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與翻譯關(guān)系新探

字號:

語境與翻譯關(guān)系新探彭利元(株洲工學院外語系 湖南株洲 412008)摘要: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討論了語境和翻譯的關(guān)系,分析了成功翻譯的條件,引進了“翻譯語境”概念,指出語境制約與翻譯的全過程同在。
    關(guān)鍵詞:跨文化交際 語境 翻譯 翻譯語境
    A New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s and Translation PENG LIYUAN Abstract: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s and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alyzes the conditions for successful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 context.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ontextual restriction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texts;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context
    0. 引言關(guān)于語境和翻譯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有過很多的論述,本文試圖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語境與翻譯的全過程的關(guān)系,探討翻譯語境的作用,求教于專家同行。
    1. 語境和翻譯全過程同在
    語境原則首先源于弗雷格(Frege)1884年完成的《算術(shù)基礎(chǔ)》,即“必須在句子聯(lián)系中研究語詞的意謂,而不是個別地研究語詞的意謂”(王路, 1996:49)?!罢Z境”(context)的概念則在20世紀30年代,由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經(jīng)弗斯擴展,把語境從語言上下文拓展到語言使用時的主客觀環(huán)境?,F(xiàn)在,語境既包括文本上下文,也包括文本產(chǎn)生時的主客觀環(huán)境,這已成為共識。王建平對語境的定義進行了綜合,他說,“語境就是交際過程中語言表達式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主客觀環(huán)境因素?!保ㄍ踅ㄆ剑?989:24)本文即采用這個定義。為方便討論,我們把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簡稱為“言內(nèi)語境”,包括文本的前言后語以及與文本語碼相應(yīng)的語言系統(tǒng)本身;不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主客觀環(huán)境因素稱為“言外語境”。言外語境又可分為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兩類。情景語境是具體的參與交際的人、發(fā)生的事、交際的渠道、交際者的個體心理及相互關(guān)系等。社會文化語境指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社會心理等,“文化語境是社會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物,是整個語言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具體的情景語境則來源于文化語境”(胡壯麟等,1989:172)。
    交際是從信息發(fā)出者到信息接受者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包括信息的編碼和解碼兩個過程。交際雙方有條件地聯(lián)系在一起,組成一個“交際場”(王希杰,1996:308),這個“交際場”就是語言環(huán)境,即語境。只有在這個“交際場”中交際活動才能正常進行,信息交流才能夠?qū)崿F(xiàn)。說寫者通過語境表達思想,聽讀者借助于語境理解說寫者的話語(徐翁宇、王冬竹:1997)??梢?,交際中信息的傳遞是在語境中實現(xiàn)的,離開了語境,符號就沒有意義,不能傳遞任何信息。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符號才能實現(xiàn)其交際功能。信息發(fā)出者編出的語碼所承載的真實信息,只有在穿透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社會文化語境的層層包圍,經(jīng)過層層語境因素的過濾、限制、補充后,才能成功到達信息接受者。相反,信息接受者要想看透原語碼的真實信息和意義,也只有揭開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的層層面紗,方能領(lǐng)路其中風采。
    翻譯是譯者把原語文本中的語碼在其特定語境中傳遞的信息用譯語語碼準確地傳達給譯語文化中的接受者,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從“信息的解碼”(原語)到“信息的再編碼”(譯語)到 “信息的再解碼”(譯語),涵蓋三個階段,即翻譯的理解、表達、檢驗和接受三個階段。和語內(nèi)交際一樣,翻譯這種跨文化交際中信息的傳遞,同樣需要穿透語境因素的層層包圍才能實現(xiàn)。翻譯牽涉的所有語境因素,我們統(tǒng)稱為“翻譯語境”。翻譯過程及“翻譯語境”可用圖1表示:
    圖1:翻譯過程及翻譯語境圖注:原文的言內(nèi)語境及語碼分別以大小圓圈表示,譯文的言內(nèi)語境及語碼分別以大小方框表示(見圖示中央)。帶箭頭的小圓圈代表情景語境因素,其中帶雙箭頭的表示該語境因素為交際雙方共享,帶單箭頭的表示該語境因素只為其中一方知曉。M1表示原文信息,M2,M3,M4分別表示翻譯過程的不同階段所傳遞的信息。
    2. 成功翻譯的條件
    交際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交際雙方對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及社會文化語境因素的共享程度。語境因素的共享程度越高,交際的成功率越大,反之,交際的成功率就越小。交際中信息的發(fā)出者必須盡量考慮信息接受者是否具備理解自己語碼信息所需的必要語境,信息接受者要理解信息發(fā)出者所用語碼的真正含義,也必須和信息發(fā)出者共享盡量多的語境因素。(王建平,1989:44)翻譯這種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要想取得成功,在交際的全過程中,就得使譯者和原作者之間以及譯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的語境共享程度均盡可能。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在翻譯的理解和表達階段,如何才能實現(xiàn)語境的共享率,提高翻譯的準確性。
    2.1. 語境和翻譯理解
    翻譯的理解過程中,譯者充當原文本的信息接受者,因此,翻譯的理解過程實質(zhì)上屬于語內(nèi)交際的范疇,目的就是要讓M2=M1。M1、M2和語碼、語境具有如下等式關(guān)系:
    譯者在理解過程中看到的語碼跟作者使用的語碼是一樣的,同為原文語碼。原作者根據(jù)自己心目中特定的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選擇了特定的語碼來承載他意欲傳達的意義和信息,他選擇的語碼是和特定的語境相適應(yīng)、能夠準確地承載他要傳達的意義和信息的。譯者要想理解原文語碼所表達的信息,就得與原作者共享盡量多的語境因素。這些特定語境因素的共享程度越高,M2就越接近M1,反之,M2離M1就越遠。盡可能多地探索出原作者語碼的特定語境因素,是譯者正確理解原文的關(guān)鍵。對原作者特定語境因素的把握上出現(xiàn)任何偏差,都會導(dǎo)致譯者理解的原語碼的意義與原作者使用該語碼的真正意義發(fā)生偏離。語境因素把握欠額,會導(dǎo)致原文真正意義的走失,或者根本就得不到原文的真正意義;語境因素把握過額,就會憑空增添不屬于原作者本意的一些意義。只有當原作者使用的那些語境因素完全被譯者共享時,譯者理解的原文意義才會與原作者意欲表達的意義完全一致。
    語境理解的欠額可歸咎于對原語文化、情景、及語言本身的把握不全。一個英國人邀一個美國朋友在餐館二樓見面時說,“Shall we meet 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restaurant?”美國朋友說可以,可是到了約定時間兩人卻未能如期見面,原來英國主人在二樓等客人,而美國客人卻在一樓等主人。問題出在交際雙方都未能充分考慮到對方解碼或編碼的語境因素的不同,first floor這個詞在英美英語中都有,然而使用的語境和意義不同,美國朋友如果考慮到說話者來自英國這個語境因素,以及英國英語中first floor在樓層的序列中排在ground floor之后,second floor之前這種言內(nèi)語境,就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情況了。第七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參賽原文中有這么一句:There was a heightened awareness of each sunny day, the beauty of flowers, the song of a bird.有人提供了三種譯文:
    1)陽光燦爛的每一天,絢麗多姿的鮮花,婉轉(zhuǎn)動聽的鳥鳴,令我倍懂珍惜。
    2)這使我更加留心陽光明媚的每一天:花卉的艷麗和鳥兒的啁啾。
    3)我越發(fā)強烈地意識到陽光明媚的每一天是多么美好:那嬌艷的花兒,那啁啾的鳥兒。(萬正方:忠實、變通和契合,《中國翻譯》1996-3)
    譯文1)把each sunny day和后面的 the beauty of flowers, the song of a bird譯為并列關(guān)系,而譯文2)、3)把它們譯為包含關(guān)系。實際上從上下文看,只能是包含關(guān)系,the beauty of flowers, the song of a bird是對each sunny day中部分美好景觀的羅列與描述,表達一個癌癥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和眷戀,因此,在羅列景色時,語氣應(yīng)該是舒緩而惋惜的。從這種語境來看,譯文3)更勝一籌。如果把“那嬌艷的花兒,那啁啾的鳥兒”這種偏正結(jié)構(gòu)改譯為“花兒嬌艷,鳥兒啁啾”這種主謂結(jié)構(gòu),描述則更顯生動真切。
    語境理解過額實質(zhì)也源于語境理解的欠額。臺灣電視臺有一次在轉(zhuǎn)播美國電視臺直播的三宇航員升空的實況。宇航員說“We are in good shape.”(我們情況良好。)臺灣電視臺的解說員烏龍把這句話譯成“我們的‘三圍’很好”,還自作聰明地妄加按語,說美國宇航員真夠幽默,上了太空還說笑話等等(錢歌川,轉(zhuǎn)引自柯平,1993:181)。烏龍妄加按語,說明他至少給宇航員的話語憑空增添了一個語境因素——宇航員在說笑打趣。在增添這個語境因素的同時,他也忽略了宇航員說話的真正語境。
    由此可見,翻譯理解過程中,譯者應(yīng)當充分考慮原文的特定語境因素,根據(jù)這些特定的語境因素,探索出各個語碼的同時適合原文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及社會文化語境的那個或多個意義來。也就是說,翻譯的理解過程使用的語境因素是原文的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要使譯者理解的原文意義M2等于原作者要表達的意義M1,理解必須同時滿足下列三個條件:1) 譯者理解的原文言內(nèi)語境=原作者原文創(chuàng)作的言內(nèi)語境2) 譯者理解的原文情景語境=原作者原文創(chuàng)作的情景語境3) 譯者理解的原文文化語境=原作者原文創(chuàng)作的文化語境
    2.2. 語境和翻譯表達
    翻譯的表達就是要把原文語碼在原文言內(nèi)語境、情景語境及社會文化語境中承載的意義和信息改由譯文語碼來承載。譯者努力的目標就是要譯文語碼承載的信息M3等于M2,實際即等于M1。由上文分析得知,原文的意義是由原文語碼和原文語境共同表達出來的,同理,譯文的意義也應(yīng)該由譯文語碼和譯文語境共同表達。因此,翻譯表達過程不僅僅是譯文語碼的選擇和確定過程,同時還是合適的譯文語境的構(gòu)建過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準確傳達原文的意義服務(wù)。總的來說,在翻譯表達中,意義是原文的,語碼是譯文的,語境也是由譯文語碼及其相關(guān)因素構(gòu)建的,要使M3等于M2等于M1,就得滿足如下關(guān)系式(其中SL為原文語碼,SC 為原文語境,TL為譯文語碼,TC為譯文語境):SL+SC≌TL+TC
    再擴展一下,上述關(guān)系式可變?yōu)椋?BR>    SL+(原文言內(nèi)語境+原文情景語境+原文社會文化語境)≌TL+(譯文言內(nèi)語境+譯文情景語境+譯文社會文化語境)
    我們使用“等于或約等于”,因為“等于”一般說來只是譯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從上述等式看出,翻譯最終是根據(jù)SL、SC、和TC來確定TL的過程。在SL、 SC已經(jīng)確定的情況下,對比TC與SC,確定二者的共享程度,是確定TL對SL該做多大改變的關(guān)鍵?!白g者需緊隨原文,除非有理由偏離它,而(把譯語)與原語進行對比是確定譯文質(zhì)量的基本標準?!保℅utt,1975:48)下面以具體實例說說翻譯表達應(yīng)該考慮的的語境因素。
    2.2.1. 翻譯表達應(yīng)再現(xiàn)原文情景
    原文的情景語境是原作者用風格不同的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客觀現(xiàn)實,譯者作為原作者的代言人,也得站在原作者的立場上周旋于這些客觀因素之中,原作者的情景現(xiàn)實就是譯者的情景現(xiàn)實,準確地再現(xiàn)原作者的情景現(xiàn)實,不僅可從客觀上再現(xiàn)原文本的風格,也為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意義提供了客觀依據(jù)。
    1) I repair to the enchanted-house, where there are lights, chatting, music, flowers, officers (I am sorry to see ) and the oldest Miss Larkins, a blaze of beauty. (David Copperfield )譯文1:我來到那迷人的住宅,那里有燈光、談話、音樂、鮮花、軍官們(看見使我難過),還有的拉京士小姐,一個美的火焰。(董秋斯譯)
    譯文2:我現(xiàn)在朝那家仙宮神宇走去,那兒燈光輝煌,人語嘈雜,樂音悠揚,花草繽紛,軍官紛來(這是我看著極為痛心的),還有拉欽大小姐,簡直是儀態(tài)萬分,艷如桃李。(張谷若譯,張今稍作改動)
    原文描繪的是一個喧鬧嘈雜、富麗堂皇的場面,以簡潔的名詞并列、明快的節(jié)奏對場景迅速進行了掃描,氣氛躍然紙上。譯文1依照原文形式,也用不加修飾的名詞并列,卻未能收到與原文同樣的效果。譯文2則通過加詞顯化語境意義,把原文簡單的名詞并列譯為幾個并列的分句,效果增色不少,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場景氛圍。情景決定了措詞,適當?shù)拇朐~也有助于準確地再現(xiàn)情景。原文的情景是翻譯表達的一個重要參照。
    2) The course of the little brook might be traced by its merry gleam afar into the wood‘s heart of mystery, which had become a mystery of joy. (Scarlet Letter: chapter 18)譯文1:……小溪的流水波光粼)粼,歡快低唱,溯流而下淌在樹林神秘的心臟,但此時這種神秘也已變成了喜悅的神秘。(姚乃強譯,譯林版)
    譯文2:……小溪的水道也可以循著它歡樂的閃光,追蹤到樹林那神秘的心臟中去,但那已變成一種喜悅的神秘。(李冬、李華譯,花山文藝版)
    譯文3:……人們可以憑借這怡人的閃光,把小溪的水路遠遠地探索到神秘的森林腹地。那里已經(jīng)成了一個歡樂的謎。(黃水乞譯,海峽文藝版)
    譯文4:……在陽光歡樂的閃耀下可以看到那條小溪一直流向神秘的森林深處,現(xiàn)在,這已變成歡樂的神秘。(周曉賢、鄧延遠譯,浙江文藝版)
    譯文5:……小溪的河道循著歡快的閃光,遠遠地伸向森林的神秘的心臟,這是一種令人愉悅的神秘。(熊玉鵬譯,北岳文藝版)
    譯文6:……涓涓的小溪循著快樂之光流向森林神秘的腹地,這也變成了令人愉快的神秘。(李滟波、賀海濤譯,湖南文藝版)
    原文前面是如下文字:All at once, as with a sudden smile of heaven, forth burst the sunshine, pouring a very flood into the obscure forest, gladdening each green leaf, transmuting the yellow fallen ones to gold, and gleaming adown the gray trunks of the solemn trees. The objects that had been made a shadow hitherto, embodied the brightness now.
    從原文看,整段文字是描述在突如其來的陽光的照耀下,森林中的一切所發(fā)生的神奇變化。作者從綠葉、落葉,描述到原本昏暗的樹桿枝丫,由近處的小溪,再描述到遠處那森林的腹地,目的是想勾畫出此時此刻森林的每一個角落都在洋溢著的歡快氣氛??v觀六種譯文,對第一句的翻譯除譯文1和譯文6之外,都缺乏對小溪的足夠描述,對原文的氣氛表現(xiàn)得軟弱無力。而對于后一分句,六種譯文都拘泥于原文句式的表面,未能從上文看出此分句的描述功能——進一步說明陽光普照下森林最神秘的腹地也神奇地發(fā)生了變化,因而譯文平淡乏味,未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情景。had become表明a mystery of joy是人們溯流而上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情況,a mystery回指前文的the wood‘s heart of mystery。鑒于此,此句擬改譯為:
    ……小溪波光粼粼,歡快低唱,奔向遠處那神秘的森林腹地,那神秘的森林腹地也早已歡蹦亂跳了。
    2.2.2. 翻譯表達應(yīng)充分考慮譯語言內(nèi)語境,表達應(yīng)符合譯語習慣
    譯本要能讓譯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文字表達就必須以譯語習慣為參照,接受譯語言內(nèi)語境的限制。超出譯語言內(nèi)語境的文字不是令譯語讀者迷惑不解,就是多此一舉。不符合譯語習慣的譯文會被譯語所淘汰。
    3) We see that the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tiny “hills and valleys”.譯文:我們看到,該表面布滿了微小的凹凸。
    此處hills and valleys是一個形象的比喻,指表面凹凸不平的突起。然而這里如果直譯為“小山和山谷”,則顯得不倫不類,不合漢語習慣。漢語形容坑坑哇哇不是以“小山和山谷”為喻,而是以象形詞“凹凸”來作喻的。另外,“布滿……凹凸”這種搭配也不合漢語習慣,表達為“我們看到,表面凹凸不平”也許更好些。
    4) A scientist constantly tried to defeat his hypothesis, his theories, and his conclusions.譯文:科學家經(jīng)常設(shè)法否定自己的假設(shè),放棄自己的理論,*自己的結(jié)論。
    原文中defeat 一詞單挑三個賓語,譯文無法援用這種方式,而是根據(jù)漢語中動賓搭配的習慣,把defeat改譯為三個不同的詞,準確地表達了defeat的搭配意義。
    2.2.3. 翻譯表達應(yīng)盡量照顧原文文化語境,忌過于歸化
    照顧原文文化語境,既是對原文歷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對譯語讀者擁有的對原語文化的一定理解力的充分信任,以“存異”的原則進行翻譯,可以增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提高不同文化在不同讀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
    5)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這個諺語一般認為應(yīng)譯為“說到曹操,曹操就到”,以曹操的形象對原文的devil進行了改變。我們認為這種改變其實是沒有必要的。首先,西方有devil形象,中國神話里也有“魔鬼”形象,“說起魔鬼,魔鬼就到”中國讀者是能夠理解其意義的;其次,把devil形象改為“曹操”,反倒給原文憑空增添了異國情調(diào),讓譯文讀者感覺西方似乎也有曹操一樣。這個諺語如果用在原文的直接引語中,更不能改譯為“說到曹操,曹操就到”了。
    2.2.4. 翻譯表達也應(yīng)照顧譯語文化語境,忌不顧譯語讀者理解力的限度
    “存異”不是保存“不可理解”的東西,而是在如實地保存著不同東西的同時,處理得讓讀者能夠理解“異”之所在及其含義(許崇信:1991)?!按娈悺比绻屪x者難明其義或者使意義發(fā)生改變的話,變更表達方式就是必要的了。
    6) They didn‘t give him a raise, though he had licked his boss’s boots for years.這里的lick one‘s boots是一個英語習語,以“給某人舔靴子”喻對某人百般奉承。英漢詞典里一般譯作“阿諛奉承”,但是“阿諛奉承”這個詞文言色彩較濃,這種譯法有背于原文的口氣和情景。漢語里表達“奉承某人”的口語化說法有“拍某人的馬*”、“給某人提鞋子”、“作哈吧狗”等,但沒有“給某人舔靴子”的說法,因此,從文體對等角度考慮,可采用漢語的口語化習語表達。但是,考慮到語境因素的共享程度,也許用“給某人提鞋子”的譯法更為合適些。在準確傳達原文意義的不同譯文法中,對原文形式或形象改變越小的譯法越“信”。
    中英兩國文化上的差異,使得兩國人們在用“前”與“后”分別指過去和現(xiàn)在時,似乎采取了不同的觀點。中國人仿佛是面對過去看問題,因而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以及“前所未有”、“后繼有人”之說;而英語民族的人卻正好相反。如:7) 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譯文:不過,那是后話。(不是“不過,我們講到故事的前頭去了”)
    由此可見,翻譯表達過程既要充分發(fā)揮譯文優(yōu)勢,照顧譯文的言內(nèi)語境、社會文化語境,使譯文讀者能夠順利地理解出原作者意欲表達的意義,又要充分照顧原文社會文化語境,避免對原文本過度的歸化,尤其要充分再現(xiàn)原文本的情景,原文本的情景就是譯文表達的情景。
    3. 翻譯語境
    由上述分析看出,在翻譯的理解和表達階段,譯者一直都要考慮語境因素對語言形式及其意義的影響,他考慮的這些語境因素我們稱之為“翻譯語境”。翻譯語境是原文本所有語境因素與譯者解讀原文本時由原文本的語碼和語境激活的相關(guān)譯語語境因素的總和,是兩種語言和文化對比融合的結(jié)果(如圖1所示)。翻譯實踐的一切活動都是在這個語境中進行的。丹尼爾·肖(R. Daniel Shaw)對翻譯的語境問題作了極富啟發(fā)性的論述。他把“翻譯語境”(translation context)(Shaw:1987)定義為“翻譯過程中聚合起來的文化互動的總和”(the sum of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brought together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process),并且把翻譯語境圖示如下:
    Source ←→ Translator ←→ Receptor
    其中Source(原語語境)是“為即將翻譯的文本提供意義的文化”,Receptor(譯語語境)是“原文本得以重構(gòu)的語境,旨在讓新的讀者理解原作者意欲表達的內(nèi)容”,譯者是兩者的調(diào)節(jié)器、協(xié)調(diào)員(mediator),是“他把不同系列的心理傾向(biases)和假設(shè)(assumptions)搬到了翻譯桌上?!笨梢?,翻譯的語境因素是由譯者搬到翻譯桌上的兩種語言文化的相關(guān)語境因素的總和,譯者是整個過程的主體,因此,不同譯者對同一原作的翻譯所使用的語境因素就具有個人特色,同一原作不同譯本的存在,也許可以在這里找到一些答案。
    主要參考文獻
    [1] Gutt,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1975.
    [2] Nida,E.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 Shaw, R. Daniel. The Translation Context: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J].Translation Review, no.23,1987, pp.25-29.
    [4] 王建平。語言交際中的藝術(shù)——語境的邏輯功能 [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
    [5] 胡壯麟等。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 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 王路。弗雷格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
    [8] 柯平。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9] 徐翁宇、王冬竹:口語話語與語境[J]。外國語,1997,(2)。
    [10] 許崇信:文化交流與翻譯[J]。外國語,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