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技巧(二)

字號:


     一、題型分析閱讀理解測驗是言語理解與表達測驗中重要的題型之一。從近年來的考試看,要求越來越高,難度也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對將要從事國家行政工作的應試者,在閱讀理解方面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閱讀理解過程體現(xiàn)了讀者與書面言語材料之間雙向的思想交流。讀者在這一過程中要完成兩個層次的任務:一是識別;二是解釋。讀者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弄清表層意思,這是識別。進而將所獲取的信息轉(zhuǎn)化為深層意思,使之盡可能接近作者想表達的思想,這是解釋。在這一過程中,讀者往往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言語材料的語法、語義、修辭所提供的線索進行一定的分析、綜合與推理。
     閱讀理解的題目類型主要有兩種:
     (一)片斷閱讀
     在這種閱讀理解測驗中,每道題都包含一篇短文。在短文后面有一個不完整的陳述,要求你從所提供的四個選擇答案中選出一個來完成這一陳述。
     在解答這類試題時,要求你對整段短文有完整、準確的理解,并能找出這段話的主題。因為后面問題的設計往往與主題有關。此外,還要注意材料中的關鍵詞,因為有些問題的設計與關鍵詞有關,以此來考察應試者閱讀理解的準確性、細致性。
     在片段閱讀中,要求應試者回答的問題主要有兩種題型。第一種類型是給出一段陳述事實的短文,要求你從題后可供選擇的答案中,找出支持前面短文論點或觀點的選項。第二種類型是要求考生從短文后給出的四個句子中找出一個能準確復述這段短文的一句。這就要求考生能把握短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題,尤其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
     【例題】中西方歷史不同,在取名和用名上有很大差異性。就數(shù)量來說,西方人名總的來說比中國人名少?,F(xiàn)在英美國家可供選擇的名字只有1000多條,中國人普遍采用的名字有4000多個。在名字的選擇上,西方人比中國人受到更大限制。
     這段話直接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 由于歷史不同,中西方在取名和用名上有很大差異。
     B 由于名字數(shù)量的差異,在名字的選擇上,西方人比中國更受限制。
     C 就名字數(shù)量來說西方人比中國人少。
     D 中西方在取名和用名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名字數(shù)量上。
     【解答】要正確回答短文后面的問題,要求你必須能夠完整、準確理解短文的意思,并概括出這段話的主題,即短文“要說明一個什么問題”。這段話主要要說明,中西方在取名和用名上有差異,其中由于名字數(shù)量的差異,使西方人比中國人更受限制。因此,本題的正確選擇是B。其它選項要么是對短文某句話的復述,要么是結論簡單化,沒有抓住全文主題。
     (二)文章閱讀
     這種題型主要是考察應試者對語言文字的綜合分析能力,包括對語句一般意思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對比較復雜的概念和觀點的準確理解、對語句隱含信息的合理推斷、在干擾因素較多的情況下準確地辨明句義、篩選信息。題型的主要形式是給出一篇400—600字的文章,后面列出了幾個問題,要求應試者根據(jù)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回答問題,在備選答案中進行選擇。
     【例題】閱讀下面文字,并回答題后的問題:
     中國有人與生物圈計劃,世界其他國家也有。目的是尋求同一個答案——為什么人們在享受自己獲得的和創(chuàng)造的財富時,會時時受到大自然種種懲罰?因為人類在土壤侵蝕、沙漠化、濫伐森林、越來越多的物種瀕臨滅絕、環(huán)境污染等所導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中,已經(jīng)意識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類,還沒有真正揭開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秘密,對于人的自身生產(chǎn)和人的經(jīng)濟行為應該如何與生存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相適應,還缺乏足夠的認識。
     聯(lián)合國針對全球日益嚴重的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提出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為宗旨的人與生物圈計劃,受到世界各國的格外擁護和支持。作為該計劃理事國之一的中國,自1972年參加起就抱著極大的熱情。國務院于1978年正式成立了相應的計劃組織實施機構——UIY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迄今全國有37個有關項目列入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6個自然保護區(qū)被批準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qū)網(wǎng)。人與生物圈計劃,已經(jīng)成為跨地域、跨國界、聯(lián)系百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運用生態(tài)學方法研究人與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紐帶,已經(jīng)是為生物圈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提供多學科、多領域依據(jù)的窗口。
     1 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非常重視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原因是:
     A 揭開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秘密,人類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B 人類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的嚴重矛盾教育人類自身
     C 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日益嚴重
     D 人類在獲得和創(chuàng)造財富的同時受到大自然的種種懲罰
     2 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內(nèi)容是:
     A 人為什么會受到自然懲罰以及怎樣才能不受懲罰
     B 人類創(chuàng)造并獲得了財富為什么還會受到懲罰
     C 人怎樣才能既維護生態(tài)平衡又使自身和社會獲得發(fā)展
     D 人類搞經(jīng)濟建設怎樣才能既維護生態(tài)平衡又提高效益,使兩者相適應
     3 人與生物圈計劃的根本目的是:
     A 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
     B 促進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C 尋找并揭開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秘密
     D 促進跨地域、跨國界的生態(tài)學研究
     4以下判斷中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與生物圈計劃的中心課題是為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提供依據(jù)
     B 如果不能揭開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秘密,就會有更多的動物瀕臨滅絕
     C 作為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理事國,我國政府已為此做出一系列努力
     D 事實證明,人與生物圈計劃對促進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是有益的
     【解答】1 D2 C3C4B
     二、解題技巧
     1 首先必須對給出材料有完整、準確的理解,要從總體上把握材料的主題;
     2 要善于抓住文中關鍵句子或關鍵詞;
     3 要對文章的引申含義進行分析和深加工;
     4 從選項與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由于當今時代變遷迅速,為讓應試者關心新科技的發(fā)展以及時事的變幻,閱讀材料往往都來自于新的報刊雜志,既有一些人們熟知的概念和名稱,這些淡化了材料的陌生感;同時又有不少專業(yè)術語,讓應試者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根據(jù)這類材料設計的試題簡單利落,符合客觀題型的基本要求,并緊扣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這一目的去命題,避免了命題的主觀性。
     由此可見,要做好這類題目,平常要多看書讀報,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提高閱讀速度,增強閱讀理解的能力。在閱讀的材料選擇上,應側(cè)重于常用作考題的社科類文章,科技類文章以及精彩的文學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考點,即關鍵的字、詞、句、段落,在一定的語境里,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并可以自我設置問題,模擬做題,鍛煉自己的全面理解,綜合分析的能力。到考場上,平常心態(tài)對待,正常水平發(fā)揮,難題即可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