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比較了分別誕生于30年代和90年代的兩部《簡愛》中譯本,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是如何作用于譯者對詞匯的選擇的。
關(guān)鍵詞:社會文化環(huán)境;譯者選詞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which were produced in the 193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The purpose is to see how social-cultural context works on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Key Words: social-cultural context;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一、翻譯是一定社會文化框架內(nèi)的決策過程。
盡管翻譯活動包含了一系列的語言轉(zhuǎn)換,但從本質(zhì)上講,它也是一項社會活動和心理活動。翻譯之所以成為每個社會中必須的活動是因為它具有實用的功能。翻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功能也不盡相同。因此,譯者無法避免這樣的問題:翻譯什么、何時翻譯、如何翻譯以及為誰而翻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譯者必須了解翻譯的功能以及他/她所處的社會背景。翻譯過程中的選擇包括以下方面:文本的選擇(即翻譯的主題),翻譯方法(是全文翻譯還是部分翻譯,采用歸化抑或是洋化的手段),語言風(fēng)格以及具體詞匯的選擇。因而,翻譯是一定社會文化框架內(nèi)的決策過程。譯者的決策不僅僅取決于他/她的語言知識。其決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正如巴斯納特(Bassinet)和勒弗維爾(Lefevere) 所說的:翻譯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xué),同樣地,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它以特定的方式操縱著文學(xué)在該社會中所承擔(dān)的功能(1)。
選擇和決策在翻譯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關(guān)于翻譯的理論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它們。事實上,許多翻譯理論家都研究過翻譯的選擇和決策過程。有些翻譯理論家強調(diào)決策過程的社會文化方面。例如,埃文-佐哈爾(Even-Zohar)(1981),朗貝爾(Lambert)(1988), 圖瑞(Toury)(1981)指出目的語文化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文學(xué)體系影響選擇原文、翻譯順序和總體的翻譯策略?!白g者的選擇事實上可以用社會認可、社會約束和社會禁忌來解釋,有時候也可以用法律和禁令來解釋”(2)。另外一些翻譯理論家,例如威爾斯(Wilss)(1996)也提到,除了心理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影響著譯者的選擇過程。他認為有些原文元素難以用認知理論加以解釋,這說明翻譯的決策過程類似于心理學(xué)上的刺激-反應(yīng)現(xiàn)象,有些刺激得到了人們的注意而另一些則未被人注意到(3)。社會文化因素和個人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譯者很難避免主觀性的決策。
二: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譯者的選詞譯者并非在一種理想化或抽象的情形下運作,各個時期譯者的選擇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本文旨在探討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譯者選詞的影響。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原語中某個概念在譯語中可能會有不止一種解釋,上下文是譯者決定取舍時的關(guān)鍵參照因素,但除了語境之外,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也會影響譯者的選詞。紐馬克曾指出:“兩個文本可能描述同一場戰(zhàn)爭或爆動或爭辯,但(作者)
所使用的語言……可能代表不同的觀點?!?4)本文比較了《簡·愛》的兩部中譯本,它們分別誕生于30年代(由李霽野譯)和90年代(由黃源深譯),比較的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是如何作用于譯者的選擇的。作者主要比較了兩部譯本的語言特色,從中可以管窺出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譯者選詞的影響。在此,譯者的選詞指譯者對原文中某個特定詞語的詮釋,即譯者是如何選擇特定的目的語詞匯來解釋原文中某個特定概念的。通過比較,作者發(fā)現(xiàn)李譯本中包含較多意識形態(tài)含義較濃厚的革命性詞語,例如”反抗“、”斗爭“、”革命“等詞多次出現(xiàn)在譯文中,相比較而言,黃譯本的語言總體上則平和的多。通過比較兩譯文的文字,可以看出李和黃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原著 Jane Eyre 的。李譯本從政治的角度來解讀Jane Eyre,而黃譯本則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解讀原文的?,F(xiàn)舉兩段文字的翻譯加以說明。
原文:I continued the labors of the village school as actively and faithfully as I could. It was truly hard work at first. Some time clasped before, with all my efforts, I could comprehend my scholars and their nature. Wholly untaught, with faculties quite torpid, they seemed to me hopelessly dull; and at first sight, all dull alike: but I soon found I was mistaken. There was a difference among them as amongst the educated; and when I got to know them, and they me, this difference rapidly developed itself. Their amazement at me, my language, my rules and ways, once subsided, I found some of these heavy-looking, gaping rustics 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Volume III, chapter VI)
譯文:我盡力忠實積極地繼續(xù)鄉(xiāng)村學(xué)校的工作。一上來確是艱辛的工作呵。我費勁全力,過了些時才了解我的學(xué)生和她們的天性。她們?nèi)珱]有受過教育,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在我看來,是笨得沒有希望了;上來一看,全是同樣笨;但是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我錯了。她們之間有一種區(qū)別,就如同在受教育的人之間一樣;在我漸漸了解了她們,她們了解了我的時候,這種區(qū)別就迅速顯明出來了。她們對于我、我的言語、規(guī)律和習(xí)慣一不大感驚異,我發(fā)覺這些張著嘴的笨樣鄉(xiāng)下人中,有幾個倒覺悟過來,成為十分伶俐的人了。(李譯本p.451)
我繼續(xù)為辦好鄉(xiāng)村學(xué)校盡心盡力,起初確實困難重重,盡管我使出渾身解數(shù),還是過了一段時間才了解我的學(xué)生和她們的天性。她們完全沒有受過教育,官能都很遲鈍,我覺得這些人笨得無可救藥。粗粗一看,個個都是呆頭呆腦的,但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就像受過教育的人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一樣,他們之間也有區(qū)別。我了解她們,她們也了解我之后,這種區(qū)別便很快不知不覺地擴大了。一旦她們對我的語言、習(xí)慣和生活方式不再感到驚訝,我便發(fā)現(xiàn)一些神態(tài)呆滯、目光遲鈍的鄉(xiāng)巴佬,蛻變成了頭腦機靈的姑娘。(黃譯本 p.336)
原文描述了簡·愛作鄉(xiāng)村女教師的一段心理路程。李譯本用了這樣的詞匯:“……一上來確是艱辛的工作呵……她們……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沒有希望了;……不久……我發(fā)覺……有幾個倒覺悟過來……”。這段文字中的“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覺悟”以及其它段落中的相關(guān)詞語給讀者這樣的印象:原小說主人公簡·愛是一個有著高度覺悟感的革命者,她認為自己有責(zé)任幫助并解救那些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和尊嚴的可憐的鄉(xiāng)下女孩?!耙簧蟻泶_是艱辛的工作呵”暗示了簡所作的解救工作實在不容易,“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沒有希望了”這句話暗示了簡恨其不爭的心理,“覺悟過來”
暗示了簡對自己工作成效的欣慰之情。
而黃譯本則是這樣說的:“……起初確實困難重重,……她們……官能都很遲鈍……笨得無可救藥?!痪谩冶惆l(fā)現(xiàn)……鄉(xiāng)巴佬,蛻變成了頭腦機靈的姑娘。”這段文字似乎只是描述了一個鄉(xiāng)村女教師對其學(xué)生的感情,言語中流露出教師對一群“官能都很遲鈍”的學(xué)生轉(zhuǎn)變成“頭腦機靈的姑娘”的由衷的高興。這種情感并沒有暗示任何的關(guān)于階級斗爭的含義。
兩譯文所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源于兩譯者的選詞。就此段而言,我認為黃譯本似乎更接近原文。通讀原文,作者用了很多的筆墨描寫簡·愛與羅斯特先生之間的愛情,作者對主人公簡的戀愛心理更是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畫。從原文看,簡作鄉(xiāng)村女教師一方面是為了生計,更是為了強迫自己忘卻對羅切斯特的愛情,現(xiàn)實生活告訴我們,一個深陷于愛情煩惱中的女子大概不會有精力去考慮拯救別人靈魂的責(zé)任感,所以譯本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解讀原文應(yīng)該更接近原著本意,正如奈達所謂的讓“譯本在譯文讀者中產(chǎn)生與原著在原文讀者中相同的效果”。從簡的角度講,她會很自然地將這些農(nóng)村學(xué)生與以往教過的學(xué)生作一比較,起初她發(fā)現(xiàn)了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的“torpid faculties” and “dull nature”。根據(jù)《朗曼當(dāng)代英語辭典》的解釋,“torpid” 的意思是“inactive, slow, lazy, lacking in strength”, “faculty”的意思是“the power or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particular”, 因此,“torpid faculties”的正確理解應(yīng)該是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學(xué)習(xí)反應(yīng)能力較慢,“dull”應(yīng)該被理解為“uninteresting”。此外,簡說這些鄉(xiāng)村學(xué)生終“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在這里,“wake up”是一種暗喻用法,對簡來說,這意味著這些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的反應(yīng)能力提高了。無論是英語辭典還是原作者都無意給這些詞語加上任何意識形態(tài)含義。但是,在李譯本中,“torpid faculty”變成了“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變成了“覺悟”,這些漢語詞匯至少給一部分中國讀者這樣的暗示:她對這些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懷著既愛又恨的心理,愛她們是因為她們是她的姐妹,恨她們是因為她們尚未有為了自己的權(quán)利而斗爭的意識。
李霽野不可能不理解原詞的意思,他對這兩個短語的翻譯顯然是有意的誤譯,也就是說李霽野有意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他的這種誤譯與當(dāng)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人民正在與舊的社會制度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為的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當(dāng)時的文學(xué)作品,包括翻譯作品,大都是為了服務(wù)于這一革命目的。當(dāng)時的許多作家和翻譯家都用筆作為革命的武器,喚醒中國民眾的靈魂,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行列中來。魯迅先生是這一運動的領(lǐng)袖,他的許多文學(xué)作品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李霽野作為魯迅的追隨者和親密朋友,深受先生的影響,以至于在翻譯關(guān)于描寫農(nóng)村人的段落時,也模仿先生描寫農(nóng)村人士所用的典型用語,選擇了諸如“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覺悟”這樣的詞匯來翻譯原文中毫無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詞語。30年代所產(chǎn)生的許多譯作中都包含了相當(dāng)多的諸如“覺悟”、“革命”、“反抗”之類的詞匯,這足以證明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對譯者選詞的影響。
黃源深將“torpid faculty”譯成“官能都很遲鈍”,“wake up”譯成“蛻變”,黃對這些詞匯的解釋符合90年代中國讀者的情趣。那時的中國正處于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時期,人們渴望和平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假如黃源深的譯本也將“torpid faculty”譯成“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譯成“覺悟”的話,讀者可能會問:“這個翻譯是什么意思?難道一場新的階級斗爭要來了嗎?”
下面一段的翻譯也說明了兩譯者在選詞方面的差異。
原文: I have not yet said anything condemnatory of Mr. Rochester‘s project of marrying for interest and connections. It surprised me when I first discovered that such was his intention: I had thought him a man un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motives so commonplace in his choice of a wife; but the longer I considered the position, education of the parties, the less I felt justified in judging and blaming either him or Miss Ingram, for acting in conformity to ideas and principles instilled into them, doubtless, from their childhood??…(volume II, chapter III)譯文:對于羅契司特先生要為利益和關(guān)系而結(jié)婚,我還沒有說什么責(zé)難話哩。我首先發(fā)覺這是他的心意時,我很吃驚:我以為在選擇妻子上,他不是一個被這樣普通動機所影響的人;但是我越思量雙方的地位、教育等等,我就越覺得我沒有理由來批判或者罵他或她,因為無疑他們是按照童年所灌輸?shù)挠^念和原則行事的……。(李譯本: p.25)
對羅切斯特先生從個人利益和親屬關(guān)系考慮的婚姻計劃,我至今沒有任何微詞。我初次發(fā)覺他的這一打算時,很有些詫異。我曾認為像他這樣的人,在擇偶時不會為這么陳腐的動機所左右。但是我對男女雙方的地位、教養(yǎng)等等考慮得越久,我越感到自己沒有理由因為羅切斯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按無疑在童年時就灌輸進去的思想和原則行事,就責(zé)備他們。(黃譯本:p.171-172)
在以上兩段譯文中,譯者對“blame”一詞的翻譯有較大的差異,李霽野將它譯成“‘批判’或‘罵’”兩個詞,而黃源深則將它譯成“責(zé)備”。 根據(jù)《朗曼當(dāng)代英語辭典》,“blame”一詞的英文解釋是“to consider (someone)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bad”。如上面一段中的“torpid faculty”和“wake up” 一樣,“blame”這個詞在英文中也是中性詞,它沒有任何的意識形態(tài)含義。但是,李霽野選擇了“批判”和“罵”這兩個詞來詮釋“blame”。這兩個漢語詞暗示著強烈的“仇恨”色彩,“批判”這個詞在當(dāng)代中國讀者心目中是和階級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的?!傲R”也是一個感情色彩分明的漢語詞匯。從簡的角度講,盡管她和羅切司特之間存在身份和地位的差異,但是兩人卻深深相愛著。在原著中,不管她和羅切司特在一起的時候還是彼此分開,她對羅切司特的愛情始終未變,她從沒有恨過他。她對英格拉姆小姐的感情一直很復(fù)雜,一方面,她嫉妒英格拉姆小姐,因為英格拉姆小姐不但美貌而且富有。另一方面,她又發(fā)現(xiàn)英格拉姆小姐性格中虛偽的一面,“Her mind was poor, her heart barren by nature”. “She was not good; she was not original: she never offered, nor had an opinion of her own”. 換句話說,像英格拉姆小姐這樣的女子是抓不住羅切司特的心的。所以,在她的心靈深處,簡對她的情敵充滿了蔑視,因為她認為自己比英格拉姆小姐聰明。簡曾經(jīng)在教會學(xué)校受過嚴格的禮儀訓(xùn)練,之后作過教師,她是一個懂得自尊自愛的人,她決不會讓“批判”和“罵”這樣的字眼從自己的嘴里說出來。此外,很難想象一個戀愛中的女人在談到她的愛人時會用“批判” 這樣的字眼,從以上分析來看,黃源深的選詞似乎更接近原文含義。
考慮到李霽野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他在翻譯“blame”一詞時的選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內(nèi)存在尖銳的階級斗爭,無產(chǎn)階級為了自己的權(quán)利和自由與資產(chǎn)階級進行英勇的斗爭,在當(dāng)時,“批判”一詞是掛在農(nóng)民和工人階級口頭的常用詞,而“罵”則是當(dāng)時的工農(nóng)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進行斗爭的策略之一,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李霽野在翻譯Jane Eyre時很自然地就讓簡變成了一個中國無產(chǎn)階級,而羅切司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則變成了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也正因為此,譯者在翻譯時決不會發(fā)現(xiàn)他在遣詞造句中的不合適。
三:結(jié)束語不同時代的譯者對同一詞匯的大相徑庭的解釋說明譯者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背景影響著譯者的選擇。譯者通常是帶著某種預(yù)想或偏見走近原文的,而這種預(yù)想或偏見正是譯者政治傾向的反映,譯者的政治傾向可以解釋為什么譯者會有意將原文中的一個中性詞解釋成譯文里具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詞匯,甚至有時候原文中的同一個詞在譯文里也會有完全相反的含義。
注釋:(1) “Translation reflects a certain ideology and poetics and as such manipulates literature to function in a given society in a given way” (Bassinet & Lefevere 1992:xi). (2)“The translator‘s options can indeed be explained by social recommendations, restrictions, taboos, but sometimes also by laws and prohibitions (Lambert 1994:19, cited in Wilss 1996:182) (3) ”The question of why a textual element fails to take on a cognitive structure opening the way for decision –making is analogous to the question of why some stimuli are attended to and perceived, while others go unnoticed“(Wilss, 1996:189) (4) ”Two texts may describe a battle or a riot or a debate, stating the same facts and figures, but the type of language used…may be evidence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Newmark 1988:12)
參考文獻: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黃源深 《簡·愛》南京:譯林出版社.1993 2.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李霽野 《簡·愛》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曉元 “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xué)翻譯的互動關(guān)系” [J] 《中國翻譯》1999 (2):10-13 4. 許鈞,穆南(Mounin) “關(guān)于翻譯理論研究的幾點看法” [A] 許鈞,張伯然 《翻譯論集》 [C]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46-54 5. Bassinet &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C] A Coursebook[C] London: Routledge 1992 6. 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7.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1988 8. Nida, E. A. “l(fā)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J] 《外國語》1998 (3): 29-33 9. Wilss, Wolfram.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Behavior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作者簡介:張萍,女,碩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講師。研究方向:翻譯文化學(xué),翻譯教學(xué)地址210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 出國英語培訓(xùn)中心。
Name: Zhang Ping(F), MA degree of translation. Lecturer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cademic Interes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ddress: English Language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10016 Tel: 025- 4891681 e-mail: zhangp@nuaa.edu.cn論文題目: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譯者的選詞——對《簡愛》兩種譯本的比較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關(guān)鍵詞:社會文化環(huán)境;譯者選詞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which were produced in the 193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The purpose is to see how social-cultural context works on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Key Words: social-cultural context;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
一、翻譯是一定社會文化框架內(nèi)的決策過程。
盡管翻譯活動包含了一系列的語言轉(zhuǎn)換,但從本質(zhì)上講,它也是一項社會活動和心理活動。翻譯之所以成為每個社會中必須的活動是因為它具有實用的功能。翻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功能也不盡相同。因此,譯者無法避免這樣的問題:翻譯什么、何時翻譯、如何翻譯以及為誰而翻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譯者必須了解翻譯的功能以及他/她所處的社會背景。翻譯過程中的選擇包括以下方面:文本的選擇(即翻譯的主題),翻譯方法(是全文翻譯還是部分翻譯,采用歸化抑或是洋化的手段),語言風(fēng)格以及具體詞匯的選擇。因而,翻譯是一定社會文化框架內(nèi)的決策過程。譯者的決策不僅僅取決于他/她的語言知識。其決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正如巴斯納特(Bassinet)和勒弗維爾(Lefevere) 所說的:翻譯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xué),同樣地,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它以特定的方式操縱著文學(xué)在該社會中所承擔(dān)的功能(1)。
選擇和決策在翻譯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任何關(guān)于翻譯的理論都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它們。事實上,許多翻譯理論家都研究過翻譯的選擇和決策過程。有些翻譯理論家強調(diào)決策過程的社會文化方面。例如,埃文-佐哈爾(Even-Zohar)(1981),朗貝爾(Lambert)(1988), 圖瑞(Toury)(1981)指出目的語文化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文學(xué)體系影響選擇原文、翻譯順序和總體的翻譯策略?!白g者的選擇事實上可以用社會認可、社會約束和社會禁忌來解釋,有時候也可以用法律和禁令來解釋”(2)。另外一些翻譯理論家,例如威爾斯(Wilss)(1996)也提到,除了心理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影響著譯者的選擇過程。他認為有些原文元素難以用認知理論加以解釋,這說明翻譯的決策過程類似于心理學(xué)上的刺激-反應(yīng)現(xiàn)象,有些刺激得到了人們的注意而另一些則未被人注意到(3)。社會文化因素和個人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譯者很難避免主觀性的決策。
二: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譯者的選詞譯者并非在一種理想化或抽象的情形下運作,各個時期譯者的選擇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本文旨在探討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譯者選詞的影響。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原語中某個概念在譯語中可能會有不止一種解釋,上下文是譯者決定取舍時的關(guān)鍵參照因素,但除了語境之外,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也會影響譯者的選詞。紐馬克曾指出:“兩個文本可能描述同一場戰(zhàn)爭或爆動或爭辯,但(作者)
所使用的語言……可能代表不同的觀點?!?4)本文比較了《簡·愛》的兩部中譯本,它們分別誕生于30年代(由李霽野譯)和90年代(由黃源深譯),比較的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是如何作用于譯者的選擇的。作者主要比較了兩部譯本的語言特色,從中可以管窺出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譯者選詞的影響。在此,譯者的選詞指譯者對原文中某個特定詞語的詮釋,即譯者是如何選擇特定的目的語詞匯來解釋原文中某個特定概念的。通過比較,作者發(fā)現(xiàn)李譯本中包含較多意識形態(tài)含義較濃厚的革命性詞語,例如”反抗“、”斗爭“、”革命“等詞多次出現(xiàn)在譯文中,相比較而言,黃譯本的語言總體上則平和的多。通過比較兩譯文的文字,可以看出李和黃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原著 Jane Eyre 的。李譯本從政治的角度來解讀Jane Eyre,而黃譯本則是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解讀原文的?,F(xiàn)舉兩段文字的翻譯加以說明。
原文:I continued the labors of the village school as actively and faithfully as I could. It was truly hard work at first. Some time clasped before, with all my efforts, I could comprehend my scholars and their nature. Wholly untaught, with faculties quite torpid, they seemed to me hopelessly dull; and at first sight, all dull alike: but I soon found I was mistaken. There was a difference among them as amongst the educated; and when I got to know them, and they me, this difference rapidly developed itself. Their amazement at me, my language, my rules and ways, once subsided, I found some of these heavy-looking, gaping rustics 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Volume III, chapter VI)
譯文:我盡力忠實積極地繼續(xù)鄉(xiāng)村學(xué)校的工作。一上來確是艱辛的工作呵。我費勁全力,過了些時才了解我的學(xué)生和她們的天性。她們?nèi)珱]有受過教育,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在我看來,是笨得沒有希望了;上來一看,全是同樣笨;但是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我錯了。她們之間有一種區(qū)別,就如同在受教育的人之間一樣;在我漸漸了解了她們,她們了解了我的時候,這種區(qū)別就迅速顯明出來了。她們對于我、我的言語、規(guī)律和習(xí)慣一不大感驚異,我發(fā)覺這些張著嘴的笨樣鄉(xiāng)下人中,有幾個倒覺悟過來,成為十分伶俐的人了。(李譯本p.451)
我繼續(xù)為辦好鄉(xiāng)村學(xué)校盡心盡力,起初確實困難重重,盡管我使出渾身解數(shù),還是過了一段時間才了解我的學(xué)生和她們的天性。她們完全沒有受過教育,官能都很遲鈍,我覺得這些人笨得無可救藥。粗粗一看,個個都是呆頭呆腦的,但不久我就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就像受過教育的人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一樣,他們之間也有區(qū)別。我了解她們,她們也了解我之后,這種區(qū)別便很快不知不覺地擴大了。一旦她們對我的語言、習(xí)慣和生活方式不再感到驚訝,我便發(fā)現(xiàn)一些神態(tài)呆滯、目光遲鈍的鄉(xiāng)巴佬,蛻變成了頭腦機靈的姑娘。(黃譯本 p.336)
原文描述了簡·愛作鄉(xiāng)村女教師的一段心理路程。李譯本用了這樣的詞匯:“……一上來確是艱辛的工作呵……她們……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沒有希望了;……不久……我發(fā)覺……有幾個倒覺悟過來……”。這段文字中的“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覺悟”以及其它段落中的相關(guān)詞語給讀者這樣的印象:原小說主人公簡·愛是一個有著高度覺悟感的革命者,她認為自己有責(zé)任幫助并解救那些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和尊嚴的可憐的鄉(xiāng)下女孩?!耙簧蟻泶_是艱辛的工作呵”暗示了簡所作的解救工作實在不容易,“心智十分麻木不仁……笨得沒有希望了”這句話暗示了簡恨其不爭的心理,“覺悟過來”
暗示了簡對自己工作成效的欣慰之情。
而黃譯本則是這樣說的:“……起初確實困難重重,……她們……官能都很遲鈍……笨得無可救藥?!痪谩冶惆l(fā)現(xiàn)……鄉(xiāng)巴佬,蛻變成了頭腦機靈的姑娘。”這段文字似乎只是描述了一個鄉(xiāng)村女教師對其學(xué)生的感情,言語中流露出教師對一群“官能都很遲鈍”的學(xué)生轉(zhuǎn)變成“頭腦機靈的姑娘”的由衷的高興。這種情感并沒有暗示任何的關(guān)于階級斗爭的含義。
兩譯文所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源于兩譯者的選詞。就此段而言,我認為黃譯本似乎更接近原文。通讀原文,作者用了很多的筆墨描寫簡·愛與羅斯特先生之間的愛情,作者對主人公簡的戀愛心理更是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畫。從原文看,簡作鄉(xiāng)村女教師一方面是為了生計,更是為了強迫自己忘卻對羅切斯特的愛情,現(xiàn)實生活告訴我們,一個深陷于愛情煩惱中的女子大概不會有精力去考慮拯救別人靈魂的責(zé)任感,所以譯本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解讀原文應(yīng)該更接近原著本意,正如奈達所謂的讓“譯本在譯文讀者中產(chǎn)生與原著在原文讀者中相同的效果”。從簡的角度講,她會很自然地將這些農(nóng)村學(xué)生與以往教過的學(xué)生作一比較,起初她發(fā)現(xiàn)了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的“torpid faculties” and “dull nature”。根據(jù)《朗曼當(dāng)代英語辭典》的解釋,“torpid” 的意思是“inactive, slow, lazy, lacking in strength”, “faculty”的意思是“the power or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particular”, 因此,“torpid faculties”的正確理解應(yīng)該是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學(xué)習(xí)反應(yīng)能力較慢,“dull”應(yīng)該被理解為“uninteresting”。此外,簡說這些鄉(xiāng)村學(xué)生終“wake up into sharp-witted girls enough”。在這里,“wake up”是一種暗喻用法,對簡來說,這意味著這些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的反應(yīng)能力提高了。無論是英語辭典還是原作者都無意給這些詞語加上任何意識形態(tài)含義。但是,在李譯本中,“torpid faculty”變成了“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變成了“覺悟”,這些漢語詞匯至少給一部分中國讀者這樣的暗示:她對這些鄉(xiāng)村女學(xué)生懷著既愛又恨的心理,愛她們是因為她們是她的姐妹,恨她們是因為她們尚未有為了自己的權(quán)利而斗爭的意識。
李霽野不可能不理解原詞的意思,他對這兩個短語的翻譯顯然是有意的誤譯,也就是說李霽野有意篡改了原作者的意思。他的這種誤譯與當(dāng)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人民正在與舊的社會制度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為的是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當(dāng)時的文學(xué)作品,包括翻譯作品,大都是為了服務(wù)于這一革命目的。當(dāng)時的許多作家和翻譯家都用筆作為革命的武器,喚醒中國民眾的靈魂,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行列中來。魯迅先生是這一運動的領(lǐng)袖,他的許多文學(xué)作品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李霽野作為魯迅的追隨者和親密朋友,深受先生的影響,以至于在翻譯關(guān)于描寫農(nóng)村人的段落時,也模仿先生描寫農(nóng)村人士所用的典型用語,選擇了諸如“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覺悟”這樣的詞匯來翻譯原文中毫無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詞語。30年代所產(chǎn)生的許多譯作中都包含了相當(dāng)多的諸如“覺悟”、“革命”、“反抗”之類的詞匯,這足以證明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對譯者選詞的影響。
黃源深將“torpid faculty”譯成“官能都很遲鈍”,“wake up”譯成“蛻變”,黃對這些詞匯的解釋符合90年代中國讀者的情趣。那時的中國正處于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時期,人們渴望和平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假如黃源深的譯本也將“torpid faculty”譯成“心智十分麻木不仁”,“wake up”譯成“覺悟”的話,讀者可能會問:“這個翻譯是什么意思?難道一場新的階級斗爭要來了嗎?”
下面一段的翻譯也說明了兩譯者在選詞方面的差異。
原文: I have not yet said anything condemnatory of Mr. Rochester‘s project of marrying for interest and connections. It surprised me when I first discovered that such was his intention: I had thought him a man un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motives so commonplace in his choice of a wife; but the longer I considered the position, education of the parties, the less I felt justified in judging and blaming either him or Miss Ingram, for acting in conformity to ideas and principles instilled into them, doubtless, from their childhood??…(volume II, chapter III)譯文:對于羅契司特先生要為利益和關(guān)系而結(jié)婚,我還沒有說什么責(zé)難話哩。我首先發(fā)覺這是他的心意時,我很吃驚:我以為在選擇妻子上,他不是一個被這樣普通動機所影響的人;但是我越思量雙方的地位、教育等等,我就越覺得我沒有理由來批判或者罵他或她,因為無疑他們是按照童年所灌輸?shù)挠^念和原則行事的……。(李譯本: p.25)
對羅切斯特先生從個人利益和親屬關(guān)系考慮的婚姻計劃,我至今沒有任何微詞。我初次發(fā)覺他的這一打算時,很有些詫異。我曾認為像他這樣的人,在擇偶時不會為這么陳腐的動機所左右。但是我對男女雙方的地位、教養(yǎng)等等考慮得越久,我越感到自己沒有理由因為羅切斯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按無疑在童年時就灌輸進去的思想和原則行事,就責(zé)備他們。(黃譯本:p.171-172)
在以上兩段譯文中,譯者對“blame”一詞的翻譯有較大的差異,李霽野將它譯成“‘批判’或‘罵’”兩個詞,而黃源深則將它譯成“責(zé)備”。 根據(jù)《朗曼當(dāng)代英語辭典》,“blame”一詞的英文解釋是“to consider (someone) responsible for something bad”。如上面一段中的“torpid faculty”和“wake up” 一樣,“blame”這個詞在英文中也是中性詞,它沒有任何的意識形態(tài)含義。但是,李霽野選擇了“批判”和“罵”這兩個詞來詮釋“blame”。這兩個漢語詞暗示著強烈的“仇恨”色彩,“批判”這個詞在當(dāng)代中國讀者心目中是和階級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的?!傲R”也是一個感情色彩分明的漢語詞匯。從簡的角度講,盡管她和羅切司特之間存在身份和地位的差異,但是兩人卻深深相愛著。在原著中,不管她和羅切司特在一起的時候還是彼此分開,她對羅切司特的愛情始終未變,她從沒有恨過他。她對英格拉姆小姐的感情一直很復(fù)雜,一方面,她嫉妒英格拉姆小姐,因為英格拉姆小姐不但美貌而且富有。另一方面,她又發(fā)現(xiàn)英格拉姆小姐性格中虛偽的一面,“Her mind was poor, her heart barren by nature”. “She was not good; she was not original: she never offered, nor had an opinion of her own”. 換句話說,像英格拉姆小姐這樣的女子是抓不住羅切司特的心的。所以,在她的心靈深處,簡對她的情敵充滿了蔑視,因為她認為自己比英格拉姆小姐聰明。簡曾經(jīng)在教會學(xué)校受過嚴格的禮儀訓(xùn)練,之后作過教師,她是一個懂得自尊自愛的人,她決不會讓“批判”和“罵”這樣的字眼從自己的嘴里說出來。此外,很難想象一個戀愛中的女人在談到她的愛人時會用“批判” 這樣的字眼,從以上分析來看,黃源深的選詞似乎更接近原文含義。
考慮到李霽野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他在翻譯“blame”一詞時的選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國內(nèi)存在尖銳的階級斗爭,無產(chǎn)階級為了自己的權(quán)利和自由與資產(chǎn)階級進行英勇的斗爭,在當(dāng)時,“批判”一詞是掛在農(nóng)民和工人階級口頭的常用詞,而“罵”則是當(dāng)時的工農(nóng)階級與資產(chǎn)階級進行斗爭的策略之一,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李霽野在翻譯Jane Eyre時很自然地就讓簡變成了一個中國無產(chǎn)階級,而羅切司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則變成了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也正因為此,譯者在翻譯時決不會發(fā)現(xiàn)他在遣詞造句中的不合適。
三:結(jié)束語不同時代的譯者對同一詞匯的大相徑庭的解釋說明譯者所處時代的社會政治背景影響著譯者的選擇。譯者通常是帶著某種預(yù)想或偏見走近原文的,而這種預(yù)想或偏見正是譯者政治傾向的反映,譯者的政治傾向可以解釋為什么譯者會有意將原文中的一個中性詞解釋成譯文里具有明顯政治傾向性的詞匯,甚至有時候原文中的同一個詞在譯文里也會有完全相反的含義。
注釋:(1) “Translation reflects a certain ideology and poetics and as such manipulates literature to function in a given society in a given way” (Bassinet & Lefevere 1992:xi). (2)“The translator‘s options can indeed be explained by social recommendations, restrictions, taboos, but sometimes also by laws and prohibitions (Lambert 1994:19, cited in Wilss 1996:182) (3) ”The question of why a textual element fails to take on a cognitive structure opening the way for decision –making is analogous to the question of why some stimuli are attended to and perceived, while others go unnoticed“(Wilss, 1996:189) (4) ”Two texts may describe a battle or a riot or a debate, stating the same facts and figures, but the type of language used…may be evidence of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Newmark 1988:12)
參考文獻: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黃源深 《簡·愛》南京:譯林出版社.1993 2.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Z] 李霽野 《簡·愛》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王曉元 “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xué)翻譯的互動關(guān)系” [J] 《中國翻譯》1999 (2):10-13 4. 許鈞,穆南(Mounin) “關(guān)于翻譯理論研究的幾點看法” [A] 許鈞,張伯然 《翻譯論集》 [C] 南京:譯林出版社1997 46-54 5. Bassinet &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C] A Coursebook[C] London: Routledge 1992 6. 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7.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1988 8. Nida, E. A. “l(fā)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J] 《外國語》1998 (3): 29-33 9. Wilss, Wolfram.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Behavior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作者簡介:張萍,女,碩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講師。研究方向:翻譯文化學(xué),翻譯教學(xué)地址21001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 出國英語培訓(xùn)中心。
Name: Zhang Ping(F), MA degree of translation. Lecturer a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cademic Interes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Address: English Language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10016 Tel: 025- 4891681 e-mail: zhangp@nuaa.edu.cn論文題目:社會文化環(huán)境與譯者的選詞——對《簡愛》兩種譯本的比較Social-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Words——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