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相似與交流及生活方式差異對漢英對譯的影響
作者: 潘紹中 赫迎紅
(外交學院)
第一部分:文化的相似與交流
一、文化與漢英對譯
何謂文化?據專家研究,其定義成百上千。廣義來說,文化可以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看,文化指的是特定人群的顯形的或隱形的行為模式――這涵蓋了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從翻譯的角度來看,后一種定義顯然比較實用;因為翻譯中碰到的主要困難,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就是作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的文化的種種歧異。就漢英對譯而言,文化的不同之處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值得譯者注意研究。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家的美國軟件公司叫Oracle,漢語居然譯為“甲骨文”,顯然風馬牛不相及。何也?原來,oracle的英語本意是“神的啟示”或“神諭”,來源于古希臘人去神廟求“神諭”的傳統(tǒng),后來用于比喻如同“神諭”一般神奇或玄妙的言論、食物。該公司用它做名字,當然是指其軟件產品如何神奇靈妙。至于中國獨有的“甲骨文”,它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被大批發(fā)現而驚動世界之時,刻有這種文字的獸骨(即“甲骨”)被英譯為oracle bones,是因為上面刻有“卜辭”(即求“神諭”的經過和結果),而“甲骨文”也相應地譯為oracle bone language (作為整體)或oracle bone inscription(指具體刻下的文字)。不僅如此,“甲骨文”在中國文化脫離了卜筮階段以后已逐漸被人遺忘;而從它被重新發(fā)現以來就只給人們以晦澀難解的印象,從來都沒有“神奇靈妙”的含義。可見,無論就顯形意義(oracle不是“甲骨文”)或隱形意義(兩者內涵之一)而言,“甲骨文”都和oracle毫不相干。如果真要翻譯Oracle而覺得“神諭”作為公司名稱過于文縐縐,那么,利用當今時興的品牌音譯方法,完全可以得到一個漂亮的漢譯:奧拉柯爾,歐樂可……又何苦如此“張冠李戴”呢?
鑒于文化差異對翻譯的重大影響,下面就有關漢英對譯中的文化因素的幾個具體問題做些探討。
二、中西文化的相似與交流對漢英對譯的影響
1.由于人類生活的共同經歷,即使像漢語和英語這樣十分不同的語言也會有一些大體對應的說法,翻譯中大多可以拿來使用。有的幾乎完全一致,如:pour oil on fire (“火上澆油”);strike the iron while it‘s hot(“乘熱打鐵”);lead by the nose (“”牽著鼻子走)等等。有的大體相似,如walk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等等。
然而,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對的、個別的,而歧義則是絕對的,普遍的。即使上面提到的大體對應的說法,也有細微的涵義或用法上的不同,不是處處都可以照搬的。如“祝你一帆風順?!币话銘g為“Have a nice trip”(本義)或“I wish you every success”(轉義)。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搬用貌似而實非的說法。如“錦上添花”絕不可以譯成“paint the lily”,因為雖然兩者都有“花”,但前者指“好上加好”(雖不一定必要,卻無貶意),但后者的涵義卻指把美麗的百合花弄得造作,庸俗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與漢語“畫蛇添足”一語近似)。僅就褒貶的意義而言,“錦上添花”也許可以譯為“put icing on a cake”(“在蛋糕上加糖花”)。不過,由于英語不尚用典的文化特色,如下的漢語句子“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中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里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還是譯成比較直白的英語為好:“How easy it is to add to somebody‘s joy, I often think, and how hard to 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這又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中西兩種文化的歧異是絕對的,普遍的。
2. 文化的交流或傳播必然帶來大量的“引進詞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或改造了引進國的語言。這在世界文化、語言屢見不鮮,而在我國近150年來的近、現代,也是一種突出的文化現象。這就容易給人們帶來“引進詞語”和它們的原詞等值的印象。應該說,這種印象是有道理的,例如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不再有“經世濟民”的古典意義,而與英語economy大體等值;“的士”(taxi)之類音譯詞同樣在現代漢語中大行其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種文化引進外來詞語,不僅為其可取性所決定(即有無引進的必要與可能)而且還會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來引進改造。在以形意詞為詞匯主干的漢語中,它雖然不排斥音譯的辦法,但在可能和有效的范圍內,總是傾向于意義的做法就于英語不同。例如在引進democracy和science這兩個概念時,由于“格致”之類舊詞語不能有效地表述這些新概念,曾音譯為“德??死鳌焙汀百愐蛩埂?。但是,一旦這些概念走向群眾,音譯便難以為一般人理解,最后還是被比較符合形意詞特點的“民主”和“科學”所取代(如同“經濟”一樣,它們也是經過日語漢字引入中國的)。一般來說,現代漢語中音譯的“引進詞”,只有它們比意義更有效(即更準確、更簡潔)時才能繼續(xù)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甚至可以直接引進外來字詞(如SARS)或以外語字母開始的詞語(如X光)。
對譯者來說,更要緊的還是:一種文化引進外來詞語還必然會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對其加以改造,使其為己所用。這樣一來,這個引進詞就必然會在某些方面與原詞產生歧義,因此,如果再譯回原詞,就有可能完全不對了。仍以“的士”為例,按照漢語的辦法,它被省略為“的”,從而可以說“打的”(take a taxi)、“面的”(minibus taxi)、“的哥”(cabby)……顯然,在漢譯英時,這些都不可能簡單地予以直譯。一般說來,引進時間越久,內涵越豐富,使用面越廣,引進詞語被改造、就越不可以把兩者等同起來。例如“文化”一詞是通過日語漢字從英語culture引進現代漢語的;它已失去“文治教化”的古典意義,但它在漢語中的發(fā)展卻按照中國的需要和漢語的規(guī)律進行:一方面,它保留了與原詞大體相近的意義,如“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文化藝術”(culture and art)、“文化活動”(cultural events)……;另一方面它卻增添了許多富有中國特色的用法:“文化人”(man of letters, literati)、“文化程度”(level of education)、“學文化”(learn the three R‘s)、“文化班”(literacy classes)……以致與原詞大異其趣的“文化衫”(T-shirt with words or designs printed on it to show a cultural attitude or mentality)!
不僅如此,說“文化”是從英語culture引進的,也只是說它引進了原詞為當時中國文化所急需的主要意義,因此,英語culture的眾多其他意義也是不可以用漢語的“文化”來翻譯的,如:a cultured gentleman(有教養(yǎng)的紳士),a cultured pearl(人工培育的珍珠),peony culture(牡丹的栽培),tourists in search of culture(附庸風雅的游客)――英語有貶意,而漢語“文化”無。
上述情況同樣存在與英語對某些漢語詞匯的引進上,如漢語“紙老虎”用于形容某種貌似強大而實際軟弱的事物,引進英語后也產生了新的含義:
“The government's plans for high taxes on private wealth have been delayed for so long that most people now consider them to be paper tigers.”
把這句話譯為漢語時就要注意不可套用“紙老虎”一詞,因為它在英語中已有了“虎頭蛇尾”的意思;“政府對私有財富征取高額稅收的計劃一拖再拖,以致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
3.因此,無論是由于共同經歷還是由于交流引進而產生的“對應詞語”,在我們進行漢英對譯時都不宜簡單地予以套用,因為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對的、個別的,而歧異則是絕對的、普遍的。睿智的譯者永遠都會對每一個具體譯例進行具體分析,首先掌握原文詞語的基本意義,研究它在具體上下文中的確切含義×(包括詞義和文化上的涵義),然后再用適當的語言譯出。這樣做當然費事很多,也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卻可以避免不少可以避免的錯誤――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英國文學的名著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John Fowles, 1969)譯為《法國中尉的女人》。
大家知道,現代漢語中的“中尉”一詞的確是從英語lieutenant 翻譯而來的軍銜。但是“中尉”并不是英語lieutenant的全部意義,甚至不是它的基本意義!只要查一本英語詞典,如《簡明牛津詞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就可以發(fā)現如下定義:
Lieutenant… n. 1 (本義)a deputy or substitute acting for a superior. 2. (轉義)a) an army officer next in rank below captain. B) a naval officer in rank below lieutenant commander. 3 (轉義) US a police officer next in rank below captain… (中文為筆者所加)
可見,“中尉”實際上只是英語lieutenant的轉義之一,而且只限于lieutenant用于“陸軍”的意義。這樣一來,凡是讀過這本小說的人就會對書名的譯法產生疑問,因為書中提到的這個法國人根本跟陸軍沒有關系――實際上,全書情節(jié)也與軍事無涉!相反,故事的開端倒是與航海緊密聯系的;其中有一段通過一個次要人物之口,交待了這個法國人的身份,再結合小說的背景19世紀的英語用法,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個法國人原來是一條法國商船上的“大副”(當代英語多用first mate),他的抱負是“晉升為船長”(captain此處也不是“上尉”)。小說的名字應譯為《法國大副的女人》。
第二部分: 生活方式差異
無論從歷史傳統(tǒng)還是就近、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來看,中國文化和英美文化都可以說是處于現代文化光譜的兩極。盡管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地縮短了這種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對的、個別的,而歧異則是絕對的、普遍的。下面舉幾個例子,簡單談談兩種文化在生活方式上表現出來的不同。
1.從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生活來看,英語民族長期過著航海生活,因而英語中就有了大量關于航海,或源于航海的說法――這些在以大陸文化為根基的漢語中就沒有對應詞語。以下舉幾個容易搞混的例子:able seaman(“一級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地擱淺在沙灘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give (sb. or sth.) a wide berth (“讓出一條寬寬的水域”,指“遠遠地躲開”,而不是“讓其自有發(fā)揮”);show one‘s (true) colours (“亮出自己的真正旗幟”,即“顯露真面目”,而不是“顯示顏色”)……諸如此類的用法用于比喻性的句子中,就更難吃準,如:
a) (軟弱的男人碰到了厲害的女人)She came alongside and raked him fore and aft (源于過去的海戰(zhàn),戰(zhàn)艦的大炮主要排列在兩舷,因此要橫過來,才能向敵艦從船頭到船尾進行猛轟――“她于是大張旗鼓,把他駁了個體無完膚?!保?BR> b) (關于南太平洋島嶼)These are lands before the wind, People live in the present; tomorrow is a concept, and today a joy. (before the wind原指“順風(行船)”);但lands before the wind不可譯為“上風處的國度”:“這些地方生活輕松;人們從不操心將來:明日只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今天才是快樂的現實。”)
反之,漢語有許多關于山川、四季、農耕等方面的習語,在英語中也難以找到現成的對應詞;除非想創(chuàng)造某種“異國情調”,譯為英語時往往要用意譯的不辦法。例如:
c)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為詩,完全可以譯為:The hills and streams have no end, there seems to be no road beyond; But dim with willows, bright with flowers, another village appears. 但在一般雜文中,恐怕還是直接譯出其涵義為好;一種可能的譯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
d)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A day's separation seems as long as three years (一般不用three autumns). 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譯為:miss sb. very much。
e)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英語中雖有As you sow, so you must reap的說法,但不如漢語那么具體,實際上,英語中最常見的說法是:As you make the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 ――這干脆與農耕無干了。
2. 由于長期農耕文化的傳統(tǒng),漢語中形成了“民以食為天”(People regard food as their primary want或Food is the first necessity of man)的傳統(tǒng),產生與此有關的大量習語。這些在英語中比較罕見,必須按照它們的實際涵義和上下文翻譯。如見面時先問,“吃了沒有?”(按島國的傳統(tǒng),英語習慣多為談論天氣)只可譯為How do you do 或Hello。
說到大量來源于“吃”的習語,其中突出的例子有:“吃飽了撐的”(be restless from overeating – have so much surplus energy as to do sth. senseless)、“吃不了,兜著走”(get more than one bargained for; 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 be left holding the bag)、“吃大鍋飯”(eat from the same big pot – get the same pay whether one works hard or does not work at all; practise egalitarianism regardless of work)、“吃獨食”(have things all to oneself; refuse to share with others)、“吃皇糧”(receive salaries, subsidies, or other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吃里扒外”(eat sb.'s food and cater to his enemy; live on one person while secretly serving another; betray one’s own side)、“吃軟不吃硬”(susceptible to persuasion rather than coercion)、“吃小灶”(eat at a small mess where better food is prepared and served for a restricted number of diners – enjoy special privilege)等等。
這種對“食”的關心,導致漢語把食物分為“主食”(多指谷物類)和“副食”(指魚肉蔬菜等其他食物);而英語的staple 和non-staple food僅指“為主的食物”和“輔助的食物”,在內涵上并不與漢語對應。同樣,漢語中“飯(煮熟了的”主食“)”與“菜(煮熟了的”副食“)”的區(qū)別,在英語中也不完全相應:前者完全要視情況而定;后者只有在上下文清楚的情況下才可譯為dish或course。例如:
a) Whale meat was the staple food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 鯨魚肉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這里根本沒有蔬菜之類“副食”,谷物和其他食品也少。)
b) 下飯無妨、飯要吃飽。――“下飯”在寧波方言中指“小菜”;這里謙稱自家做的菜不好,而顯然認為“飯”是主要的。英譯時不可拘泥原文:Never mind the cooking, be sure to eat enough.
c) 他搶了我的飯碗。-如果直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就會產生誤會。一般可譯為:He's taken my job from me. 如需要更生動的譯法,可用:He'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
3.另一方面,由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進程的發(fā)達,英語文化百余年在生活方式上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也必然反映在語言上。其中,有些詞語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逐漸為我們所了解、采用,如white collar (“白領”),CEO(首席執(zhí)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這種生活的英語詞語,或因為漢語一時還沒有適當的對應詞(如executives指高層管理人員,譯為“總經理”、“董事”,還是什么?Individualism應譯為“個人主義”?還是“個體主義”?),或因為我們對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夠,或因為這些詞語容易與傳統(tǒng)的意義混淆,往往會構成英譯漢中的問題。以下略舉數例:
a) William Ferraro, of Ferraro & Smith, lived in a great house in Montagu Square. (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 & 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語習慣,在漢語中仍不常見:法拉羅·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羅住在蒙塔古廣場的一棟大房子里。)
b) Theirs with an annual turnover of US$5 billion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rivate company in the US. (這里private company不指通常的“私有的”意思,而是說“[股票]不上市的公司”,其反義詞是public company,即“上市公司”:她們的公司每年的營業(yè)額達到50億美元,因而成為美國的非上市公司。)
c) With the kind of heavyweights now backing e-publishing, it's a matter of when, not if, the phenomenon rolls into town. (這里的the phenomenon 當然指“網上出版”,難點在于如何理解roll into town。有人譯為“……發(fā)展到城鎮(zhèn)”,顯然不合事實:“網上出版難倒也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不成?其實,roll into town是個來自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比喻,即”大張旗鼓地出現在市面上“:如今網上出版有了這樣的重量級企業(yè)的支持,剩下的只是它何時才會,而不是它會不會大行其道的問題了。)
作者: 潘紹中 赫迎紅
(外交學院)
第一部分:文化的相似與交流
一、文化與漢英對譯
何謂文化?據專家研究,其定義成百上千。廣義來說,文化可以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看,文化指的是特定人群的顯形的或隱形的行為模式――這涵蓋了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從翻譯的角度來看,后一種定義顯然比較實用;因為翻譯中碰到的主要困難,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就是作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的文化的種種歧異。就漢英對譯而言,文化的不同之處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值得譯者注意研究。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家的美國軟件公司叫Oracle,漢語居然譯為“甲骨文”,顯然風馬牛不相及。何也?原來,oracle的英語本意是“神的啟示”或“神諭”,來源于古希臘人去神廟求“神諭”的傳統(tǒng),后來用于比喻如同“神諭”一般神奇或玄妙的言論、食物。該公司用它做名字,當然是指其軟件產品如何神奇靈妙。至于中國獨有的“甲骨文”,它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被大批發(fā)現而驚動世界之時,刻有這種文字的獸骨(即“甲骨”)被英譯為oracle bones,是因為上面刻有“卜辭”(即求“神諭”的經過和結果),而“甲骨文”也相應地譯為oracle bone language (作為整體)或oracle bone inscription(指具體刻下的文字)。不僅如此,“甲骨文”在中國文化脫離了卜筮階段以后已逐漸被人遺忘;而從它被重新發(fā)現以來就只給人們以晦澀難解的印象,從來都沒有“神奇靈妙”的含義。可見,無論就顯形意義(oracle不是“甲骨文”)或隱形意義(兩者內涵之一)而言,“甲骨文”都和oracle毫不相干。如果真要翻譯Oracle而覺得“神諭”作為公司名稱過于文縐縐,那么,利用當今時興的品牌音譯方法,完全可以得到一個漂亮的漢譯:奧拉柯爾,歐樂可……又何苦如此“張冠李戴”呢?
鑒于文化差異對翻譯的重大影響,下面就有關漢英對譯中的文化因素的幾個具體問題做些探討。
二、中西文化的相似與交流對漢英對譯的影響
1.由于人類生活的共同經歷,即使像漢語和英語這樣十分不同的語言也會有一些大體對應的說法,翻譯中大多可以拿來使用。有的幾乎完全一致,如:pour oil on fire (“火上澆油”);strike the iron while it‘s hot(“乘熱打鐵”);lead by the nose (“”牽著鼻子走)等等。有的大體相似,如walk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walls have ears (“隔墻有耳”);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等等。
然而,中西兩種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對的、個別的,而歧義則是絕對的,普遍的。即使上面提到的大體對應的說法,也有細微的涵義或用法上的不同,不是處處都可以照搬的。如“祝你一帆風順?!币话銘g為“Have a nice trip”(本義)或“I wish you every success”(轉義)。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搬用貌似而實非的說法。如“錦上添花”絕不可以譯成“paint the lily”,因為雖然兩者都有“花”,但前者指“好上加好”(雖不一定必要,卻無貶意),但后者的涵義卻指把美麗的百合花弄得造作,庸俗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與漢語“畫蛇添足”一語近似)。僅就褒貶的意義而言,“錦上添花”也許可以譯為“put icing on a cake”(“在蛋糕上加糖花”)。不過,由于英語不尚用典的文化特色,如下的漢語句子“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中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里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還是譯成比較直白的英語為好:“How easy it is to add to somebody‘s joy, I often think, and how hard to 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這又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中西兩種文化的歧異是絕對的,普遍的。
2. 文化的交流或傳播必然帶來大量的“引進詞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或改造了引進國的語言。這在世界文化、語言屢見不鮮,而在我國近150年來的近、現代,也是一種突出的文化現象。這就容易給人們帶來“引進詞語”和它們的原詞等值的印象。應該說,這種印象是有道理的,例如現代漢語中的“經濟”不再有“經世濟民”的古典意義,而與英語economy大體等值;“的士”(taxi)之類音譯詞同樣在現代漢語中大行其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種文化引進外來詞語,不僅為其可取性所決定(即有無引進的必要與可能)而且還會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來引進改造。在以形意詞為詞匯主干的漢語中,它雖然不排斥音譯的辦法,但在可能和有效的范圍內,總是傾向于意義的做法就于英語不同。例如在引進democracy和science這兩個概念時,由于“格致”之類舊詞語不能有效地表述這些新概念,曾音譯為“德??死鳌焙汀百愐蛩埂?。但是,一旦這些概念走向群眾,音譯便難以為一般人理解,最后還是被比較符合形意詞特點的“民主”和“科學”所取代(如同“經濟”一樣,它們也是經過日語漢字引入中國的)。一般來說,現代漢語中音譯的“引進詞”,只有它們比意義更有效(即更準確、更簡潔)時才能繼續(xù)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甚至可以直接引進外來字詞(如SARS)或以外語字母開始的詞語(如X光)。
對譯者來說,更要緊的還是:一種文化引進外來詞語還必然會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對其加以改造,使其為己所用。這樣一來,這個引進詞就必然會在某些方面與原詞產生歧義,因此,如果再譯回原詞,就有可能完全不對了。仍以“的士”為例,按照漢語的辦法,它被省略為“的”,從而可以說“打的”(take a taxi)、“面的”(minibus taxi)、“的哥”(cabby)……顯然,在漢譯英時,這些都不可能簡單地予以直譯。一般說來,引進時間越久,內涵越豐富,使用面越廣,引進詞語被改造、就越不可以把兩者等同起來。例如“文化”一詞是通過日語漢字從英語culture引進現代漢語的;它已失去“文治教化”的古典意義,但它在漢語中的發(fā)展卻按照中國的需要和漢語的規(guī)律進行:一方面,它保留了與原詞大體相近的意義,如“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文化藝術”(culture and art)、“文化活動”(cultural events)……;另一方面它卻增添了許多富有中國特色的用法:“文化人”(man of letters, literati)、“文化程度”(level of education)、“學文化”(learn the three R‘s)、“文化班”(literacy classes)……以致與原詞大異其趣的“文化衫”(T-shirt with words or designs printed on it to show a cultural attitude or mentality)!
不僅如此,說“文化”是從英語culture引進的,也只是說它引進了原詞為當時中國文化所急需的主要意義,因此,英語culture的眾多其他意義也是不可以用漢語的“文化”來翻譯的,如:a cultured gentleman(有教養(yǎng)的紳士),a cultured pearl(人工培育的珍珠),peony culture(牡丹的栽培),tourists in search of culture(附庸風雅的游客)――英語有貶意,而漢語“文化”無。
上述情況同樣存在與英語對某些漢語詞匯的引進上,如漢語“紙老虎”用于形容某種貌似強大而實際軟弱的事物,引進英語后也產生了新的含義:
“The government's plans for high taxes on private wealth have been delayed for so long that most people now consider them to be paper tigers.”
把這句話譯為漢語時就要注意不可套用“紙老虎”一詞,因為它在英語中已有了“虎頭蛇尾”的意思;“政府對私有財富征取高額稅收的計劃一拖再拖,以致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
3.因此,無論是由于共同經歷還是由于交流引進而產生的“對應詞語”,在我們進行漢英對譯時都不宜簡單地予以套用,因為文化的相似只是相對的、個別的,而歧異則是絕對的、普遍的。睿智的譯者永遠都會對每一個具體譯例進行具體分析,首先掌握原文詞語的基本意義,研究它在具體上下文中的確切含義×(包括詞義和文化上的涵義),然后再用適當的語言譯出。這樣做當然費事很多,也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卻可以避免不少可以避免的錯誤――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英國文學的名著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John Fowles, 1969)譯為《法國中尉的女人》。
大家知道,現代漢語中的“中尉”一詞的確是從英語lieutenant 翻譯而來的軍銜。但是“中尉”并不是英語lieutenant的全部意義,甚至不是它的基本意義!只要查一本英語詞典,如《簡明牛津詞典》(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就可以發(fā)現如下定義:
Lieutenant… n. 1 (本義)a deputy or substitute acting for a superior. 2. (轉義)a) an army officer next in rank below captain. B) a naval officer in rank below lieutenant commander. 3 (轉義) US a police officer next in rank below captain… (中文為筆者所加)
可見,“中尉”實際上只是英語lieutenant的轉義之一,而且只限于lieutenant用于“陸軍”的意義。這樣一來,凡是讀過這本小說的人就會對書名的譯法產生疑問,因為書中提到的這個法國人根本跟陸軍沒有關系――實際上,全書情節(jié)也與軍事無涉!相反,故事的開端倒是與航海緊密聯系的;其中有一段通過一個次要人物之口,交待了這個法國人的身份,再結合小說的背景19世紀的英語用法,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個法國人原來是一條法國商船上的“大副”(當代英語多用first mate),他的抱負是“晉升為船長”(captain此處也不是“上尉”)。小說的名字應譯為《法國大副的女人》。
第二部分: 生活方式差異
無論從歷史傳統(tǒng)還是就近、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來看,中國文化和英美文化都可以說是處于現代文化光譜的兩極。盡管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不斷地縮短了這種差距,然而,相似只是相對的、個別的,而歧異則是絕對的、普遍的。下面舉幾個例子,簡單談談兩種文化在生活方式上表現出來的不同。
1.從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生活來看,英語民族長期過著航海生活,因而英語中就有了大量關于航海,或源于航海的說法――這些在以大陸文化為根基的漢語中就沒有對應詞語。以下舉幾個容易搞混的例子:able seaman(“一級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be left high and dry(“船高高地擱淺在沙灘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give (sb. or sth.) a wide berth (“讓出一條寬寬的水域”,指“遠遠地躲開”,而不是“讓其自有發(fā)揮”);show one‘s (true) colours (“亮出自己的真正旗幟”,即“顯露真面目”,而不是“顯示顏色”)……諸如此類的用法用于比喻性的句子中,就更難吃準,如:
a) (軟弱的男人碰到了厲害的女人)She came alongside and raked him fore and aft (源于過去的海戰(zhàn),戰(zhàn)艦的大炮主要排列在兩舷,因此要橫過來,才能向敵艦從船頭到船尾進行猛轟――“她于是大張旗鼓,把他駁了個體無完膚?!保?BR> b) (關于南太平洋島嶼)These are lands before the wind, People live in the present; tomorrow is a concept, and today a joy. (before the wind原指“順風(行船)”);但lands before the wind不可譯為“上風處的國度”:“這些地方生活輕松;人們從不操心將來:明日只是一個抽象的觀念,今天才是快樂的現實。”)
反之,漢語有許多關于山川、四季、農耕等方面的習語,在英語中也難以找到現成的對應詞;除非想創(chuàng)造某種“異國情調”,譯為英語時往往要用意譯的不辦法。例如:
c)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為詩,完全可以譯為:The hills and streams have no end, there seems to be no road beyond; But dim with willows, bright with flowers, another village appears. 但在一般雜文中,恐怕還是直接譯出其涵義為好;一種可能的譯法是: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
d)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A day's separation seems as long as three years (一般不用three autumns). 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譯為:miss sb. very much。
e)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英語中雖有As you sow, so you must reap的說法,但不如漢語那么具體,實際上,英語中最常見的說法是:As you make the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 ――這干脆與農耕無干了。
2. 由于長期農耕文化的傳統(tǒng),漢語中形成了“民以食為天”(People regard food as their primary want或Food is the first necessity of man)的傳統(tǒng),產生與此有關的大量習語。這些在英語中比較罕見,必須按照它們的實際涵義和上下文翻譯。如見面時先問,“吃了沒有?”(按島國的傳統(tǒng),英語習慣多為談論天氣)只可譯為How do you do 或Hello。
說到大量來源于“吃”的習語,其中突出的例子有:“吃飽了撐的”(be restless from overeating – have so much surplus energy as to do sth. senseless)、“吃不了,兜著走”(get more than one bargained for; 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 be left holding the bag)、“吃大鍋飯”(eat from the same big pot – get the same pay whether one works hard or does not work at all; practise egalitarianism regardless of work)、“吃獨食”(have things all to oneself; refuse to share with others)、“吃皇糧”(receive salaries, subsidies, or other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吃里扒外”(eat sb.'s food and cater to his enemy; live on one person while secretly serving another; betray one’s own side)、“吃軟不吃硬”(susceptible to persuasion rather than coercion)、“吃小灶”(eat at a small mess where better food is prepared and served for a restricted number of diners – enjoy special privilege)等等。
這種對“食”的關心,導致漢語把食物分為“主食”(多指谷物類)和“副食”(指魚肉蔬菜等其他食物);而英語的staple 和non-staple food僅指“為主的食物”和“輔助的食物”,在內涵上并不與漢語對應。同樣,漢語中“飯(煮熟了的”主食“)”與“菜(煮熟了的”副食“)”的區(qū)別,在英語中也不完全相應:前者完全要視情況而定;后者只有在上下文清楚的情況下才可譯為dish或course。例如:
a) Whale meat was the staple food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 鯨魚肉是原住民的主要食物。(這里根本沒有蔬菜之類“副食”,谷物和其他食品也少。)
b) 下飯無妨、飯要吃飽。――“下飯”在寧波方言中指“小菜”;這里謙稱自家做的菜不好,而顯然認為“飯”是主要的。英譯時不可拘泥原文:Never mind the cooking, be sure to eat enough.
c) 他搶了我的飯碗。-如果直譯,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就會產生誤會。一般可譯為:He's taken my job from me. 如需要更生動的譯法,可用:He's taken the bread out of my mouth.
3.另一方面,由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進程的發(fā)達,英語文化百余年在生活方式上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也必然反映在語言上。其中,有些詞語也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逐漸為我們所了解、采用,如white collar (“白領”),CEO(首席執(zhí)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這種生活的英語詞語,或因為漢語一時還沒有適當的對應詞(如executives指高層管理人員,譯為“總經理”、“董事”,還是什么?Individualism應譯為“個人主義”?還是“個體主義”?),或因為我們對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夠,或因為這些詞語容易與傳統(tǒng)的意義混淆,往往會構成英譯漢中的問題。以下略舉數例:
a) William Ferraro, of Ferraro & Smith, lived in a great house in Montagu Square. (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 & 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語習慣,在漢語中仍不常見:法拉羅·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羅住在蒙塔古廣場的一棟大房子里。)
b) Theirs with an annual turnover of US$5 billion has become the largest private company in the US. (這里private company不指通常的“私有的”意思,而是說“[股票]不上市的公司”,其反義詞是public company,即“上市公司”:她們的公司每年的營業(yè)額達到50億美元,因而成為美國的非上市公司。)
c) With the kind of heavyweights now backing e-publishing, it's a matter of when, not if, the phenomenon rolls into town. (這里的the phenomenon 當然指“網上出版”,難點在于如何理解roll into town。有人譯為“……發(fā)展到城鎮(zhèn)”,顯然不合事實:“網上出版難倒也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不成?其實,roll into town是個來自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比喻,即”大張旗鼓地出現在市面上“:如今網上出版有了這樣的重量級企業(yè)的支持,剩下的只是它何時才會,而不是它會不會大行其道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