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理解施工企業(yè)與包工頭之間的法律關系

字號:

「案情簡介」
    2003年2月6日,被告與原告包工頭宋某簽定了一份《施工合同書》,合同約定將其承包的某公司綜合樓工程發(fā)包給原告,由原告組織民工施工。工程款總計782100元,工程竣工后預留7%的保修金,其余工程款于2003年年底前一次性支付完畢,保修金在一年保修期滿后支付。截止2003年11月6日,原告組織民工完成了合同約定的工程量。2003年12月31日,原、被告雙方進行了結算,被告應支付原告工程款共計825000元。截止2004年1月10日,被告共支付原告工程款50余萬元,尚欠32萬余元未付,故原告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按合同約定立即支付工程款。被告以雙方簽定的《施工合同書》實質上是工程分包合同,而原告不具備建筑施工企業(yè)應該具備的從業(yè)資格,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第十二條、第二十九條之規(guī)定,雙方簽定的施工合同是無效合同和原告工程延期為由,拒絕支付余下的工程款。
    那么雙方簽定的合同是否有效?原告應否承擔工期、質量等工程責任?
    「案例評析」
    本案是一起簡單的勞務糾紛案件。盡管本案原、被告雙方簽定的合同名稱為《施工合同書》,但我們不能僅憑合同的名稱來判定該合同的性質。從該合同所反映的內容來看,該合同實質上就是單純的勞務合同而非工程分包合同,也不是勞務分包合同。我國建筑法規(guī)定的從業(yè)資格僅指從事建筑活動的建筑施工企業(yè)、勘察單位、設計單位和工程監(jiān)理單位,不包括勞務。根據《合同法》關于合同無效的相關規(guī)定,該合同既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亦未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應認定為有效合同。
    由于施工企業(yè)與包工頭之間是勞務合同關系,而非工程分包合同關系或勞務分包關系,因此施工企業(yè)不能將質量、安全、工期等工程責任轉嫁給包工頭。當然承包單位可以將某些單項工程(包括勞務)分包并確定分包工程的工期、質量標準,但顯然不能將整體工程的工期、質量責任轉嫁給分包單位;分包單位僅對自己分包工程的工期、質量負責,而不對整體工程的工期和質量負責。何況本案的原告并不是工程分包單位(亦非勞務分包),即使確實存在因原告的原因而導致工期延誤或質量缺陷,那也是被告未盡管理職責所致,因此原告不應對工期延誤和工程質量承擔責任。我國《建筑法》及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均將工程質量、安全等工程責任確定為施工企業(yè)的法定責任,施工企業(yè)不能以合同形式將其法定責任轉嫁給第三人。因此,即使施工企業(yè)與包工頭簽定的合同條款中有明確約定,法院亦可以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而認定該條款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