由于各學科的側重點不一樣,它們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相對來說就比較專業(yè)、比較獨立;但從總的方面看,國內外就科學技術整體問題的研究就顯的比較散,也比較亂,沒有比較完整的學科規(guī)范結構,學科框架也不嚴密,學科內容也不完整。盡管國內外學術界曾想通過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國內)和 Science &Technology Studies(國外)克服這種局面,但到目前看來均未獲得真正成功。不過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將會朝著學科綜合化、交叉化、橫向化、邊緣化方向發(fā)展,同時也將會朝著學科規(guī)范化、嚴密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而這種綜合化、交叉化、橫向化、邊緣化、規(guī)范化、嚴密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發(fā)展的結果,必然導致一門研究總體科學技術問題的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的產生,因此創(chuàng)建科學技術學將成為未來國際科學技術研究事業(yè)的必然趨勢和最終選擇。到了一定的時候,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在國內外學術界就會自然名正言順,順理成章地發(fā)展起來。因此,現(xiàn)在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加速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的現(xiàn)代化(國內)和加速“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現(xiàn)代化(國外)。只有它們的現(xiàn)代化才會有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合法化。在我看來,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將會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理論模式向前拓進,這個理念和模式就是生命科學(信息科學)。21世紀是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將成為帶頭學科。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理念替代物理學理念將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認為科學技術學研究從一開始就要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這非常重要??茖W技術學事業(yè)不能僅僅靠寫幾篇介紹科學技術學方面的文章就了事。如果這樣做在學術上就是一種浮燥的表現(xiàn),對科技學學科的發(fā)展就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這樣做是不可能給科學技術學事業(yè)帶來永久生命力的。國內的自然辯證法研究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理論規(guī)范的構建,而在學科發(fā)展過程中遇到學科建設上的重大危機。我想國外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會與中國的自然辯證法研究情況一樣遇到這個問題。當然危機不是什么壞事,正是有這種危機才促成科學技術學學科的迅速誕生。不過我認為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一定要汲取上述學科發(fā)展的教訓,少走彎路,從一開始就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規(guī)范的建設,這樣才能給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長久的生命力?,F(xiàn)在很多人并不知道科技學學科的發(fā)展將對未來科技事業(yè)產生什么影響,更不知道它將對未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產生何種影響。隨著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會逐步地意識到這們學科的重大理論意義。作為科技學工作者有責任和有義務做此宣傳。但要善意地,有耐心地與相關學科和非相關學科方面的專家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重視,建立學科認同感。否則將會遇到各種非議和責難,從而影響科學技術學學科的健康發(fā)展。
基于上述觀點,我現(xiàn)在始終強調科學技術學研究的中國特色。我覺得這非常重要,科學技術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品牌,我們一方面要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丟了中國這一學術品牌。過去我們中國人就是由于缺乏自己的國際學術品牌,因此在國際學術競爭中總是處于劣勢。從以前各相關學科建設上講,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是國外的;科學學、技術學是國外的;科技史(科學史與技術史)是國外的;科技社會學(科學社會學)是國外的;科技政策學是國外的;科技情報學是國外的;等等。我們都是在跟著別人走,缺少原創(chuàng)性,這樣不行,這個局面一定要改變過來??茖W技術學從其學科特點上看就是一個綜合,綜合就是創(chuàng)造,我們中國人的綜合能力是很強的,因此,這一學科更適合于在中國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現(xiàn)在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隨著新世紀的到來,21世紀越來越顯示出中國的崛起。歷史再變,現(xiàn)實也在變,我們作為時代的先覺者(知識分子)更應該有這份敏感??茖W技術學不是“進口產品”,科學技術學是中國人的獨創(chuàng),是中國人最早提出并在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方面取得初步成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完全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門新興學科。在這門學科的建設方面不是我們與國外接軌,而是國外應與我們中國接軌,因為,這門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完全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次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們與國外接軌,而是國外應與我們中國接軌,因為,這門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完全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次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
[關鍵詞] 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翻譯,學術接軌
1.關于科學技術學學科名稱翻譯
關于“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翻譯問題,其實這并不是一個什么學術問題,但我覺得有必要談點我的看法。我認為“科學技術學”一詞應翻譯成:“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這樣翻譯一方面比較符合這一詞匯的實際意思,另一方面則更顯中國科學技術學的學科特色。我的這種譯法是直接從科學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與技術學(The Science of technology)延伸過來的。當然現(xiàn)在國內學術界有人為了更好地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接軌,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或將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翻譯成科學技術學)也是可以的,不過我覺得還是應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即“科學技術的科學”。根據(jù)我的譯法,諸如: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系可以翻譯成Department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研究所則可以翻譯成Institution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學研究中心可以翻譯成Center for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Peking University。在我看來,這樣翻譯才能比較準確地表達科學技術學這門學科名詞的實際意思。
目前國內學術界就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翻譯成科學技術學提出很多置疑,我覺得這很自然,也能理解。由于不是什么學術問題,我認為大家沒有必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研究它、去琢磨它,更沒有必要為此進行爭論。因為這樣做既不利于科學技術研究事業(yè)的進步,也不利于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
從科學學學科發(fā)展的歷看,早期國際科學學家曾用“ Science studies”表示過“科學學”學科名稱,后來由于種種原因,J.貝爾納和D.普賴斯等人覺得不太好,并根據(jù)波蘭學者的意見,將此類學科的名稱確定為 “Science of science”,即所謂“科學的科學”,后來他們還集體出了一本書(論文集),就取名叫“科學的科學(science of science)。這本書曾被我國學者趙紅洲先生和蔣國華先生共同翻譯成中文,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笨茖W的科學“即是我國學者過去提出的”科學學“?,F(xiàn)在國外學者又將技術問題納入研究范圍,提出”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據(jù)此,我們中國學者又隨之將其翻譯成”科學技術學“,這從某種情況講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同樣出現(xiàn)D.普賴斯先生等人過去所遇到的種種類似問題。因此,我想我們現(xiàn)在也完全可以按照D.普賴斯等人的思路將”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更名為”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即”科學技術的科學“即”科學技術學“。并將”科學技術學“翻譯成 ”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我的這一譯法,清華大學曾國屏先生曾在全國科學技術學學術研討會期間與我私下交流過意見,他告訴我,他曾將我的這種譯法與國外學者交流過,國外學者認為我的這種譯法有”王中王“之嫌,這樣不利于學術平等交流,我覺得國外學者提出這種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目前大家應慎用。不過,從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的中國特色角度上講,我們今后可不可以造一個新詞來表達”科學技術學“。如果真要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科學技術學“學科名詞,在這里我建議造一個新詞”Scitechics“來表達”科學技術學“。即將”Sci“表示”科學“,將”Tech“表示”技術“,將”-ics“表示為 ”學“,這三個方面的結合(Sci-tech-ics)就是Scitechics。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比較符合英文的造詞規(guī)范。我的這個想法曾發(fā)電子郵件給北大劉華杰先生,也在全國科學技術學學術會議上私下與科大徐飛先生談過。他們既沒有表示贊同,也沒有表示反對,我想在這里是否可以提出來由大家共同討論討論。我本人不是英語構詞專家,在這里如果鬧出笑話請廣大同仁們見諒。
2.關于科學技術學與國際相關方面研究的接軌問題
其實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因此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成立了很多相關的學術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研究的內容基本上比較一致,主要包括科學技術的哲學、歷史、社會、經濟、管理、政策、法律等等方面,只是各學科側重點不一樣而已。目前國內外從事于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的相關學會組織和它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
(1)在國外與科技學研究相關的學會組織主要有: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IUHPS)、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ISSI)、國際科學哲學學會、國際科學史學會、美國科學史學會、英國科學史學會、美國科學社會學會等等。它們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 “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 Philosophy of Science ”、“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cience of science”、“Informa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等。
(2)在國內與科技學研究相關的學會組織主要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科技史學會、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中國科技情報學會、中國未來學會、中國軟科學研究會、中國生產力研究會等等。它們所從事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是: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技情報學、科技未來學、科技經濟學等等。
綜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它們都是把科學技術作為對象在進行研究,不過都是在從各自學科的不同角度研究科學技術問題。因此,從各自專業(yè)方面看,由于各學科的側重點不一樣,它們對科學技術問題的研究相對來說就比較專業(yè)、比較獨立;但從總的方面看,國內外就科學技術整體問題的研究就顯的比較散,也比較亂,沒有比較完整的學科規(guī)范結構,學科框架也不嚴密,學科內容也不完整。盡管國內外學術界曾想通過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國內)和 Science &Technology Studies(國外)克服這種局面,但到目前看來均未獲得真正成功。不過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外這方面的研究將會朝著學科綜合化、交叉化、橫向化、邊緣化方向發(fā)展,同時也將會朝著學科規(guī)范化、嚴密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而這種綜合化、交叉化、橫向化、邊緣化、規(guī)范化、嚴密化、整體化、系統(tǒng)化發(fā)展的結果,必然導致一門研究總體科學技術問題的新興學科—-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的產生,因此創(chuàng)建科學技術學將成為未來國際科學技術研究事業(yè)的必然趨勢和最終選擇。到了一定的時候,科學技術學(The Sci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在國內外學術界就會自然名正言順,順理成章地發(fā)展起來。因此,現(xiàn)在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加速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的現(xiàn)代化(國內)和加速“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現(xiàn)代化(國外)。只有它們的現(xiàn)代化才會有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合法化。在我看來,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將會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理論模式向前拓進,這個理念和模式就是生命科學(信息科學)。21世紀是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將成為帶頭學科。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的理念替代物理學理念將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認為科學技術學研究從一開始就要重視理論創(chuàng)新,這非常重要??茖W技術學事業(yè)不能僅僅靠寫幾篇介紹科學技術學方面的文章就了事。如果這樣做在學術上就是一種浮燥的表現(xiàn),對科技學學科的發(fā)展就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這樣做是不可能給科學技術學事業(yè)帶來永久生命力的。國內的自然辯證法研究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理論規(guī)范的構建,而在學科發(fā)展過程中遇到學科建設上的重大危機。我想國外的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也會與中國的自然辯證法研究情況一樣遇到這個問題。當然危機不是什么壞事,正是有這種危機才促成科學技術學學科的迅速誕生。不過我認為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一定要汲取上述學科發(fā)展的教訓,少走彎路,從一開始就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規(guī)范的建設,這樣才能給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長久的生命力?,F(xiàn)在很多人并不知道科技學學科的發(fā)展將對未來科技事業(yè)產生什么影響,更不知道它將對未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產生何種影響。隨著科學技術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會逐步地意識到這們學科的重大理論意義。作為科技學工作者有責任和有義務做此宣傳。但要善意地,有耐心地與相關學科和非相關學科方面的專家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重視,建立學科認同感。否則將會遇到各種非議和責難,從而影響科學技術學學科的健康發(fā)展。
基于上述觀點,我現(xiàn)在始終強調科學技術學研究的中國特色。我覺得這非常重要,科學技術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品牌,我們一方面要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丟了中國這一學術品牌。過去我們中國人就是由于缺乏自己的國際學術品牌,因此在國際學術競爭中總是處于劣勢。從以前各相關學科建設上講,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哲學)是國外的;科學學、技術學是國外的;科技史(科學史與技術史)是國外的;科技社會學(科學社會學)是國外的;科技政策學是國外的;科技情報學是國外的;等等。我們都是在跟著別人走,缺少原創(chuàng)性,這樣不行,這個局面一定要改變過來??茖W技術學從其學科特點上看就是一個綜合,綜合就是創(chuàng)造,我們中國人的綜合能力是很強的,因此,這一學科更適合于在中國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現(xiàn)在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隨著新世紀的到來,21世紀越來越顯示出中國的崛起。歷史再變,現(xiàn)實也在變,我們作為時代的先覺者(知識分子)更應該有這份敏感??茖W技術學不是“進口產品”,科學技術學是中國人的獨創(chuàng),是中國人最早提出并在科學技術學學科建設方面取得初步成功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完全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門新興學科。在這門學科的建設方面不是我們與國外接軌,而是國外應與我們中國接軌,因為,這門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完全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次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們與國外接軌,而是國外應與我們中國接軌,因為,這門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完全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次重要理論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