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規(guī)則看守的世界叫天堂

字號:

規(guī)則之于社會的關系,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成了耳朵能聽出繭子來的話題,其中的道理那是明擺著的!別急,可讓你給“用規(guī)則看守的世界”起個好聽的名字,也不見得簡單到張嘴就來。“天堂”怎么樣?先說清楚,這不是筆者的創(chuàng)意,而是德國人的由衷。在他們的眼里,循規(guī)蹈矩、一絲不茍是輕松的活法,而凡事無章可循才使人疲憊不堪;自由必須有所約束。讓規(guī)則看守的世界,是生命的圣潔花園,是人們向往的天堂。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也將規(guī)則時刻放于心中,心甘情愿接受約束,以獲得更完滿的自由。當正義的制度成為習慣,人們不會感到太多的恐懼和不安,而是感到自由與和諧。換個說法就是,合理的規(guī)則和對規(guī)則的集體信任構筑起了人間的天堂。平心而論,這應該是人類通約性的認識。
    英國最有名的公德可能首推排隊,甚至可以說凡有英國人在的地方,就有排隊的現(xiàn)象(在挪威一市之長也排隊)。據(jù)說英國人排隊和守規(guī)矩的習慣,是從孩提時代就開始訓練的,因為他們全面領會了思想家和教育家洛克的諄諄教導:“我們幼小時所得的印象,哪怕極微極小,小到幾乎覺察不出,都有極重大極長久的影響;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樣,水性很柔,一點點人力便可以把它導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變,從根源上這么引導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趨向,最后流到十分遙遠的地方去了。”(1693年《教育漫話》)
    德國人是個極端遵守法律和紀律的民族。到什么程度了?游客在柏林參觀夏洛特王宮時,會聽到下面真實的故事:1917年,德國斯巴達克同盟(德共的前身)在柏林發(fā)動十一月革命時,起義者在王宮門前奮勇沖鋒,傷亡慘重,可就是無一人會越過草地去進行兩側的進攻。原因何在?因為當時草地上豎立著一個小小的牌子,上面寫著4個字:“禁止穿行”。即使是在革命造反的時候也不忘“守法”!這個故事,深刻地道出了德國人的民族性。一位留學德國多年的中國學生說,他在德國所到之處,從未看到過一輛闖紅燈的車,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無聲的街頭,德國人依舊沿著橫行線,看著紅綠燈過馬路。德國老人喜歡向別人炫耀的是,在他幾十年的駕車歷史中,違章記錄欄內始終是一片空白?;蛟S有些人會將此視為“刻板固執(zhí)”,嗤之以鼻。但實際上,德國人是聰明的,他們對待任何事物都認真負責,他們把自己的國家建設的潔凈美麗,他們在不爭吵不擁擠的環(huán)境里,不憑體力、投機取巧或者其他伎倆,就可贏得平靜安穩(wěn)的幸福生活。
    美國人的意識也不相上下。經(jīng)濟學家茅于軾先生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時,曾對美國郵局前的排隊作過觀察。他發(fā)現(xiàn),如果服務窗口不止一個,也不是每個窗口前面都排一個隊,而是只排一個隊,前面的人依序到空出來的窗口去辦事,沒有一個人會打破這種默守的規(guī)則。怎么不舉個與排隊無關的例子?問得好!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施瓦辛格有抽大雪茄的嗜好,可法律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他無權在辦公室“過把癮”(萬一有人進去談事私人辦公室也就成了公共領域),最后被逼得在州政府的草地上支起帳篷,鉆到里面才能吞云吐霧。唉,這州長當?shù)恼妗安徽Φ亍薄?BR>    新西蘭的小事例卻見大精神。大約1999年那會兒,在一次為慈善機構募捐的活動中,時任“*”領袖的海倫.克拉克,在一幅小小的油畫上簽下了自己的大名,只想這會讓這幅普通的油畫增值。還真是的,經(jīng)過她在背面接連題簽兩次的畫最后竟以2000元新幣被一闊佬買去。有人開玩笑說,克拉克當時的名字就值1000元。不過,克拉克本人沒有收取一分錢的“簽名費”,這些錢當天就被慈善機構悉數(shù)拿去。沒想到的是,3年后當了總理而且民眾支持率一直很高的克拉克,卻要為此事嚴肅認真地向公眾道歉。這是為什么?關鍵原因是“簽名權”。在新西蘭這個法制健全的國家里,油畫像書籍一樣,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只有作者本人有權在上面簽上自己的大名,否則就是侵權、欺騙,是不誠實的行為。哪怕是善意的,都不允許。電臺、電視臺的“鐵嘴”主持人和各個媒體的“挑刺”記者,對堂堂總理一點都不講情面,有些用詞用語在咱們看來都有些過分。在人家的意識里,總理不是“大家長”而是他們的“大管家”。既然是“管家”,出了問題要向大家伙兒賠個不是自然沒的說。這叫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
    日本人遵守規(guī)矩的水平非同一般。有一次,一個母親帶著自己的孩子開車上了高速公路,正碰上堵車,大家都把車停下等著。這時,孩子開始內急,但也得忍著,因為日本法律規(guī)定,司機和乘客不能在高速公路上下車,即使前面堵車,你必須在車里等待。這就是說,孩子不能下來小解。萬般無奈,母親拿了一個塑料袋,讓自己的孩子把尿撒到里面,然后,開車帶回自己家。這個消息經(jīng)媒體披露,引發(fā)了一場全國性的大辯論,有的認為法律的制定應更人性,好讓普通老百姓有回旋的余地;有的認為孩子的母親這樣做很好,是遵紀守法的典范。但竟然沒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應該下車撒尿。實際上,讓我更感興趣的是,很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母親以飽含溫柔慈愛的聲音對奶聲奶氣的孩子之間進行了一番適時的規(guī)則意識教育,至于具體說了什么就要試試讀者的想像力了。
    表面上看,德國人是刻板的,美國人是固執(zhí)的,而那日本人則缺心眼兒。誰不知道,規(guī)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為什么要被死規(guī)則纏住。其實,這就是法治的真諦,一種類似于宗教使徒般的虔誠而真摯的信仰。
    相形之下,正由于我們規(guī)則意識差,出國的同胞常因“入他鄉(xiāng)而不隨俗”而生生受人鄙夷。即便在咱自己的地片上,不講規(guī)矩照樣累及社會:先說公共場合的排隊,似乎西人固守的“先來后到”的觀念我們國人佯裝不知,加塞者說聲“有急事”已算瞧得起你,真要是甩句“就不排隊怎么著?”倒使文明人頗顯尷尬了,甚至還有人因為制止排隊加塞而遭“死亡威脅”(詳見北京晚報2005年1月12日)。再論交通規(guī)則的遵守,從一個說法中就可見一斑:“開車的沒有不罵人的?!睋?jù)媒體報道,2002年,包頭發(fā)生大堵塞,愣是給一個警察急得“咕咚”跪下向司機求救,其場面如此“感人”(要知道這惟有自己的親娘老子才受用得起)以至于奇跡真的出現(xiàn)了。事后有些人還對該警察的舉動說長道短,也不想想人家為什么如此豁得出去……
    “在對外保有威信、對內堅如磐石的國家,再也沒有比國民法感情更寶貴、更需要培育、獎掖的財產了?!敝挥忻總€人的健康有力的法感情才是國家的力量極為豐富的源泉,得以自立于國內外的確實保障。法感情是整個大樹的根,當這根不發(fā)揮任何作用的時候,它將在巖石和不毛的土地上枯死,其他一切都將歸于泡影。因此,“政治教育的且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乃是培養(yǎng)公民的法感情。德國思想大師耶林的這番19世紀所留下的忠告,今天看來照樣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