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jié) 水腫
組織間隙或體腔內過量的體液潴留稱為水腫(edema),然而通常所稱的水腫乃指組織間隙內的體液增多,體腔內體液增多則稱積水(hydrops)。水腫可表現(xiàn)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腫(anasarca)時往往同時有漿膜腔積水,如腹水(ascites)、胸腔積水(hydrothorax)和心包腔積水(hydropericardium)。
一、水腫的原因和機制
在生理狀態(tài)下,血液的流體靜力壓及組織液的膠體滲透壓和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及組織液的流體靜力壓是兩組互相拮抗的壓力,這兩組壓力保持動態(tài)平衡。組織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組織液流體靜力壓皆穩(wěn)定,分別為1.3kPa(10mmHg)、3.4kPa(25mmHg)和0.66kPa(5mmHg),而血液的流體靜力壓則在毛細血管動脈端和毛細血管靜脈端有明顯差別,前者為4.3kPa(32mmHg),后者為1.6kPa(12mmHg)。在毛細血管動脈端,血管內流體靜壓與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之和大于血漿膠體滲透壓與組織液流體靜力壓之和,所以液體從毛細血管內移向血管外;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則相反,血漿膠體滲透壓與組織液流體靜力壓之和大于血管內流體靜力壓與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之和,液體從組織間隙移入毛細血管內。少部分組織液可通過淋巴管回納入血液,組織液的形成和吸收處于動態(tài)平衡。水腫形成的機制,即上述平衡失調,體液自血管內逸出到組織間隙過多和(或)體液自組織間隙回納入血液過少。概括而言,引起平衡失調的原因不外①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②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③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④淋巴液回流受阻。
1.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見于蛋白質吸收不良或營養(yǎng)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腎臟疾患等。當血漿白蛋白量降到2.5±0.5g%或總蛋白量降到5±0.5g%時,就可出現(xiàn)水腫,為全身性。
2.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靜脈阻塞或靜脈回流障礙。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相應部位的組織水腫或積水,如肝硬變引起胃腸壁水腫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時的腔靜脈回流障礙則引起全身性水腫。
3.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質(組胺、激肽)、細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腫。炎性病灶的水腫即主要由于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經性水腫和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水腫亦屬此一機制。此類水腫通常發(fā)生于血管壁受損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乳腺癌根治術后,由于腋窩淋巴結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環(huán)破壞,可發(fā)生患側上肢水腫;絲蟲病時下肢和陰囊由于淋巴管被蟲體阻塞,常發(fā)生下肢和陰囊水腫。此外淋巴管廣泛性的癌細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腫。
組織間隙或體腔內過量的體液潴留稱為水腫(edema),然而通常所稱的水腫乃指組織間隙內的體液增多,體腔內體液增多則稱積水(hydrops)。水腫可表現(xiàn)為局部性或全身性,全身性水腫(anasarca)時往往同時有漿膜腔積水,如腹水(ascites)、胸腔積水(hydrothorax)和心包腔積水(hydropericardium)。
一、水腫的原因和機制
在生理狀態(tài)下,血液的流體靜力壓及組織液的膠體滲透壓和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及組織液的流體靜力壓是兩組互相拮抗的壓力,這兩組壓力保持動態(tài)平衡。組織液膠體滲透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和組織液流體靜力壓皆穩(wěn)定,分別為1.3kPa(10mmHg)、3.4kPa(25mmHg)和0.66kPa(5mmHg),而血液的流體靜力壓則在毛細血管動脈端和毛細血管靜脈端有明顯差別,前者為4.3kPa(32mmHg),后者為1.6kPa(12mmHg)。在毛細血管動脈端,血管內流體靜壓與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之和大于血漿膠體滲透壓與組織液流體靜力壓之和,所以液體從毛細血管內移向血管外;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則相反,血漿膠體滲透壓與組織液流體靜力壓之和大于血管內流體靜力壓與組織液膠體滲透壓之和,液體從組織間隙移入毛細血管內。少部分組織液可通過淋巴管回納入血液,組織液的形成和吸收處于動態(tài)平衡。水腫形成的機制,即上述平衡失調,體液自血管內逸出到組織間隙過多和(或)體液自組織間隙回納入血液過少。概括而言,引起平衡失調的原因不外①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②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③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④淋巴液回流受阻。
1.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見于蛋白質吸收不良或營養(yǎng)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腎臟疾患等。當血漿白蛋白量降到2.5±0.5g%或總蛋白量降到5±0.5g%時,就可出現(xiàn)水腫,為全身性。
2.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力壓升高見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靜脈阻塞或靜脈回流障礙。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相應部位的組織水腫或積水,如肝硬變引起胃腸壁水腫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時的腔靜脈回流障礙則引起全身性水腫。
3.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活性物質(組胺、激肽)、細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腫。炎性病灶的水腫即主要由于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管神經性水腫和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水腫亦屬此一機制。此類水腫通常發(fā)生于血管壁受損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乳腺癌根治術后,由于腋窩淋巴結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環(huán)破壞,可發(fā)生患側上肢水腫;絲蟲病時下肢和陰囊由于淋巴管被蟲體阻塞,常發(fā)生下肢和陰囊水腫。此外淋巴管廣泛性的癌細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