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識:山東臨淄佛教與道教

字號:

臨淄佛教
    臨淄民眾信奉佛教始于東漢,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唐代名僧善導(dǎo)即臨淄人。沿至明清,寺廟遺跡眾多,大小佛教寺堂就有30多處,但多已坦廢。今僅存有漢代康山寺和北魏金陵寺、西天寺、施福寺、石佛堂及明代興福寺等寺廟的石佛。自民國時期以來,佛教活動逐漸絕跡。
    1978年以來,由于宗教政策的落實,佛事活動非?;钴S。為了滿足廣大佛教信眾的信教需求,同時便于管理,信教群眾自發(fā)集資翻建了金陵寺和石佛堂,并分別被批準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陵寺位于朱臺鎮(zhèn)南高陽村,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現(xiàn)尚存石佛兩尊,2000年主殿和部分經(jīng)堂翻建并投入使用?,F(xiàn)由果善法師主持,四眾居士2000名左右,來去隨緣,以念佛誦經(jīng)為主。
    石佛堂位于齊都鎮(zhèn)石佛堂村,始建于北魏永安三年(530年),先有佛后有村,村名即源于此。多次被毀,多次修復(fù)。現(xiàn)有大殿七間,配殿八間,正門一間,鐘樓、鼓樓各一幢,伙房倉庫四間,外有放生池。延請上能下闡大和尚為方丈,仁興為法人,仁年主持日常教務(wù)。禮佛弟子約百余人。
    臨淄道教
    臨淄道教歷史悠久,東漢為興盛時期,以后與佛教互相排斥斗爭,又互相滲透借鑒,形成了多神教。把自然現(xiàn)象加以人格化而崇拜為神,又把歷史名人神化而信奉,直至明清其活動從未間斷,所建廟觀頗多。據(jù)民國九年《臨淄縣志》載,北齊時在今臨淄西關(guān)建天齊觀,宋代在西關(guān)、孫婁建三元閣、八仙閣,元代在大夫觀、龍觀、東古城建洞真觀、猶龍觀、修真觀,現(xiàn)廟觀已無存,信仰者也逐漸消失。
    姜太公是我國歷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是周代齊國的第一代國君,民間傳太公為“神上神”,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穆公則為姜太公之子,曾領(lǐng)鎮(zhèn)營丘(臨淄),其后裔皆以丘、邱為氏,穆公既成為丘姓始祖。我國臺灣地區(qū)與東南亞各國的姜太公后裔近幾年紛紛來臨淄尋根祭祖。
    1995年7月,臺商邱正吉先生心系先祖,承宗親重托捐資百萬,在臨淄已于1992年建成的姜太公祠左面,建成丘穆公祠。共占地1800平方米,兩祠內(nèi)主要建筑有三君殿、五祖殿、五賢殿、釣翁齋、觀魚亭、道士院、鐘鼓樓、假山、魚池、盆景花卉園,規(guī)模宏大,穆公祠南邊有姜太公衣冠冢,祠內(nèi)碑石林立,綠樹成陰,爐鼎香煙繚繞,清新幽靜。1997年8月,姜太公祠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