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意兼譯- 外來語中翻譯之首選

字號:

音意兼譯 — 外來語中翻譯譯之首選
    胡清平
    (江蘇理工大學 人文學院, 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摘要:針對漢語里使用外來語的方式多樣化的現(xiàn)狀,本文從多視角來剖析譯詞現(xiàn)象,回顧詞語翻譯的歷史,分析翻譯方法多樣化的原因,進而提出外詞中譯應當首選音意兼譯法的主張?;跐h語的特點,作者論證音意兼譯(即語音轉寫和語義擺布相結合)的可行性,指出音意兼譯的優(yōu)點,并且總結出一套規(guī)律性的模式供制定當代音意兼譯的規(guī)范時參考。
    關鍵詞:外來語;翻譯;音意兼譯;語音轉寫和語義擺布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3X(2001)06-0028-04
    Semantic Transliteration-the Best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Chinese
    HU Qing-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 & Tech,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The diverse ways in which foreign words are translated and us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oday is a phenomenon the present paper seeks to analyze, and from a number of different angles. First,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word translation is given. The reasons as to why there is such a diversity of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re also analyzed. Then the author puts forth the view that the best strategy for translating foreign words into English is that of semantic transliteration, i.e. a combination of phonetic transcription and semantic manipul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d. He elaborates on the advantages of such a strategy, and lays down a set of formulas for establishing present day norms of semantic transliteration.
    Key words: foreign words;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iteration; phonetic transcription and semantic manipulation
    1. 現(xiàn)狀和任務
    中西語言的根本差別在詞匯形態(tài)上,而詞匯翻譯的難點是新的外來語的翻譯。外來語又叫外來詞、借詞,在進入漢語時都是我國文化的缺項,人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來使用它們,包括音譯、意譯、音意兼譯、照抄不譯。有時老百姓抱怨聽不懂,語文專家也驚呼漢語的純結性和統(tǒng)一性正在遭受破壞。針對這種現(xiàn)狀,達成外來語翻譯方法的共識,已經(jīng)成為翻譯界刻不容緩的任務。本文以許鈞(1998)對“怎么譯”三個問題的論斷為基礎,以許淵沖(2000)的“優(yōu)勢競賽論”為指針,擬從多度視角來剖析譯詞現(xiàn)象,提出外詞中譯應當首選音意兼譯法的主張。
    2. 要“怎么譯” — 意愿或目的
    Bloomfield(1993)主張:“語言學家應該毫無偏見地觀察一切言語形式。”讓我們觀察一下外來語在中國多樣化的使用方式,以及隱藏在各種用法背后的意愿或目的。
    2.1 經(jīng)濟利益驅動的純音譯
    幾年前,我看見一種貨物,包裝袋上印著“朱苦力威化曲奇”,估計是Chocolate Wafer Cookie之音譯。我買了一袋,果然是巧克力薄脆餅干。廠商給這種商品起名時,采用英文名的音譯,目的是以新奇促銷售。克力架(cracker)為人們熟悉之后,廠商換了另一個英語詞cookie的粵語譯音“曲奇”。
    純音譯只作語音轉寫,幾乎等于不譯。不譯的極端是照抄外文。中外混雜的語言主要用于同行之間的交流。VCD廣告接二連三,又出現(xiàn)了 SVCD、CVD、DVCD、DVD等產(chǎn)品,都可稱作影碟機,但太籠統(tǒng)。視聽設備更新太快,干脆以不變應萬變,照搬英文。廣告里常有SOD、MM、 MFP2之類的英語縮寫詞,故弄玄虛。更有甚者,由外國人做廣告。老百姓雖然聽不懂Haier is confidence或Haier-famous brand, 但從電視面畫上可以猜出大意:老外都在夸獎,海爾必是上品。用外語做廣告而不翻譯,目的是用當代國際社會的價值來影響觀眾(Crystal, 1997:350),服務于發(fā)展外向型經(jīng)濟同時擴大內需的政策。
    2.2 政治因素造成不同的譯法
    戊戌變法前夕,京城里小市民風傳謠言:譚嗣同要*慈禧太后,自己來當“普列西登特”,興穿呢子西裝。那些賣綢緞長袍的商人聽了這話,雖不知“普列西登特”是什么玩意兒,卻立即對那個姓譚的南蠻產(chǎn)生了反感(北影廠,1994)。其實,同文館對president一詞已有意譯“總統(tǒng)領” (Masini,1993)。但守舊派造謠時偏不用此新詞而用音譯,目的不是讓民眾知道這個洋玩意兒是什么。無獨有偶,當telephone從西方傳入中國時,清政府按懿旨只準“德律風”用于宮廷和達官;到了民國,電話才開始用于公司和庶民?!拔逅摹边\動迎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揭去了罩在 democracy和science上的面紗 — “德謨克拉西”和“賽因斯”,讓“民主”和“科學”的真面目顯露出來。翻譯受政治約束或為政治斗爭服務(Tymoczko,2000),這種政治因素不僅表現(xiàn)在文學翻譯中,也反映在詞語翻譯中。
    2.3 翻譯方法多樣化的其它原因
    同一個西詞有時會有音譯、意譯、音意兼譯三種不同的形式,出現(xiàn)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或不同的華人群體中。Proletariat, bourgeoisie先音譯“普羅列塔利亞、布爾喬亞”,后來意譯“無產(chǎn)階級、資產(chǎn)階級”。Laser先音譯為“萊塞”,后在大陸意譯為“激光”,在港臺音意兼譯為“鐳射”。motor摩托/馬達/電動機;engine引擎/發(fā)動機。
    同一個外來詞若有兩個以上的中譯形式,則是下列情況之一:1)音意比例不同,如vitamin維他命,維生素。2)譯名用途不同,如 opium鴉片(毒器),阿片(制藥成分)。3)行業(yè)不同,如wafer威化(餅干 — 食品業(yè)),微發(fā)(晶片 — 電子業(yè));robust堅固性(電腦),Robust樂百氏(飲料)。4)視角不同,如pizza俗稱“經(jīng)薩餅”讓人想到一種意大利餡餅,辭典編者煞費苦心譯作“皮雜餅”,欲求者準意切,卻失去了國別標記(于海江,1999)。5)導向不同,把人們的思路引導到不同的方向,多見于商標,如Human洪恩、豪門,Welcome胃康、衛(wèi)康、為康、維康。相反地,同一中譯詞偶爾譯自不同的外語,如“苦迭打”譯自法語coup d‘ etat(政變),又是一種日本膏藥的譯名。6)隱瞞真相,如Nippon本來譯為“日本的”,但Nippon Paint打進中國市場時故意譯成“立邦漆”,掩蓋“日本漆”的真面目,免遭抵制日貨。
    2.4 社會和地域的差異
    時空的變遷、社會和地域的差異也是造成譯法不同的因素。在二十年代vitamin譯為“維他命”,五十年代在大陸改成“維生素”,現(xiàn)在又常見“維他命”的藥名和廣告。大陸傾向于意譯,是為了避免“洋腔洋調”而把外來語當成俘虜加以改造。港澳傾向于音譯,是在殖民地氛圍里逼出來的“洋涇浜”。由于時空的分隔,海外和大陸對同一事物稱呼不同(鮑世修,1998)。例如:鐳射影碟 — 激光視盤,的士 — 出租汽車,巴士 — 公共汽車,巴仙 — 百分比,派對 — 聚會……。對此情形,我們不必大驚小怪、痛心疾首,又不可坐視不理、泰然處之,而應該分析擇優(yōu)、取長補短(顯然“打的”比“坐出租汽車”更受歡迎,有口皆碑),制定一套譯法指南,為全球華語的逐步統(tǒng)一及健康發(fā)展鋪平道路。
    3. 能“怎么譯” — 現(xiàn)實或能力
    能怎么譯的問題包括翻譯的客觀現(xiàn)實和譯者的主觀能力。
    3.1 從認知心理看翻譯行為
    最先接觸某個外來詞的人可能不懂它的意思,只好囫輪吞棗,音譯過來,逐漸理解之后改為意譯或音意兼譯。例如:grammar先音譯為“葛郎瑪”,后意譯為“語法”。也有音譯和意譯并存,互換使用的,如microphone既可叫“麥克風”,也可稱“擴音器、微音器、話筒”。還有些詞的音譯和意譯分別具有不同的詞性,如hysteria音譯“歇斯底里”用作形容詞,而音意兼譯“癔病”是名詞。同一個詞先音譯后意,是外來語大量涌入時翻譯中常見的現(xiàn)象。從行為主義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它類似于牛的反芻,或鼠和猴的頰囊,先吃進口里,再慢慢咀嚼。
    3.2 詞語翻譯的歷史回顧
    文化的缺項造成詞匯的缺項(許鈞,1998)。早期外來詞的翻譯不得不照葫蘆畫瓢 — 音譯。佛經(jīng)翻譯曾大量地采用音譯,甚至不惜造字、造句。從釋迦牟尼在世到玄奘法師譯經(jīng),時隔一千二百年,梵文已經(jīng)成為死去的文字。唐僧在印度留學時,寺院里當時的地方話為教學用語(滕大春,1985:110),佛門弟子對佛經(jīng)原文不甚了了。唐僧回國后譯經(jīng)時遵循“五不翻”的原則,碰到“此無故”等五種情況,僅譯其音:理得音正,盡經(jīng)微旨(陸谷孫,1984)。于是,佛教經(jīng)典里出現(xiàn)了大量的音譯詞語。一些音譯詞讀來拗口,套用佛教用語造的句子,只有少數(shù)人懂得其意。在講經(jīng)說法過程,為了通俗易懂,眾高僧把原先的一些音譯詞改成音意兼譯。例如:閻魔羅閻 — 閻羅王 — 閻王,魔羅 — 魔鬼。
    明末徐光啟大學士繼承音意兼譯的傳統(tǒng),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時,把geometry譯為“幾何”,既記錄了詞頭geo-的音,又表達了“測量土地之學問”的意,絕妙至極!幾 — 面積多大,何 — 形狀如何?!皫缀巍碑敺顬橐粢饧孀g之楷模。利瑪竇帶來的《幾何原本》是他在羅馬神學院的老師對拉丁文譯本的注釋本。它距Euclid寫《幾何原本》已有一千七百年,而且?guī)捉?jīng)轉譯,從希臘文經(jīng)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劉增羽,1996),根詞geo-保持不變。印歐語系繼承了希臘語和拉丁語的遺產(chǎn),有許多根詞作為共同的構詞成分。語系內各語言之間的詞匯互譯往往按字母直譯或語音轉寫就行了,充其量改一下詞尾。同一語系內這種單詞水平上的語言轉換,易如反掌。
    3.3 從漢語的特點看音意兼譯的可行性
    從印歐語系到漢藏語系,翻譯就難得多了。有兩個隔閡:一是漢字獨立于印歐語系而存在,與西語無共核。二是漢字既代表音節(jié),又是語素甚至單詞;既記錄語音,又表示語義。而西文字母只代表音素,未構成語素。所以,西詞中譯應該把詞作為整體為翻譯(葛留青,1987)。音譯是以音節(jié)或音素為單位,進行語音轉寫,其結果即音譯詞,它會引起某種聯(lián)想。每個漢字皆有意思,望文生義乃中文之必然,因而聯(lián)想是免不了的。既然如此,為何不力求音意兼譯、兩全其美呢?
    音意兼譯的可行性如何呢?譯音不成問題:漢語的24個聲母和16個韻母拼成400個音節(jié),足以準確或近似地轉寫世上所有音素和它們拼成的音節(jié)(鐘述孔,1983:552-553)。譯意呢?也沒問題:一個音節(jié)對應于多個漢字,這就給選擇漢字提供了很大的范圍。利用漢語富有同音字的特點,文豪們寫出了無數(shù)不朽的韻文和絕妙的散文?,F(xiàn)舉三例。蘇東坡的友人吟聯(lián):“游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趙元任用一個音節(jié)si/shi寫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石獅市施氏,食死尸?!痹S淵沖(1991)用一個音節(jié)yi連寫譯論八篇:“譯者一也,譯者依也,譯者異也,譯者易也,譯者意也,譯者藝也,譯者移也,譯者貽也。”合稱翻譯八論。這些學者對漢語一音多義現(xiàn)象的活用和巧用可稱典范,展示了同音字的達意能力。一音多字的中文讓譯者可以在語義上對原詞隨意擺布,包括忠實的翻譯、近似的解釋、靈活的再創(chuàng)、武斷的改寫(Hermans,1999)。譯詞的具體形式取決于譯者的意圖、觀點、審美情趣,中華文化的摻入量和表現(xiàn)度,以及對接受者的考慮,等等。只要譯者細心琢磨,融會西中,就能再創(chuàng)音意兼譯之佳作。
    4. 該“怎么譯” — 音意兼譯
    4.1 音意兼譯碩果累累
    事實上,大批外來詞音意兼譯后,融入了我們的文化,以至于人們忘記了它們源于外國。例如:“羅漢、閻王、剎那、托福、幾何、系統(tǒng)、餅干、啤酒、香檳、酒吧、臺風、苦力、幽默、浪漫、摩登、邏輯、媒體、領導、干部、公司、化石、圖騰、卡車、卡片、馬達、摩托、引擎、拉力賽、模特兒……”不勝枚舉。如果把“宇宙、以太、坦克、雷達、聲納、派對、色拉、的士、巴士、撲克、拷貝、攝氏、背叛、阿訇、沙龍、烏托邦、苦迭打、蒙太奇、浪漫史、麥克風、嬉皮士、可樂、伊妹兒、黑客、作秀、酷”之類的詞也算上,音意兼譯詞的總數(shù)大得驚人。人們或出自本能,或絞盡腦法,力求音意兼譯。
    作者在此提出外詞中譯應當首選音意兼譯法的主張,并且提供一些規(guī)律性的模式供制定音意兼譯的規(guī)范時參考。
    4.2 音意兼譯的優(yōu)點
    外來語大多數(shù)是名詞,包括普通名詞和專有名詞,以及對應的或轉軌的其它詞類。它們有別于表示中西皆有的事物和概念的一般詞語,譯入漢語時,應當首選音意兼譯。音意兼譯兼有音譯和意譯的優(yōu)點:1)保留原詞的語音或部分語音,增加目的語跟源語相通的詞匯量。2)留下“這是外來詞”的標記,提醒我國人民注意品味來自異國的東西 — 泊來品。3)外引內聯(lián),在引進外來語語音的同時,給出簡明的意思,便于理解。同時可以避免純意譯引起的誤解:中外“對應”單詞往往有著不同的內涵和外延(辜正坤,1998)。4)可避免純時譯引起的誤會,填補音譯的語義空白,維護漢語的純潔性。例如:media譯成“梅地亞”易使人誤解為外國地名,譯成 “媒體”就明白了。5)可限制意譯的隨意生和多樣化,避免“一西多中”的麻煩,為機器翻譯掃除單詞對譯的障礙。例如:system系統(tǒng)(系、體系、體制、制度、制式、機體、方式、分類法……),medium媒體(傳媒、媒介、介質、中介、中庸、適中、中間物、媒介物、工具、手段、環(huán)境……)。6)造成合乎需要的聯(lián)想,即語義增益,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果。以Coca-Cola為例,中譯名“可口可樂”使原品名增值,在中國暢銷。而且“可樂”成了“汽水類軟飲料”的代名詞。照此命名法,又有“可伶可俐”(Clean & Clear)等商品問世,意在暢銷。7)可以給一些漢字賦予新義,形成新的語素和構詞成分,豐富漢語語匯。仿用外國形式,初顯生硬、別扭,最終卻有可能為母語文化所吸收,從而豐富母語文化(柯飛,1997)。8)音意兼譯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異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胸懷。這種以禮相待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正在并將繼續(xù)得到歐美各國的回報。絲和瓷是中國特產(chǎn),英語仿照漢語造出了silk和china二詞??追蜃拥挠⑽淖g名Confucius很像古希臘哲學家的名字。英語詞 chemistry來自拉丁語chimie,源于福建泉州話“金液”;coolie源于東南亞勞工“苦力”;原來的bean curd現(xiàn)在變成了暢銷貨toufu;早先的dumpling語義含糊,如今改成了jiaozi/wonton/tangyuan,確切而地道;昔日很少有洋人學martial arts,如今有很多老外練kungfu, gongfu或wushu;乒乓是中國的強項,因而table tennis改稱ping-pong;過去只有個別外國學者研究mandarin,現(xiàn)在學習putonghua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吃chow mein、打mahjong、穿qipao的外國朋友也越來越多(程愛華,2000)。9)音意兼譯詞對于西方人來說,易學易記,有認同感,有助于對外漢語教學。10)為辭源研究提供線索,便于對詞語追根溯源。
    4.3 從規(guī)律到規(guī)范
    總結前人譯詞的經(jīng)驗,筆者發(fā)現(xiàn)音意兼譯的一些規(guī)律,歸納如下:1)音意兼譯需音義兼顧。苦二者不可行兼,則舍音取意,或舍意取音。“餅干、領導、俱樂部、伺服系統(tǒng)”雖稍微偏離了biscuit, leader, club, servo system的語音,卻恰當?shù)刈g出了原詞的語義?!鞍倮蠀R”(Broadway)舍“寬街”之泛意,指向眾多老資格演員匯集處。2)選字要講究表意效果。音意兼譯雖不能保證準確地傳達原詞的全部信息,但可以近似或部分地表達所指事物的性狀。Vitamin本意是“至關重要的物質”,譯成“維生素”或“維他命”很貼切;“鴉片”把opium描述為烏黑的藥塊;“基因”把gene解釋為遺傳的基本因子;Sprite譯成“雪碧”,像是雪水一樣碧透的飲料,博得女士們青睞。另一原則是形象生動。Beetles譯成“披頭士”比“甲殼蟲”更形象。3)要注意漢語的習慣和規(guī)范,尤其是詞類、詞性、搭配、字數(shù)幾個方面。Bye-bye是動詞,譯為“拜拜”也是動詞,由單字動詞重疊成雙字動詞。leader“領導”由兩個單字動詞組合成雙字名詞,又作動詞用,對應于 lead。Copy譯成述賓型合成詞“拷貝”,既是名詞,又作動詞。4)許多外來詞譯成合成詞,由譯音字加達意字兩部分組成,如company公司, betray背叛。復合名詞的最后一個字是名詞,而且盡量在音譯中帶上這個字。譯得好的例子有:fossil化石,opium鴉片,typhoon臺風,medium媒體,shampoo香波,Celsius攝氏,hippies嬉皮士,beetles披頭士,Utopia烏托邦。5)音譯之后若意猶未盡,可加一個字,表示事物類別。例如:uapb沙皇,shark鯊魚,beer啤酒,valve閥門,ballet芭蕾舞,jazz爵士樂,jeep吉普車,carbine卡賓槍,Eden伊甸園,T-shirt體恤衫,sauna桑那浴,aids艾滋病,Euro歐元,karat開金,cartoon 卡通片,rally拉力賽,Reuters路透社,Buckingham白金漢宮。原文若由專名加普名組成,則照譯不誤。例如:hula loop呼啦圈,Scotland Yard蘇格蘭場,scratch card刮刮卡,Internet因特網(wǎng)。6)中文譯名以簡短為貴,由2至4字組成。外文詞太長時,應加以壓縮。例如:America美國, Australia澳洲,playing card=poker撲克,sonic boom聲爆,Bacille Calmette-Guerin vaccine卡介苗,cretinism克汀病,DDVP敵敵畏,Amoxycillin阿莫西林。華人嫌San Francisco的音譯“圣弗蘭西斯科”太長,“三藩市”有日本味,遂依San之音,照the old gold rush city之歷史,給該城改名為“舊金山”?!罢{制解調器”比modem多三個音節(jié),冗長口羅嗦,被電腦發(fā)燒友簡稱為“貓”,跟“鼠標”相對。廠商也打出了 “白貓、黑貓”的商標。7)造詞要預計聯(lián)想反應。“坦克”(tank)像是一種在平坦地面克敵制勝的武器?!凹{粹”(Nazi)使人想到該黨專門接納純粹的法西斯分子;“蓋世太?!保℅estapo)像是權力蓋世的警察。國名的中譯瘰在人們的頭腦中引起聯(lián)想:英國 — 英通的國家,法國 — 法制的國家,德國 — 道德的國家,美國 — 美麗的國家……這些譯名美化了那些國家?!鞍⒗笔谷讼肫痖L站絡腮胡子的在伯。8)要避免不雅、不佳的和導致歧義的聯(lián)想。洋藥psoralea傳入中國時,曾譯名“破故紙”,無人問津;后改譯為“補骨脂”,始受歡迎(劉增羽,1996)。Violin初譯“梵啞鈴”使人誤以為是體育器材,不得不改成“小提琴”。Italy未譯作“意國”,免得聽成“異國”,引起歧義。壯陽藥“偉哥”戰(zhàn)勝“威而剛”(viagra)可以說是高雅的譯名壓倒粗俗的譯名的結果。9)要以目的語為依托,對源語加以再創(chuàng)作,把西詞漢化。如“新加坡、落杉磯、好萊塢”等很像地名。Ku Klux Klan數(shù)詞化為“三K黨”。P&G不顧原義,譯成“保潔”,合乎洗涂用品的用途。WWW本來是World-Wide web(全球網(wǎng)),歸化為Wan Wei Wang“萬維網(wǎng)”。反之,國內一些公司的英文名也用了普通名詞,如Legend聯(lián)想,F(xiàn)ounder方正。10)通用的構詞成分若有約定俗成的中譯形式,則須套用。例如:-ine…因;-phone… 風;-mycin…霉素;tele-電…;-ism…主義。同一詞綴跟不同的詞根組合時,詞綴可有不同譯法,以求搭配得當。pan-可譯為“泛、萬、全”:Pan-American泛美的,pantheism泛神論,pantheon萬神殿,panchromatic film全色膠片。中外共有的事物若中文里已有名稱,要盡量套用,達到音意巧合。例如:jam=醬,germ=菌。
    以上描述的規(guī)律性的模式可供制定當代音意兼譯的規(guī)范或指南時參考。
    5. 討 論
    外來語譯成中文時既要達意,又要保持其美學特性,甚至可以創(chuàng)造出原詞沒有的美學特性,給人一種全新的美感,增加所指事物的美學價值?!皠?chuàng)優(yōu)勢競賽” — 許淵沖教授的“優(yōu)勢競賽論”不僅對文學,而且對詞語的翻譯也有指導意義。譯詞要在不失真的條件下,盡可能傳達原詞的“意美、音美、形美”。達到這三美的必由之路是音意兼譯,即語音轉寫和語義擺布合二為一,它應當作為外來語中譯之首選方法,優(yōu)先于單純的音譯或意譯。本文博采眾長,從多視角來剖析譯詞現(xiàn)象,總結出一套規(guī)律性的模式。作者希望我國翻譯家們向世界展示中文的優(yōu)勢,在全球經(jīng)濟、文化一體化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叫絕的譯名。
    參考文獻
    [1] 鮑世修,努力求大同允許存小異 — 對香港與內地譯名差異現(xiàn)象的淺析及其解決辦法初探[J],中國翻譯,1998,(4)。
    [2] 北京電影制片廠,電影《譚嗣同》(上集)[Z],北京,1994。
    [3] 程愛華,當代美語的嬗變與翻譯[J],中國翻譯,2000,(6)。
    [4] 葛留青,現(xiàn)代漢語[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5] 辜正坤,外來術語翻譯與中國學術問題[J],中國翻譯,1998,(6)。
    [6] 柯飛,從文化史的立場考察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2)。
    [7] 劉增羽,中國古代的算學、醫(yī)藥學和地理翻譯[J],中國翻譯,1996,(5)。
    [8] 陸谷孫,樸則近本 — 也談美國短篇小說《兒子》的翻譯[A],《外國語》、《譯林》編輯部,漫談翻譯[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9] 滕大春,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10]許鈞,論翻譯活動的三個層面[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
    [11]許淵沖,譯詩六論[J],中國翻譯,1991,(5、6),(《北京大學學報》1992,(3),補充成八論)
    [12]許淵沖,新世紀的新譯論[J],中國翻譯,2000,(3)。
    [13]于海江,談談英漢詞典中新詞的譯名[J],中國翻譯,1999,(4)。
    [14]鐘述孔,英漢翻譯手冊(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15]Bloomfield, L.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33,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自1955版),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16]Crystal, David.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2nd Edition) [M]. Cambridge: C.U.P. 1997.
    [17]Hermens,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s [M]. 李欣,“翻譯研究”各流派的闡釋與梳理[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18]Masini, Federic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M].趙艷芳,西方語言文化對現(xiàn)代漢語詞匯的影響[J],國外語言學,1996,(1)。
    [19]Tymoczko, Maria. Translation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J]. the Translation, 2000,(6).
    [作者簡介] 胡清平,江蘇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科技翻譯,語言等摘至《中國翻譯》200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