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信息化遭遇文化沖突[2]

字號:

功利主義解剖偽信息化之怪胎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困惑: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沒有斷裂的文明。我們的四大發(fā)明婦孺皆知,祖沖之的數(shù)學成就西方1000年,我們的鼓風爐冶鐵技術比歐洲早1500年。然而,幾千年綿延的中國文明,為什么沒能使中國在15世紀之后提前步入工業(yè)文明?難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信息文明來臨之際注定再次成為文化羈絆?
     “粗放經營”曾經是描述中國傳統(tǒng)工業(yè)管理落后的代名詞。信息文明的到來必然迫使這種粗放模式向管理精細化加速變革。一時間,“量化管理”、“扁平化管理”、“矩陣管理”等新名詞呼嘯而來。
     而此時此刻,仍有眾多的中國企業(yè)殘存著農耕文化思維的烙印,很容易小富即安。
     對于中國企業(yè)管理落后的現(xiàn)狀,有人舉出了“中餐館思維永遠做不成麥當勞全球連鎖”的例證。標準化是典型的西方思維模式,麥當勞式的“復制成功”已成為標準化運營的典范。中餐菜譜里的“精鹽少許”,曾被譏笑為永遠做不大的中國式思維。
     那么,“精鹽少許”式的思維,是不是中國走向信息化文明的根本障礙呢?
     臺灣的永和豆?jié){是中餐館,但依然可以實現(xiàn)標準化。而法式大餐拒絕標準化的復制,追求菜色的絕對個性,這恰與中餐異曲同工,更依賴于從個性創(chuàng)新獲取競爭力。同屬儒家文化圈,同樣倡導世情人倫、天人合一,為什么新加坡、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能夠順利地通過信息化文明走向管理現(xiàn)代化呢?
     當中國信息文明因生吞活剝的拿來,而釀成文化苦酒的同時,于是很多人開始懷疑信息革命究竟是文化的變革還是工具的變革。
     然而遺憾的是,這一反思卻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功利主義的偽信息化。這些人認為從工業(yè)文明到信息文明,并不存在文化本質的沖突,進而把信息化對管理文化的變革武斷地解讀為管理工具的變革,管理的信息化只是意味著把算盤換成計算機鍵盤而已,骨子里面文化觀念并不覺得落后,也不打算改變這種現(xiàn)狀。
     這種思潮導致了很多企業(yè)的偽信息化,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生搬硬套,可以花錢買計算機、買軟件、鋪設信息網(wǎng)絡,但絕無心改變原有管理觀念。
     一家小型化肥廠的老板振振有詞:“我們靠的是拉關系、批條子開拓市場,信息化本身換不來錢。”
     一家大型零部件制造業(yè)的老總道出另外一個緣由:“要不是外國大客戶逼著我們上信息化,我們才懶得弄這些華而不實的洋玩意兒?!?BR>     在這種語境的影響下,眾多急功近利的小型IT服務公司,打著“本土化”信息服務的旗號,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這些所謂的IT公司既不花力氣去做技術開發(fā),也不花時間去培育和提高客戶的管理意識,只不過是披掛著信息化這個堂皇的嘴臉,陪同客戶敷衍了事算完。而真正從管理思維角度去變革傳統(tǒng)工業(yè)落后局面的ERP軟件,卻鮮有人問津。
     把信息化當成一種時髦工具的裝飾,在信息化的過程中依然懷揣著落后工業(yè)時代的文化糟粕,這是思維上的一個毒瘤,并會逐漸生長為一個偽信息化文明的怪胎。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明:占我國企業(yè)總數(shù)99.6%的4000萬戶中小企業(yè),其中74%的企業(yè)信息化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不足1%,ERP在大中型企業(yè)的實施率僅有0.7%,而在這0.7%已實施ERP的企業(yè)中,其成功率不足20%。然而,歐美發(fā)達國家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實現(xiàn)了ERP的成功普及,普及成功率達85%。
     跨國公司的全盤西化沒能使中國信息化開花結果,而土生土長的偽信息化又憑空營造了一個信息文明的偽繁榮假象,二者相互作用,使得我們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的進程如此緩慢,使得我們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信息化的差距如此之大。
     讓人深思的是:除此二者之外,有沒有別的成功模式去探索和借鑒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采用“跨文明方式”。
     跨文明探索 信息化的鳳凰涅槃
     跨文明方式有兩層含義:一是跨越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兼收并蓄;二是跨越工業(yè)文明和信息文明,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