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世界的聯系、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
歷年考點:
2007年第2題(單):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的區(qū)分。
2007年第18題(多):聯系的客觀性、規(guī)律的客觀性
2006年第38題Ⅱ(分析題,以下簡稱分析):運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說明人類發(fā)展所面臨的三重困境。
2005年第16題(多):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2005年第17題(多):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關系。
2004年第31題(辨析題,以下簡析辨析):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原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2003年第34題(分析):現象和本質之間的關系。
2001年文科第1題(單)、2001年理科第1題(單):在必然性與偶然性關系問題上決定論與非決定論、辯證決定論與機械決定論的界限。
2001年文科第17題(多)、2001年理科第17題(多):社會存在的范疇;普遍聯系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二、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及其關系
歷年考點:
2007年第19題(多):發(fā)展的本質。
2004年第37題Ⅱ(分析):兩種社會制度下社會主義如何實現自己的快速發(fā)展。
2001年理科第2題(單):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論意義。
三、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歷年考點:
2008年第34題(分析):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性原理。
2007年選做題Ⅱ(分析):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對事物發(fā)展的作用和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對中國的意義。
2006年第34題(分析):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2004年第17題(多):矛盾雙方的辯證依存互動關系。
2003年第16題(多):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矛盾觀及其現代意義。
2003年第37題Ⅱ(分析):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2002年文科第36題(材料題,以下簡稱材料)、2002年理科第36題(材料):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唯物辯證法矛盾的轉化原理。
2001年文科第16題(單)、2001年理科第16題(多):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本章考點評析】本章歷年命題的頻率比較高,而且各種題型都有。哲學部分的分析題大多出自本章,所以考生在備考時要把本章內容作為重點,既要熟記基本概念,又要掌握基本原理,還要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忌趶土晻r,可把重點主要放在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部分,前者以弄清、熟記基本概念為主,后者以熟記基本原理、培養(yǎng)理論聯系實際以應對分析題的能力為主。
第四章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一、認識的發(fā)生和本質
歷年考點:
2007年第34題(分析):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2006年第2題(單):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006年第3題(單):實踐和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2005年第3題(單):實踐與認識的相互關系。
2003年第3題(單):認識的本質是能動反映,是反映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2002年理科第31題(辨析):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2002年理科第2題(單):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002年理科第16題(多):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知行觀。
二、認識的發(fā)展過程
歷年考點:
2008年第19題(多):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各種理論及其關系。
2007年第34題(分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2004年第34題(分析):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
2002年文科第31題(辨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三、真理與價值
歷年考點:
2006年第34題(分析,同第三章第三節(jié)):真理的具體性。
2005年第2題(單):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
2001年文科第34題(論述題,以下簡稱論)、2001年理科第34題(論):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本章考點評析】本章歷年命題的頻率相對也比較高,而且各種題型都有,總的來說還是以選擇題為主,所以考生在備考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熟記、理解基本概念上,然后再搞清楚基本原理的內涵,以應對分析題。考生復習時可把重點主要放在認識的發(fā)生和本質和認識的發(fā)展過程部分。
一、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
歷年考點:
2007年第2題(單):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的區(qū)分。
2007年第18題(多):聯系的客觀性、規(guī)律的客觀性
2006年第38題Ⅱ(分析題,以下簡稱分析):運用普遍聯系的觀點說明人類發(fā)展所面臨的三重困境。
2005年第16題(多):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2005年第17題(多):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關系。
2004年第31題(辨析題,以下簡析辨析):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系原理(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2003年第34題(分析):現象和本質之間的關系。
2001年文科第1題(單)、2001年理科第1題(單):在必然性與偶然性關系問題上決定論與非決定論、辯證決定論與機械決定論的界限。
2001年文科第17題(多)、2001年理科第17題(多):社會存在的范疇;普遍聯系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二、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及其關系
歷年考點:
2007年第19題(多):發(fā)展的本質。
2004年第37題Ⅱ(分析):兩種社會制度下社會主義如何實現自己的快速發(fā)展。
2001年理科第2題(單):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論意義。
三、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歷年考點:
2008年第34題(分析):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性原理。
2007年選做題Ⅱ(分析):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對事物發(fā)展的作用和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對中國的意義。
2006年第34題(分析):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2004年第17題(多):矛盾雙方的辯證依存互動關系。
2003年第16題(多):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矛盾觀及其現代意義。
2003年第37題Ⅱ(分析):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2002年文科第36題(材料題,以下簡稱材料)、2002年理科第36題(材料):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唯物辯證法矛盾的轉化原理。
2001年文科第16題(單)、2001年理科第16題(多):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本章考點評析】本章歷年命題的頻率比較高,而且各種題型都有。哲學部分的分析題大多出自本章,所以考生在備考時要把本章內容作為重點,既要熟記基本概念,又要掌握基本原理,還要具備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忌趶土晻r,可把重點主要放在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部分,前者以弄清、熟記基本概念為主,后者以熟記基本原理、培養(yǎng)理論聯系實際以應對分析題的能力為主。
第四章認識的本質和過程
一、認識的發(fā)生和本質
歷年考點:
2007年第34題(分析):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
2006年第2題(單):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2006年第3題(單):實踐和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2005年第3題(單):實踐與認識的相互關系。
2003年第3題(單):認識的本質是能動反映,是反映與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
2002年理科第31題(辨析):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2002年理科第2題(單):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002年理科第16題(多):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知行觀。
二、認識的發(fā)展過程
歷年考點:
2008年第19題(多):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各種理論及其關系。
2007年第34題(分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2004年第34題(分析):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
2002年文科第31題(辨析):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系。
三、真理與價值
歷年考點:
2006年第34題(分析,同第三章第三節(jié)):真理的具體性。
2005年第2題(單):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
2001年文科第34題(論述題,以下簡稱論)、2001年理科第34題(論):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
【本章考點評析】本章歷年命題的頻率相對也比較高,而且各種題型都有,總的來說還是以選擇題為主,所以考生在備考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熟記、理解基本概念上,然后再搞清楚基本原理的內涵,以應對分析題。考生復習時可把重點主要放在認識的發(fā)生和本質和認識的發(fā)展過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