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史某出車禍后,未能按照合同規(guī)定在48小時內(nèi)報知保險公司,保險公司以此拒保。近日,市一中院認定,保險公司以此拒賠沒有道理,判決保險公司賠償1.2萬余元損失。
2005年12月22日,史某與保險公司簽訂機動車輛保險合同。史某為車輛投保了車輛損失險、第三者綜合責任險和兩項附加保險。2006年8月12日,史某駕駛該車與另一車輛發(fā)生了交通事故,造成車輛損壞。經(jīng)房山交通支隊認定,史某負次要責任。
3天后,史某向保險公司電話報案。2006年9月18日,保險公司向史某發(fā)出拒賠通知書,稱:在雙方簽訂的保險合同中,有條款規(guī)定:“被保險人應當在保險事故發(fā)生的48小時內(nèi)通知平安公司,否則保險公司有權拒絕賠償”。由于史某在3天后報案,故該公司不承擔保險責任。
史某對此不服,將平安公司告上法院。
法院審理后認定,從公平角度以及整個合同的規(guī)定來考慮,要求司機及時報案是為了查明案情、確定責任。具體到本案,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交通支隊對該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現(xiàn)場勘查情況、形成原因及當事人的責任,作出了認定,并出具了交通事故認定書。根據(jù)上述認定,史某雖未履行及時通知義務,但并未導致平安公司無法核實保險事故的性質(zhì)、原因和損失程度等。該保險條款屬于免除自己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應當認定為無效。保險公司以此為由拒絕賠付,于法無據(jù)。
2005年12月22日,史某與保險公司簽訂機動車輛保險合同。史某為車輛投保了車輛損失險、第三者綜合責任險和兩項附加保險。2006年8月12日,史某駕駛該車與另一車輛發(fā)生了交通事故,造成車輛損壞。經(jīng)房山交通支隊認定,史某負次要責任。
3天后,史某向保險公司電話報案。2006年9月18日,保險公司向史某發(fā)出拒賠通知書,稱:在雙方簽訂的保險合同中,有條款規(guī)定:“被保險人應當在保險事故發(fā)生的48小時內(nèi)通知平安公司,否則保險公司有權拒絕賠償”。由于史某在3天后報案,故該公司不承擔保險責任。
史某對此不服,將平安公司告上法院。
法院審理后認定,從公平角度以及整個合同的規(guī)定來考慮,要求司機及時報案是為了查明案情、確定責任。具體到本案,在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交通支隊對該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實、現(xiàn)場勘查情況、形成原因及當事人的責任,作出了認定,并出具了交通事故認定書。根據(jù)上述認定,史某雖未履行及時通知義務,但并未導致平安公司無法核實保險事故的性質(zhì)、原因和損失程度等。該保險條款屬于免除自己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應當認定為無效。保險公司以此為由拒絕賠付,于法無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