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Long time no see ”說起

字號:

前幾天,我在 20 多年前教過的一位學(xué)生來看我。我們談話時,他隨手拿起我書桌上的一本英語口語教材翻看,他說:“呀,老師,教材里怎么有錯句?”我拿起教材一看,是“ Long time no see ”。我笑了?!袄蠋?,我清楚地記得,我們在中學(xué)時,您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糾正過類似的錯句,怎么 20 年后它又成對的了?”我說:“你問得好?!苯又覍Υ俗髁私忉?。我就從中文“好久沒見”,說到“ 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然后強調(diào)指出,在有些情況下,口語和書面語有較大的差別。我告訴他,有些口語表達法從語法和邏輯上分析是錯誤的,但說得多了,人人都能聽明白,也就為大家所接受了。習(xí)慣成自然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各有其不同的習(xí)慣表達方式和文化底蘊。就拿“點頭”和“搖頭”來說吧,我們中國人表示肯定或同意時往往“點頭稱是”。英美人在此時也“點頭稱是”?!包c頭”可譯為 nod ,“點頭同意”便是 nod in agreement .但保加亞利人卻和我們相反!漢語“點頭稱是”譯成保加利亞語時,就是“搖頭”。
    在生活實踐中,口語、習(xí)慣用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別是比較大的,下面幾個例子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1. 在商場購物時,售貨員常會問“ What can I do for you? ”或者“ Can I help you? ”,卻不問“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
    2. “打的”到了目的地,司機會告訴你“ Here you are ”,而不常說:“ You have arrived. ”
    3. 打電話找人,你在這頭對著話筒說:“ Hello, may I speak to Mary, please? ”如果是 Mary 接電話,她的回答通常會是“ Speaking ”,而很少會說:“ I am just Mary. ”如果是別人接的電話,常會問你“ Who's calling? ”,而一般不會問“ Who are you? ”。
    由此可見,掌握英語的習(xí)慣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xué)生常常會問我:“老師,有時候明明單詞都會,可是把這些熟單詞放在一起組成句子就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了。這是怎么回事?”是呀,英語單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多義性,數(shù)量眾多的多義詞放在一起究竟能組成多少成語和句子,誰也說不清。切記,英語成語或句子不能僅僅按“ 1 + 1 = 2 ”的公式加以理解,也不能僅憑想當(dāng)然去望文生義,而是要把它們弄懂熟記,否則,不僅難和外國朋友交流溝通,而且還可能鬧出笑話來。讓我們一起品味一下下列成語或短語的意思。
    1. a cat's paw
    咋一看,這不是“貓爪”嗎?實際上,這個短語用來表示“(別人的)爪牙”。中國人一提“爪牙”,肯定會想到“走狗”、“哈巴狗”之類的可惡東西,而西方人喜歡狗討厭貓。中國人說的“幸運兒”,西方人稱之為“ a lucky dog ”。
    2. at the eleventh hour
    意即“最后關(guān)頭”,而非“ at 11 o'clock ”
    3. Close the books.
    見到此句,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這還不容易!”其實,這不等于“ Close your books ”。它的意思是“(結(jié)賬時)暫停記賬”。
    4. Lend me your ears.
    意即“ Listen to me ”,而不能按字面將其理解成“把你的耳朵借給我”。
    5. love all
    這是指球賽中的“零比零;雙方零分”,而不是“愛一切”。同樣,“ love game ”是指“雙方全勝或全輸”的“比賽”,而不是什么“愛情游戲”。
    6. no go
    意即“不行;沒辦法,完了”,而不是“不去”的意思。如: You want to cheat me? It's no go! (你想騙我?辦不到?。?BR>    好了,類似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們只有不斷學(xué)習(xí),不斷積累,才能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當(dāng)然我們要記住英語的表達習(xí)慣,按照漢語的表達習(xí)慣去生造英語詞語和句子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