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新聞媒體圈子里,很少有人不知道英國倫敦的“艦隊街”?!芭炾牻帧保瑩?jù)英國《衛(wèi)報》的說法,是英國新聞界的代稱,也是英國報紙業(yè)的“精神家園”。
與艦隊無關(guān)的“艦隊街”
今年是艦隊街誕辰300周年紀念。艦隊街的生日是1702年3月11日,那天此條街上出版了第一份報紙《每日報》,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張定期發(fā)行的報紙。從此以后,艦隊街就和報社與印刷廠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經(jīng)歷了200多年的光輝歲月后,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黯淡下來。
艦隊街名稱的來歷與聲名顯赫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毫無關(guān)系,而是來自仍在該街地面下流淌而過的一條小河“艦隊河”。在英國作家狄更斯筆下,對這條街的描寫是這樣的,“有誰能在艦隊街熱鬧繁忙的時刻坐在那兒而不被那兩條浩大的人流弄得目眩耳聾呢!一條人流跟著太陽無休止地往西走,一條人流對著太陽無休止地往東走,兩條人流都在往日落處紅紫兩色山巒外的平原走!”
如今的艦隊街雖沒有往日那么繁華,但由于是連接倫敦西敏寺區(qū)和金融城區(qū)的主要路段,平時這里也是車水馬龍,十分熱鬧。
輝煌200年的老街
從倫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廣場向東走30分鐘,經(jīng)過“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部那個有著灰色石雕的大門不久,在馬路中間會看到有一尊數(shù)米高黑鐵鑄成的火龍巨像,張牙舞爪令人心驚。這是紀念1666年倫敦城大火而設(shè)立的雕像,在那場大火中,倫敦城幾乎全部被付之一炬,當時艦隊街上初具規(guī)模的印刷作坊也成為一片焦土。從這兒開始,就算踏上了艦隊街。街口聳立著英國皇家高等法院。有人戲稱,這是便于一向喜歡挖掘名人緋聞的小報報社們直接接受誹謗控訴。
實際上,報館之所以特別鐘情于艦隊街,不是因為法院,而是因為這附近的幾家教堂,包括街西頭的圣保羅大教堂、街中間的圣普萊德大教堂和街東頭的坦波教堂。在幾百年前,教堂里的教士和神甫是倫敦少數(shù)識字的知識分子,他們對信息交往的渴求為設(shè)立報紙和報社奠定了客戶基礎(chǔ)。
從18、19世紀開始,英國各大報社和小報館紛紛搬進了這條街,到峰時共計有100多家全國和地區(qū)性報紙在這條不過里許的街道上設(shè)立報館。像《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衛(wèi)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鏡報》、《快報》、《星報》、《太陽報》、《每日郵報》、《每日紀事報》、《旗幟晚報》、《晨星報》、《歐洲報》、《世界新聞報道》、《體育報》等等全國性大報和小報均把總部設(shè)在這條街上。那時,編輯在樓上編報,地下室和后街就是印刷工廠,數(shù)以千計的記者奔走于議會、唐寧街、白金漢宮和社會各個角落。晚上,各報社燈火通明,印刷機飛轉(zhuǎn);編輯、記者聚集在酒吧、咖啡館交流信息;早晨,報紙零售商、售報人游走于街上,批發(fā)報紙,發(fā)送到遍布全國的營銷網(wǎng)點賣報。那時的艦隊街,儼然是英國信息的集散地,熱鬧非凡,成為倫敦一景。
默多克“毀”了“報紙街”
而時至今日,艦隊街昔日的繁華盛景已不再。街中端《每日電訊報》的那座醒目的灰色大樓已經(jīng)成為幾家金融機構(gòu)的辦公大樓,曾經(jīng)轟動一時,配有藝術(shù)型黑玻璃外觀的《快報》已經(jīng)人去樓空,《泰晤士報》總部的五層建筑也換了新名號,只有艦隊街85號的路透社還孤零零地堅守在馬路南側(cè),事實上,連路透社的編輯部也搬到了別處,這里只不過是這家新聞機構(gòu)的行政大樓而已。
說到艦隊街的衰落,就不能不提到新聞集團老板、世界媒體大王默多克。默多克收購了《泰晤士報》以后,決心用電腦技術(shù)和先進印刷技術(shù)改變《泰晤士報》的面貌,他把設(shè)備運往了望坪街,并于1986年率先將新聞集團下屬的《泰晤士報》、《太陽報》、《世界新聞報道》等報社移出了艦隊街,并憑著因此降低的成本使其各報銷售成績一鳴驚人。在這個“模范”帶動下,其他各報也紛紛搬出了艦隊街,在倫敦外圍房價便宜的地區(qū)建立報社和印刷廠。到如今,曾名噪一時的報紙一條街已經(jīng)名不符實,只有一家路透社而已。
艦隊街現(xiàn)在街旁兩側(cè)已經(jīng)讓商家和金融商們占領(lǐng),淪落成和倫敦普通街市并沒有什么不同的小街,但艦隊街仍被認為是對英國新聞媒體的代稱,就像“蘇格蘭場”是英國警方的代稱一樣。對于許多記者來說,艦隊街代表著英國新聞界在社會上風光無限的一段往事,因此,艦隊街的稱呼仍不斷出現(xiàn)在念舊的英國人的口頭和筆頭上,也將永遠珍藏在英國媒體人士的心中。
與艦隊無關(guān)的“艦隊街”
今年是艦隊街誕辰300周年紀念。艦隊街的生日是1702年3月11日,那天此條街上出版了第一份報紙《每日報》,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張定期發(fā)行的報紙。從此以后,艦隊街就和報社與印刷廠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在經(jīng)歷了200多年的光輝歲月后,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黯淡下來。
艦隊街名稱的來歷與聲名顯赫的英國皇家海軍艦隊毫無關(guān)系,而是來自仍在該街地面下流淌而過的一條小河“艦隊河”。在英國作家狄更斯筆下,對這條街的描寫是這樣的,“有誰能在艦隊街熱鬧繁忙的時刻坐在那兒而不被那兩條浩大的人流弄得目眩耳聾呢!一條人流跟著太陽無休止地往西走,一條人流對著太陽無休止地往東走,兩條人流都在往日落處紅紫兩色山巒外的平原走!”
如今的艦隊街雖沒有往日那么繁華,但由于是連接倫敦西敏寺區(qū)和金融城區(qū)的主要路段,平時這里也是車水馬龍,十分熱鬧。
輝煌200年的老街
從倫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廣場向東走30分鐘,經(jīng)過“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部那個有著灰色石雕的大門不久,在馬路中間會看到有一尊數(shù)米高黑鐵鑄成的火龍巨像,張牙舞爪令人心驚。這是紀念1666年倫敦城大火而設(shè)立的雕像,在那場大火中,倫敦城幾乎全部被付之一炬,當時艦隊街上初具規(guī)模的印刷作坊也成為一片焦土。從這兒開始,就算踏上了艦隊街。街口聳立著英國皇家高等法院。有人戲稱,這是便于一向喜歡挖掘名人緋聞的小報報社們直接接受誹謗控訴。
實際上,報館之所以特別鐘情于艦隊街,不是因為法院,而是因為這附近的幾家教堂,包括街西頭的圣保羅大教堂、街中間的圣普萊德大教堂和街東頭的坦波教堂。在幾百年前,教堂里的教士和神甫是倫敦少數(shù)識字的知識分子,他們對信息交往的渴求為設(shè)立報紙和報社奠定了客戶基礎(chǔ)。
從18、19世紀開始,英國各大報社和小報館紛紛搬進了這條街,到峰時共計有100多家全國和地區(qū)性報紙在這條不過里許的街道上設(shè)立報館。像《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衛(wèi)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觀察家報》、《鏡報》、《快報》、《星報》、《太陽報》、《每日郵報》、《每日紀事報》、《旗幟晚報》、《晨星報》、《歐洲報》、《世界新聞報道》、《體育報》等等全國性大報和小報均把總部設(shè)在這條街上。那時,編輯在樓上編報,地下室和后街就是印刷工廠,數(shù)以千計的記者奔走于議會、唐寧街、白金漢宮和社會各個角落。晚上,各報社燈火通明,印刷機飛轉(zhuǎn);編輯、記者聚集在酒吧、咖啡館交流信息;早晨,報紙零售商、售報人游走于街上,批發(fā)報紙,發(fā)送到遍布全國的營銷網(wǎng)點賣報。那時的艦隊街,儼然是英國信息的集散地,熱鬧非凡,成為倫敦一景。
默多克“毀”了“報紙街”
而時至今日,艦隊街昔日的繁華盛景已不再。街中端《每日電訊報》的那座醒目的灰色大樓已經(jīng)成為幾家金融機構(gòu)的辦公大樓,曾經(jīng)轟動一時,配有藝術(shù)型黑玻璃外觀的《快報》已經(jīng)人去樓空,《泰晤士報》總部的五層建筑也換了新名號,只有艦隊街85號的路透社還孤零零地堅守在馬路南側(cè),事實上,連路透社的編輯部也搬到了別處,這里只不過是這家新聞機構(gòu)的行政大樓而已。
說到艦隊街的衰落,就不能不提到新聞集團老板、世界媒體大王默多克。默多克收購了《泰晤士報》以后,決心用電腦技術(shù)和先進印刷技術(shù)改變《泰晤士報》的面貌,他把設(shè)備運往了望坪街,并于1986年率先將新聞集團下屬的《泰晤士報》、《太陽報》、《世界新聞報道》等報社移出了艦隊街,并憑著因此降低的成本使其各報銷售成績一鳴驚人。在這個“模范”帶動下,其他各報也紛紛搬出了艦隊街,在倫敦外圍房價便宜的地區(qū)建立報社和印刷廠。到如今,曾名噪一時的報紙一條街已經(jīng)名不符實,只有一家路透社而已。
艦隊街現(xiàn)在街旁兩側(cè)已經(jīng)讓商家和金融商們占領(lǐng),淪落成和倫敦普通街市并沒有什么不同的小街,但艦隊街仍被認為是對英國新聞媒體的代稱,就像“蘇格蘭場”是英國警方的代稱一樣。對于許多記者來說,艦隊街代表著英國新聞界在社會上風光無限的一段往事,因此,艦隊街的稱呼仍不斷出現(xiàn)在念舊的英國人的口頭和筆頭上,也將永遠珍藏在英國媒體人士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