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展望未來
展望未來,我們都在尋求繼續(xù)成功的路徑。
在我看來,為根本的是,我們應該有能力抓住時下新出現(xiàn)的主要機遇。為此,大學必須繼續(xù)我們偉大的目標,贏取實現(xiàn)這些目標所需的資源,牢牢把握我們進行科學探索和學術研究的自由。
我將列舉一些近和將來的機遇來結束我的講演。借助于學術活動,當然有時也借助于豐富的圖書館藏,世界各地的大學已成為其所在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管理者和創(chuàng)造者。然而作為一所英國大學的一校之長,我深切地意識到,幾個世紀以來,劍橋大學與世界其他各地的交流已經造就了我們國家和我們大學自身的歷史與文化。早在八百年前創(chuàng)校之初,劍橋大學就不只關注它所在的那個英格蘭東部的小小市鎮(zhèn)。如今,在很多方面來說,我們已經成了全球性的大學。更有甚者,劍橋學子早已經生活和工作在全球的各個民族、各種文化之中,并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實施國際化項目之初,西方高校曾經想當然地認為,盡管學生和老師可以環(huán)游世界,但是派遣交流教師和學生的那些大學本身是不大會改變的。然而,這是一個幼稚的假設。大約十年前開始,大學內部的同步且非常迅速的改變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的事實。全球化帶來的興奮勁隨處可感,全球化的力量以及與之俱來的壓力要求我們以全新的方式共同合作。我將以劍橋和中國的關系為例,描述劍橋大學全球化的一些感觸和做法,并與大家一起討論所共同面臨的系列問題。
我還是從熟悉的課程設置開始吧。通過利用大學圖書館里關于中國研究的豐富館藏資料,我們的東方研究學院已經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直到近,這也是學校開設中國教育課程的學院,一家啊!
然而,眼下在劍橋的各個院系里,了解中國、領會中國的動力無所不在。
學生構成的改變可能是國際化體現(xiàn)明顯的地方?,F(xiàn)在,15%的劍橋本科生和53%的研究生不是英國本國人。準確地說,占學校學生總數(shù)27%的這批學生來自世界各大洲,當然,南極除外。
令我感興趣的是,復旦大學的學生構成似乎有著類似的趨勢。今年的劍橋在校生有643人來自中國,大部分是研究生,其中女生占有很高的比例。中國留學生占了劍橋學生總數(shù)的4%。他們的興趣大多集中在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的學科。
展望未來,“我們愿意教育誰”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英國的大學擁有世界上多的海外留學生。這對于一個擁有悠久航海歷史并有著800年泛歐洲學術傳統(tǒng)的小小島國來說也許不足為奇,但是,對于一個大學而言,“教育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你是誰”;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所做的決定對于在該大學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有著深遠影響。我想,劍橋大學就是嚴肅思考這些問題的大學之一,并且認為這些問題不可以輕易放棄。
國際化意味著我們要讓劍橋大學走向世界,也要讓世界走進劍橋。我們正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創(chuàng)新各種工作方式。幸運的是,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語言和教育通用語言所激發(fā)的語言學習興趣,使我們有著五百年歷史的劍橋出版社能夠走向世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二十個國家建立分社。
令我高興的是,劍橋的主考官們正在和有著世界上古老考試制度的后裔們合作!
大學與大學之間的合作基礎往往植根于個人或院系的努力。
當研究者個人決定合作的時候,研究項目就創(chuàng)立了。在劍橋,即使是單個的院系也有可能建立全球化的合作網(wǎng)絡。這個名單只是劍橋大學各院系和中國各研究機構之間正式或非正式合作的一個縮影。事實上,當每個的學者都在全球范圍內找尋彼此的時候,真正的全球化無疑就開始了!
然而,我更傾向于認為,教育機構之間建立正式的紐帶,搭建聯(lián)系的橋梁也是非常重要的。橋梁使我們所有的人——學生、院系科研教學人員、行政主管們——更輕松地你來我往,開展合作?,F(xiàn)在,劍橋大學已經和中國、美國、歐洲的一些重要大學建立了正式的聯(lián)系。我們是歐洲研究聯(lián)合學院和國際研究學院聯(lián)盟的一個組建成員。前者致力于說服歐洲的決策者認識到大學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而后者則在建立之初就關注全球緊迫問題并開展國際性的合作。
我想,今天在座的各位大概經常收到世界各地合作機構的邀請吧。至于我自己,我天生就是一個橋梁的建造者,而且我的大意愿就是接受所有的邀請!不過,事實上,如果我把過多時間花在橋梁的搭建上,那么我就沒有多少剩余時間來與橋梁另一端的同僚們進行深入交流??傊?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在共同目標基礎之上的戰(zhàn)略合作模式,以便為我們有才華的學生提供好的培養(yǎng)和教育,并使我們在所有知識領域都能始終保持在學科的前沿。
不管未來會如何,我認為,劍橋大學將始終把與中國的聯(lián)系放在顯著的位置上。在我們看來,劍橋和中國之間過去的交往、當今的活動以及未來的機遇都集中表達了這樣的理念。我愿意相信,曾經留學劍橋的徐志摩那首優(yōu)美而又深情的《再別康橋》,既是我們與中國同行們百年來形成的共識,也必定是劍橋繼續(xù)與你們合作的見證。
展望未來,我們都在尋求繼續(xù)成功的路徑。
在我看來,為根本的是,我們應該有能力抓住時下新出現(xiàn)的主要機遇。為此,大學必須繼續(xù)我們偉大的目標,贏取實現(xiàn)這些目標所需的資源,牢牢把握我們進行科學探索和學術研究的自由。
我將列舉一些近和將來的機遇來結束我的講演。借助于學術活動,當然有時也借助于豐富的圖書館藏,世界各地的大學已成為其所在民族歷史和文化的管理者和創(chuàng)造者。然而作為一所英國大學的一校之長,我深切地意識到,幾個世紀以來,劍橋大學與世界其他各地的交流已經造就了我們國家和我們大學自身的歷史與文化。早在八百年前創(chuàng)校之初,劍橋大學就不只關注它所在的那個英格蘭東部的小小市鎮(zhèn)。如今,在很多方面來說,我們已經成了全球性的大學。更有甚者,劍橋學子早已經生活和工作在全球的各個民族、各種文化之中,并成為時代的引領者。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實施國際化項目之初,西方高校曾經想當然地認為,盡管學生和老師可以環(huán)游世界,但是派遣交流教師和學生的那些大學本身是不大會改變的。然而,這是一個幼稚的假設。大約十年前開始,大學內部的同步且非常迅速的改變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的事實。全球化帶來的興奮勁隨處可感,全球化的力量以及與之俱來的壓力要求我們以全新的方式共同合作。我將以劍橋和中國的關系為例,描述劍橋大學全球化的一些感觸和做法,并與大家一起討論所共同面臨的系列問題。
我還是從熟悉的課程設置開始吧。通過利用大學圖書館里關于中國研究的豐富館藏資料,我們的東方研究學院已經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直到近,這也是學校開設中國教育課程的學院,一家啊!
然而,眼下在劍橋的各個院系里,了解中國、領會中國的動力無所不在。
學生構成的改變可能是國際化體現(xiàn)明顯的地方?,F(xiàn)在,15%的劍橋本科生和53%的研究生不是英國本國人。準確地說,占學校學生總數(shù)27%的這批學生來自世界各大洲,當然,南極除外。
令我感興趣的是,復旦大學的學生構成似乎有著類似的趨勢。今年的劍橋在校生有643人來自中國,大部分是研究生,其中女生占有很高的比例。中國留學生占了劍橋學生總數(shù)的4%。他們的興趣大多集中在與自然科學密切相關的學科。
展望未來,“我們愿意教育誰”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英國的大學擁有世界上多的海外留學生。這對于一個擁有悠久航海歷史并有著800年泛歐洲學術傳統(tǒng)的小小島國來說也許不足為奇,但是,對于一個大學而言,“教育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你是誰”;在這種情況下,大學所做的決定對于在該大學接受教育的學生來說有著深遠影響。我想,劍橋大學就是嚴肅思考這些問題的大學之一,并且認為這些問題不可以輕易放棄。
國際化意味著我們要讓劍橋大學走向世界,也要讓世界走進劍橋。我們正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而創(chuàng)新各種工作方式。幸運的是,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語言和教育通用語言所激發(fā)的語言學習興趣,使我們有著五百年歷史的劍橋出版社能夠走向世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二十個國家建立分社。
令我高興的是,劍橋的主考官們正在和有著世界上古老考試制度的后裔們合作!
大學與大學之間的合作基礎往往植根于個人或院系的努力。
當研究者個人決定合作的時候,研究項目就創(chuàng)立了。在劍橋,即使是單個的院系也有可能建立全球化的合作網(wǎng)絡。這個名單只是劍橋大學各院系和中國各研究機構之間正式或非正式合作的一個縮影。事實上,當每個的學者都在全球范圍內找尋彼此的時候,真正的全球化無疑就開始了!
然而,我更傾向于認為,教育機構之間建立正式的紐帶,搭建聯(lián)系的橋梁也是非常重要的。橋梁使我們所有的人——學生、院系科研教學人員、行政主管們——更輕松地你來我往,開展合作?,F(xiàn)在,劍橋大學已經和中國、美國、歐洲的一些重要大學建立了正式的聯(lián)系。我們是歐洲研究聯(lián)合學院和國際研究學院聯(lián)盟的一個組建成員。前者致力于說服歐洲的決策者認識到大學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而后者則在建立之初就關注全球緊迫問題并開展國際性的合作。
我想,今天在座的各位大概經常收到世界各地合作機構的邀請吧。至于我自己,我天生就是一個橋梁的建造者,而且我的大意愿就是接受所有的邀請!不過,事實上,如果我把過多時間花在橋梁的搭建上,那么我就沒有多少剩余時間來與橋梁另一端的同僚們進行深入交流??傊?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在共同目標基礎之上的戰(zhàn)略合作模式,以便為我們有才華的學生提供好的培養(yǎng)和教育,并使我們在所有知識領域都能始終保持在學科的前沿。
不管未來會如何,我認為,劍橋大學將始終把與中國的聯(lián)系放在顯著的位置上。在我們看來,劍橋和中國之間過去的交往、當今的活動以及未來的機遇都集中表達了這樣的理念。我愿意相信,曾經留學劍橋的徐志摩那首優(yōu)美而又深情的《再別康橋》,既是我們與中國同行們百年來形成的共識,也必定是劍橋繼續(xù)與你們合作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