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細柳營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芝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坝谑翘熳幽税崔\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
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3分)
A.將以下騎送迎 齊使田忌將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細柳軍 之虛所賣之
D.其將固可襲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2.用“/”為下文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3分)
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述漢文帝稱亞夫為“真將軍”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韓詩外傳》)
[選文]
孟子少時,誦(1),其母方織。孟子輟然(2)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逼淠敢读哑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讠宣 矣。
[注釋]
(1)[誦]背誦。(2)[輟然]突然停止的樣子。(3)[讠宣 ]xāun,遺忘。(4)[戒]警告。
[練習]
1、解釋各組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① 孟子輟然中止( ) ②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 )
處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義詞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呼而問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見之 D、自是之后
[閱讀提示]
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yǎng)成了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長大后終于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歐陽修論作文(蘇軾《東坡志林》)
[選文]
頃歲(1)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2)以文字問之。云:“無它術(shù),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見之?!?BR> [注釋]
(1)[頃歲]近年來。(2)[乘間]乘機,乘著間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評。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嘗( ) 術(shù)( ) 過( ) 疵( )
2、請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嘗乘間以文字問之( )
(2)唯勤讀書而多為之( )
(3)多作自能見之( )
3、歐陽修認為寫好作文的訣竅是什么?
答:
[閱讀提示]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論述了作文的訣竅:一是勤奮讀書,二是多動筆。今天讀來,不無啟迪。
(四)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蓖仆蹙?,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從學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又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睆膶W者云:“苦于無日?!倍鲅裕骸爱斠匀?。”或問“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農(nóng)時)之余也。”
1.用自己的話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訴從學者 . (3分)
2.解釋下面兩組加點的詞。 (4分)
(1)a 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被: b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被:
(2)a 或問“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加點詞必須準確譯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
(2)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4.談談你讀[乙]文后獲得的啟示。
(五)鐵杵磨針(《方輿勝覽》)
[選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注釋]
(1)[媼]ǎo,年老的婦女。(2)[卒]完成。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問之,曰:“欲作針。”( ) (2)學而時習之( )
(3)一日曝書畫,牧童見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譯文中橫線的句子。
[閱讀提示]
后人所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即指此事
(六)《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BR> 扁鵲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
將益深?!盎负畈粦?。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盎负钣植粦?。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熬游迦?,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
1.通假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通“旋”)B.湯熨之所及也(“湯”通“燙”)
C.火齊之所及也(“齊”通“劑”) D.臣是以無請也(“無”通“亡”)
2.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 B.扁鵲復見(又,再)
C.桓侯故使人問之(原因) D.司命之所屬(類)
3.下面加點的“之”字與其他三項意思不同的是( )。
A.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B.君之病在肌膚
C.司命之所屬 D.君子之學必好問
4.省略成分補充正確的一項是( )。
A.醫(yī)之好治不病以(之)為功 B.桓侯故使人問之(原因)
C.(疾)無奈何也 D.(使者)已逃秦矣
5.加點詞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B.是非君子之道
C.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D.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七)不食嗟來之食
齊(齊國)大饑(饑荒)。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為食(準備了食物)于路,以待餓者食之(給他們吃)。有餓者蒙袂(mèi)輯屨(jù)(袖子遮著臉,拖拉著鞋),貿(mào)貿(mào)然(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zhí)飲,曰:“嗟(喂)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終不食而死。 (選自《禮記。檀弓》 (1)上文與《魚我所欲也》選段中的哪些語句相對應?把它摘錄在下面橫線上。(2分) (2)“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熟知的成語;模仿《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成語“拔苗助長”的釋義,試解釋它的意義。(4分) [拔苗助長]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夸口說:“今天我?guī)椭玳L了!”他兒子聽說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見于《孟子。公孫丑》)。后來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嗟來之食](提示:答題不超出100字。故事情節(jié)須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譯。)
參考答案:古時候齊國發(fā)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飲食,對一個饑餓的人大聲吆喝:“喂!來吃?!别囸I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終于不食而死(見于《禮記。檀弓》)。今泛指帶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敘述大致完整得2分,點明出處得1分,成語意基本解釋清楚得1分。)
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天子先驅(qū)至,不得入。先驅(qū)曰:“天子且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居無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吾欲入芝軍。“亞夫乃傳言開壁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坝谑翘熳幽税崔\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
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3分)
A.將以下騎送迎 齊使田忌將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細柳軍 之虛所賣之
D.其將固可襲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2.用“/”為下文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的畫線句。(3分)
將軍約,軍中不得驅(qū)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述漢文帝稱亞夫為“真將軍”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韓詩外傳》)
[選文]
孟子少時,誦(1),其母方織。孟子輟然(2)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逼淠敢读哑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讠宣 矣。
[注釋]
(1)[誦]背誦。(2)[輟然]突然停止的樣子。(3)[讠宣 ]xāun,遺忘。(4)[戒]警告。
[練習]
1、解釋各組中加點的詞的含義。
① 孟子輟然中止( ) ② 呼而問之:“何為中止?”( )
處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義詞填在下面的橫線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呼而問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見之 D、自是之后
[閱讀提示]
孟軻的母親用刀割斷她自己織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誦不得遺忘,使孟子從此養(yǎng)成了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長大后終于成為戰(zhàn)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歐陽修論作文(蘇軾《東坡志林》)
[選文]
頃歲(1)孫莘老識歐陽文忠公,嘗乘間(2)以文字問之。云:“無它術(shù),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見之?!?BR> [注釋]
(1)[頃歲]近年來。(2)[乘間]乘機,乘著間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評。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嘗( ) 術(shù)( ) 過( ) 疵( )
2、請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嘗乘間以文字問之( )
(2)唯勤讀書而多為之( )
(3)多作自能見之( )
3、歐陽修認為寫好作文的訣竅是什么?
答:
[閱讀提示]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論述了作文的訣竅:一是勤奮讀書,二是多動筆。今天讀來,不無啟迪。
(四)墨池之上
[甲]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蓖仆蹙?,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乙]人有從學者,董遇(人名)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又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睆膶W者云:“苦于無日?!倍鲅裕骸爱斠匀?。”或問“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農(nóng)時)之余也。”
1.用自己的話概括,[甲]文中王君推祟王羲之的目的是 ;[乙]文中董遇告訴從學者 . (3分)
2.解釋下面兩組加點的詞。 (4分)
(1)a 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被: b 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被:
(2)a 或問“三余”之意 意: b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加點詞必須準確譯出)。 (4分)
(1)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
(2)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4.談談你讀[乙]文后獲得的啟示。
(五)鐵杵磨針(《方輿勝覽》)
[選文]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注釋]
(1)[媼]ǎo,年老的婦女。(2)[卒]完成。
[練習]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成( ) 去( ) 方( ) 欲( )
2、解釋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問之,曰:“欲作針。”( ) (2)學而時習之( )
(3)一日曝書畫,牧童見之(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 )
3、翻譯文中橫線的句子。
[閱讀提示]
后人所說的“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即指此事
(六)《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BR> 扁鵲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
將益深?!盎负畈粦?。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盎负钣植粦?。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负罟适谷藛栔?,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熬游迦?,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
1.通假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還”通“旋”)B.湯熨之所及也(“湯”通“燙”)
C.火齊之所及也(“齊”通“劑”) D.臣是以無請也(“無”通“亡”)
2.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君有疾在腠理(君王) B.扁鵲復見(又,再)
C.桓侯故使人問之(原因) D.司命之所屬(類)
3.下面加點的“之”字與其他三項意思不同的是( )。
A.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B.君之病在肌膚
C.司命之所屬 D.君子之學必好問
4.省略成分補充正確的一項是( )。
A.醫(yī)之好治不病以(之)為功 B.桓侯故使人問之(原因)
C.(疾)無奈何也 D.(使者)已逃秦矣
5.加點詞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A.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B.是非君子之道
C.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D.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七)不食嗟來之食
齊(齊國)大饑(饑荒)。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為食(準備了食物)于路,以待餓者食之(給他們吃)。有餓者蒙袂(mèi)輯屨(jù)(袖子遮著臉,拖拉著鞋),貿(mào)貿(mào)然(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zhí)飲,曰:“嗟(喂)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終不食而死。 (選自《禮記。檀弓》 (1)上文與《魚我所欲也》選段中的哪些語句相對應?把它摘錄在下面橫線上。(2分) (2)“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熟知的成語;模仿《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成語“拔苗助長”的釋義,試解釋它的意義。(4分) [拔苗助長]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夸口說:“今天我?guī)椭玳L了!”他兒子聽說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見于《孟子。公孫丑》)。后來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嗟來之食](提示:答題不超出100字。故事情節(jié)須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譯。)
參考答案:古時候齊國發(fā)生了大饑荒。有個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飲食,對一個饑餓的人大聲吆喝:“喂!來吃?!别囸I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終于不食而死(見于《禮記。檀弓》)。今泛指帶有污辱性的施舍。(4分。故事敘述大致完整得2分,點明出處得1分,成語意基本解釋清楚得1分。)