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際私法”完整版問答論述2

字號:

21.什么是連接點?連接點的沖突如何解決?
    答:連結點又稱連結因素,是指沖突規(guī)范中就“范圍”所列事項指定應適用何國法律所依據(jù)的一種事實因素。早先,連結點大都是一些具有場所意義的事實因素,如“國籍”、“住所”、“物之所在地”等等。后來,“當事人的合意”或“當事人的自主選擇”也成了重要的連結點。
    22.什么是識別?識別在沖突法制度中起何作用?解決識別沖突的依據(jù)有哪幾種主要學說?
    答:識別是指依據(jù)一定的法律觀點或法律概念,對有關事實的性質作出定性或分類,把它歸入特定的法律范疇,從而確定應援用哪一沖突規(guī)范的法律認識過程。
    一般認為,在運用沖突規(guī)范的過程中,識別之所以必不可少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不同國家的法律對同一事實賦予不同的法律性質,從而可能會導致適用不同的沖突規(guī)范。(2)不同國家對一沖突規(guī)范中包含的概念的內涵理解不同,從而導致適用不同的法律。(3)不同國家的法律往往將具有相同內容的法律問題分配到不同的法律部門。(4)由于社會制度或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不同的國家又具有不同的法律概念或一個國家所使用的法律概念是另一個國家所沒有的法律概念。因此,只有先解決了識別問題,才能確定應援用哪一沖突規(guī)范。故在沖突制度中,識別是決定援用哪一種沖突規(guī)范的前提。
    解決識別沖突的依據(jù),主要有三種不同學說:(1)德國學者卡恩和法國學者巴丁主張的法院地法說,認為受理案件的法院只應依自己國家國內法的統(tǒng)一概念與觀點來作出識別;(2)法國的德帕涅和德國的沃爾夫等主張的準據(jù)法說,認為用來解決爭訟問題的準據(jù)法,同時也是對事實構成的性質進行識別的依據(jù);(3)德國的拉貝爾和英國的貝克特等主張的分析法學與比較法說,認為識別只能依建立在分析法學和比較法研究結果之上的一般法理或共同概念與原則進行。
    23.什么叫先決問題?構成先決問題的條件是什么?
    答:先決問題最早是德國學者梅希奧和汪格爾提出來的。他們指出,在國際私法中,有的爭訟問題的解決需要以首先解決另外一個問題為條件,這時,便可以把爭訟的問題稱為“本問題”或“主要問題”,而把要首先解決的另一問題稱為“先決問題”。構成一個先決問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主要問題依法院國的沖突規(guī)則,應適用外國法作準據(jù)法;其次,該問題對主要問題來說,本身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作為一個單獨問題向法院提出,并且它又有自己的沖突規(guī)則可以援用;最后,依主要問題準據(jù)法所屬國適用于先決問題的沖突規(guī)則和依法院國適用于先決問題的沖突規(guī)則,會選擇出不同國家的法律作準據(jù)法,并且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從而使主要問題的判決結果也會不同。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便不會構成一個“先決問題”。
    24.遇有沖突規(guī)范指定應適用當事人的本國法,而其本國存在多個法域時,如何確定他的本國法?
    答:遇有這個問題時,目前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解決辦法:(1)以當事人所屬地法為其本國法,亦即以當事人的住所地或居所地法為其本國法而加以適用;(2)依當事人本國的區(qū)際私法來解決這個問題;(3)但有時被指定的多法域國家并無這種區(qū)際私法,所以有些更嚴密的立法在用第二種解決辦法時,同時也規(guī)定在遇有此種情況時的補救辦法(如以與其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那個地方的法律作他的屬人法)。
    25.簡述識別中法官的一般認識過程?
    (1)依法院地法給爭訟的問題或法律關系定性(識別),以決定應該援用的沖突規(guī)則。
    (2)進一步考察依該沖突規(guī)則中的規(guī)定,指引準據(jù)法的連結點在何處。這就需要對連結點作出解釋,以確定連結點在哪一國家。
    (3)確定解決爭論問題應適用哪一國法律?
    (4)如果應適用的法律為外國法時,這時還要解決一個準據(jù)法的性質和適用范圍的問題。依據(jù)比較普遍而公共的觀點,多認為對這個問題只能依據(jù)該外國自己的法律觀點來對它的性質作出判斷,同時在解決外國法在各案中的使用范圍時,也應破除傳統(tǒng)上外國法或外國程序法完全不予適用的觀點。
    26.論述國際私法中時際沖突的解決。
    法律時際沖突的解決,也因其發(fā)生的原因不同而有區(qū)別。如在沖突規(guī)則發(fā)生改變時,根據(jù)“法律不溯及既往”和“既得權保護”的一般原則,應在立法中明確規(guī)定它是否具有溯及力以及溯及的條件。在連結點發(fā)生改變時,各國在實踐中多根據(jù)法律關系的性質,分別采取允許適用新連結點指引的法律(即可變更主義)和不允許適用新連結點指引的法律(即不可變更主義)的方法,以使問題求得公正合理的解決,既不破壞法律關系的穩(wěn)定性,也不應讓當事人規(guī)避法律的意圖得逞為基本原則。在被指定的準據(jù)法發(fā)生改變時,也應看改變后的準據(jù)法是否具有溯及的效力,它的適用是否會在當事人之間產(chǎn)生嚴重的不公平、不合理的后果,特別在涉及第三世界國家的重大利益時,更不宜毫無條件地適用“既得權保護”原則。
    27.簡述反致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
    答:(1)不同國家對同一民事關系規(guī)定了不同的連結點(或連結點雖同但解釋不同);(2)且認為它的沖突法指引的外國法包括了外國的沖突法:(3)但是即使具備上述兩個條件,如果致送關系中斷,也不會發(fā)生反致。
    28.簡述反致制度在沖突法中的作用。
    答:從根本上講,在可能的情況下,求得有利的實體法的適用和求得判決的一致,應該是采用反致制度的主要原因。反致主要發(fā)生于援用雙邊沖突規(guī)范的場合,由于雙邊沖突規(guī)范可能導致外國實體法的適用,因此,如果采用反致就可以排除對本國不利的外國法的適用,從而適用法院地國法律或第三國法律。
    29.公共秩序的職能和規(guī)定的方式。
    答;公共秩序的職能是通過下述兩種方式限制外國法的適用,從而保證自己法律與道德的基本原則或社會重大利益不致因適用某一外國法而遭到破壞的結果(或保證自己的強行法得以適用)。其規(guī)定方式有:直接限制,即在立法中明確規(guī)定,外國法的適用不得違反內國公共秩序,否則拒絕適用;二是間接限制,即指出某些內國法具有絕對強行性,或者必須直接適用,從而排除有關外國法在內國適用的可能性。在各國兩者均加采用(合并限制)。
    30.簡述公共秩序多采用客觀說(結果說)的理由。
    答:在實踐中,有的國家規(guī)定;只有在適用由沖突規(guī)范指定的外國法會產(chǎn)生與自己的公共秩序嚴重抵觸的結果時,才能借此排除其適用(被稱為“客觀說”或“結果說”)。
    比較而言,在用本國法(即國籍國法)作屬人法的國家里,公共秩序制度的作用更大、更重要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在這些國家,適用外國法的機會更多一些。而在用住所地法作屬人法的國家里,公共秩序制度的作用要小一些(這主要是因為住所本是司法上確定案件管轄權的最常用的標準,從而在這些國家依當事人住所在自己?境內而行使司法管轄權的案件中,實體法也常常是自己的法律)。另外,有些國家還常以識別為手段,在本應適用外國法時,把有關的外國法規(guī)定識別為程序法或公法,然后根據(jù)程序法或公法不具域外效力的特點,同樣可以達到排除外國法適用的目的(但這種“不誠實的識別”,受到學界的普遍反對)。
    31.簡述運用公共秩序排除外國法后的處理方式。
    答:運用公共秩序排除本應適用的外國法后,大多數(shù)國家都主張改而適用自己的法律。但也有國家主張駁回起訴,拒絕受理該案的。還有主張改用與之近似或類似的外國法判案的;改而采用一般法理判案的;視是否還有其他指引另一外國法律的連結因素而定,如有,改用該另一外國法,如無,才改用自己的法律。此外還要注意,如被排除的外國法只涉及要處理的案件的某一個問題或某一部分,該外國法的其余部分的適用并不會產(chǎn)生與自己公共秩序相抵觸的結果,則這部分外國法仍可適用。
    32.法律規(guī)避構成的要件及其效力。
    答:法律規(guī)避又稱法律欺詐,是指涉外民事關系的當事人故意制造某種連結點,以避開本應適用的對其不利的法律,而使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適用的行為。法律規(guī)避有四個構成要件:從主觀上講,當事人規(guī)避某種法律必須是出于故意,也就是說當事人有逃避適用某種對其不利的法律的意圖;從規(guī)避的對象上講,當事人規(guī)避的法律是本應適用的強行法或禁止性的規(guī)定;從行為方式上講,當事人規(guī)避法律是通過有意改變或制造某種連結點來實現(xiàn)的,如改變國籍、住所、物之所在地等;從客觀結果上講,當事人已經(jīng)因此規(guī)避行為而達到其適用對自己有利的法律的目的。
    一般認為凡規(guī)避內國強行法的行為是無效的,很多國家的立法都作了明文規(guī)定,我國也認為規(guī)避內國強行法系無效行為。但是,如被規(guī)避的是外國強行法,是否也認為無效,則無定論。此外,有認為借規(guī)避行為而成立的法律關系是無效的,至于被改變而新設立的連結點是否無效(如其取得的“新”國籍、“新”住所),則應由改變后的連結點所在國家的法院決定。但也有認為這種故意設立的“新”連結點也是無效的。
    33.在國際私法上對外國法的查明有哪幾種最基本的態(tài)度?其理由是什么?
    答:有三種最基本的態(tài)度。一是完全要由當事人查明,理由是這些國家認為外國法對法官來說不是法律而只是一種事實,而事實是“誰主張誰證明”的;二是法院可依職權查明,理由是在審理涉外案件時被沖突規(guī)范指引的外國法同樣是法律,而法官應“知法”;三是法院既可依照職權查明,當事人亦當協(xié)助,這是公正合理的態(tài)度。
    34.我國對外國法查明問題的具體規(guī)定是什么?
    答:我國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時,按照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有關規(guī)定,對于應當適用的外。國法律,可通過下列途徑查明:(1)由當事人提供;(2)由與我國訂立司法協(xié)助協(xié)定的締約對方的中央機關提供;(3)由我國駐該國使、領館提供;(4)由該國駐我國使館提供;(5)由中外法律專家提供。
    35.試論對待反致的理論上的不同觀點。
    答:持反對態(tài)度的學者們主要認為:(1)反致與國際私法的常識和任何國際私法制度的真正性質相抵觸;(2)采用反致有損于內國的立法主權;(3)采用反致于實際不便;(4)采用反致會導致指定準據(jù)法的無限循環(huán)。
    贊成反致的學者們則認為:(1)采用反致可維護外國法律的完整性;(2)放棄自己的沖突規(guī)范,改用對方國家的沖突規(guī)范,也并不有損于本國的主權,反而可擴大內國法的適用,更何況法院在這樣做的時候,也是從維護自己法律的完整性出發(fā)的,是本國國際私法的指示和要求;(3)采用反致可使各國法律對同一涉外民事案件作出相同判決,而這一點正是國際私法的主要目標。
    36.分析法律規(guī)避與公共秩序制度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答:(1)法律規(guī)避和公共秩序制度同為國際私法中限制適用外國法的基本制度。兩者在維護內國法的強行性規(guī)定和排除本應適用的法律上具有共性;(2)分析兩者的主體、產(chǎn)生的原因和著眼點存在較大的差別。
    37.論述外國法不能查明與外國法錯誤適用的處理。
    答:外國法不能查明時的處理辦法主要有:(1)以內國法取而代之;(2)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或抗辯;(3)適用同本應適用的外國法相近似或類似的法律;(4)適用一般法理;(5)如有其他指引外國法的連結點,則適用被指引的另一外國法,只有在無這種連結點因素時才能適用自己的法律。
    外國法錯誤適用有因錯誤適用內國沖突規(guī)范而造成的外國法錯誤適用與適用外國法本身的錯誤兩種情形。對于前者,各國一般允許當事人上訴并加以糾正;對于后者,存在允許與不允許當事人上訴兩種不同的處理辦法。
    38.論述運用公共秩序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答:(1)應盡量采用客觀說或結果說的標準。(2)國內民法上的公共秩序與國際私法上的公共秩序在法律效力上是有區(qū)別的,不能將兩者完全等同起來。后者,在涉外民事關系中,只有在沖突規(guī)范指定應適用內國法時,才是必須予以適用的;而前者,甚至在沖突規(guī)范指定外國法時,也是必須予以適用的。(3)在排除本應適用的外國法后,并不可一律代之以法院地國的內國法。(4)公共秩序的運用不應與尊重他國主權相抵觸,并且不應和外國公法的排除相混淆。外國刑法、行政法、財政法等公法不為內國法院所適用,這幾乎是各國過去一致的立場。其根據(jù)就是認為公法本身只有域內效力,所以,沒有必要把公共秩序用來作為排除外國公法適用的根據(jù)。(5)在接受轉致的時候,還應考慮對待外國公共秩序的問題。
    (6)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不只是限于外國法適用方面,同樣在外國判決或仲裁裁決承認與執(zhí)行方面也會涉及到。此外,對國際公共秩序問題與是否可以援引公共秩序來限制適用國際條約或公約中的規(guī)定而排除外國法的適用,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39.簡述住所沖突的解決。
    答:國際私法上的住所究竟如何認定,曾有各種不同的學說。大多數(shù)學者和司法實踐采用法院地法說,即依照法院國的住所概念去認定當事人的住所究竟在何處。對于住所的積極沖突,其解決原則大體與解決國籍的積極沖突相似,即如發(fā)生-內國住所與外國住所間的沖突,以內國住所優(yōu)先,而不管這些住所取得的先后;如發(fā)生外國住所與外國住所間的沖突,在它們是異時取得的情況下,一般主張以最后取得的住所優(yōu)先。如果是同時取得的,則一般以設有居所或與當事人有最密切聯(lián)系的那個國家的住所為住所。對于住所的消極沖突,一般以當事人的居所代替住所;如果無居所或居所不明時,一般以當事人的現(xiàn)在地代替住所確定其屬人法。
    40.簡述自然人權利能力的法律適用。
    答:各國雖都確認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并終于死亡,但各國關于何為出生和死亡特別是宣告死亡的規(guī)定常有不同,這是產(chǎn)生權利能力法律沖突的主要原因。加之權利能力又有一般權利能力和特殊權利能力之分,在這兩方面各國亦往往異其規(guī)定,所以,在國際私法關系中,需要解決它的法律適用問題。不同的理論和實踐主要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認為應適用于人的權利能力的法律是各該法律關系的準據(jù)法所屬國法律;二是認為應適用于人的權利能力的法律是法院地法,三是認為應依當事人的屬人法來解決他的權利能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