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后低顱壓多發(fā)生在頭傷后1~2小時,有時在2~3天之后以頭痛最為突出,常位于前額及后枕部,且隨頭位的升高而加劇。嚴重時遍及全頭并向頸、背、肩,甚至向下肢放射,采平臥或頭低位時頭痛隨即減輕或消失。過去認為這種體位性頭痛與腦組織下沉有關,但最近通過MRI研究并未得到證考試大-全國教育類網站(www.Examda。com)實。因此,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顱內血管受到牽扯或推壓有關;與顱內容量減少而使腦膜的張力產生順應變化有關;或與顱腔容量代償性調節(jié),使血量與腦脊液量互補,所引起的顱內血管擴張有關。其次是眩暈和嘔吐,每于頭位變動時或劇烈頭痛之后,即出現(xiàn)頭昏目眩、惡心嘔吐,病人常有動脈細速、血壓偏低、畏光、乏力、厭食、失水及頸僵等表現(xiàn),嚴重時可出現(xiàn)意識障礙,輕者倦睡,重者昏迷。少數病人尚可出現(xiàn)植物神經癥狀,如生命體征顯著波動、面部和頸部皮膚陣發(fā)性潮紅,甚至個別患者因腦組織失去腦脊液的托浮和襯墊作用,使顱神經直接受到擠壓或牽扯而出現(xiàn)瞳孔不等大及/或外展肌麻痹等征象,易與顱內壓升高相混淆,應予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