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角色(sick role)又稱患者身份,是社會對患者所期望的行為模式。當一個人被宣布患病后,就獲得了患者角色,可以享受應有的權利、履行應盡的義務,原有的社會角色部分或全部地被患者角色所替代。一般認為患者角色具有以下特征
(一)社會角色退位 患者可以免除其常態(tài)時的社會角色所應承擔的義務,免除的程度可視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而定,如有的患者可獲得減輕工作或病假休息的權利,有的患者需要住院接受治療。此時患者角色在其全部的社會角色中占主導或優(yōu)勢地位,原有社會角色退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有的甚至以患者的角色取代了其他一切社會角色。
(二)自制力減弱 通常個體患病是自己無法自控的,患者對其陷入疾病狀態(tài)沒有責任。由于疾病給患者帶來軀體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壓力,普遍被認為患者是應該被同情和被保護的弱者,大多數(shù)患者也認同這一觀點,因此,進入患者角色后,患者極易產生對醫(yī)護人員及親友的依賴,自我調節(jié)、控制能力不同程度下降。
(三)求助愿望增強、康復動機強烈 任何個體處于疾病狀態(tài)時都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包括尋求可靠的治療技術和情感上的支持。
(一)社會角色退位 患者可以免除其常態(tài)時的社會角色所應承擔的義務,免除的程度可視疾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而定,如有的患者可獲得減輕工作或病假休息的權利,有的患者需要住院接受治療。此時患者角色在其全部的社會角色中占主導或優(yōu)勢地位,原有社會角色退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有的甚至以患者的角色取代了其他一切社會角色。
(二)自制力減弱 通常個體患病是自己無法自控的,患者對其陷入疾病狀態(tài)沒有責任。由于疾病給患者帶來軀體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壓力,普遍被認為患者是應該被同情和被保護的弱者,大多數(shù)患者也認同這一觀點,因此,進入患者角色后,患者極易產生對醫(yī)護人員及親友的依賴,自我調節(jié)、控制能力不同程度下降。
(三)求助愿望增強、康復動機強烈 任何個體處于疾病狀態(tài)時都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包括尋求可靠的治療技術和情感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