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寫下萬言遺書:是什么使他走上不歸路

字號:

【新聞視角】8日是第二個國際預防自殺日,主題是“拯救生命,重建希望”。自殺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公共精神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
    一個人自殺身亡,常常會給家人、朋友帶來巨大的內心沖擊和生活巨變,內疚、自責和羞恥感成為他們漫長人生路途的心理包袱。家庭之外,自殺造成的這么多人提前死亡或傷害,還意味著更多勞動力的喪失,大量的醫(yī)療資源的耗費。而自殺者留下的遺孤的生活、就學業(yè)已成為社會問題。
    雖然,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完全解釋人類的自殺行為,但自殺是可以預防的,對于意欲自殺和正在實施自殺的人,及時的心理危機干預將是的手段。
    今年5月25日,杭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成立,這是全國惟一一家由政府主辦的干預中心,短短3個月,該中心已經對450余人進行了心理干預,得到干預的人群中,尚無一例選擇自殺。
    在我國,自殺是第五大死因,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是首位死因。我國每年有25萬-28萬人死于自殺,平均每天約有750人。此外,每年還有200萬人自殺未遂,這意味著每天至少有5000人想以自殺結束生命。據統(tǒng)計,在杭州每天至少有30人想自殺。
    但是,在這些可怕的數據面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該如何面對“自殺”這一話題,杭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執(zhí)行主任趙國秋說,東方文化中對“自殺”這個詞十分忌諱,多數人認為是思想問題,其實自殺是一種行為障礙的心理疾病。
    “罪魁禍首”是抑郁癥自殺人群中,有精神障礙的人占很大比例。調查表明,所有自殺者中,63%的人患有精神障礙,約93%的自殺者從沒進行過任何形式的心理咨詢或治療。
    抑郁癥是導致自殺行為的“罪魁禍首”,據統(tǒng)計,我國有2000多萬抑郁癥患者,其中有15%的人有自殺的危險,但目前只有5%得到治療。
    除了精神疾病,自殺者往往與家庭矛盾、婚姻危機、失戀、人際關系問題、失業(yè)、經濟損失、學業(yè)或事業(yè)受挫等有關;一些難治的疾病往往對患者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如癌癥、艾滋病等,患者為擺脫痛苦選擇自殺。
    【案例分析】一個大學生的“求死”心理
    今年1月,我省一所高校的一名大四學生在寒假期間臥軌自殺。事后,學校發(fā)現他留在電腦鍵盤上的一張字條,根據字條指示的路徑,發(fā)現了他存放在電腦中的題為“養(yǎng)蜂人”的遺書。作為一個警示以及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杭州市心理危機與干預中心保留了這份遺書。
    同時還有學校的調查報告,他們對此事總結了經驗教訓和引發(fā)的思考。
    其中寫道:這位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喜歡玩電腦游戲,平時為人比較內向。學校多次找他談話,但只是督促他抓緊學習,遠離游戲,在交流溝通中,對該同學的人生觀和心理狀況了解不深;放假后,應掌握學生購票返家的情況,對無故滯留學校的學生要多加關心和愛護。
    沉重的遺書
    記者仔細閱讀了這名大學生的遺書復印件。手捧這份長達1萬多字的遺書,心情十分沉重: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學生,為什么會選擇這樣一條不歸路?
    死者一直在為自殺做準備,他在2003年夏季就以偵破小說的形式寫了一篇名為《養(yǎng)蜂人》的遺書,通過調查者的調查,以及邏輯推理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剖析了死者追求自殺的原因。
    他在自我點評這篇偵破小說時寫道:物質世界的東西全是物質,到頭來,再偉大的感情和愛情都只不過是人體身體內部這個激素、那個激素的結果,物質的世界太虛假了,思想承擔不起這重。
    他說,自己為此選擇了放棄生命,放棄一切,在生前的半年時間里,他依然活著的意義是為了玩游戲,他是為了玩游戲而活著,每天的生活只是玩游戲、睡覺和吃飯,他感謝游戲讓他延長生命。
    雖然來自同學和老師的關心很多,但大家只是勸他不要玩物喪志,沒有人發(fā)現他是因為放棄了生命而放棄學業(yè)、放棄一切;也沒有人知道他寒假不回家過年的原因;甚至沒有人發(fā)現他曾有過一次自殺未遂。就在出事的前一天,他獨自在宿舍里服用了大量安眠藥,并在電腦中記錄了自己瀕死的痛苦。
    遺書片斷
    2004年1月16日。我想,今天應該是最后一天了……不明白上次我是如何走下來的,我是怎樣改變主意多活幾天了,總之,到今天為止,雖然世上讓我留戀的東西很多,但是,我已經決定了。眼前有藥、有酒……可是我為什么在發(fā)抖,這個時間家人已經擔心起來了吧?擔心沒有用了……電話也打不過來了……同學們都走了……
    媽媽,爸爸,對不起了……你們還有我姐姐,我姐姐哪方面都比我強,你們就當從來沒有過我。
    好想吐……為什么死這么難受呀……媽媽,對不起。我很聰明,我小學五年級參加市里數學比賽得獎,初中也參加過,得獎,高中也是。我考大學,我是學校的者……坐都坐不穩(wěn)了……
    零點40分醒過來,我吐了一地,凌晨4:46,酒完了,藥完了,我卻還活著……多么諷刺呀……
    原來切脈也這么難,唉,究竟如何才能死得掉……
    【專家解讀】
    自殺是有先兆的,可提前干預
    這份遺書復印件一直鎖在心理專家趙國秋的檔案柜里,在之前的幾次關于心理話題的采訪中,他已經不止一次提到過這位自殺的大學生。每次他都會長嘆一聲說:“可惜呀!太可惜了,這么好的一個大學生!如果有人能關心一下他的心理變化,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我認為他是不會選擇這條不歸路的?!?BR>    “自殺是一種病,自殺人群中有精神障礙的占有很大比例,預防自殺的有效手段是對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壁w國秋一再強調,“自殺的人是有先兆的,很多人誤認為想自殺的人不會向別人暴露自己的自殺企圖,這是個誤區(qū),因為大部分自殺的人都會有線索?!?BR>    比如,自殺者在自殺前,都對他的親人或者朋友可能講過“活著沒有意思”,對一些后事作一些安排。而且以某種方式請求幫助,如可能直接說“現在我想自殺”或“我對任何人都沒有用了”;還有的則嘗試割腕,以此作為一種自殺“實踐”。
    再者,自殺者在自殺行動前一般有緊張、焦慮、抑郁、悲傷和恐懼等情緒方面的障礙,在工作方面有工作能力下降、興趣減退和社交技能喪失,脾氣暴怒或易沖動等表現,在軀體癥狀方面可能有失眠、多夢、早醒、食欲下降、心悸、頭痛、全身不適等多種軀體不適表現。
    【專家呼吁】
    心理干預急需立法
    “忽略人的精神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壁w國秋舉例說,在今年8月中旬,杭州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派出11名專家趕赴溫州樂清臺風(專題,圖庫)受災區(qū),對災后群眾進行了為期10天的心理干預。但當地一位領導卻擔心心理專家詢問災民心理反應,反而會破壞災民心情,他認為大家都在積極生產自救,物資上也有了充分的支援,大家看上去情緒很穩(wěn)定。
    事實上,遭遇泥石流的村莊里,村民中10個有6個出現恐懼、失眠、抑郁等表現,急性心理應激障礙(ASD)高達60%,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很多人可能會患上抑郁癥,病情嚴重者很有可能選擇自殺。
    趙國秋認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難點,一是我國缺乏心理干預方面的立法和運作機制,缺乏心理援助的內容,同時,心理干預方面的人員十分緊缺,僅靠幾個或十幾個專家是不夠的,當務之急是進行心理干預方面的立法,從法規(guī)上確定心理干預的必要性。
    二是,老百姓心理干預知識缺乏,包括各級政府的領導,每次災后指揮工作中,往往忽視災難群眾的心理安慰和疏導。
    另外,目前國內所有的干預方式只能先引用國外城市的做法,這在中國農村很不適用,因此急需編寫中國城市和農村兩種不同版本的“心理干預程式”。
    【尾聲】
    預防自殺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生命只有一次,自殺者為什么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對待生命?答案是復雜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愛,是讓自殺者懸崖勒馬的一劑良方。預防自殺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如果我們發(fā)現周圍有自殺先兆或跡象的人,那我們就有責任幫助他或者關心一下他(她),還可以找跟他(她)關系比較好的人與之溝通。
    如果認為他精神上或心理上有什么其他問題,可求助心理干預機構。杭州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熱線電話是0571-85029595。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答考123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