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育科學方法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試題

字號: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在科學,首次研究了科學認識的“歸納—演繹”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邏輯之上建立了科學方法論的哲學家、思想家是( )
    A.蘇格拉底 B.柏拉圖 C.亞里士多德 D.畢達哥拉斯
    2.題錄、索引、題要、文摘等屬于文獻等級中的( )
    A.文獻 B.二次文獻 C.三次文獻 D.四次文獻
    3.歷史研究法中屬于第二層次的研究是( )
    A.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研究 B.史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C.搜集、整理和分析處理史料 D.歷史事件與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研究
    4.對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鑒別是否善本、“精本”或作者本人的稿本,需要采用( )
    A.辨?zhèn)慰甲C法 B.??狈?C.年*證法 D.作者考證法
    5.根據(jù)觀察的方式,教育觀察研究可以分為( )
    A.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B.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
    C.自然情境中的觀察與實驗室中的觀察
    D.結構式觀察與非結構式觀察
    6.在教育調查研究中,基本、使用廣泛的研究方法是( )
    A.訪談調查 B.問卷調查 C.測量調查 D.調查表法
    7.根據(jù)訪談過程是否有嚴格設計的訪談提綱,可以把訪談調查分為( )
    A.性訪談調查和重復性訪談調查
    B.個別訪談調查和集體訪談調查
    C.結構性訪談調查和非結構性訪談調查
    D.電話訪談調查和網(wǎng)絡訪談調查
    8.按實驗控制程度,教育實驗可以分為( )
    A.前實驗、準實驗和真實驗
    B.確認性實驗、探索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
    C.因素型實驗、反應型實驗和函數(shù)型實驗
    D.單組實驗、等組實驗和輪組實驗
    9.使用取樣記錄法,要求觀察者在開始之前就確定( )
    A.觀察范圍 B.觀察目的 C.觀察時間 D.觀察類型
    10.理論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現(xiàn)為( )
    A.調查報告 B.實驗報告 C.經(jīng)驗總結 D.學術論文
    11.在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中,考察教育現(xiàn)象的起源、形成、變化發(fā)展過程及其本質,常用的方法是( )
    A.教育觀察法 B.發(fā)生學方法
    C.教育調查法 D.教育實驗法
    12.判定定性研究內在信度的主要指標是( )
    A.研究的差異性 B.研究的一致性
    C.研究的多樣性 D.研究的特殊性
    13.定量分析中數(shù)據(jù)的歸類整理主要是( )
    A.分析集中量數(shù) B.編制統(tǒng)計圖表
    C.分析差異量數(shù) D.轉換地位量數(shù)
    14.單因素方差分析又通稱為方差分析,即利用方差進行( )
    A.t檢驗 B.X2檢驗 C.Z檢驗 D.F檢驗
    15.以教育事實為主的科學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
    A.教育觀察報告、教育調查報告、教育實驗報告等
    B.學術論文、教育觀察報告、教育調查報告等
    C.學術論文、教育調查報告、教育實驗報告等
    D.學術論文、學術專著、教育觀察報告等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6.研究
    17.相關調查
    18.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
    19.系統(tǒng)方法
    20.析因設計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21.教育研究中歷史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2.調查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3.定性分析中檢驗效度的方法有哪些?
    24.方差分析的假定條件是什么?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25.試論建立和檢驗教育科學研究理論構思的基本方法。
    26.結合全結構式教育觀察的特點,分析這一觀察方法的利與弊。
    全國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教育科學方法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試題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0456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C 2.B 3.D 4.B 5.A
    6.B 7.C 8.A 9.B 10.D
    11.B 12.B 13.B 14.D 15.A
    二、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6.指的是創(chuàng)造知識和整理修改知識,以及開拓知識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動。
    17.是指調查兩種或兩種以上教育現(xiàn)象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目的是尋找相關因素以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18.是在已有客觀現(xiàn)實材料及思想理論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各種邏輯的和非邏輯的方式進行加工整理,以理論思維水平的知識形式反映教育客觀規(guī)律的一種研究。
    19.是一種將對象作為系統(tǒng)進行定量、模型化和擇優(yōu)化的研究方法。它建立在對系統(tǒng)的分析和綜合、建立系統(tǒng)的模型以及系統(tǒng)的擇優(yōu)的基礎上,從而揭示系統(tǒng)普遍性質和一般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系統(tǒng)的合理控制。
    20.是指在同一實驗研究中,操縱兩個或多個變量(因素)的設計,其特點是將實驗中每一變量的各個水平都結合起來進行實驗。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21.(1)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
    (2)史料的搜集與鑒別;
    (3)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史料的分析研究,從而發(fā)現(xiàn)和揭示教育演變的規(guī)律。
    22.(1)標題:對本表基本內容所作的簡要概括說明;
    (2)序號:在有多個表格的同時,應在標題前加序號以示區(qū)分;
    (3)標目:作為表格的分類標志,說明調查表所要研究的問題各具體組成部分的內容;
    (4)數(shù)字:是被調查者需要填寫的部分;
    (5)表尾:說明調查單位、調查員或填表人、填表日期;
    (6)表注:包括填表說明、數(shù)字資源的來源、特殊項的注釋等。
    23.(1)檢查法。對研究結果中的漏洞逐步檢查,找出原因,加以糾正;
    (2)三角互證法。對同一問題從多個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來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獲得大的一致性;
    (3)反饋法。研究結果得出后,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力圖從多個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結果,檢查其有效程度;
    (4)比較法。將研究結果與相關定義和理論加以比較。
    24.(1)研究對象應隨機抽取,其觀測數(shù)據(jù)應相互獨立;
    (2)因變量應是連續(xù)變量,且樣本應來自正態(tài)分布的總體;
    (3)各樣本的方差應大致相似。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25.(1)理論探討。初步確定該研究課題的基本概念、內容范疇及研究思路;
    (2)建立指標體系,使理論構思具體化并得到初步驗證;
    (3)通過調查研究及準備性的實驗研究,為形成理論構思提供事實依據(jù);
    (4)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吸取其中合理因素。
    26.(1)全結構式教育觀察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運用的施行于實驗室的、具有詳細的觀察計劃、明確的觀察指標體系、可全面控制的觀察。
    (2)全結構式教育觀察的主要優(yōu)點是:①觀察過程嚴密,結果公正、客觀;②觀察資料系統(tǒng)、科學,并可充分利用數(shù)量表述。
    (3)全結構式教育觀察的局限性主要是它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很難運用。具體表現(xiàn)在:①它要求觀察者具有相當?shù)睦碚撝R及進行全結構式教育觀察所需要的相關技術;②要求實驗室的條件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