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宗教知識:佛的意義

字號:

佛教信仰的主要內(nèi)涵在于向“佛陀”學(xué)習(xí),此即所謂“學(xué)佛”;亦即以佛陀為導(dǎo)師,學(xué)習(xí)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勝功德,達到三覺圓滿,萬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學(xué)佛首先應(yīng)該了解“佛”的意義。
    “佛”是“佛陀”的簡稱,來自梵語 Buddha 的音譯。又稱浮圖、浮陀等,意譯為覺者或智者。亦即佛陀是具足自覺、覺他、覺滿,如實知見一切法的性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圣者。
    自覺、覺他、覺滿,是“覺”的三個層次?!白杂X”,是本身對諸法實相有了正確的認(rèn)識與覺悟,有別于凡夫的不覺與外道的錯覺,因此又稱“正覺”,這是聲聞□、緣覺□二乘圣者所達到的境界?!坝X他”,是菩薩們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zhuǎn)而覺悟他人,有別于二乘人的自覺,故又稱“等覺”(遍覺)。“覺滿”專指佛陀自覺、覺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又稱“無上覺”,有別于二乘及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未能破盡見思、塵沙二惑□。佛陀以無漏清凈的智慧破除根本無明(無明惑)□,斷盡見、思二惑,圓滿菩提,成就佛道,始能成為“三覺圓,萬德滿”的圣者,所以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者。
    佛陀不僅是覺悟宇宙真理的覺者,也是徹知宇宙真相的智者。佛陀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其中,“一切智”是二乘了達諸法總相,認(rèn)識諸法本體是空的智慧;“道種智”是菩薩認(rèn)識諸法別相,了知諸法的千差萬別乃緣生而有的智慧;“一切種智”唯佛陀所證,是能通達“緣起性空”的諸法總別相,亦即認(rèn)識色空不二、性相一如的“無上正等正覺”。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個宇宙人生的本體、現(xiàn)象、作用,能覺察、證悟這種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佛陀化導(dǎo)世間眾生,為“能化之人”,故又稱為“能人”、“能仁”。人與仁同音,假借而相通,能仁原為梵語“釋迦”的意譯;佛憐愍眾生無不仁慈,故轉(zhuǎn)而以能人、能仁為諸佛的通號。因此,不論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只要能夠證得真理,達到佛的境界,都可以稱為佛。[考試大編輯]所以,“佛”之一字,就如博士一詞,只要具足同樣資格,任何人均可稱之;而佛性人人本具,只要能證悟自心本性,人人皆可成佛。
    佛陀出現(xiàn)在世間,為世間難得的珍寶,故稱為“佛寶”?!缎牡赜^經(jīng)》說:“善男子!佛寶中具足六種微妙功德:□有無上大功德田;□有無上大恩德田;□于無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貴;□極難值遇,如優(yōu)曇花;□獨出現(xiàn)三千大千世界;□圓滿世間、出世間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故,佛寶有不思議恩?!?BR>    佛的意義,既為覺者、智者,所以學(xué)佛的目的,不外是要開智慧,求覺悟,而其關(guān)鍵,即在去除煩惱障□及所知障□。煩惱的根本就是貪瞋癡,所以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只要三毒□息,三慧□朗,就能破除無始以來的無明,此即“自覺”,正如禪宗的開悟或見性。自覺之后進而能夠覺他,也就是“弘法”或“利生”。自覺是屬于修“慧”,覺他是屬于修“?!?,福慧雙修即是菩薩;經(jīng)過三只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當(dāng)福慧圓滿具足,這時才是“三覺圓,萬德具”的佛陀?!斗鸬卣摗氛f:“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醒覺,如蓮花開,故名佛也。”
    “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人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為佛性人人本具,人人都有成佛的性能?!胺鹦浴痹诮?jīng)典中名稱繁多,有“如來藏”、“真如”、“心地”、“圓覺”,或是“本來面目”等,名字雖異,意義相同?!斗ㄈA經(jīng)》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贬屽饶材岱鸪醭傻罆r,即發(fā)出宣言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凡夫的清凈自性本來與佛無異,所謂“般若風(fēng)光,人人本具”,只因被無明煩惱所覆,因而不能顯發(fā),猶如明鏡蒙塵、明月為烏云所覆。學(xué)佛即是去除煩惱,開顯佛性的功夫,《法華經(jīng)》所說的“懷珠作丐”、“藏寶受貧”,這是眾生的遺憾?!秷A覺經(jīng)》說:“譬如銷金,金非銷故有;雖復(fù)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fù)重為礦?!蔽崛藢W(xué)佛,亦如開采金礦一般,雖然佛性本具,但不經(jīng)修行,則如金礦未經(jīng)開采,終不能得。所以,學(xué)佛首先要肯定自己佛性具足,同時要知精進修行,果能如此,則所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論是多么頑劣愚癡的眾生,也終有開悟、見性、圓滿佛道的一天。
    [注釋]
    □意指佛陀所證悟的涅槃妙理。佛所證得的菩提,為最上而無有過之者,故稱無上正等正覺。
    □音譯舍羅婆迦,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其行果為觀四諦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斷見、修二惑而次第證得四沙門果,以期入于“灰身滅智”之無余涅槃。
    □音譯辟支佛,意譯獨覺、因緣覺。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亦即于現(xiàn)在身中,不須稟受佛教,而能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圣者。緣覺與聲聞,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見惑與思惑并稱見思惑,略稱見思。其中,迷于界內(nèi)之理者,稱為見惑;迷于界內(nèi)之事者,稱為思惑。見思為三乘人所通斷,故稱通惑;見思唯潤增有漏之業(yè),招三界之生死,故稱界內(nèi)惑。塵沙惑系指能障礙俗諦之智,此惑無數(shù)無量,遠超過恒河沙數(shù),故稱為塵沙惑。復(fù)因此惑能妨礙菩薩自由自在教化眾生,故又稱化道障惑。
    □即障覆中道之根本無明,為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以其不了一法界之微細煩惱,遂成法性之障。此無明惑,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僅菩薩能了知、斷盡,故又稱別惑。又此惑乃由于受界外生死而有煩惱,故屬界外之惑。
    □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此系佛陀之尊稱。
    □又作惑障,指貪、瞋、癡等煩惱,亦即數(shù)數(shù)現(xiàn)起而使無法證得涅槃之煩惱。煩惱障以我執(zhí)為根本,乃障礙涅槃之正障。
    □能覆蓋所知之境界而妨礙正智產(chǎn)生的一切煩惱,稱為所知障。所知障以法執(zhí)為根本,即執(zhí)著于所證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考試大編輯]又作智障、智礙。謂眾生由于根本無明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種智之障礙,故稱智礙。
    □指貪欲、瞋恚、愚癡三種煩惱。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煩惱本通稱為毒,然此三種煩惱通攝三界,系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長劫受苦而不得出離,故稱三毒。此三毒又為身、口、意等三惡行之根源,故亦稱三不善根,為根本煩惱之首。
    □指聞思修三慧。其中,聞慧為三慧之因,眾生若受持轉(zhuǎn)讀,究竟流布諸經(jīng)藏,則生慧,依此聞慧則生思慧,依思慧則有修慧。此乃斷煩惱、證得涅槃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