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介入仲裁活動并對仲裁活動進行干預是世界各國仲裁立法的通例。但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各國在仲裁立法時考慮法院介入仲裁活動的時間和階段以及法院干預仲裁活動的方式和程序上各有差異。本文就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制度作一專門論述。
一、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制度的一般理論
(一)仲裁監(jiān)督機制與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
仲裁的民間性及終局性決定了仲裁本身沒有一個上級主管機構,因而仲裁的運行過程具有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加之仲裁員在仲裁過程中存在著難于克服的作為人的弱點,使得仲裁結果難于完全排除錯案。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對仲裁進行監(jiān)督進而設置仲裁監(jiān)督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
所謂仲裁監(jiān)督,是指相關監(jiān)督主體對仲裁組織及其實施的仲裁活動以及仲裁的結果進行的監(jiān)督??v觀世界各國的仲裁立法,對仲裁的監(jiān)督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即仲裁內部監(jiān)督、行業(yè)監(jiān)督及司法監(jiān)督三種。
所謂仲裁的內部監(jiān)督,系指仲裁委員會對仲裁員和仲裁程序的監(jiān)督,正如前述,仲裁委員會是指依法成立,有權根據仲裁協議受理一定范圍的民事爭議,進行法院外裁決的機構。仲裁委員會對仲裁的監(jiān)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決定仲裁員的回避事項。如我國現行《仲裁法》第34、35條規(guī)定,仲裁員發(fā)現有應自行回避的情況,仲裁員應主動回避;當事人也有權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員回避的申請;仲裁員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決定。仲裁委員會通過決定仲裁員是否回避,進而實現對仲裁的監(jiān)督,并最終確保仲裁裁決的公正。②對行為不良的仲裁員的除名。我國現行《仲裁法》第38條規(guī)定,仲裁員私自會見當事人、代理人或接受當事人、代理人的請客送禮,情節(jié)嚴重的,或者仲裁員在仲裁案件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將其除名。仲裁委員會通過對仲裁員的除名權保證仲裁員隊伍的自律和廉潔,進而實現對仲裁的監(jiān)督。③其他相關事項的決定權和提請注意權。如《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中就規(guī)定了仲裁委員會主任或秘書應對仲裁庭要求延長仲裁期限的決定權,該《規(guī)則》還規(guī)定,仲裁應當在簽署裁決前將裁決書草案提交仲裁委員會,在不影響仲裁員獨立裁決的情況下,仲裁委員會可就裁決書的形式問題提請仲裁庭注意。
仲裁的行業(yè)監(jiān)督是指仲裁協會的監(jiān)督。仲裁協會是仲裁機構為共同發(fā)展和維持仲裁事業(yè)而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社會團體,是接受政府對中介組織宏觀管理、監(jiān)督、協調內外關系的社團法人。在奉行民間仲裁的國家,仲裁協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否有仲裁協會,幾乎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有無健全的民間仲裁制度的形式標志。我國《仲裁法》第15條規(guī)定,中國仲裁協會是社會團體法人,仲裁委員會是中國仲裁協會的委員。中國仲裁協會是仲裁委員會自律性組織,根據章程對仲裁委員會及其組成人員、仲裁員的違紀行為進行監(jiān)督。從中國仲裁委員會章程的內容來看,中國仲裁委員會的行業(yè)監(jiān)督主要針對的是仲裁委員會及其組織人員、仲裁員的違紀行為。這種違紀行為一般而言不包括嚴重的違紀行為,僅指一般的違紀行為,對嚴重的違紀行為,應由其它機構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這種違紀行為也不涉及仲裁過程中具體操作方法上的問題,對這類問題則應由仲裁委員會實行內部監(jiān)督。
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是指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從法院對仲裁的過程中來看,法院的監(jiān)督隱含著支持,可以說沒有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仲裁就失去了后盾而無法生存。正因為仲裁對法院的這種嚴重依存,世界各國的仲裁立法都在精心設計法院與仲裁的關系。
就仲裁監(jiān)督的三種形式而言,司法監(jiān)督處于最核心,最關鍵的地位。
(二)法院介入并干預仲裁活動的依據
法院作為救治民事爭議的重要機構,其代表并行使著的是國家公權力。而仲裁是以民間自主形式解決民事爭議上的一種獨立的糾紛救治系統,代表著公權力的審判機構為什么對具有民間性質的仲裁進行監(jiān)督呢?筆者認為理由有三:
1、仲裁的性質和特點要求具有公權力性質的法院介入并對其進行監(jiān)督。仲裁基于當事人的仲裁合意而產生,正是這種當事人合意才決定著仲裁必須體現著民間性。這種民間性具體表現在各仲裁機構間不具有隸屬關系、仲裁員兼職聘任、仲裁規(guī)則不統一等方面。而仲裁機構的這種性質和特點又決定著仲裁程序運行的封閉性。在這種帶有封閉性的運行程序中要確保仲裁的權威性,客觀上要求公權力在不破損其自身性質和特點的前提下成為后盾適時介入到仲裁活動中。
2、仲裁權的有限性要求具有公權力性質的法院對仲裁的支持。仲裁權是基于仲裁當事人的共同授權而產生,當事人授權的內容是私權利。因而仲裁權不可能超越仲裁當事人授權內容而增加公權力。但在仲裁過程中確實存在看諸如證據保全、訴訟保全以及裁決的執(zhí)行等需要公權力才能完成和實現的事項。仲裁只能依托擁有這些公權力的法院來完成上述事項。
3、司法最終解決原則要求法院介入仲裁活動并對其實施監(jiān)督。司法作為解決社會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其權威性必須得到尊重。正因為如此,司法最終決定權成為司法權的最本質標志,而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則成為處理各爭端解決機制發(fā)生沖突,出現矛盾時的最基本原則。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包涵了以下幾層意思:第一,任何社會糾紛都可以通過司法程序予以解決;第二,在其他社會糾紛救治系統無法處理或處理錯誤情況下,司法部門有最終處理并予以糾正的權力。司法最終解決原則要求仲裁程序運作過程上出現的爭議事項可以或者說只能由法院最后決定。當然,這里所述的仲裁程序運作過程中出現的爭議事項主要是指導程序性事項,而不應該是仲裁當事人間的實體爭議。如果把仲裁當事人間的實體爭議納入到司法最終解決原則之中,則會使仲裁失卻其獨立性而使仲裁沒有存在的必要。正因為如此,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的仲裁立法在設置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制度時都確定了一個度,即法院并不干預仲裁的實體處理。
法院對仲裁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爭議事項有最終解決權是通過的金字塔仲裁案得到普遍承認的。該案的求償人是旅館和假日旅游設施的管理人,他建議在基扎金字塔附近建立旅游村和其他旅游設施。1974年9月,起草并簽署了協議,簽約人包括代表埃及政府和埃及全國及旅社服務總會的埃及旅游部。1974年12月,為發(fā)展兩個國際旅游項目,一個位于金宇塔處,另一個在羅茲艾亥克馬地區(qū),又簽訂了一個“12月協議”,由埃及全國旅游和旅行社服務總會與求償人的代表大衛(wèi)·基馬爾先生簽訂。埃及政府不作為“12月協議”的簽約方,但在簽名頁上有其旅游部長的簽名和蓋有埃及旅游部的印章,并有“經旅游部認可,同意并批準”字樣。協議第20條寫道:“有關該協議的任何爭議將提交巴黎國際商會仲裁院仲裁?!?BR> 由于金字塔的歷史性的重要意義,該項計劃遭到來埃及及全世界的反對。1978年5月,埃及政府事實上取消該計劃。于是求償人按仲裁條款向國際商會提出仲裁請求,要求埃及政府和埃及全國旅游和旅社服務總會賠償損失。埃及政府否認自己是“12月協議”的當事人,并對國際商會仲裁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埃及政府斷言旅游部長簽字僅僅是行政管理上的形式,意在使埃及全國旅游和旅社服務總會的承諾生效。然而國際商會用極大的注意力分析了當時的實際背景,認為部長簽名是一種表明由政府承擔責任的簽名,仲裁院的大部分人認為埃及政府是“12月協議”的一方當事人,它應受協議所包含的仲裁條款的約束。國際商會仲裁院裁決:埃及政府賠償求償人總共12500000美元,另加利息和仲裁費用。
埃及政府不服裁決,請求仲裁庭所在地的巴黎上訴法院撤銷該裁決。根據法國新《民事訴訟法》第1502條的規(guī)定,如仲裁機構作出裁決時,“缺少仲裁協議或依據的是無效的或已失效的協議”,該裁決應予撤銷。埃及政府反復強調,它不是“12月協議”的當事人,所以它不受仲裁條款的約束。巴黎上訴法院同意這種看法,最后,撤銷了國際商會仲裁庭的仲裁裁決。[1]
對金字塔案件,英國學者艾倫·列德芬認為:“金字塔案件起到了提醒公眾注意的作用,就最終裁決的作出是否有協議存在而言,這取決于法院而不取決于仲裁庭。倘若法院認為沒有有效的協議,那么也就沒有有效的仲裁了。”[2]
(三)法院與仲裁的關系
審判和仲裁都是獨立的兩個民事糾紛救治系統。但正如上面所述,仲裁依賴于審判,并需要審判機關的支持,可以說,如果沒有審判,仲裁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仲裁又必須接受法院的監(jiān)督,仲裁只有在法院的監(jiān)督中才有生命力,才能樹立起權威。因而就法院與仲裁的關系而言,法院的監(jiān)督不僅包括對仲裁的審查和控制,而且還包括對仲裁的支持和協助,可以這樣說,法院的監(jiān)督本身就蘊含著對仲裁的支持。
從仲裁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法院與仲裁的關系總是在支持與監(jiān)督中找到適度平衡。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各國在尋找確定平衡點各有差異。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由于處于不同的社會歷史發(fā)展時期,在確定法院干預、介入仲裁的度也有不同。
回溯國外仲裁制度的歷史,在法院與仲裁的關系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司法不干預仲裁。作為解決爭議的民間方式,仲裁具有極其悠久的歷史,早在古羅馬《十二銅表法》中,就有關于仲裁的記載。然而,仲裁在其產生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完全是在國家司法制度外發(fā)展演化的,處于一種絕對的自治狀態(tài)。長期以來,國家將仲裁視為純私人的領域,法律無意過問,法院也不加干預。盡管如此,依靠雙方當事人的自愿和仲裁人的公正和聲望,仲裁在解決民間爭議方面仍卓有成效地發(fā)揮了作用。
2、過度干預與管制。隨著仲裁作用和影響的不斷擴大,國家開始關注起仲裁來,它通過立法,通過法院的監(jiān)督,使仲裁與訴訟“接軌”,并在一定程度上將仲裁納入國家的司法制度。自此以后,純契約性質的仲裁漸漸起了變化,隨著司法權的不斷滲入,它逐漸變成一項契約因素和司法因素交織在一起的解決爭議的制度。不過,在仲裁與司法制度結合的初期,兩者的關系相當不和諧。當時,立法機關和法院對仲裁心存偏見,認為仲裁的發(fā)展會削弱和剝奪國家的司法權,故對仲裁持不友好的、甚至敵視的態(tài)度。具體表現是法律雖然允許當事人以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但同時授權法院多方面干預仲裁活動,允許法院通過撤銷仲裁協議撤換仲裁員、撤銷仲裁裁決等方式強化對仲裁的司法管制,以遏制和削弱仲裁制度。
3、以支持為主的干預。后來,各國逐漸認識到為人們樂于采用的仲裁對國家司法權并無損害,特別是在法院因積案過多而一籌莫展時,仲裁制度的存在大大減輕了法院的壓力。因此,各國逐步改變以對仲裁的態(tài)度,放松了對仲裁的管制,轉而采取司法支持仲裁的立場。這一過程相當緩慢,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一些國家對仲裁干預才明顯地減弱,以支持為主的適度干預才最終形成。
1979年以來,無論是一些國家新頒布的仲裁法,還是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制度的仲裁規(guī)則,都明顯地反映了進一步弱化司法干預,將干預限制在必不可少的限度內的趨勢。例如,英國在1979年對其仲裁法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法院有權主動撤銷仲裁協議,有權命令仲裁員將法律問題和裁決向其報告的作法,并允許當事人協議預先排除法院對仲裁載裁決的實體問題進行司法復審,從而大大放松了對仲裁的司法管制。1986年通過的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簡稱《示范法》)為了減少法院的干預,在第5條中明確規(guī)定“由本法管轄的事情,任何法院均不得干預,除非本法另有規(guī)定?!保?]
從我國的仲裁發(fā)展史來看,法院與仲裁的關系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法院不干預的階段;過度干預和控制階段;適度監(jiān)督階段。
法院不干預階段。這一階段又稱為“只裁不審”階段,主要集中于我國建國初期的一段時期的1949年至1966年。建國初期,為適應當時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開始逐步采用和推廣合同制度,因合同而發(fā)生的糾紛由各業(yè)務主管部門仲裁而不是由法院審判。后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確定各級政府的經濟委員會是主管經濟合同的仲裁機關,當時實行的是以專區(qū)為一級,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為二級的兩級仲裁制度,對于重大項目的合同,還允許不服二級仲裁的當事人向國家經濟委員會申請仲裁。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就是仲裁與訴訟完全分離,兩者不僅解決爭議的范圍不同,而且也不發(fā)生聯系,擁有強大手段的業(yè)務主管部門無需求助于法院,法院也無權過問和干預業(yè)務主管部門的仲裁活動。法院與訴訟這種完全獨立、毫無聯系的關系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仲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完全沒有民間性質,披上了濃重的行政色彩。
過渡干預和控制階段。如我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一個時期就屬于這種情況。這一時期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對經濟合同仲裁實行強制管轄,只要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不管另一方愿意與否,仲裁機構就有權管轄并作出裁決。同時,只要一方當事人不服仲裁即可提起訴訟,以前的仲裁活動如同沒有發(fā)生。這種訴訟與仲裁關系使得仲裁成為一種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和費用的曠日持久的爭端解決方式,仲裁的作用未能發(fā)揮出來。
適度監(jiān)督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在我國《仲裁》實施以后這一時期,采取了除勞動爭議和農村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外,國內仲裁一律實行或裁或審、一裁終局的制度,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采取了以支持為主的合法干預。
從法院與仲裁關系的歷史演變來看,法院對仲裁的適度監(jiān)督不僅彌補了仲裁本身的弱勢,而且保留了仲裁的民間性質,因而為現代各國仲裁立法所采用。當然如何界定“適度”各國仲裁立法各有差異。
(四)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
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從狹義上來講,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包括裁決仲裁協議的效力、撤銷仲裁裁決和裁定不予執(zhí)行等幾種方式。從廣義上來講,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除包括上面所述的狹義上的監(jiān)督方式外,還包括指定仲裁員、提供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措施以及強制執(zhí)行仲裁裁決等支持與保障性措施。下面從廣義方面具體闡述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
1、指定仲裁員
根據各國仲裁法的一般規(guī)定,仲裁庭的組成,如仲裁員的指定或任命、更換、撤換等,均根據當事人的仲裁協議和仲裁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來進行。如果當事人不能就仲裁員的指定達成協議,又沒有授權有關機構任命的情況下,就需要任命或指定。特別是在臨時仲裁時,當事人往往不能詳細地約定仲裁員因死亡、疾病、辭職等原因不能履行職務仲裁員發(fā)生空缺時的補救辦法。為此許多國家的仲裁法甚至國際性仲裁規(guī)定都賦予了法院擁有任命或指定仲裁員的權力以解決這一問題。如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規(guī)定,在雙方當事人按協議或仲裁規(guī)則的規(guī)定指定仲裁員時,法院可應一方的請求指定仲裁員,在當事人對仲裁員指出異議被駁回后,法院仍有權力應當事人的請求對該異議作出決定。
在仲裁進行過程中,特別是在仲裁庭尚未對實體問題作出裁決之前,一方當事人也可以仲裁員不稱職為由向法院申請撤換仲裁員。例如仲裁員在執(zhí)行職務過程中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等不良行為或喪失獨立性與公正性時,有的國家的仲裁法規(guī)定由仲裁當事人指定第三人或由地方法院院長解除該仲裁員的委任和指定新的仲裁員。[4]當然對此各國規(guī)定的不盡相同,有的國家的仲裁法并沒有把這項權力交給法院。
2、采取證據保全措施
在仲裁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由于當事人一方原因或其他原因而使證據丟失或者難以取得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仲裁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持有本案證據而拒絕提交仲裁庭的情況。由于仲裁組織本身并不具有這種強制性權力,需要法院的支持,為此世界上除意大利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允許法院提供這方面的支持,當事人或仲裁庭請求有關法院提供協助,強制其提供證據或出庭作證。[5]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法》第27條也明確規(guī)定:“仲裁庭或當事人一方在仲裁庭同意之下,可以請求本國主管法院協助獲取證據。法院可以在其權限范圍內并按照其獲取證據的規(guī)則的規(guī)定執(zhí)行上述請求?!?BR> 3、采取財產保全措施
在仲裁過程中為了保證生效裁決或調解書能夠得到執(zhí)行,有必要實行財產保全制度。但仲裁機構無權對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財產采取保全措施,必須依靠法院這一擁有公權力機構的支持,由法院采取財產保全措施。這一點世界各國的仲裁法及國際商事仲裁的有關規(guī)定都是基本一致的。但究竟應由誰來作出財產保全的決定,卻有三種不同立法例。(1)由法院作出財產保全的決定。如瑞士、瑞典和我國的仲裁法都是把財產保全的決定權賦予法院。(2)由仲裁機構或仲裁庭作出財產保全決定。如韓國、美國等都采用這種方式。韓國《商事仲裁院仲裁規(guī)則》第40條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美國是一個判例法的國家,它是通過Mccrary一案確定上述做法的。美國第三巡回區(qū)上訴法院受理的Mccrary一案中,法院判決認為,按照《紐約公約》,凡是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美國法院就不得作出臨時保全裁定。顯然這一立法例已部分地賦予仲裁機構強制權。(3)仲裁庭和法院都有權作出財產保全的決定。如英國等國。英國1975年《仲裁法》就是這樣規(guī)定的?!秱惗刂俨迷褐俨靡?guī)則》第13條規(guī)定了仲裁庭的額外權力,該權力包括仲裁庭可以命令對任何一方當事人控制下的財產或物品進行保留、儲存、變更或作其他處理。當事人同意按該規(guī)則仲裁,就應被認為同意僅向仲裁庭,而不向任何法院或其他司法機構申請簽發(fā)此類命令。一旦超出當事人的范圍,采取臨時措施的權力只能由法院行使。英國支持和監(jiān)督仲裁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法院憑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簽發(fā)馬利華禁令。該禁令旨在阻止被告把他的財產轉移出法院的轄區(qū),并阻止他在該轄區(qū)處分其財產。[6]
就以上三種立法例來看,各種做法各有利弊。第(1)種模式比較傳統,比較符合仲裁法的本身特性。但這種模式程序比較煩瑣,仲裁庭與法院的工作銜接需要一定的時間,容易錯失的保全時機,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仲裁庭的功能,并貶損仲裁的權威。第(2)種模式固然強化了仲裁庭的功能,但對仲裁的民間性質會有一定的沖擊。正因為如此,現代各國的仲裁立法趨勢是在一定條件下賦予仲裁庭作出財產保全的權力?!秶H商事仲裁示范法》對此也予以了認可。該法第17條規(guī)定:“除當事人各方另有協議,仲裁庭經當事人一方請求,可以命令當事人任何一方就爭議標的采取仲裁庭可能認為有必要的任何臨時性保全措施。仲裁庭可以要求當事者任何一方提供有關此種措施的擔保?!?BR> 4、執(zhí)行仲裁裁決
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是終局性的,裁決一經作出即發(fā)生法律效力。一般情況下,仲裁裁決作出后當事人都會自動履行。正如有的專家指出的那樣:“仲裁的優(yōu)勢是信用、信譽,而不是強制。一個好的仲裁委員辦理的仲裁案件,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的案件不應當超過20%?!保?]在美國,仲裁裁決有90%左右是由當事人自動履行的,只有10%左右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8]盡管仲裁裁決自動履行的占了絕大部分,但畢竟有一部分需要法院去執(zhí)行,而且就仲裁裁決之所以絕大部分能夠自動履行,是與法院的強制執(zhí)行威懾力是密不可分的??梢韵胂?,如果沒有法院對仲裁裁的強制執(zhí)行,仲裁解決糾紛的功能必然大為降低,仲裁的發(fā)展也必然受到影響。
5、裁決仲裁協議的效力
仲裁是以存在仲裁協議為前提基礎的,如果仲裁協議無效,或者當事人間不存在仲裁協議,仲裁庭即無案件管轄權。因而對當事人間是否存在著仲裁協議以及仲裁協議是否有效的爭議進行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司法最終解決原則,世界各國的仲裁法都把解決這種爭議的權力賦予法院,雖然有的國家把這項權力同時賦予了仲裁機構,但法院此時擁有一定的優(yōu)先權。如我國司法解釋就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機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另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如果仲裁機構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并已作出決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機構接受申請后尚未作出決定,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同時通知仲裁機構終止仲裁。[9]
當事人是否存在仲裁協議及協議效力如何的爭議進行處理后法院對一般涉及到以下幾種情況:(1)仲裁協議經法院認定無效,失效或不能實行的,法院有權受理該案件;(2)經法院確認當事人間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時,當事人應當按照仲裁程序進行。如當事人仍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基于另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應當終止司法訴訟程序,并命令當事人將案件提交仲裁。
6、撤銷仲裁裁決
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主要是為了加強對仲裁一裁終局權力的監(jiān)督,防止仲裁權的監(jiān)用,以保證仲裁的公正性,因而它是法院監(jiān)督仲裁的最重要的方式。
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實際上就是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制度,它與不予執(zhí)行制度一起,被稱為司法對仲裁進行監(jiān)督的兩把利劍。在仲裁過程中之所以要建立起這種司法審查制度,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理由:(1)仲裁的終局性固然體現了仲裁的便捷的特點,但也極易導致仲裁權的監(jiān)用;(2)仲裁員在實體和程序方面可能會發(fā)生錯誤,仲裁結果可能會有失公正;(3)在任何國家的法律制度中,當事人的合同自由原則都應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更何況當事人所約定的仲裁實質上又是一種解決爭議的準司法方法,是執(zhí)行法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0]
仲裁裁決撤銷制度的兩個明顯特點就是監(jiān)督的事后性和監(jiān)督案件的嚴格限制性。只有在仲裁裁決作出之后才能行使裁決的撤銷制度,但這種撤銷又被限制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條件表示了立法者在保護仲裁裁決的終局性和維護仲裁的公正性之間尋求平衡。從各國立法的趨勢上來看,合理限制仲裁的司法審查范圍成為一種比較理性的選擇而且為世界大多國家所接受。
7、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制度
法院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是針對已被一方當事人作出執(zhí)行根據的仲裁裁決而規(guī)定的一種消極補救性措施。雖然它與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一起同屬于仲裁的司法審查制度的范疇,但該項制度與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相比有以下區(qū)別:(1)不予執(zhí)行制度是被動性的程序,只有一方當事人申請強制執(zhí)行時,另一方才能相應地提出不予執(zhí)行的申請。但對于仲裁裁決的撤銷,當事人則可以主動地向法院提出。(2)從影響效果上看,如法院受理撤銷裁決申請和裁定撤銷裁決,其他法院一般都應中止對該裁決的強制執(zhí)行程序或裁定不予執(zhí)行。而法院不予執(zhí)行的決定并不影響當事人向另一方法院提出強制執(zhí)行申請。[11](3)從效力上來看,法院裁定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否定的是仲裁裁決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而不對仲裁裁決的其他效力產生影響。但法院撤銷了仲裁裁決,則仲裁裁決不僅不能執(zhí)行,而且也否認了該裁決的其他效力。
仲裁裁決的不予執(zhí)行制度與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認可制度是緊密相聯的。由于仲裁系民間性質,因而對仲裁裁決本身是否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就存在著爭議。一種觀點認為,仲裁裁決本身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仲裁的民間性、排斥著公權力的參與,仲裁的民間性使仲裁裁決稱其是也不過是民間文書。顯然民間文書是不可以取得如同國家機關制作的判決書一樣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如果要使仲裁載決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必須對仲裁裁決進行執(zhí)行認可。正如臺灣學者楊崇森先生所述的那樣:“因法院之確定判決系基于國家司法權,并依照國家法律所為之,因此具有執(zhí)行力,但仲裁裁決僅系私人解決給予之方法,其權威之基礎系源于當事人之合意,并無按照一定國家法律辦理之保證,未必與國家法律秩序相契合,且強制執(zhí)行之權力又未屬于國家,因此為了實現仲裁裁決斷之內容,取得執(zhí)行名義,當事人尚須將仲裁判斷送經法院承認,取得執(zhí)行之裁決,即經法院審查通過乃可。……法院對于仲裁判斷之審查,主要系自判斷之形式與處理審查仲裁判斷是否合法與公正而已,并不深究其內容是否適當,故當事人可以比較簡易之方法取得判決。[12]但筆者認為,仲裁載決一經作出即發(fā)生法律效力,這種法律效力自然就包括具有強執(zhí)行的效力。因為仲裁權的運作過程事實上是不斷受到審判權的監(jiān)督和制約的過程,特別是在現代仲裁制度中,仲裁當事人的合意已經再也不是不受任何監(jiān)督和制約的合意,仲裁裁決本身已經印入了某些公權力的烙印。如果仲裁裁決本身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話,就很難解釋仲裁裁決的一裁終局制度。但仲裁裁決本身具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并不排斥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審查,正基于此,仲裁裁決的不予執(zhí)行制度才應運而生。 (待續(xù))
注:
[1]本案例參考(英)艾倫·列德芬:《從金字塔看國際商事仲裁中的仲載權》,陸曉東摘譯自英國《商事法雜志》1986年第1期,曾明奇校。載《外國法學研究》。1998年第4期。
[2]轉引自張建華著:《仲裁新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64頁。
[3]江偉、李浩:《論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的新型關系》,載《法學評論》1995第4期。
[4]參見楊榮新主編:《仲裁法理論與適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04頁。
[5]轉引自泉鵬《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法院干預》,載《法學評論》1995年第4期,第49頁。
[6]楊榮新主編:《仲裁法理論與適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06頁。
[7]汪永清:《重新組建仲裁機構的若干問題》,載國務院法制局研究室編:《重新組建仲裁機構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
[8]國務院法制局仲裁制度和立法、執(zhí)法制度考察團:《關于美國仲裁制度的考察況》,載國務院法制局研究室編:《重新組建仲裁機構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頁。
[9]參見人民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3條。
[10]參見施米托夫(趙秀文譯):《仲裁與法院的監(jiān)督管轄權》、《仲裁裁決的終局性與司法復查》,載《國際貿易法文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11]郭曉文:《中國涉外仲裁裁決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立法完善》,載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一、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制度的一般理論
(一)仲裁監(jiān)督機制與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
仲裁的民間性及終局性決定了仲裁本身沒有一個上級主管機構,因而仲裁的運行過程具有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加之仲裁員在仲裁過程中存在著難于克服的作為人的弱點,使得仲裁結果難于完全排除錯案。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對仲裁進行監(jiān)督進而設置仲裁監(jiān)督機制就顯得尤為必要。
所謂仲裁監(jiān)督,是指相關監(jiān)督主體對仲裁組織及其實施的仲裁活動以及仲裁的結果進行的監(jiān)督??v觀世界各國的仲裁立法,對仲裁的監(jiān)督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即仲裁內部監(jiān)督、行業(yè)監(jiān)督及司法監(jiān)督三種。
所謂仲裁的內部監(jiān)督,系指仲裁委員會對仲裁員和仲裁程序的監(jiān)督,正如前述,仲裁委員會是指依法成立,有權根據仲裁協議受理一定范圍的民事爭議,進行法院外裁決的機構。仲裁委員會對仲裁的監(jiān)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決定仲裁員的回避事項。如我國現行《仲裁法》第34、35條規(guī)定,仲裁員發(fā)現有應自行回避的情況,仲裁員應主動回避;當事人也有權向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員回避的申請;仲裁員是否回避,由仲裁委員會主任決定。仲裁委員會通過決定仲裁員是否回避,進而實現對仲裁的監(jiān)督,并最終確保仲裁裁決的公正。②對行為不良的仲裁員的除名。我國現行《仲裁法》第38條規(guī)定,仲裁員私自會見當事人、代理人或接受當事人、代理人的請客送禮,情節(jié)嚴重的,或者仲裁員在仲裁案件時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仲裁委員會應當將其除名。仲裁委員會通過對仲裁員的除名權保證仲裁員隊伍的自律和廉潔,進而實現對仲裁的監(jiān)督。③其他相關事項的決定權和提請注意權。如《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中就規(guī)定了仲裁委員會主任或秘書應對仲裁庭要求延長仲裁期限的決定權,該《規(guī)則》還規(guī)定,仲裁應當在簽署裁決前將裁決書草案提交仲裁委員會,在不影響仲裁員獨立裁決的情況下,仲裁委員會可就裁決書的形式問題提請仲裁庭注意。
仲裁的行業(yè)監(jiān)督是指仲裁協會的監(jiān)督。仲裁協會是仲裁機構為共同發(fā)展和維持仲裁事業(yè)而組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社會團體,是接受政府對中介組織宏觀管理、監(jiān)督、協調內外關系的社團法人。在奉行民間仲裁的國家,仲裁協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否有仲裁協會,幾乎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有無健全的民間仲裁制度的形式標志。我國《仲裁法》第15條規(guī)定,中國仲裁協會是社會團體法人,仲裁委員會是中國仲裁協會的委員。中國仲裁協會是仲裁委員會自律性組織,根據章程對仲裁委員會及其組成人員、仲裁員的違紀行為進行監(jiān)督。從中國仲裁委員會章程的內容來看,中國仲裁委員會的行業(yè)監(jiān)督主要針對的是仲裁委員會及其組織人員、仲裁員的違紀行為。這種違紀行為一般而言不包括嚴重的違紀行為,僅指一般的違紀行為,對嚴重的違紀行為,應由其它機構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這種違紀行為也不涉及仲裁過程中具體操作方法上的問題,對這類問題則應由仲裁委員會實行內部監(jiān)督。
仲裁的司法監(jiān)督是指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從法院對仲裁的過程中來看,法院的監(jiān)督隱含著支持,可以說沒有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仲裁就失去了后盾而無法生存。正因為仲裁對法院的這種嚴重依存,世界各國的仲裁立法都在精心設計法院與仲裁的關系。
就仲裁監(jiān)督的三種形式而言,司法監(jiān)督處于最核心,最關鍵的地位。
(二)法院介入并干預仲裁活動的依據
法院作為救治民事爭議的重要機構,其代表并行使著的是國家公權力。而仲裁是以民間自主形式解決民事爭議上的一種獨立的糾紛救治系統,代表著公權力的審判機構為什么對具有民間性質的仲裁進行監(jiān)督呢?筆者認為理由有三:
1、仲裁的性質和特點要求具有公權力性質的法院介入并對其進行監(jiān)督。仲裁基于當事人的仲裁合意而產生,正是這種當事人合意才決定著仲裁必須體現著民間性。這種民間性具體表現在各仲裁機構間不具有隸屬關系、仲裁員兼職聘任、仲裁規(guī)則不統一等方面。而仲裁機構的這種性質和特點又決定著仲裁程序運行的封閉性。在這種帶有封閉性的運行程序中要確保仲裁的權威性,客觀上要求公權力在不破損其自身性質和特點的前提下成為后盾適時介入到仲裁活動中。
2、仲裁權的有限性要求具有公權力性質的法院對仲裁的支持。仲裁權是基于仲裁當事人的共同授權而產生,當事人授權的內容是私權利。因而仲裁權不可能超越仲裁當事人授權內容而增加公權力。但在仲裁過程中確實存在看諸如證據保全、訴訟保全以及裁決的執(zhí)行等需要公權力才能完成和實現的事項。仲裁只能依托擁有這些公權力的法院來完成上述事項。
3、司法最終解決原則要求法院介入仲裁活動并對其實施監(jiān)督。司法作為解決社會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其權威性必須得到尊重。正因為如此,司法最終決定權成為司法權的最本質標志,而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則成為處理各爭端解決機制發(fā)生沖突,出現矛盾時的最基本原則。司法最終解決原則包涵了以下幾層意思:第一,任何社會糾紛都可以通過司法程序予以解決;第二,在其他社會糾紛救治系統無法處理或處理錯誤情況下,司法部門有最終處理并予以糾正的權力。司法最終解決原則要求仲裁程序運作過程上出現的爭議事項可以或者說只能由法院最后決定。當然,這里所述的仲裁程序運作過程中出現的爭議事項主要是指導程序性事項,而不應該是仲裁當事人間的實體爭議。如果把仲裁當事人間的實體爭議納入到司法最終解決原則之中,則會使仲裁失卻其獨立性而使仲裁沒有存在的必要。正因為如此,世界絕大部分國家的仲裁立法在設置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制度時都確定了一個度,即法院并不干預仲裁的實體處理。
法院對仲裁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爭議事項有最終解決權是通過的金字塔仲裁案得到普遍承認的。該案的求償人是旅館和假日旅游設施的管理人,他建議在基扎金字塔附近建立旅游村和其他旅游設施。1974年9月,起草并簽署了協議,簽約人包括代表埃及政府和埃及全國及旅社服務總會的埃及旅游部。1974年12月,為發(fā)展兩個國際旅游項目,一個位于金宇塔處,另一個在羅茲艾亥克馬地區(qū),又簽訂了一個“12月協議”,由埃及全國旅游和旅行社服務總會與求償人的代表大衛(wèi)·基馬爾先生簽訂。埃及政府不作為“12月協議”的簽約方,但在簽名頁上有其旅游部長的簽名和蓋有埃及旅游部的印章,并有“經旅游部認可,同意并批準”字樣。協議第20條寫道:“有關該協議的任何爭議將提交巴黎國際商會仲裁院仲裁?!?BR> 由于金字塔的歷史性的重要意義,該項計劃遭到來埃及及全世界的反對。1978年5月,埃及政府事實上取消該計劃。于是求償人按仲裁條款向國際商會提出仲裁請求,要求埃及政府和埃及全國旅游和旅社服務總會賠償損失。埃及政府否認自己是“12月協議”的當事人,并對國際商會仲裁院的管轄權提出異議。埃及政府斷言旅游部長簽字僅僅是行政管理上的形式,意在使埃及全國旅游和旅社服務總會的承諾生效。然而國際商會用極大的注意力分析了當時的實際背景,認為部長簽名是一種表明由政府承擔責任的簽名,仲裁院的大部分人認為埃及政府是“12月協議”的一方當事人,它應受協議所包含的仲裁條款的約束。國際商會仲裁院裁決:埃及政府賠償求償人總共12500000美元,另加利息和仲裁費用。
埃及政府不服裁決,請求仲裁庭所在地的巴黎上訴法院撤銷該裁決。根據法國新《民事訴訟法》第1502條的規(guī)定,如仲裁機構作出裁決時,“缺少仲裁協議或依據的是無效的或已失效的協議”,該裁決應予撤銷。埃及政府反復強調,它不是“12月協議”的當事人,所以它不受仲裁條款的約束。巴黎上訴法院同意這種看法,最后,撤銷了國際商會仲裁庭的仲裁裁決。[1]
對金字塔案件,英國學者艾倫·列德芬認為:“金字塔案件起到了提醒公眾注意的作用,就最終裁決的作出是否有協議存在而言,這取決于法院而不取決于仲裁庭。倘若法院認為沒有有效的協議,那么也就沒有有效的仲裁了。”[2]
(三)法院與仲裁的關系
審判和仲裁都是獨立的兩個民事糾紛救治系統。但正如上面所述,仲裁依賴于審判,并需要審判機關的支持,可以說,如果沒有審判,仲裁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仲裁又必須接受法院的監(jiān)督,仲裁只有在法院的監(jiān)督中才有生命力,才能樹立起權威。因而就法院與仲裁的關系而言,法院的監(jiān)督不僅包括對仲裁的審查和控制,而且還包括對仲裁的支持和協助,可以這樣說,法院的監(jiān)督本身就蘊含著對仲裁的支持。
從仲裁的發(fā)展歷史來看,法院與仲裁的關系總是在支持與監(jiān)督中找到適度平衡。由于各國的國情不同,各國在尋找確定平衡點各有差異。即使在同一個國家,由于處于不同的社會歷史發(fā)展時期,在確定法院干預、介入仲裁的度也有不同。
回溯國外仲裁制度的歷史,在法院與仲裁的關系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1、司法不干預仲裁。作為解決爭議的民間方式,仲裁具有極其悠久的歷史,早在古羅馬《十二銅表法》中,就有關于仲裁的記載。然而,仲裁在其產生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完全是在國家司法制度外發(fā)展演化的,處于一種絕對的自治狀態(tài)。長期以來,國家將仲裁視為純私人的領域,法律無意過問,法院也不加干預。盡管如此,依靠雙方當事人的自愿和仲裁人的公正和聲望,仲裁在解決民間爭議方面仍卓有成效地發(fā)揮了作用。
2、過度干預與管制。隨著仲裁作用和影響的不斷擴大,國家開始關注起仲裁來,它通過立法,通過法院的監(jiān)督,使仲裁與訴訟“接軌”,并在一定程度上將仲裁納入國家的司法制度。自此以后,純契約性質的仲裁漸漸起了變化,隨著司法權的不斷滲入,它逐漸變成一項契約因素和司法因素交織在一起的解決爭議的制度。不過,在仲裁與司法制度結合的初期,兩者的關系相當不和諧。當時,立法機關和法院對仲裁心存偏見,認為仲裁的發(fā)展會削弱和剝奪國家的司法權,故對仲裁持不友好的、甚至敵視的態(tài)度。具體表現是法律雖然允許當事人以協議將糾紛提交仲裁,但同時授權法院多方面干預仲裁活動,允許法院通過撤銷仲裁協議撤換仲裁員、撤銷仲裁裁決等方式強化對仲裁的司法管制,以遏制和削弱仲裁制度。
3、以支持為主的干預。后來,各國逐漸認識到為人們樂于采用的仲裁對國家司法權并無損害,特別是在法院因積案過多而一籌莫展時,仲裁制度的存在大大減輕了法院的壓力。因此,各國逐步改變以對仲裁的態(tài)度,放松了對仲裁的管制,轉而采取司法支持仲裁的立場。這一過程相當緩慢,直到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一些國家對仲裁干預才明顯地減弱,以支持為主的適度干預才最終形成。
1979年以來,無論是一些國家新頒布的仲裁法,還是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制度的仲裁規(guī)則,都明顯地反映了進一步弱化司法干預,將干預限制在必不可少的限度內的趨勢。例如,英國在1979年對其仲裁法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法院有權主動撤銷仲裁協議,有權命令仲裁員將法律問題和裁決向其報告的作法,并允許當事人協議預先排除法院對仲裁載裁決的實體問題進行司法復審,從而大大放松了對仲裁的司法管制。1986年通過的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以下簡稱《示范法》)為了減少法院的干預,在第5條中明確規(guī)定“由本法管轄的事情,任何法院均不得干預,除非本法另有規(guī)定?!保?]
從我國的仲裁發(fā)展史來看,法院與仲裁的關系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法院不干預的階段;過度干預和控制階段;適度監(jiān)督階段。
法院不干預階段。這一階段又稱為“只裁不審”階段,主要集中于我國建國初期的一段時期的1949年至1966年。建國初期,為適應當時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開始逐步采用和推廣合同制度,因合同而發(fā)生的糾紛由各業(yè)務主管部門仲裁而不是由法院審判。后來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確定各級政府的經濟委員會是主管經濟合同的仲裁機關,當時實行的是以專區(qū)為一級,以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為二級的兩級仲裁制度,對于重大項目的合同,還允許不服二級仲裁的當事人向國家經濟委員會申請仲裁。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就是仲裁與訴訟完全分離,兩者不僅解決爭議的范圍不同,而且也不發(fā)生聯系,擁有強大手段的業(yè)務主管部門無需求助于法院,法院也無權過問和干預業(yè)務主管部門的仲裁活動。法院與訴訟這種完全獨立、毫無聯系的關系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仲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完全沒有民間性質,披上了濃重的行政色彩。
過渡干預和控制階段。如我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一個時期就屬于這種情況。這一時期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對經濟合同仲裁實行強制管轄,只要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不管另一方愿意與否,仲裁機構就有權管轄并作出裁決。同時,只要一方當事人不服仲裁即可提起訴訟,以前的仲裁活動如同沒有發(fā)生。這種訴訟與仲裁關系使得仲裁成為一種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和費用的曠日持久的爭端解決方式,仲裁的作用未能發(fā)揮出來。
適度監(jiān)督階段。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在我國《仲裁》實施以后這一時期,采取了除勞動爭議和農村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外,國內仲裁一律實行或裁或審、一裁終局的制度,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采取了以支持為主的合法干預。
從法院與仲裁關系的歷史演變來看,法院對仲裁的適度監(jiān)督不僅彌補了仲裁本身的弱勢,而且保留了仲裁的民間性質,因而為現代各國仲裁立法所采用。當然如何界定“適度”各國仲裁立法各有差異。
(四)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
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從狹義上來講,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包括裁決仲裁協議的效力、撤銷仲裁裁決和裁定不予執(zhí)行等幾種方式。從廣義上來講,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除包括上面所述的狹義上的監(jiān)督方式外,還包括指定仲裁員、提供證據保全和財產保全措施以及強制執(zhí)行仲裁裁決等支持與保障性措施。下面從廣義方面具體闡述法院對仲裁的監(jiān)督方式。
1、指定仲裁員
根據各國仲裁法的一般規(guī)定,仲裁庭的組成,如仲裁員的指定或任命、更換、撤換等,均根據當事人的仲裁協議和仲裁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來進行。如果當事人不能就仲裁員的指定達成協議,又沒有授權有關機構任命的情況下,就需要任命或指定。特別是在臨時仲裁時,當事人往往不能詳細地約定仲裁員因死亡、疾病、辭職等原因不能履行職務仲裁員發(fā)生空缺時的補救辦法。為此許多國家的仲裁法甚至國際性仲裁規(guī)定都賦予了法院擁有任命或指定仲裁員的權力以解決這一問題。如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規(guī)定,在雙方當事人按協議或仲裁規(guī)則的規(guī)定指定仲裁員時,法院可應一方的請求指定仲裁員,在當事人對仲裁員指出異議被駁回后,法院仍有權力應當事人的請求對該異議作出決定。
在仲裁進行過程中,特別是在仲裁庭尚未對實體問題作出裁決之前,一方當事人也可以仲裁員不稱職為由向法院申請撤換仲裁員。例如仲裁員在執(zhí)行職務過程中有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等不良行為或喪失獨立性與公正性時,有的國家的仲裁法規(guī)定由仲裁當事人指定第三人或由地方法院院長解除該仲裁員的委任和指定新的仲裁員。[4]當然對此各國規(guī)定的不盡相同,有的國家的仲裁法并沒有把這項權力交給法院。
2、采取證據保全措施
在仲裁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由于當事人一方原因或其他原因而使證據丟失或者難以取得的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仲裁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持有本案證據而拒絕提交仲裁庭的情況。由于仲裁組織本身并不具有這種強制性權力,需要法院的支持,為此世界上除意大利外,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允許法院提供這方面的支持,當事人或仲裁庭請求有關法院提供協助,強制其提供證據或出庭作證。[5]聯合國《國際商事仲裁法》第27條也明確規(guī)定:“仲裁庭或當事人一方在仲裁庭同意之下,可以請求本國主管法院協助獲取證據。法院可以在其權限范圍內并按照其獲取證據的規(guī)則的規(guī)定執(zhí)行上述請求?!?BR> 3、采取財產保全措施
在仲裁過程中為了保證生效裁決或調解書能夠得到執(zhí)行,有必要實行財產保全制度。但仲裁機構無權對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財產采取保全措施,必須依靠法院這一擁有公權力機構的支持,由法院采取財產保全措施。這一點世界各國的仲裁法及國際商事仲裁的有關規(guī)定都是基本一致的。但究竟應由誰來作出財產保全的決定,卻有三種不同立法例。(1)由法院作出財產保全的決定。如瑞士、瑞典和我國的仲裁法都是把財產保全的決定權賦予法院。(2)由仲裁機構或仲裁庭作出財產保全決定。如韓國、美國等都采用這種方式。韓國《商事仲裁院仲裁規(guī)則》第40條對此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美國是一個判例法的國家,它是通過Mccrary一案確定上述做法的。美國第三巡回區(qū)上訴法院受理的Mccrary一案中,法院判決認為,按照《紐約公約》,凡是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美國法院就不得作出臨時保全裁定。顯然這一立法例已部分地賦予仲裁機構強制權。(3)仲裁庭和法院都有權作出財產保全的決定。如英國等國。英國1975年《仲裁法》就是這樣規(guī)定的?!秱惗刂俨迷褐俨靡?guī)則》第13條規(guī)定了仲裁庭的額外權力,該權力包括仲裁庭可以命令對任何一方當事人控制下的財產或物品進行保留、儲存、變更或作其他處理。當事人同意按該規(guī)則仲裁,就應被認為同意僅向仲裁庭,而不向任何法院或其他司法機構申請簽發(fā)此類命令。一旦超出當事人的范圍,采取臨時措施的權力只能由法院行使。英國支持和監(jiān)督仲裁的一個典型例子是法院憑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簽發(fā)馬利華禁令。該禁令旨在阻止被告把他的財產轉移出法院的轄區(qū),并阻止他在該轄區(qū)處分其財產。[6]
就以上三種立法例來看,各種做法各有利弊。第(1)種模式比較傳統,比較符合仲裁法的本身特性。但這種模式程序比較煩瑣,仲裁庭與法院的工作銜接需要一定的時間,容易錯失的保全時機,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仲裁庭的功能,并貶損仲裁的權威。第(2)種模式固然強化了仲裁庭的功能,但對仲裁的民間性質會有一定的沖擊。正因為如此,現代各國的仲裁立法趨勢是在一定條件下賦予仲裁庭作出財產保全的權力?!秶H商事仲裁示范法》對此也予以了認可。該法第17條規(guī)定:“除當事人各方另有協議,仲裁庭經當事人一方請求,可以命令當事人任何一方就爭議標的采取仲裁庭可能認為有必要的任何臨時性保全措施。仲裁庭可以要求當事者任何一方提供有關此種措施的擔保?!?BR> 4、執(zhí)行仲裁裁決
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是終局性的,裁決一經作出即發(fā)生法律效力。一般情況下,仲裁裁決作出后當事人都會自動履行。正如有的專家指出的那樣:“仲裁的優(yōu)勢是信用、信譽,而不是強制。一個好的仲裁委員辦理的仲裁案件,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的案件不應當超過20%?!保?]在美國,仲裁裁決有90%左右是由當事人自動履行的,只有10%左右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8]盡管仲裁裁決自動履行的占了絕大部分,但畢竟有一部分需要法院去執(zhí)行,而且就仲裁裁決之所以絕大部分能夠自動履行,是與法院的強制執(zhí)行威懾力是密不可分的??梢韵胂?,如果沒有法院對仲裁裁的強制執(zhí)行,仲裁解決糾紛的功能必然大為降低,仲裁的發(fā)展也必然受到影響。
5、裁決仲裁協議的效力
仲裁是以存在仲裁協議為前提基礎的,如果仲裁協議無效,或者當事人間不存在仲裁協議,仲裁庭即無案件管轄權。因而對當事人間是否存在著仲裁協議以及仲裁協議是否有效的爭議進行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司法最終解決原則,世界各國的仲裁法都把解決這種爭議的權力賦予法院,雖然有的國家把這項權力同時賦予了仲裁機構,但法院此時擁有一定的優(yōu)先權。如我國司法解釋就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機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另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如果仲裁機構先于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并已作出決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機構接受申請后尚未作出決定,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同時通知仲裁機構終止仲裁。[9]
當事人是否存在仲裁協議及協議效力如何的爭議進行處理后法院對一般涉及到以下幾種情況:(1)仲裁協議經法院認定無效,失效或不能實行的,法院有權受理該案件;(2)經法院確認當事人間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時,當事人應當按照仲裁程序進行。如當事人仍向法院提出訴訟,法院基于另一方當事人的請求應當終止司法訴訟程序,并命令當事人將案件提交仲裁。
6、撤銷仲裁裁決
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主要是為了加強對仲裁一裁終局權力的監(jiān)督,防止仲裁權的監(jiān)用,以保證仲裁的公正性,因而它是法院監(jiān)督仲裁的最重要的方式。
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實際上就是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制度,它與不予執(zhí)行制度一起,被稱為司法對仲裁進行監(jiān)督的兩把利劍。在仲裁過程中之所以要建立起這種司法審查制度,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理由:(1)仲裁的終局性固然體現了仲裁的便捷的特點,但也極易導致仲裁權的監(jiān)用;(2)仲裁員在實體和程序方面可能會發(fā)生錯誤,仲裁結果可能會有失公正;(3)在任何國家的法律制度中,當事人的合同自由原則都應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更何況當事人所約定的仲裁實質上又是一種解決爭議的準司法方法,是執(zhí)行法律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0]
仲裁裁決撤銷制度的兩個明顯特點就是監(jiān)督的事后性和監(jiān)督案件的嚴格限制性。只有在仲裁裁決作出之后才能行使裁決的撤銷制度,但這種撤銷又被限制在一定的條件下,這種條件表示了立法者在保護仲裁裁決的終局性和維護仲裁的公正性之間尋求平衡。從各國立法的趨勢上來看,合理限制仲裁的司法審查范圍成為一種比較理性的選擇而且為世界大多國家所接受。
7、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制度
法院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是針對已被一方當事人作出執(zhí)行根據的仲裁裁決而規(guī)定的一種消極補救性措施。雖然它與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一起同屬于仲裁的司法審查制度的范疇,但該項制度與仲裁裁決的撤銷制度相比有以下區(qū)別:(1)不予執(zhí)行制度是被動性的程序,只有一方當事人申請強制執(zhí)行時,另一方才能相應地提出不予執(zhí)行的申請。但對于仲裁裁決的撤銷,當事人則可以主動地向法院提出。(2)從影響效果上看,如法院受理撤銷裁決申請和裁定撤銷裁決,其他法院一般都應中止對該裁決的強制執(zhí)行程序或裁定不予執(zhí)行。而法院不予執(zhí)行的決定并不影響當事人向另一方法院提出強制執(zhí)行申請。[11](3)從效力上來看,法院裁定不予執(zhí)行仲裁裁決否定的是仲裁裁決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而不對仲裁裁決的其他效力產生影響。但法院撤銷了仲裁裁決,則仲裁裁決不僅不能執(zhí)行,而且也否認了該裁決的其他效力。
仲裁裁決的不予執(zhí)行制度與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認可制度是緊密相聯的。由于仲裁系民間性質,因而對仲裁裁決本身是否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就存在著爭議。一種觀點認為,仲裁裁決本身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仲裁的民間性、排斥著公權力的參與,仲裁的民間性使仲裁裁決稱其是也不過是民間文書。顯然民間文書是不可以取得如同國家機關制作的判決書一樣的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如果要使仲裁載決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必須對仲裁裁決進行執(zhí)行認可。正如臺灣學者楊崇森先生所述的那樣:“因法院之確定判決系基于國家司法權,并依照國家法律所為之,因此具有執(zhí)行力,但仲裁裁決僅系私人解決給予之方法,其權威之基礎系源于當事人之合意,并無按照一定國家法律辦理之保證,未必與國家法律秩序相契合,且強制執(zhí)行之權力又未屬于國家,因此為了實現仲裁裁決斷之內容,取得執(zhí)行名義,當事人尚須將仲裁判斷送經法院承認,取得執(zhí)行之裁決,即經法院審查通過乃可。……法院對于仲裁判斷之審查,主要系自判斷之形式與處理審查仲裁判斷是否合法與公正而已,并不深究其內容是否適當,故當事人可以比較簡易之方法取得判決。[12]但筆者認為,仲裁載決一經作出即發(fā)生法律效力,這種法律效力自然就包括具有強執(zhí)行的效力。因為仲裁權的運作過程事實上是不斷受到審判權的監(jiān)督和制約的過程,特別是在現代仲裁制度中,仲裁當事人的合意已經再也不是不受任何監(jiān)督和制約的合意,仲裁裁決本身已經印入了某些公權力的烙印。如果仲裁裁決本身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效力的話,就很難解釋仲裁裁決的一裁終局制度。但仲裁裁決本身具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并不排斥法院對仲裁裁決的審查,正基于此,仲裁裁決的不予執(zhí)行制度才應運而生。 (待續(xù))
注:
[1]本案例參考(英)艾倫·列德芬:《從金字塔看國際商事仲裁中的仲載權》,陸曉東摘譯自英國《商事法雜志》1986年第1期,曾明奇校。載《外國法學研究》。1998年第4期。
[2]轉引自張建華著:《仲裁新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64頁。
[3]江偉、李浩:《論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的新型關系》,載《法學評論》1995第4期。
[4]參見楊榮新主編:《仲裁法理論與適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04頁。
[5]轉引自泉鵬《論國際商事仲裁中的法院干預》,載《法學評論》1995年第4期,第49頁。
[6]楊榮新主編:《仲裁法理論與適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106頁。
[7]汪永清:《重新組建仲裁機構的若干問題》,載國務院法制局研究室編:《重新組建仲裁機構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
[8]國務院法制局仲裁制度和立法、執(zhí)法制度考察團:《關于美國仲裁制度的考察況》,載國務院法制局研究室編:《重新組建仲裁機構手冊》,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頁。
[9]參見人民法院《關于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3條。
[10]參見施米托夫(趙秀文譯):《仲裁與法院的監(jiān)督管轄權》、《仲裁裁決的終局性與司法復查》,載《國際貿易法文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11]郭曉文:《中國涉外仲裁裁決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立法完善》,載陳安主編:《國際經濟法論叢》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