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接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說法,但換個角度,“興趣乃成功之母”也是完全講得通的,特別是在語言教學方面。下面談談本人多年來在海外中文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和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認字是基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逐步掌握規(guī)律
由于漢字的特殊性,教不好,就會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潑上一頭冷水。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先易后難,先聽寫后造句。比如,對初學者從基本的“一、二、三、四……”數字聽寫開始,逐步增加難度,使學生樹立信心。我們在使用暨南大學編的《中文》教材的同時,還選用了黃劍杰老師的《科學分類識字》等教材作輔助,有意識地讓學生逐步掌握漢字音、形、意的特點,使學生學得有趣,也記得牢。
在六年級的猜字謎活動中,有一名女同學根據所掌握的偏旁部首的規(guī)律,很快猜出了“人在草木中”的謎底,并在黑板上寫出“茶”字,盡管她并不識該字。此舉驚動了當時在場的眾多學生家長。
另外,在學生書面造句之前可先做口頭造句。讓每個學生輪流運用當天所學的生字造詞或造句,或同時選用一組字中的幾個來造一句子(并要求各人的造句不重復)。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開動腦筋,使課堂氣氛活潑有趣,又為他們接著要做的練習作準備。例如,學生能用“氣、雨、水”3個字分別造句,也有的能同時運用3個字造一個句子。
二、采用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學習
講故事是鼓勵學生練習口頭表達的好形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讓學生自己講,這樣他們的積極性可以充分被調動起來。學生可以復述課文,也可以講課外的,還可以自己編,例如講述自己的有趣經歷。特別是讓學生排演根據課文內容編寫的對話、短劇,課堂氣氛活潑,效果甚佳。我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即不照著念,這樣更生動,又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學生興趣大增。六年級學生自編自演的描寫他們生活的名為“骨頭”的節(jié)目,幾乎成了課堂連續(xù)劇。
唱歌也是活潑常用的好形式。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教唱一些他們喜歡的中文歌曲。如低年級的學生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而高年級學生則唱《在那遙遠的地方》等。
另外,我們還選擇一些適合學生的有關節(jié)目,推薦他們收看,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如歷屆“外國人唱中國歌大賽”節(jié)目,主持人大山的精彩表現(xiàn)及洋學生們的出色表演,對學生無疑是生動的活教材。
三、鼓勵寫作
在造句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學生的程度逐步要求學生寫短文,字數不限。內容以他們熟悉的生活,如小時候的經歷、爸爸媽媽的經歷及旅游印象等為主,使學生興趣倍增,寫作熱情大大提高。無形中把學生視為畏途的作文,逐步變成了提高學習興趣的手段。
如,九年級課堂上,一女學生講述了自己幼年時模仿爸爸剃胡子,結果弄破了自己,只好貼著創(chuàng)可貼去上學的有趣經歷,引得學生哄堂大笑。事后,我讓她把所講的記下來,整理后就是一篇饒有趣味的小故事。此習作登載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學中文》專版上。另外,《童年笑話》、《小玩具、大麻煩》、《萬圣節(jié)》等學生習作也都先后發(fā)表,這對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是極大的鼓勵。
四、活躍課堂氣氛
我們從一開學就定下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上課遲到者須唱一首中文歌或講一個中文小故事或笑話,并申明這絕不是懲罰性的。大家都樂意監(jiān)督執(zhí)行,并引發(fā)了良好的喜劇效果,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習中國語言文化。
總之,我認為,教師講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但如果從培養(yǎng)學生興趣方面多下功夫,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喜歡學,主動學,這樣,從教學目的來說,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民日報海外版/戴大器)
一、認字是基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逐步掌握規(guī)律
由于漢字的特殊性,教不好,就會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潑上一頭冷水。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先易后難,先聽寫后造句。比如,對初學者從基本的“一、二、三、四……”數字聽寫開始,逐步增加難度,使學生樹立信心。我們在使用暨南大學編的《中文》教材的同時,還選用了黃劍杰老師的《科學分類識字》等教材作輔助,有意識地讓學生逐步掌握漢字音、形、意的特點,使學生學得有趣,也記得牢。
在六年級的猜字謎活動中,有一名女同學根據所掌握的偏旁部首的規(guī)律,很快猜出了“人在草木中”的謎底,并在黑板上寫出“茶”字,盡管她并不識該字。此舉驚動了當時在場的眾多學生家長。
另外,在學生書面造句之前可先做口頭造句。讓每個學生輪流運用當天所學的生字造詞或造句,或同時選用一組字中的幾個來造一句子(并要求各人的造句不重復)。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開動腦筋,使課堂氣氛活潑有趣,又為他們接著要做的練習作準備。例如,學生能用“氣、雨、水”3個字分別造句,也有的能同時運用3個字造一個句子。
二、采用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學習
講故事是鼓勵學生練習口頭表達的好形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讓學生自己講,這樣他們的積極性可以充分被調動起來。學生可以復述課文,也可以講課外的,還可以自己編,例如講述自己的有趣經歷。特別是讓學生排演根據課文內容編寫的對話、短劇,課堂氣氛活潑,效果甚佳。我們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即不照著念,這樣更生動,又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學生興趣大增。六年級學生自編自演的描寫他們生活的名為“骨頭”的節(jié)目,幾乎成了課堂連續(xù)劇。
唱歌也是活潑常用的好形式。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教唱一些他們喜歡的中文歌曲。如低年級的學生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而高年級學生則唱《在那遙遠的地方》等。
另外,我們還選擇一些適合學生的有關節(jié)目,推薦他們收看,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如歷屆“外國人唱中國歌大賽”節(jié)目,主持人大山的精彩表現(xiàn)及洋學生們的出色表演,對學生無疑是生動的活教材。
三、鼓勵寫作
在造句的基礎上,我們根據學生的程度逐步要求學生寫短文,字數不限。內容以他們熟悉的生活,如小時候的經歷、爸爸媽媽的經歷及旅游印象等為主,使學生興趣倍增,寫作熱情大大提高。無形中把學生視為畏途的作文,逐步變成了提高學習興趣的手段。
如,九年級課堂上,一女學生講述了自己幼年時模仿爸爸剃胡子,結果弄破了自己,只好貼著創(chuàng)可貼去上學的有趣經歷,引得學生哄堂大笑。事后,我讓她把所講的記下來,整理后就是一篇饒有趣味的小故事。此習作登載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學中文》專版上。另外,《童年笑話》、《小玩具、大麻煩》、《萬圣節(jié)》等學生習作也都先后發(fā)表,這對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是極大的鼓勵。
四、活躍課堂氣氛
我們從一開學就定下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上課遲到者須唱一首中文歌或講一個中文小故事或笑話,并申明這絕不是懲罰性的。大家都樂意監(jiān)督執(zhí)行,并引發(fā)了良好的喜劇效果,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習中國語言文化。
總之,我認為,教師講課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但如果從培養(yǎng)學生興趣方面多下功夫,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喜歡學,主動學,這樣,從教學目的來說,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民日報海外版/戴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