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考研英語參考答案及詳細解答(2)

字號:

SectionⅡReading Comprehension
    Part AText 1
    篇章導讀
    這篇文章采用的是一種對比的思維模式。本文講述了關于DNA遺傳技術本身涉及的道德和道義問題。作者在第1自然段引用了弗蘭肯斯坦博士所創(chuàng)造的一個怪物,從而引出了DNA的道義問題和道德問題,并提出一個問題即我們要不要去形成一種新的道德哲學觀呢。之后在第2自然段作者對該問題做出了回答,說不用,其實在一千年以前康德就說過個體不應該作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在第3自然段作者批判了為達到目的而把DNA技術當作手段的問題。在第4自然段作者對比性地說明了,關于個人以及國家究竟誰來控制DNA的問題,在第5自然段作者又對比了人和機械之間的差異性。文章的關鍵詞為“alter our DNA radically”、“l(fā)ifeforms”、“moral issue”、“reproduce”、“moral philosophies”等等。
    思路解析
    21「答案」[D]
    「解析」題干問:“本文引用弗蘭肯斯坦博士所說的話的目的是為了……”。此題可以定位在第1自然段,且文章1、2、3段反復強調“moral philosophies”,因此選項[D]“引入生物技術中所存在的道德問題的話題”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給出DNA技術突破的精彩的一頁”,選項[B]“強調手段對達到一種永久目的的重要性”和選項[C]“顯示出他是如何在一千年前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生命形式”都與原文不相符,不是作者引用的目的
    22「答案」[B]
    「解析」題干問:“我們從文章可以得出結論:人類克隆技術應該使用的方式是……”。正確選項為[B]“合理的并且是相當謹慎的”,從文中2、3、4自然段定位,歸納以后得出這樣的選項。而選項[A]“過分和奢侈的”,選項[C]“激進的和不分青紅皂白的”和選項[D]“公開的而且是熱情的”都與作者在整篇文章所使用的語氣不相符合。
    23「答案」[A]
    「解析」題干問:“我們從本文得知,奧爾德斯·賀胥黎持有怎樣的觀點?”此題可定位在第4自然段,正確選項為[A]“DNA技術應該受到個人的控制”,作者在文中對奧爾德斯·賀胥黎的觀點提出了一種批判。而選項[B]“政府應該對個人少加以控制”,選項[C]“人們需要政府來保護DNA信息”,和原文的意思是相反的。選項[D]“關于人類克隆的道德觀念應該被刪除”與問題不符合。
    24「答案」[D]
    「解析」題干問:“從全文后一段推測,我們能預測下面哪項是作者在下一部分將要講述的內容?”此題可定位于全文的后一句。正確選項為[D]“生物技術研究的現(xiàn)狀”。而選項[A]“反思生物技術的道德”,選項[B]“對我們的個人隱私的冒犯性的侵犯”和選項[C]“我們后代智商不可避免的改變”都無法從文章的邏輯得出這樣的判斷。
    25「答案」[C]
    「解析」題干問:“根據后一段,‘干件’和‘濕件’的關系就像……”。在文中“干件”指的是機器,“濕件”指的是人的肉體,因此選項[C]“機器和肉體的關系”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整體和個體”,選項[B]“想象和現(xiàn)實”和選項[D]“暫時和永遠”都不能構成類比的邏輯關系。
    參考譯文
    到下個世紀,我們將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DNA,即在制造新的生命形式時對自己的理智和情感進行編碼。弗蘭肯斯坦博士造出他的怪物時,他曾就是否應該允許它繁殖生育而深思這樣一個道德問題:“我有權利為我自己的利益而降禍于子孫后代嗎?”這樣的問題是否要求我們發(fā)展新的道德哲學?
    也許不是。相反,我們將重溫一個歷經考驗的道德觀念,它有時被稱作“黃金法則”。一千年來嚴謹?shù)牡赖轮髁x者——康德將這一觀念塑造成一個“絕對命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把每個人作為個體對待,而不是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在這一道德準則下,我們應該摒棄人類的克隆技術,因為它不可避免地會使一些人成為達到另外一些人目標的手段。這些人的價值只體現(xiàn)在他們是我們喜愛的人的復制品或是許多身體部件的組合上,而不在于他們是有自身權利的個體。不管多么模糊,我們還應劃一個界限,在這個范圍內遺傳工程可被用來治療疾病和彌補缺陷,而不是用來改變決定一個人成為個體的個人特性(智商、身體特征、性別和性征)。
    生物技術的時代將給我們更充分的理由來保護個人隱私。奧爾德斯·赫胥黎在《美妙的新世界》一書中犯了一個錯誤:他把DNA技術授權給了個體和家庭,而沒有把權力集中于國家手中。但是(事實上)國家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證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任何人,沒有我們的允許不能看到我們的遺傳數(shù)據或利用它來歧視我們。
    那么我們可以迎接可能于下世紀末出現(xiàn)的生物技術的突破,這一技術突破可與描繪基因相媲美:標記出我們大腦中的100億甚至更多的神經元。應用這些信息,我們有朝一日可能創(chuàng)造出人工智能,它們的思維和經驗意識方式與人腦沒有什么區(qū)別。終我們可能在一臺機器“干件”里復制出我們自己的頭腦,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不依賴生物大腦和人體這樣的“濕件”而活著。20世紀信息技術的革命將由此同2l世紀的生物技術革命融為一體。當然這只是科學幻想?,F(xiàn)在還是讓我們回到現(xiàn)實科學中來吧。
    Text 2
    篇章導讀
    本文是一篇關于睡眠方面的研究性的文章。文章第1自然段說好睡眠是相當重要的,而沒有必要在考前努力地研讀課本,那么關于這種古訓毫無疑問是正確的,而人們沒有搞清楚的是為什么睡眠對記憶有好處,我們知道它好,卻不知道它為什么好。隨后作者通過文章第2、3、4、5段的科學實驗,進一步澄清說明睡眠的確對于記憶是有好處的。文章的關鍵詞為“sound night‘s sleep”、“science”、“behavioral psychology”、“memory”以及“brainwave”等等。
    思路解析
    26「答案」[C]
    「解析」題干問:“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者對于什么有不同的觀點?”文中第1自然段提到他們對為什么睡眠對記憶有好處持有不同的觀點,因此[C]“為什么睡眠對記憶有很大的好處”為正確選項。而選項[A]“夢是如何在其過程中得到改變的”,選項[B]“睡眠和蘇醒的區(qū)別”和選項[D]“好睡眠的功能”均不是他們分歧的觀點。
    27「答案」[A]
    「解析」題干問:“如實驗室研究中所表明,快眼運動的特征是……”。正確選項為[A]“急劇活躍的腦電圖”,此題可以定位在第2自然段,且在第3、4段又再次說明。選項[B]“被研究者很快的反應速度”,選項[C]“復雜的記憶模式”和選項[D]“前一天事件的重現(xiàn)”都不是快眼運動的主要特征。
    28「答案」[B]
    「解析」題干問:“作者談到‘人工語法’,目的是為了說明……”。正確選項為[B]“所學到的內在模式”,此題定位于原文的第3段,且在原文的第5段作者以學數(shù)學的學生為例說明,如果睡得好,大腦會發(fā)現(xiàn)一種內在的某種學習材料的模式。選項[A]“研究的重要性”,選項[C]“和燈泡的相似”和選項[D]“睡眠的重要性”都不是作者說到“人工語法”所要談論的目的。
    29「答案」[C]
    「解析」題干問:“在研究中皮埃爾·馬凱領導的小組主要利用的是什么方法?”正確選項為[C]“采用一種對比和比較的方式”,這個題考察的是對2、3、4、5段的歸納,他們把各種情形的情況進行對比性的研究。選項[A]“揭示一種長期持有的古訓”,選項[B]“澄清了對夢的預言”和選項[D]“把因果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都不是他們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30「答案」[D]
    「解析」題干問:“馬凱給第二天參加大考的人有什么建議?”正確選項為[D]“在晚上好好的睡覺”,這是一個通篇的中心歸納的考察題,在晚上好好的睡覺對記憶是有好處的。而選項[A]“努力地記憶語法”,選項[B]“認真地研究課本”和選項[C]“記錄自己的腦呈像”都不是他的明顯建議,盡管這些錯誤的選項使用了原文中的某些表達和單詞。
    參考譯文
    大考之前,一夜酣睡要比你研讀書本更有益。不管怎樣,人們將其視為至理名言??茖W(行為心理學)證明了這一名言。關于為何睡眠有助于大腦記憶有兩種相對立的說法,但行為科學研究卻不能夠對其進行區(qū)分。一種理論認為,睡眠中形成永久記憶。另一種理論認為,記憶實際上是在白天形成的,只不過是在晚上對它“編輯”,并把多余的刪去。
    要對兩種理論進行區(qū)分,探究人在睡眠過程中大腦的情況是必要的,但又是困難的。經過十年的艱苦工作,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皮埃爾·馬凱領導的小組卻做到了這一點。比利時小組尤其感興趣的睡眠階段是快速眼動(REM)睡眠。這時,大腦和身體處于活躍狀態(tài),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眼球在眼皮下來回移動,仿佛在欣賞電影,腦電圖與清醒時相似。正是這段睡眠時間,白天發(fā)生的事才有可能在夢中出現(xiàn)。
    馬凱醫(yī)生使用一種稱為PET的電子設備對白天從事某項任務的人進行研究,并在晚上他們熟睡時進行跟蹤研究。這項任務要求他們在看到六個不同位置處的燈光亮時,迅速按下電鈕,越快越好。當他們學會如何去做以后,反應速度就加快了。他們不知道燈亮有時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出現(xiàn)的——這種模式被稱作“人造語法”。而反應時間的縮短正說明他們在有模式時比沒有模式時學得快。
    而且,要學的東西越多(比如學習“語法”和機械性的按下電鈕),大腦就越活躍?!熬庉嫛崩碚摕o法對此進行預測,因為在任何情況下,無關刺激的數(shù)量都是一樣的。試驗對象在醒來時的反應時間甚至比睡覺時還快,從而消除了他們在學習,而不是沒有學這一疑慮。
    因此,該小組得出結論,在快速眼動(REM)睡眠中,通過再次激活,使與記憶有關的神經連接得到加強。尤其是當大腦注意到所學材料的內在結構時,更是如此。所以,大考前夜,參加第二天數(shù)學考試的學生可以酣睡,他們知道明天需要記住的都是些基本的代數(shù)法則,而不是隔壁收音機里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