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本章內(nèi)容概要
本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緒論,主要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問題、基本特征及其與時俱進的特性等內(nèi)容,包括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xiàn)時代三大塊知識??忌鷳莆眨赫軐W的概念,哲學的基本問題及黨性問題,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的主要觀點。復習備考的重點放在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上。
考點邏輯結構
最新大綱修訂2009年考研政治理論大綱與2008年相比本章內(nèi)容無變化。
知識點詳解及核心考點提示
一、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一)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核心考點提示:本知識點主要介紹了基礎性的概念,考生備考的重點放在對基本概念如"哲學"、"世界觀"的理解與記憶即可。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所以,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哲學的內(nèi)涵及其與世界觀的關系
(1)世界觀的內(nèi)涵: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每個人都有世界觀,但自發(fā)形成的世界觀還不是哲學。
(2)哲學的內(nèi)涵:哲學是將人們的世界觀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過一系列特有些概念、范疇和系統(tǒng)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所以說,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哲學的世界觀不僅要回答世界"是怎樣"的問題,還要解決世界對人來說"應怎樣"的問題,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因此,哲學世界觀同時包含人生觀、價值觀,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哲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所以說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
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1)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qū)別:二者對象不同: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fā)展的一般或普遍規(guī)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lián)系:哲學源于知識,又高于知識,是知識的綜合和升華,達到對世界、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自身本質的認識。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各門具體科學以哲學為理論指導。
3.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一定的世界觀作為思想原則在具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為方法,方法論就是有關這些方法的理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所以,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
(2)真正的哲學的作用: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為人們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即人與世界的關系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革命是社會變革的前導。
(二)哲學基本問題的內(nèi)容和意義(1997年理科第1題、2007年第17題考查過)
核心考點提示:本部分內(nèi)容屬于基礎知識的介紹,重點可放在對畫線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與記憶,關鍵是搞清楚一些言語、俗語中所內(nèi)含的哲學觀點。
1.哲學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包含許多方面的問題,但其中有一個問題,貫穿全部領域,決定整個哲學體系的性質,這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即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nèi)容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標準,第二方面的內(nèi)容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由哲學的性質決定的: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的問題,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劃分哲學中基本派別的依據(jù),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區(qū)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實際活動中的基本問題。
3.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意義
(1)理論意義:它為研究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實提供了一條基本的指導線索,為劃分哲學中的基本派別確定了科學標準,是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形而上學的銳利武器。
(2)現(xiàn)實意義:它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根本原則,是引導我們不斷更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現(xiàn)實地變革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的強大工具。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tài)(1997年文科第11題、1998年文科第23題、1998年理科第2題、2000年文科第2題、2000年理科第2題、2000年文科第17題考查過)
核心考點提示:本知識點屬于基礎知識的介紹,重點不僅是放在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上,而且還要能用其準確判別一些名言警句、成語、俗語和某些表述所屬的類別。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別的意義上使用。
(2)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義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diào)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專門的哲學術語有著特定的含義和確定的標準,不能隨意亂用,也不能另立標準,否則會造成混亂。
(3)哲學有所謂二元論,認為精神和物質是平行的,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diào)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
(1)唯物主義經(jīng)歷了三種歷史形態(tài),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xiàn)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物主義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力圖從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于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的。這種唯物主義以自然科學為依據(jù),對唯物主義的論證比起樸素唯物主義有許多進步,但缺少古代哲學那種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的觀念。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唯心史觀(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缺陷。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的含義及其實質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jīng)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主觀精神的產(chǎn)物。其荒謬之處在于必然導致認為只有自我才是存在的"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的含義及其實質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變?yōu)楠毩⒌拇嬖?,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其荒謬之處在于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chuàng)世說",其所謂的客觀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名。
(3)二者的區(qū)別一般說來,主觀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感覺經(jīng)驗(顛倒了感覺和對象的關系),客觀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顛倒了概念和對象的關系)。
4.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淖,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斷、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列寧指出,唯心主義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它卻是生長在結果實的、活生生的人類認識之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這是因為,唯心主義盡管在人類思維發(fā)展過程中提出了不少重要問題,產(chǎn)生過有重要價值的思維成果,但作為一種主觀同客觀相分離、認識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理論觀點,并不能有效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因此,只能是人類認識之樹上的"不結果實的花".
本章內(nèi)容概要
本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緒論,主要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問題、基本特征及其與時俱進的特性等內(nèi)容,包括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xiàn)時代三大塊知識??忌鷳莆眨赫軐W的概念,哲學的基本問題及黨性問題,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的主要觀點。復習備考的重點放在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上。
考點邏輯結構

最新大綱修訂2009年考研政治理論大綱與2008年相比本章內(nèi)容無變化。
知識點詳解及核心考點提示
一、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一)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核心考點提示:本知識點主要介紹了基礎性的概念,考生備考的重點放在對基本概念如"哲學"、"世界觀"的理解與記憶即可。
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所以,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哲學的內(nèi)涵及其與世界觀的關系
(1)世界觀的內(nèi)涵:世界觀是人們對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每個人都有世界觀,但自發(fā)形成的世界觀還不是哲學。
(2)哲學的內(nèi)涵:哲學是將人們的世界觀用理論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過一系列特有些概念、范疇和系統(tǒng)的邏輯論證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所以說,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
(3)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哲學的世界觀不僅要回答世界"是怎樣"的問題,還要解決世界對人來說"應怎樣"的問題,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因此,哲學世界觀同時包含人生觀、價值觀,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哲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所以說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tài),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
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1)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qū)別:二者對象不同:哲學的對象是自然、社會、思維發(fā)展的一般或普遍規(guī)律。具體科學的對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兩者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lián)系:哲學源于知識,又高于知識,是知識的綜合和升華,達到對世界、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自身本質的認識。哲學以各門具體科學為認識基礎;各門具體科學以哲學為理論指導。
3.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一定的世界觀作為思想原則在具體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為方法,方法論就是有關這些方法的理論。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所以,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為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
(2)真正的哲學的作用: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為人們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即人與世界的關系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革命是社會變革的前導。
(二)哲學基本問題的內(nèi)容和意義(1997年理科第1題、2007年第17題考查過)
核心考點提示:本部分內(nèi)容屬于基礎知識的介紹,重點可放在對畫線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與記憶,關鍵是搞清楚一些言語、俗語中所內(nèi)含的哲學觀點。
1.哲學基本問題
(1)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包含許多方面的問題,但其中有一個問題,貫穿全部領域,決定整個哲學體系的性質,這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2)哲學基本問題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即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二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nèi)容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標準,第二方面的內(nèi)容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之所以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由哲學的性質決定的:
(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回避的問題,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劃分哲學中基本派別的依據(jù),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區(qū)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實際活動中的基本問題。
3.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意義
(1)理論意義:它為研究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實提供了一條基本的指導線索,為劃分哲學中的基本派別確定了科學標準,是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形而上學的銳利武器。
(2)現(xiàn)實意義:它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根本原則,是引導我們不斷更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現(xiàn)實地變革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的強大工具。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tài)(1997年文科第11題、1998年文科第23題、1998年理科第2題、2000年文科第2題、2000年理科第2題、2000年文科第17題考查過)
核心考點提示:本知識點屬于基礎知識的介紹,重點不僅是放在對基本概念的理解與記憶上,而且還要能用其準確判別一些名言警句、成語、俗語和某些表述所屬的類別。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別的意義上使用。
(2)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主義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diào)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專門的哲學術語有著特定的含義和確定的標準,不能隨意亂用,也不能另立標準,否則會造成混亂。
(3)哲學有所謂二元論,認為精神和物質是平行的,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diào)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
(1)唯物主義經(jīng)歷了三種歷史形態(tài),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xiàn)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物主義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力圖從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于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chǎn)生而出現(xiàn)的。這種唯物主義以自然科學為依據(jù),對唯物主義的論證比起樸素唯物主義有許多進步,但缺少古代哲學那種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的觀念。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唯心史觀(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缺陷。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的含義及其實質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人的感覺、經(jīng)驗、觀念、意志、心等)作為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主觀精神的產(chǎn)物。其荒謬之處在于必然導致認為只有自我才是存在的"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的含義及其實質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物質、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變?yōu)楠毩⒌拇嬖?,并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其荒謬之處在于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chuàng)世說",其所謂的客觀精神不過是上帝的別名。
(3)二者的區(qū)別一般說來,主觀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感覺經(jīng)驗(顛倒了感覺和對象的關系),客觀唯心主義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顛倒了概念和對象的關系)。
4.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淖,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斷、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列寧指出,唯心主義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然而,它卻是生長在結果實的、活生生的人類認識之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這是因為,唯心主義盡管在人類思維發(fā)展過程中提出了不少重要問題,產(chǎn)生過有重要價值的思維成果,但作為一種主觀同客觀相分離、認識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理論觀點,并不能有效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因此,只能是人類認識之樹上的"不結果實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